词条

洪树温林新
林相关文献
“林三府”林朝阳
“林三府”林朝阳, 林朝阳,字罴章,号桐轩,清代·安溪县新康里罗岩乡(今虎邱镇罗岩村)人。生于嘉庆
查看全文
吉林省-吉林市任林举
任林举(1962~)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第四届鲁迅文学院高级评论家班学员、中国电力作协副主席、吉林省作家协会全委委员、长春作家协会理事。近年主要从事散文、纪实文学及文学评论的创作。先后在各类刊物上发表文字200余万字,著有个人专著《玉米大地》、《轻云起处》、《说服命运》、《粮道》、《松漠往事》、《上帝的蓖麻》等。长篇散文《玉米大地》(时代文艺出版社),获“长白山文艺奖”、“吉林省精品图书奖”;散文《后土无言》获第二届吉林文学奖;散文《岳桦》被2009年全国第二套高考试卷选为阅读理解试题;散文《阿尔山的花开与爱情》获第六届冰心散文奖;散文《西塘的心思》获第七届老舍散文奖;散文《一棵草或更多的草》获“2014年度华文最佳散文奖”;长篇纪实文学《粮道》(吉林人民出版社)获“长白山文艺奖”、“君子兰文艺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
查看全文
科林·麦克劳林
生平1698年生于阿格尔郡(英语:Argyll)的基尔默丹(英语:Kilmodan)。他的父亲约翰·麦克劳林(JohnMaclaurin)是格兰达鲁尔(英语:Glendaruel)山谷的牧师和爱尔兰版圣歌的作者。麦克劳林是牛顿晚年的学生,牛顿像当年巴罗发现他一样以伯乐的眼光发现了麦克劳林。麦克劳林去世后,他的墓志铭刻着:曾蒙牛顿推荐。他对几何和代数做出了重要贡献。麦克劳林级数——泰勒级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即以他命名。
查看全文
林姓中的陈林氏
我们常说陈林半天下,陈林不分家。最主要说比干的夫人陈氏(也称妫氏),以自己的睿智懿德开创林氏一脉,后裔遍布海内外,成为辉煌大家族,多忠孝节义之士,以忠孝为家风,后人感恩称太祖妈,陈林一家亲。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林氏大家族的迁徙繁衍中,在广东饶平粤东四地区,有着林陈同宗的渊源,见证了林氏姓氏演变,成为姓氏中重要的一支,有着一定特色文化的林姓支系。陈林氏渊源据族谱资料:我陈林氏源自商朝太师比干公之胄,闽林始祖林禄公后裔。林家祖址,先出许州西郡,朱昌县安乐城里。林文俊二十代,子孙封为文林郎,林杰四十代封为许州西河郡,迎右衙,大尉,许州刺史,食邑三千户口,长男林猛,封为长安县令公中书舍人,次男林严,封为朝内大夫,三男林钊,封为王门待公,四男林爵,封为文吉将军,食邑三千户口,林皓封为会稽太守,林封为户部尚书,林达封为中书舍人,林会封为通事舍人,林本封为朝奉大夫,林景封为帝卿待郎,林贞封为江阳太守,以上...
查看全文
林氏闽林晋安谱系简录林禄公至林士弘公
林氏闽林晋安谱系简录林禄公至林士弘公 始祖 禄公西晋黄门侍郎,颖公次子,字世荫。生于晋太康十年(189年)正月初七日,居下邳榇桐乡。晋惠帝时,任安东琅琊王府参军,镇下邳。永嘉初(307年),随琅琊王移镇建邺,除给事中黄门侍郎。永嘉五年,从王敦讨杜,立下战功,迁招远将军。时五胡乱华,西晋怀、愍两帝相继被俘,公佐司马睿即位建良,匡扶晋室,任合浦大守
查看全文
林相关标签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
家族谱大览
[福建闽侯迁台林氏家谱]
原书: 稿本, 民国68[1979]. 12面 : 世系表. 珍藏者 : 赵振绩. 台湾始迁祖 : 林详瑞. 散居地 : 福建省林森县 ; 及台湾省台南市等地.
浏览:100
林氏族谱
原书: 写本, [1983]. -- [19]页. 始祖 : 林斯铣. 台湾始迁祖 : 林清涂(民国) 散居地 : 福建省林森县及台湾省嘉义县等地.
浏览:100
林氏祖谱
原书: 写本.民国69[1980]. [27]面 : 世系表. 始祖 : 林大有. 台湾始迁祖 : 林克坚(民国) 散居地 : 福建省林森县及台湾省台北市等地.
浏览:100
福州东瀚云庄北窗林氏支谱
原书: 稿本, 民国54[1965]. 1册(15双叶) : 世系表. 入闽始祖 : (晋) 林禄. 福州始迁祖 : 林遂清. 散居地 : 福建省福清县, 林森县等地. 注 : 谱名标于最后一叶世系表上.
浏览:100
城门林氏世系谱
原书: 写本, [1985]. -63, [2]页 : 世系表 福建城门始祖 : 林周仲字原复 台湾始迁祖 : 林大昂(民国) 散居地 : 福建省林森县城门乡及台湾省台北市等地
浏览:100
云程林氏世谱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民国23[1934]. 12册 : 插图, 世系表, 肖像 始祖 : (元) 林比,字国辅. 长龙派祖 : (明) 林文唐,字敬棠,又字云祥. 北岸派祖 : (明) 林滕,字文腾. 迁于洋尾乡. 闽邑江右里支祖 : (明) 林涛,字廷至,号仲志. 注 : 长龙及洋尾乡均属福建省连江县, 闽邑今为福建省林森县. 散居地 : 福建省连江县, 林森县等地.
浏览:100
林导读知识
林氏家族族谱
林氏家族族谱
  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家谱对一个家族而言是重要的传承,同时也是我们中华文明特有的文献资料,我维系一个家族所有成员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  林氏家族的家谱有很多,比如:  [林氏族谱]  林氏宗譜[2卷](敬睦堂)  林氏祖谱  宜兰林四龙宗系林氏族谱  上林林氏宗譜,2,世系1世永鈄公起,1991第2本  [林姓族谱]  金门县烈屿乡上林顶林林氏仲礼祖族谱[不分卷],1750-2007  林姓宗派暨林淡公衍派谱志  金门县烈屿乡上林顶林林氏仲礼祖族谱[不分卷]  林氏宗谱[22卷](九牧堂)  [林氏]昭兹堂族谱  林氏历代族谱
浏览量:3084次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是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她在这部作品中借主角英子童稚的双眼讲述了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之情。小说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当时只有六岁的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她有一个朋友,就是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思康暗中相爱,后来思康回了老家,再也没回来。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送到城墙根脚下,不知去向。英子对她非常同情,于是答应帮秀贞找小桂子。在机缘巧合下,英子发现妞儿的身世与小桂子极其相似,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寻找爸爸。但最终在赶火车时母女二人一同丧命于火车下。英子发着高烧,昏迷了十天,差点丢了性命。后来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而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不确定他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便衣警察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因为失去了一个朋友。后来,兰姨娘来到英子家,英子发现爸爸对兰姨娘的态度不对,英子想了一个办法,把兰姨娘介绍给德先叔,后来他们俩相爱,最后他们一起乘马车走了。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被淹死,女儿也被丈夫送给了一对没有儿女的骑三轮的夫妇,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了。最后,英子的爸爸也因肺病去世。英子因为爸爸的离开,体会到了自己的责任,觉得自己长大了。《城南旧事》是作者,林海音思念童年时期住在北京城南时遇到的人、看到的景物,因此专门写下这本小说,讲自己的童年永存下来,纪念一去不复返的同年时光。
浏览量:1581次
林姓的来源
林姓的来源
林姓是我国现行常见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8位,人口数量大约1420万。林姓主要来源于子姓和姬姓,历史非常久远。林姓起源一:来源于子姓,来源于商朝末年的名臣比干的儿子泉。商朝末年,纣王昏庸无道,比干直言上谏被杀害,他的妻子外出逃亡并在林中生下一子,周灭商后,敬仰比干的坚贞不屈,为他的孩子赐姓林。林姓起源二:源于姬姓,先祖是周平王的世子姬开。姬开名为林开,他的子孙后代以先祖名字为氏。林姓起源三:源于官位,西周时期有一种官职名为林衡,主要负责掌管林木,后代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氏。林姓起源四:源于少数民族改姓。南北朝时期鲜卑族中的丘林氏改为林氏;台湾地区的高山族因居住在山林中改姓林;满族布萨氏、林佳氏中有部分后裔冠汉姓为林氏。
浏览量:2990次
林姓女孩名字大全
林姓女孩名字大全
林叶枳出自《商山早行》“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译文:飘落的槲叶落满了山间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叶枳象征着植物生长的过程,寓意人生意外获得美妙风景。林星摇出自《莲花》“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蘋。”译文:碧绿如染的塘水波光滟滟倒映着星河,小船在“轧轧”的船桨声中驶入白蘋丛中。星摇既有星河璀璨,又有俏皮可爱。林落葵落葵属一年生缠绕草本植物。《尔雅》云:“葵,繁露也。”用以比作女孩名落落大方、阳光活泼。林画秋出自《更漏子:玉炉香》“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译文:玉炉散发着香烟,红色的蜡烛滴着烛泪,摇曳的光影映照出屋宇的华丽。“画”可做主动之意,“秋”意为丰收之象,主义是掌握自我命运,学有所得,生活有所获。兼具内涵意义及艺术氛围。
浏览量:1645次
娄氏二公子
娄氏二公子
娄氏二公子是《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形象,二公子从人物形象上是嫉恶如仇、重情重义,行事大方端正心向功名的,有德行操守,此外,二娄的心地倒也纯良,也颇有些真名士的习气和风度,待人诚朴、谦虚恭浮,对待杨执中、权勿用,也是真心礼遇,不求酬报,可谓“翩翩浊世之贤公子”。 《儒林外史》中娄氏二公子是人物形象之一,作为一本清代的长篇小说而言虽然不属于四大名著之一,但是在历史和文学历史上都有其独特的地位,《儒林外史》成书于乾隆十四年,作者吴敬梓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物在对于“功名利禄”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和表现,是我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优秀作品,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具有较高的评价。
浏览量:397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