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介子

介子

介子是自旋为整数、重子数为零的强子,参与强相互作用。介子属于强子类。它是比电子重的带电或不带电的粒子。

根据夸克模型,介子是由一个夸克和一个反夸克组成的束缚态,这一对夸克和反夸克可以是不同味的,例如π+=(ud¯),π-=(ūd),J/ψ=(cc),F=(cs)等。

自旋为0的介子,在量子场论中是用标量波函数描述,根据其宇称为-1或+1分别称为赝标介子和标量介子。自旋为1的介子,在量子场论中是用矢量波函数描述,根据其宇称为-1或+1分别称为矢量介子或轴矢介子。根据其内部量子数,已发现的介子可分为非奇异介子(π、ρ、J/ψ等)、奇异介子(K、Q、K*等)、粲-非奇异介子(D)、粲-奇异介子(F)、底-非奇异介子(B)等。

相关人物
介子相关文献
B介子
B介子列表B–B振荡中性的B介子(B0及B0s)能自发地变换成对应的反粒子,还能够再变换成原来的粒子。这个现象叫做味振荡。中性B介子振荡的存在,是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一项基本预测。测量结果指出B0–B0系统的振荡量约为0.496ps,而费米实验室的CDF实验测量到B0s–B0s系统的Δms=17.77±0.10(统计误差)±0.07(系统误差)ps。最早的B0s–B0s系统上下限值是由费米实验室的另一个项目DØ实验所估算的。在2006年9月25日,费米实验室对外宣布说他们发现了之前由理论所预测的Bs介子振荡。根据实验室的新闻稿:《芝加哥论坛报》的罗纳德·科图拉克(RonaldKotulak)在文章中说这粒子很“奇怪”,并指出这介子与“反物质阴森领域”的已知相互作用,可能会“开启物理学新纪元的门”。在2010年5月20日,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物理学家有报告指出,振荡衰变成物质的概率,比衰变...
查看全文
介子
历史1934年,汤川秀树预测了介子的存在与其近似的质量,介子用来作为核力的载体,核力用来维持住原子核,若没有核力,所有含两个以上质子的原子核其质子将会因为电磁斥力的关系而分离。汤川称这个载体粒子为meson,名称来自希腊字mesos,意义是中间,会这么称呼是因为他预期其质量在电子与质子之间(应该为电子的200倍),质子的质量约是电子的1836倍,汤川最初称它为“mesotron”,不过后来被海森堡纠正。海森堡指出希腊字的“mesos”里面没有“tr”。1936年,美国物理学家安德森在宇宙射线中发现了一种带单位正电荷或负电荷的粒子,质量为电子的206.77倍,人们以为它就是汤川秀树预言的介子,把它叫做μ介子,后来发现这种粒子其实并不参与强相互作用,是一种轻子,所以改名μ子。1947年英国物理学家鲍威尔在宇宙射线中又发现了一种粒子,带单位正电荷或负电荷,质量为电子的273倍,与核子有很强的相互...
查看全文
π介子
基本性质π介子拥有0自旋,由第一代夸克组成。在夸克模型中,一个上夸克和一个反下夸克构成一个π,一个下夸克和一个反上夸克构成一个π,它们互为反粒子。中性的组合——上夸克和反上夸克、下夸克和反下夸克组成π,它们拥有相同的量子数,因而只能在叠加中出现。最低能量的叠加是π,它的反粒子就是自己。带电π介子衰变π介子轻子型衰变的费曼图π介子拥有139.6MeV/c的质量,和2.6×10s的平均寿命。它们因弱作用而衰变。主要的衰变形式(占99.9877%)是纯轻子型衰变,变成一个μ子和一个中微子。第二种衰变模式(占0.0123%)是衰变成一个电子和一个电中微子。(由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在1958年发现)μM子型衰变对电子型衰变的抑制作用的系数大约是Rππ-->=(me/mμμ-->)2(Mππ-->2−−-->Me2Mππ-->2−−-->Mμμ-->2)2{\displaystyleR_{\pi}=(m_
查看全文
Υ介子
参见Oops-Leon,1976年时错误报道的一种质量更轻的相似粒子。夸克偶素,由夸克和相应的反夸克形成的偶素。φ粒子是奇夸克的类似态。J/ψ粒子是粲夸克的类似态。介子列表参考文献D.C.Hom;等.ObservationofaDimuonResonanceat9.5Gevin400-GeVProton-NucleusCollisions(PDF).物理评论快报.1977,39:252–255.Bibcode:1977PhRvL..39..252H.doi:10.1103/PhysRevLett.39.252.引文格式1维护:显式使用等标签(link)J.Yoh.TheDiscoveryofthebQuarkatFermilabin1977:TheExperimentCoordinator"sStory(PDF).AIPConferenceProceedings.1998,424:29–4...
查看全文
介子推简介介子推不言禄
介子推简介:介子推与寒食节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清明前一二日。寒食期间禁止烟火。介子推(约?——公元前636年)晋国贤臣,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周朝晋国(今山西介休)人,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由于介子推的忠心耿耿和淡泊名利,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极力推崇的的高尚品质,所以介子推在历朝历代都得到了很多的赞誉。民间修建了许多祠堂庙宇,以慰籍介子推的在天之灵。宋天禧元年(1017年),宋真宗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介子推是否被晋文公烧死,尚待进一步考证。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位忠义之士;多少文人墨客、达官显宦,登临题咏,寓兴抒怀,抒发对介子的怀恋思慕之情。晋文公重耳为公子时,...
查看全文
介子相关标签
玻色子
介子
强子
学科&术语
家族谱大览
文氏族谱
文氏族谱
浏览:0
王氏族谱
王氏族谱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父辈以农耕养家糊口,改革开放后做点小生意以改变家境。 我十五六岁离家外出求学,以医为本,治病救人。一生秉持谦虚、谨慎、节俭、勤勉、认真、镇定、隐忍、纳谏、中庸、积善十则家训做人。 此十条家训是讲述为人处世之道,也是为官经商之道,也是行走江湖必备的法则,世间虽有万千之道理,不离此十条,望我儿王元能恪守成规并教育子孙后代务必常思常用,久而久之,必然能领悟其中的玄妙之处。 附王氏家训十则详述   一、谦虚   古人曰:“满招损,谦受益”。就是说做人不能缺少谦虚这种品质,毛主席说过:“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骄兵必败,在周易六十四卦中,唯有《谦》卦是六爻全吉,可见谦的意义是多么广大,所以说,王氏子孙务必首先做到谦虚,这是最重要的品质,应终身奉行之,久而久之必然应用自如,另外,还要包含忍让这种内涵,“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要因为一己之愤怒而忘记了节制,小不忍则乱大谋。   二、谨慎   人在社会之上,陷阱非常之多,如果有一丝放松,可能就会产生很不好的事情,造成很大的恶果,所以,一定要谨慎行事,多思多想,要有怀疑一切的警惕之心,不要盲目乐观,正所谓:“乐极生悲”,“祸固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灾难的发生往往是在自己不留神的时候发生的,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当官还是经商,做学问还是交朋友。   三、节俭   节俭是一种美德,“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一个人要想做到节俭真的很不容易,尤其是当自己有钱之后,追求奢华,爱好面子,恨不得让天下人都知道自己很成功,很有钱,显示自己的财力,炫耀自己的奢侈,其实这种心理是病态的,一个人的美好德行,才能彰显一个人的人格魅力,“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自己在讲排场,奢华的同时,无形之中这种风气会影响到子孙万代,家内必出败家之子,所以,一定要以身作则,不显露财富并不代表没有财富,好显露财富的人难免引起他人的歹心,所以,无论在什么条件下,《易》曰:“节俭,吉,奢华,凶”。   四、勤勉   《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就是讲一个人千万不要懒惰,因为懒惰久了,人就没有斗志了,要时时刻刻勉励自己要勤奋,不要有丝毫的懈怠,好男儿当建立一番功业,不要玩物丧志。   五、认真   无论做人还是做事,做学问还是走江湖,认真是一定要有的,否则,会被他人所欺骗,让上天借给我一双慧眼,不要被世人蒙骗。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千万别听风就是雨的,正所谓,“三人成虎,众口铄金”。比如有一些人说张三不好,做了什么坏事,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哪怕很多人都这么说,要有自己的看法,认真去求证,正所谓,“事不目见而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切记之。   六、镇定   此乃指一种临危不惧的状态,行事不要慌张,哪怕天塌了地陷了,海枯了,石烂了,地球不再转动了,也要镇定自若,若能有这种心态将来必然大贵,如无这种心态,也要尽量养成这种心态,这是一种不为外物所动的心态,是一种“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豁达胸襟,诸葛亮临危不惧,大摆空城计,吓退司马懿,所以能贵为宰相,这种心理素质十分重要。   七、隐忍   这是一种不轻易展现自己才能的手段,一定要不显山,不露水,低调做人。《易》曰:“潜龙勿用”,正是说一个人有了才能不要轻易张扬,似乎全世界的人都没有自己有才,这样会让自己陷入凶险的境地,到时候进退无路,那时候悔之晚亦。古之大凡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是能够做到隐忍的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当自己的力量还不够的时候,一定要等待时机。“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做到收敛很不容易,做到的少,做不到得多,所以,成立大功业的人少,而碌碌之辈何其之多,可见是多么困难。   八、纳谏   古代区别圣君与昏君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是否从谏如流,其实平心而论隋炀帝和唐太宗的功业不相上下,那为什么两个人的历史评价就相反呢?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唐太宗善于听取大臣们的意见,而隋炀帝则过于刚愎自用,不顾朝臣们的反对大兴土木,难免灭亡。“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凡事都要听取他人的意见,虽然自己很有才能也不要太过骄横,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每次都不犯错误。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所以,纳谏是很重要的,过度的相信自己很容易走错道路。   九、中庸   中庸太极之道,就是讲一个人要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事物,并且最后皆大欢喜,这是为人处事之道,十分重要,中庸也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要偏激,要冷静思考,实事求是,什么东西不要一棍子打死,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性,很多人往往认定一个人,不是好人就是坏人,绝对不允许第三者出现,比如唐太宗很多人说他是千古圣君,但研究历史的都知道人无完人,唐太宗晚年东征高丽,劳民伤财,这是一个大失误,可见极端是多么可怕,中庸之道的意义是多么广大。   十、积善   这一条一般人是做不到的,但尽量要做到。《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书经》:“作善则降之百祥,作恶则降之百殃”。但行善事,莫问前程,可见常怀济世之心,周围必多朋友,若思坏人之意,难免多行不义必自毙,众叛亲离,可见积善对于我们是多么有利!   此文乃是讲述为人处世之道,也是为官经商之道,也是行走江湖必备的法则,世间虽有万千之道理,不离此十条,凡是我王氏子孙务必常思常用,久而久之,必然能领悟其中的玄妙之处。
浏览:0
宋氏族谱
宋氏族谱
本族谱从第13世宋汉卿开始,为始迁祖
浏览:0
子集
子集
浏览:39325
子姓-宋氏-戴姓族谱
子姓-宋氏-戴姓族谱
戴姓原自于子姓,商朝的延续,商帝乙之长子子启,纣王同母庶兄,子启,出生时其母尚未立为正妃,因不得嗣,宋国的开国国君,后世称微子,微子启,宋微子,死后其弟子仲衍为国君,称宋微仲,传之第十一任君宋戴公,宋戴公死后,其嫡子宋武公继位,其支子公子㧑为宋国大夫,他的儿子便以祖父的谥号“戴”为氏,宋戴公被奉为戴姓的始祖。
浏览:0
四川简州傅氏族谱续修
四川简州傅氏族谱续修
浏览:28169
介子导读知识
介子推与寒食节的传说
介子推与寒食节的传说
寒食节的来源于介子推有关,据说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这个时间长达十九年,跟随在其身边的有赵衰、狐偃咎犯、贾佗、先轸、魏武子、介子推等。重耳逃入卫国国境时,头须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饥饿难行,介子推毅然决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供养重耳,使重耳度过一大难关。后来,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其他一些随行的人纷纷向晋文公求赏,而介子推认为忠君的行为发乎自然,没有必要得到赏赐。并且因为不愿与那些求赏的人为伍,就隐居绵山,成为了一位隐士。晋文公因为介子推入深山而感觉对不起介子推,就想请介子推出山,并听了一个馊主意: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来,最终发现介子推与其母亲被烧死在一棵树旁。晋文公对此十分心痛,决定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这一天全国不允许生火。自此,寒食节的习俗也就延续下来了。
浏览量:1735次
清明节的传说
清明节的传说
清明节,古时又称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等。清明节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相传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 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吃的,万分焦急时,随臣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来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其抱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打好行装,悄然到绵山隐居。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其已离家。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 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封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浏览量:1623次
《介之推不言禄》
《介之推不言禄》
《介之推不言禄》这是一篇春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左丘明创作散文,主要内容讲的是历史中介之推跟着晋文公在外流亡之后回到自己的国家,晋文公酬劳功臣中唯独遗漏了他,但他不贪图功劳也不求赏赐,反而和老母隐居绵上深山终老的故事,其实这边的“介之推”就是“介子推”,这个散文中所讲述的故事在历史中流传很广,在后来的寒食节、清明节都和介子推的故事有有着不少联系。这篇古文的全文如下【原文】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译文】  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天没有灭绝晋,必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贪图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对奸诈给予赏赐。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这样死去又能埋怨谁呢?”  回答说:“既然斥责这种行为是罪过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应吃他的俸禄了。”  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  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  他的母亲说:“你能这样做吗?那我和你一起隐居。”便一直隐居到死去。
浏览量:1783次
介子推的故事寒食节的由来
介子推的故事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称为“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最初习俗为禁烟火,只吃冷食,后来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主要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当年晋国公子重耳,因为被晋国宠妃骊姬迫害,不得不流亡他国。伴随重耳的人有狐毛、狐偃、先轸、赵衰、介子推等。在旅途中,重耳等人一度困厄,没有食物,介子推偷偷将大腿上的肉割给重耳吃,重耳知道此事后大为感动,发誓一定会厚待他。后来,秦穆公将重耳推上了晋国国君之位,后世人称他为晋文公。晋文公继位后大肆封赏群臣,尤其是跟随他流浪诸国的随从。但介子推因自己所作所为皆是应当做的,若接受赏赐,难免显得不纯粹,所以拒绝晋文公的赏赐,带着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得知介子推不愿受赏后,执意想奖赏介子推,于是率军队包围绵山,想要找出介子推。甚至听从属下的建议放火烧山。哪知介子推硬是不出来,最后抱着柳树,活活被烧死。晋文公为了纪念他,就规定他死难之日全国禁用火种,只能只冷食或者前一天准备好的熟食。这个日子和习俗流传下来就是寒食节。
浏览量:1801次
介子推的故事
介子推的故事
介子推的故事最早记载于《东周列国志》,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起来。春秋初期的晋国,纷争不断。晋国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灾祸,出国逃亡19年,受尽苦楚。在逃亡的过程中,介子推一直追随重耳左右。有一次,他们一行人陷入断炊绝粮的困境中,介子推为让公子重耳填饱肚子,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但介子推并不向晋文公邀赏,反而因为不愿与哪些挟功求禄的势利之人同朝为臣,带着母亲隐居到今山西介休县内的绵山了。晋文公知道此事后想要请介子推出山,但被拒绝,且介子推也带着母亲躲在山林中。为了逼介子推出山,晋文公听从手下建议放火烧山。不料介子推守志不移,最终与母亲双双抱树而死。文公见状心痛不已,就把介之推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这也是寒衣节的来历。
浏览量:179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