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战国时期 和氏璧

和氏璧

和氏璧是中国古代一块著名的璞玉石,相传为楚国人卞和所发现。璧为古代礼器玉中之六器,祭祀天地四方之神的礼器,《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自古已有天圆地方之说,礼天之器乃采用中孔圆形之璧,天色苍,礼天之玉便采用苍色之璧。又湖北一级绿松石即为天蓝色,绿松石产地郧县、竹山县也完全符合史料地点,另一种近年才发现的南漳县拉长石也符合其特点,但其变色特点并未在史料上呈现,也不若绿松石在各文明国家及仰韶文化起的古老地位。

据说和氏璧本身是一块纯白色的玉璧,然而它的颜色和形状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楚国地区以及可能是和氏璧产地的中国陕西蓝田县均不出产白玉。[原创研究?]和氏璧加工后成为秦、汉、魏、晋、隋、唐等历代王朝的传国玺,最后在五代十国的动乱中下落不明。 由于玉器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礼法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和氏璧本身的价值被民间广泛传颂,成为诸多中国文化中典故、成语的来源。

和氏璧简介资料
和氏璧
最早见于《韩非子》
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
HeShibi
完璧归赵
相关人物
和氏璧相关文献
和氏璧的由来和氏璧名称的由来及相关历史典故
和氏璧的由来和氏璧名称的由来及相关历史典故,和氏璧的由来:和氏璧,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一块玉璧,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人卞和发现
查看全文
和氏璧是哪国的和氏璧的由来
和氏璧是哪国的和氏璧的由来,和氏璧是哪国的和氏璧是怎么来的据记载,和氏璧本应该是楚国的,但后来到了赵
查看全文
和氏璧是什么玉?和氏璧简介资料
和氏璧是什么玉?和氏璧简介资料,和氏璧是我国古代“传国之宝”,举世无双,被尊崇为国家的象征,“荆山之玉、灵蛇
查看全文
和氏璧的故事和氏璧完璧归赵的故事
和氏璧的故事和氏璧完璧归赵的故事,楚国的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拿去献给楚国国君厉王。厉王叫玉匠鉴
查看全文
和氏璧
历史、传说与典故和氏献璧和氏璧最早见载中国东周末年著作《韩非子·和氏第十三》:楚国人卞和在楚地的山中发现一块外裹岩石的美玉,他将这块玉献给当时的君主楚厉王,而楚国王室认为和氏贡献的只是一块石头,欺骗了君王。于是楚厉王下令将和氏左脚砍去。厉王死后楚武王即位,和氏再次将该玉献给他,武王命令玉工鉴定这块玉石,鉴定的结果是和氏所贡献的仍是一块石头,结果和氏右脚也被砍掉。最后和氏带着玉石回到楚山,在那里他恸哭了三日三夜。又一位新即位的楚国国君楚文王派人询问事情的缘由,和氏说:“我并非为被砍去双脚而伤心,而是因宝玉被认定为顽石、忠臣却被认为是骗子!这才是我所伤心啊。”于是楚文王派工匠除去裹在玉石上的岩石,这才看到了这块玉。于是楚文王将该玉璧命名为“和氏”。《史记》记载和氏璧一直是秦国国宝,楚威王时期和氏璧被赐予攻灭越国有功的昭阳令尹,一次昭阳在设宴招待门客时将和氏璧取出供宾客参观,此时宾客中有人突发起...
查看全文
和氏璧相关标签
著名宝石
中国玉器
中国传说
春秋战国历史
和氏璧导读知识
和氏璧的来历
和氏璧的来历
根据古文记载,战国时期,有一个石匠叫做卞和。他在野外采石的时候,发现了一块石头,虽然外表看起来跟普通的石头没什么两样,但卞和根据多年经验判定,这一定是一块宝石。于是,卞和就把这块石头献给了楚国当时的国王楚厉王。楚厉王请来石匠查看,结果石匠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楚厉王大怒,砍了卞和的左脚。 楚厉王退位后,卞和又把石头献给楚厉王的儿子武王,武王也认为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于是让人砍了卞和的右脚。 武王的儿子文王继位后,卞和又想去献石头,但无奈他以失去双脚无法行走,于是坐在路边痛哭。文王听说了这件事,派人把卞和接来,有命人把石头切开,果然里面是一块绿色的宝玉。文王感念卞和的诚挚,于是给石头取名为“和氏璧”。
浏览量:2383次
和氏璧出自哪个国家
和氏璧出自哪个国家
和氏璧又称为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等,是中国古代一块著名的美玉,被认为是天下奇宝。和氏璧最初来源于楚国。在《韩非子》《新序》等书中都有相关记载。楚国有一名叫卞和的人在荆山砍柴,看见凤凰落在一块青石上,古人一直有“凤凰不落无宝地”的传说,于是他将这块石头带回,并且献给了楚厉王,可是楚厉王找人鉴别之后竟说这时一块普通石头,于是下令削去他的左膝盖骨。后来楚武王即位,卞和再次去献宝,楚武王也找人鉴定,但结果仍然是块石头,于是下令削其右膝盖骨。到了楚文王时,卞和抱着那块青石在荆山脚下哭泣,据说三日三夜不停,楚文王听说了这件事便差人询问,他听了卞和的话命人将石头打开,结果发现里面竟然真的是一块稀世珍宝,于是将它取名“和氏璧”。和氏璧面世后就成为楚国的国宝,经过加工后,成为秦、汉、魏、晋、隋、唐等历代王朝的传国玺,在五代十国的动乱中下落不明。
浏览量:1832次
和氏璧的下落
和氏璧的下落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块美玉,相传它是天下奇宝,有关于和氏璧的典故流传甚广,比如卞和献玉的故事,还有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关于和氏璧的下落如今也是争论不休,并没有明确的结论。相传和氏璧是一位楚国人卞和在山中砍柴时发现的,随后被楚王得到,秦国统一天下后,和氏璧就跟所有珍宝一起收入秦王的王宫。到这里和氏璧的下落还有处可循。但是关于和氏璧流入秦王手中之后的下落却有不同说法。一种说法是,秦王得到和氏璧后,名人在上面刻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并将其作为玉印。后来成为了传国玉玺,刘邦灭秦后得到了它,随后又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后来又一度流于诸强,贞观四年归唐。五代时天下大乱,玉玺不知所踪。另一种说法是,秦国的传国玉玺是蓝田玉,而非和氏璧,真正的和氏璧已经作为随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我们无法判断这个说法的真假,只能等有朝一日发掘秦始皇陵才能验证了。
浏览量:1869次
和氏璧是什么玉石
和氏璧是什么玉石
和氏璧,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为天下奇宝。与和氏璧有关的著名典故“完璧归赵”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帮助国家夺回和氏璧,完整地送回邯郸的故事。蔺相如之所以能够完璧归赵,很大的原因是因为蔺相如的口才超群,虑事周密。其中有一个占有小部分的原因是和氏璧的珍贵让秦王很珍视,所以会在蔺相如站在柱子边威胁的时候妥协。和氏璧刚开挖出来时的名称叫“玮”,此后将没有经过加工的美玉的原石称作“玮”。那么这种玉属于什么玉呢?根据推测,和氏璧可能是一下三种玉石,主要参考的重点是颜色跟产地。和氏璧可能是独山玉,独山玉产自河南汉阳,与和氏璧产地湖北襄阳相近,且独山玉颜色多彩,可达到和氏璧正看绿色,侧看白色的条件。也可能是绿松石,绿松石的产地与襄阳接壤,颜色也比较符合。还可能是拉长石,拉长石产地和颜色变化同样符合。
浏览量:2146次
和氏璧的故事和来历
和氏璧的故事和来历
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名贵宝玉——和氏璧,秦昭王知道后表示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赵王觉得秦王是想占便宜,要是不答应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拿不定主意,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对赵王说他可以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那他有对策能把和氏璧带回来,赵王同意他去了。蔺相如到了秦国后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非常喜爱,又传给大臣们看,然后又交给妃子们看。蔺相如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想用十五座城池换。那怎么才能把玉拿回来呢?他想出了一个计策,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呢!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没想到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只字不提十五座城的事情。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诚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一块儿撞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面对柱子,就要作势摔过去。秦王本来想叫人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撞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赵王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赠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这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本不想这样做,但见蔺相如态度坚决,只得无奈地说:“好!就这么办吧!”说完,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样子,把宝玉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但是赵国在军事上提前作了准备,恐怕打不赢。最后,秦王十分恼怒,但是此时就算杀了蔺相如也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会与赵国交恶,便放他回到赵国去了。
浏览量:195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