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三国时期 三国官制

三国官制

曹魏的国家体制脱胎于曹操所建魏国体制。曹丕称帝后,将魏国官署与东汉的既有官署合并,期间产生了曹魏的国家体制。由于曹魏的建立为汉献帝禅让的结果,所以东汉的旧体制基本得以保留。曹魏官制的特点是将曹操秉政时期的“外重内轻”结构改变为“外轻内重”结构。由此,尚书台的权力由最高峰开始下滑,逐渐成为最高执行机关。侍中得以成为政治权力的中心。同时,中书省也建立起来,历经两晋、南北朝,在隋唐时期正式发展成为著名的三省六部制。

蜀汉官制与东汉相仿。由于昭烈帝刘备和后主刘禅对诸葛亮及其后继者的信任和依赖,蜀汉形成了以丞相、大将军等政府首脑执掌大权的体制(诸葛亮的后继者蒋琬、费袆等均以大将军职行丞相事);与曹操执汉政不同点在于诸葛亮等蜀汉政府首脑并无意取代君主的地位。

东吴的中央官制与曹魏、蜀汉相仿。

三国官制相关文献
东吴国的官制划分三国时期东吴国的官制级别
东吴国的官制划分三国时期东吴国的官制级别,东吴的官职:吴国(222—280)是中国三国时期由孙权建立的政权,亦称孙吴、
查看全文
东晋官制
列表参见
查看全文
北宋官制
中央官制宰执宋代握有最高行政权的是宰执。宰执即是平章政事〈宰相〉和参知政事〈执政〉〈参知政事是宋太祖为牵制宰相赵普所设,初始地位尚低,而后太祖一升再升,用来制衡宰相〉的合称三省六部制参三省六部三司制三司是主管财政的最高机构,即盐铁部、度支部、户部三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号称“计相”。其长官称三司使,以两省五品以上及知制诰、杂学士、学士充。副手称三司副使,以员外郎以上历三路转运及六路发运使充。宋神宗的元丰官制改革将三司职权归户部和工部。南宋增设总领所,负责供应数路或一路各军钱粮,并参预军政。其长官称“总领某路财赋军马钱粮”,简称总领。地方官制上下阶级分为路、道、府、州、县路路一级的官制复杂交错,有许多冗官。主要有路转运司〈主管财政和监察,有转运使、副使、判官等〉、提点刑狱司〈主掌刑狱,长官为提点刑狱公事〉、提举常平司〈负责仓储,长官为提举常平公事〉、提举学事司〈负责教育〉、经略安抚司〈长官...
查看全文
官制
参见三省六部唐朝官职表明朝官职表清朝官职表外部链接历代官职的职守参考文献孙文良,中国官制史,1993年,台北,文津出版社。ISBN:9789576681158
查看全文
三国官制
曹魏官制曹魏的国家体制脱胎于曹操所建魏国体制。曹丕称帝后,将魏国官署与东汉的既有官署合并,期间产生了曹魏的国家体制。由于曹魏的建立为汉献帝禅让的结果,所以东汉的旧体制基本得以保留。曹魏官制的特点是将曹操秉政时期的“外重内轻”结构改变为“外轻内重”结构。由此,尚书台的权力由最高峰开始下滑,逐渐成为最高执行机关。侍中得以成为政治权力的中心。同时,中书省也建立起来,历经两晋、南北朝,在隋唐时期正式发展成为著名的三省六部制。曹魏的中央政府曹操取得东汉执政权力之后,任丞相职以表明自身地位的崇高,但是他没有简单的恢复西汉时期的丞相制度,而是直接将原属少府体系的尚书划转到丞相府官职序列。由于东汉制度里,尚书是实际的政治权力中心,所以这样的措施保证了曹操对朝政的控制,同时也无需对既有制度做很大的修订。这样,尚书由原来的内朝官转为了外朝官。这种变革,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一次重要的变化。也可以说,是尚书省的正...
查看全文
三国官制相关标签
三国官制
家族谱大览
1.三国志世系表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民国19[1930]. 1册(105双叶) : 世系表. 魏国一世祖 : 曹节,字符伟等. 蜀国一世祖 : 刘焉,字君郎等. 吴国一世祖 : 孙锺等.
浏览:100
1.三国志世系表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民国19[1930]. 1册(105双叶) : 世系表. 魏国一世祖 : 曹节,字符伟等. 蜀国一世祖 : 刘焉,字君郎等. 吴国一世祖 : 孙锺等.
浏览:100
寗都城南上官氏六修族谱 [8卷,首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民国15[1926]. 13册 : 插图, 世系表. 注 : 此谱版心不标卷数,不确定是否齐全. 且部分破损, 难以阅读. 受姓祖 : (楚) 子兰. 楚怀王之子. 受封上官邑大夫,因以为氏, 以天水为郡. 远祖 : 上官胜. 廉公之子. 兰公之裔. 胜公下二子 : 上官茂,字太祥,号西祖(居上邦) ; 上官先,字大礼,号东祖(居洛南陜州). 一世祖 : (唐) 上官仪,字游韶. 宏公之子. 先公之裔. 仪公下二子 : 上官庭芝 ; 上官庭璋. 庭璋公下三大派祖 : 上官经野,字圣𪟝 ; 上官经国,字圣功 ; 上官经纬,字圣纶. 经纬公下一子 : 上官诏,字帝谟. 此谱主要记录诏公房下后裔资料. 诏公下二大房组(5世) : 上官烨,字德辉 ; 上官煜,字德耀(部分后裔迁江西宁都). 入闽祖 : 上官文善. 仪公六世孙,烨公之裔. 由陜州陜县徙居闽省邵武县禾坪乡. 迁宁化祖 : 上官潘(蟠). 由福建邵武光泽县迁宁化泉上里新坊. 新字派 : 承其先志 裕后昌宗 人才蔚起 万载盛隆. 散居地 : 福建省邵武县, 宁化县, 及江西省宁都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书衣题 : 宁都上官六修谱.
浏览:0
寗都城南上官氏六修族谱 [8卷,首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民国15[1926]. 13册 : 插图, 世系表. 注 : 此谱版心不标卷数,不确定是否齐全. 且部分破损, 难以阅读. 受姓祖 : (楚) 子兰. 楚怀王之子. 受封上官邑大夫,因以为氏, 以天水为郡. 远祖 : 上官胜. 廉公之子. 兰公之裔. 胜公下二子 : 上官茂,字太祥,号西祖(居上邦) ; 上官先,字大礼,号东祖(居洛南陜州). 一世祖 : (唐) 上官仪,字游韶. 宏公之子. 先公之裔. 仪公下二子 : 上官庭芝 ; 上官庭璋. 庭璋公下三大派祖 : 上官经野,字圣𪟝 ; 上官经国,字圣功 ; 上官经纬,字圣纶. 经纬公下一子 : 上官诏,字帝谟. 此谱主要记录诏公房下后裔资料. 诏公下二大房组(5世) : 上官烨,字德辉 ; 上官煜,字德耀(部分后裔迁江西宁都). 入闽祖 : 上官文善. 仪公六世孙,烨公之裔. 由陜州陜县徙居闽省邵武县禾坪乡. 迁宁化祖 : 上官潘(蟠). 由福建邵武光泽县迁宁化泉上里新坊. 新字派 : 承其先志 裕后昌宗 人才蔚起 万载盛隆. 散居地 : 福建省邵武县, 宁化县, 及江西省宁都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书衣题 : 宁都上官六修谱.
浏览:0
寗都城南上官氏六修族谱 [8卷,首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民国15[1926]. 13册 : 插图, 世系表. 注 : 此谱版心不标卷数,不确定是否齐全. 且部分破损, 难以阅读. 受姓祖 : (楚) 子兰. 楚怀王之子. 受封上官邑大夫,因以为氏, 以天水为郡. 远祖 : 上官胜. 廉公之子. 兰公之裔. 胜公下二子 : 上官茂,字太祥,号西祖(居上邦) ; 上官先,字大礼,号东祖(居洛南陜州). 一世祖 : (唐) 上官仪,字游韶. 宏公之子. 先公之裔. 仪公下二子 : 上官庭芝 ; 上官庭璋. 庭璋公下三大派祖 : 上官经野,字圣𪟝 ; 上官经国,字圣功 ; 上官经纬,字圣纶. 经纬公下一子 : 上官诏,字帝谟. 此谱主要记录诏公房下后裔资料. 诏公下二大房组(5世) : 上官烨,字德辉 ; 上官煜,字德耀(部分后裔迁江西宁都). 入闽祖 : 上官文善. 仪公六世孙,烨公之裔. 由陜州陜县徙居闽省邵武县禾坪乡. 迁宁化祖 : 上官潘(蟠). 由福建邵武光泽县迁宁化泉上里新坊. 新字派 : 承其先志 裕后昌宗 人才蔚起 万载盛隆. 散居地 : 福建省邵武县, 宁化县, 及江西省宁都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书衣题 : 宁都上官六修谱.
浏览:0
官氏族谱
原书: [台湾新竹 : 出版者不详], 民国65[1976]. [4], 60, [1]页 : 世系表. 始祖 : (唐) 官膺 台湾始迁祖 : (清) 官汝光 散居地 : 台湾省新竹县竹东镇等地.
浏览: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