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文选楼

文选楼

文选楼是中国的纪念性建筑物,在中国不止一座;其中一座位于扬州,相传是南北朝时萧统编纂《文选》的地方。

另一座文选楼,位于中国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合水镇小洞乡塘角村,1983年12月1日公布为高明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0月25日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此文选楼的历史年代为清代。

文选楼相关文献
白文选
生平早年随张献忠征战,屡立战功。张献忠死,随孙可望、李定国抗清。永历十一年(1657年),孙可望发兵十四万攻昆明,令白文选、马宝为先锋,直扑云南。白文选反与李定国共同反击孙可望。以功封为巩昌王。次年,率军驻守七星关(今贵州毕节西南七星山),战败后入滇,与李定国转战滇西,有兵五万余众。永历十五年(1661年),败于腾越茶山,南明降将马宝、马惟兴、祁三升等追赶白文选,十一月二十五日两军相会于孟养(猛卯,距锡波江约800余里),马宝带着吴三桂的书信劝他投降。白文选仓皇之间投降清军,计官员499员、兵丁3800余人、家口7000余口,共11299人,马3260匹、象12只。后任太子少师,康熙元年(1662年)十一月,封承恩公,隶汉军正白旗。事见《小腆纪传·白文选传》。参考文献^《清圣祖实录》,卷6^《庭闻录》,卷3载:“文选以众11749人,马3200匹、象12只降。”^《清圣祖实录》,卷7
查看全文
文选
文选的注疏首先对《文选》作注释的是《文选》问世六、七十年后的《文选音》,是萧统的堂侄萧该对《文选》语词作的音义解释。隋唐时期的曹宪、许淹、李善、公孙罗等人将其发展成选学。曹宪撰有《文选音义》。许淹、李善、公孙罗等都曾是曹宪的学生,他们都曾注解《文选》,其中以唐高宗显庆年间的李善注被认为最好。唐玄宗开元年间,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和李周翰五位文臣对《文选》作注释,称为五臣注。和李善注相比,五臣注更简单通俗,但不为学术正统所采纳。宋哲宗元祐九年(1094年)2月的《文选》秀州州学本,是《文选》第一个五臣与李善合并注本;其后的六家注本(即五臣在前李善在后)如广都裴氏刻本、明州本,是此本的重刻本。又其后,六臣注本(即李善在前五臣在后)如赣州本、建州本,又据六家注本重刻,只不过是将五臣与李善的前后次序调换了一下。宋孝宗淳熙年间,尤袤所刻《文选》李善注本(尤袤刻本)对后来很有影响。清嘉庆年间,胡克家
查看全文
文选楼
参考文献AntoniaFinnane著,李霞译:《说扬州:1550-1850年的一座中国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7)。
查看全文
校刻文选
尤袤,无锡人,安延之,进士出身。其诗作与杨万里、范成大、陆游齐名,并称“南宋四大家”。南宋淳熙年间,尤袤任江东提举常平,官署设在池州。一天,他游览城西昭明太子庙,未见陈列《文选》于内,便有“盖缺典也”之遗憾。于是,他首先拿出俸余助资,继之发动贵池乡绅出钱;并自领一个校书班子,主持注释和雕版工务,最终于淳熙八年(1181)形成池州翻刻的《昭明文选》,将其陈放放到昭明庙文选阁上,并将约1600余块刻板存之于庙内。尤袤在跋文中说,昭明庙,“庙有《文选阁》,宏丽壮伟,而独无是书之板”,特刻印《文选》。尤袤在书后的《题》中还说:“贵池在萧梁时,实为昭明太子封邑,血食千载,威灵赫然”,刻成《文选》,“以慰邦人所以尊事昭明之意云”。此后,池州刻本传出域外,在我国知识界长期流行。
查看全文
《文选》主要内容
《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由南朝时期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编选的,《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因为萧统死后谥号为“昭明”,故称为《昭明文选》。这部文选收录了周朝至梁朝八百年间,130多位作者的700余篇诗文。算得上规模比较大的一部文选了。据史料记载,昭明太子萧统乃是一位少年天才,三岁懂《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九岁据称能“尽通大义”,本人勤于诗文,物以类聚,身边也聚集了很客观的当时著名的文人们,也是因为此,《昭明文选》才得以问世。当然,还有昭明太子为人聪明善良,体恤百姓,尊老爱幼等等,主张“仁”政,谦恭爱人,这么一位君子却英年早逝(约31岁过世),令人唏嘘,也蒙上一层更为“崇高”的颜色。这部文选第一次,注意是第一次,划分了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萧统他们认为以前的诸子百家很多的文章都是“立意纪事”之作,不符合“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标准。也就是说很多都不是正儿八经的...
查看全文
文选楼相关标签
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高明区
人文建筑
家族谱大览
杨祖楼公真娘派下来台祖记述手册
宜兰市问心斋陈永瑞 为能实时提供网络用户搜寻, 此书谨有简略讯息, 谱书影像内容未经审阅. 如有错误, 请透过「意见反馈」反应.
浏览:100
宜阳楼陬袁氏族谱 [2卷,首尾各1卷]
原书 : [出版地不详] : 汝南堂, 清嘉庆23[1818]. 4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所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受姓始祖 : (春秋) 辕涛涂. 公族大夫,去车为袁,为袁氏始祖. 袁州郡始祖 : (晋汉) 袁京. 隐居益阳城北之山,其山即为袁山. 以山为郡,亦改益阳郡为袁州郡. 益春始迁祖 : (元) 袁思正,讳雅,行九. 迁居益春楼陬. 派祖(7世) : (明) 袁奇升,字日高 ; 袁奇昌,字裕后. 房祖(10世) : (明) 袁绳武,名灏,行武四 ; 袁元武,字丰鼎,行武一 ; 袁步武,字中规,号观宇,行武五 ; 袁张武,字喜宇,行武六. 讳派 (1-24世) : 恩通伯友 匡岳奇廷 文武公卿 申发彦培 锦敬绍述 忠厚启贤 有能光裕 科名世传. 散居地 : 江西省宜春县楼陬村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浏览:0
1.直隶省滦州石佛口卢龙县安家楼卢龙县阚家庄王姓宗谱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1947?刊本影印. 1册(7页) : 世系表. 滦州石佛口始迁祖 : 王朝凤. 卢龙县安家楼始迁祖 : 王盐. 卢龙县阚家庄始迁祖 : 王逐功. 散居地 : 河北省卢龙县, 及滦县等地.
浏览:100
1.峄阳王楼王氏族谱, 1, 1368– 1989
收藏者: 浙江省金华市金华成蹊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为能实时提供网络用户搜寻, 此书谨有简略讯息, 谱书影像内容未经审阅. 如有错误, 请透过「意见反馈」反应. 始迁祖(1世): 王建业. 明洪武初年随移民洪流, 卜居峄县(县为枣庄市)王楼村.
浏览:100
沈丘县李楼村李氏族志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4年(郑州创维彩印制作). 1册(约360页) : 插图, 世系表, 地图, 肖像. 注 : 谱内派系众多繁杂, 详请查阅谱第72-99页. 受姓祖 : 利贞公. 父理政,工商. 纣时为翼隶中吴柏,以直谏不容于纣,得罪赐死. 利贞翁避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生命,遂改理为李. 始祖 : (明) 李奎 ; 与弟李松 ; 李尚东. 祯公第24世孙. 由山西洪洞迁至沈丘县. 奎公下四子 : 李志高(居西楼) ; 李志豫(居后楼) ; 李志才(居前楼) ; 李志广(居东楼). 称四楼李. 李楼村始祖(一世) : 李瑞安. 乃志高公第九代孙. 为避水涝灾而迁刘庄店. 因建有楼房,故称李楼. 瑞安公下二子 : 李云峰(居沟西) ; 李云启(居沟东). 此谱主要记录云启公房下后裔资料. 云启公下二房(3世) : 李润渍(下一子 : 李宗臣) ; 李润泽(下二子 : 李宗耀 ; 李宗旗). 七世祖 : 李尚元. 晓广公之子. 云启公第六代孙. 旧字派 : 元三仁学向. 新字派 : 金玉福祥治 保国兴华强. 散居地 : 河南省沈丘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脊题编目.
浏览:0
箭楼刘氏族谱 [20卷,及卷首]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天禄堂, 1997. 21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者 : 中国湖南图书馆. 受姓始祖 : 刘累. 迁湘祖 : (元明之际) 刘寿益,字大德. 迁上湘大丰段箭楼湾. 三大房祖 : (明) 刘孝知,字希斗 ; 刘孝怀,字希颜 ; 刘孝模,字允兴. 散居地 : 湖南省湘乡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版心题 : 箭楼刘氏四修族谱.
浏览: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