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书)

孟子》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完成于战国时代中后期。此书的来历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司马迁等人认为是孟子自著,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参与;赵岐、朱熹、焦循等人认为是孟子自著;韩愈、苏辙、晁公武等人认为是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追记,但目前学术界较采用司马迁等人的说法。该书详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注本主要有东汉赵岐《孟子章句》、南宋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的《孟子正义》等。在四库全书中为经部。

孟子简介资料
孟子相关文献
《孟子》
《孟子》,孟子(Mencius)(前385年?-前304年?)名轲,字子舆,一字子车,
查看全文
孟子
内容《孟子》一书为语录体,以答问方式展开,主要论证方法为驳论。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据《史记》记载,《孟子》一书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篇名取自各章开头的几个字,没有特别的含意。东汉赵岐在《孟子章句》中,又将每一篇分为上下两卷,全书共七篇十四卷。风格特色《孟子》文气雄健,气势磅礡,词锋犀利,如决江河而下,浩浩荡荡,笔锋所至,万物披靡。感情洋溢,爱憎分明,波澜曲折壮阔,词采华瞻,有时宽厚弘博,有时轻松幽默,明白晓畅,明朗简洁,流畅疏荡,极少生僻字词。《孟子》长于辩论;逻辑严密,善用问答方式的表现方法,逐步深入问题,层次清晰,一问一答穿插变化,制造气势,分清层次,突出主题。辩论方法灵活多样,或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或虚实莫测,欲擒先纵,处处显出机敏和智慧;尤善设机巧,引人入彀,不惮反复,说理详尽。...
查看全文
从明初的《孟子节文》看孟子思想
从明初的《孟子节文》看孟子思想
查看全文
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於周烈王四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汉族,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仉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
查看全文
孟子对联
取义成仁千古事立业扬名万年身孟子一生追求宣传王道仁爱思想,取义成仁是他的重要理念,他也正因为这些而成为人家敬仰的亚圣,万古长青。一生为民浩然正气冲云霄两袖清风仁者无敌中庸道孟子的主张就是民贵君轻和仁爱的思想居家当思,清内外、别尊卑、重勤俭、择朋友,有益于已;处世尤宜,善言语、守礼法、远小人、亲君子,无愧于心。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切同禹颜(孟子庙)
查看全文
孟子相关标签
经部四书类
四书五经
十三经
中国思想
家族谱大览
孟子世家谱 : 河南省项城市
原书: [河南项城] : 孟子世家谱续谱工作组, 2014年. 1册(334页) : 插图, 世系表, 肖像. 始祖(一世) : (周) 孟子,名轲,字子舆,人称亚圣. 为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城). 始迁祖(66世) : (清) 孟兴周. 由邹县迁河南,居陈州府项城县. 兴周公下六子 : 孟毓秀 ; 孟毓才 ; 孟毓金 ; 孟毓银 ; 孟毓璋 ; 孟毓珍. 行辈(56世起) : 希言公彦承 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散居地 : 河南省项城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书名页题编目.
浏览:0
孟子世家谱 _ 河南省项城市
原书: [河南项城] : 孟子世家谱续谱工作组, 2014年. 1册(334页) : 插图, 世系表, 肖像. 始祖(一世) : (周) 孟子,名轲,字子舆,人称亚圣. 为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城). 始迁祖(66世) : (清) 孟兴周. 由邹县迁河南,居陈州府项城县. 兴周公下六子 : 孟毓秀 ; 孟毓才 ; 孟毓金 ; 孟毓银 ; 孟毓璋 ; 孟毓珍. 行辈(56世起) : 希言公彦承 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散居地 : 河南省项城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书名页题编目.
浏览:100
孟子世家流寓淄川支谱 [2卷,首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清光绪21[1895]. 3册 : 插图. 注 : 此谱不全. 仅存孟子年谱, 优复, 恩例等纪录. 缺世系卷. 迁入淄川后支系资料全缺. 始祖 : (周) 孟轲,字子舆,又字子车. 后世尊为亚圣. 始迁祖 : 孟公温. 由邹县迁淄川. 散居地 : 山东省淄川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卷端题 : 孟子世家流寓济南府淄川县东舖庄续修支谱.
浏览:0
2.孟子世家流寓淄川支谱 [2卷,首1卷], 2, 1365-1895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清光绪21[1895]. 3册 : 插图. 注 : 此谱不全. 仅存孟子年谱, 优复, 恩例等纪录. 缺世系卷. 迁入淄川后支系资料全缺. 始祖 : (周) 孟轲,字子舆,又字子车. 后世尊为亚圣. 始迁祖 : 孟公温. 由邹县迁淄川. 散居地 : 山东省淄川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卷端题 : 孟子世家流寓济南府淄川县东铺庄续修支谱.
浏览:100
3.孟子世家流寓淄川支谱 [2卷,首1卷], 3, 1365-1895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清光绪21[1895]. 3册 : 插图. 注 : 此谱不全. 仅存孟子年谱, 优复, 恩例等纪录. 缺世系卷. 迁入淄川后支系资料全缺. 始祖 : (周) 孟轲,字子舆,又字子车. 后世尊为亚圣. 始迁祖 : 孟公温. 由邹县迁淄川. 散居地 : 山东省淄川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卷端题 : 孟子世家流寓济南府淄川县东铺庄续修支谱.
浏览:100
孟子世家流寓淄川支谱 [2卷,首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清光绪21[1895]. 3册 : 插图. 注 : 此谱不全. 仅存孟子年谱, 优复, 恩例等纪录. 缺世系卷. 迁入淄川后支系资料全缺. 始祖 : (周) 孟轲,字子舆,又字子车. 后世尊为亚圣. 始迁祖 : 孟公温. 由邹县迁淄川. 散居地 : 山东省淄川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卷端题 : 孟子世家流寓济南府淄川县东舖庄续修支谱.
浏览:0
孟子导读知识
孟子简介概要
孟子简介概要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我们的教科书一样。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长,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直到清末都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的主要注本有《孟子注疏》,《四部备要》本14卷;《孟子集注》,《四部备要》本7卷;《孟子正义》,《四部备要》本30卷。另有今人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本)。
浏览量:1837次
孟子名言名句
孟子名言名句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所著《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游说各国及有关学术争鸣的情况,记录了孟子的教育活动和教育主张,是研究孟子思想的最主要的文献资料。 孟子名言名句: 尽信书,不如无书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也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即圣也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即圣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父子有亲,君臣有交,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天下之本,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浏览量:1709次
孟子的思想主张
孟子的思想主张
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邹国人,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主张“仁政”,他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字:仁、义、善。他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时追封为“亚圣”。孟子的仁政学说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人民才是关乎国家兴亡的关键,十分注重民心,国家其次,君主排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该爱护人民,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孟子的哲学思想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教育思想孟子的教育思想是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加强学校教育。同时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以榜样的力量,教化百姓。孟子的伦理道德思想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浏览量:1830次
孟子三章
孟子三章
《<孟子>三章》是《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的《公孙丑下》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滕文公下》中的《富贵不能淫》,《告子下》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目是编者加的。其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讲的是君主应该注重仁义道德,全篇的中心思想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民心的君王必然能守住自己的江山。《富贵不能淫》这一篇讲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孟子认为即便拥有财富也不能骄奢淫逸,就算一时贫穷也不能更改自己的本心,这样的人才能称为大丈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说理散文,作者认为历史上那些贤人名士无不经历一番挫折才能成就大业,所以人生在世不要害怕困难与磨难,这些都是上天对自己的考验,磨难可以锻炼人,让人愈发强大。
浏览量:2351次
邹城孟庙
邹城孟庙
孟庙,又称亚圣庙,位于山东济宁邹城市亚圣府街44号,为历代祭祀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之场所,始建于北宋景祐四年。孟庙最初建于邹县城东北,北宋元丰年间又别建孟庙于邹县城东郭,直至北宋宣和三年复建孟庙于现址。现存孟庙历经金、元、明、清各朝多次重修,累计重修达38次。 孟庙呈长方形,五进院落,南北长458.5米,东西宽95米.占地4.36万平方米(约65.4亩)。建筑群分东、中、西三路,其以亚圣殿为主体建筑,南北为一中轴线,左右作对称式排列。院内有亚圣殿、启圣殿、孟母殿、致严堂等殿宇64间、碑碣石刻350余块。1988年,孟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浏览量:221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