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制度

制度

制度(Institution),或称为建制,是社会科学里面的概念。在社会科学的角度来理解下,制度泛指以规则或运作模式,规范个体行动的一种社会结构。这些规则蕴含着社会的价值,其运行表彰著一个社会的秩序。建制的概念被广泛应用到社会学、政治学及经济学的范畴之中。

制度是一种人们有目的建构的存在物。建制的存在,都会带有价值判断在里面,从而规范、影响建制内人们的行为。例如若果我们把选举制度看成是建制的话,不同地方的选举制度,规则都有不同,制度主义者便会解释这是不同社会对选举价值观理解不同所造成的结果。倘若一个社会认为应该表达多元声音,重于执政效率等其他价值观的话,那么选举制度便会倾向设定于有利表达多元声音(例如:比例代表制),多个党派都能借助此制度得到相应民意支持而被选出。

制度的概念有一个盲点,就是难以解释制度改变的原因。最终达成之协议和所做出之改变可能无法达成制度支持者期望之效果,甚至还可能...

制度相关文献
北宋时期的中央制度和科举制度
北宋时期的中央制度和科举制度,中央制度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
查看全文
南北朝:官职制度-任用制度
南北朝:官职制度-任用制度,经过选拔有关人员便取得了做官的资格。但对这些人如何使用,是临时使用还是长期使
查看全文
制度
古典制度主义以往对于制度的理解只局限于组织而言,可是在现代的社会科学分析框架内,今已可指涉到社会上一些非组织形式的规则,如:宪法等。在六十年代,旧制度主义在学界非常流行,通常被用作分析政府、组织的实际运作,而这种分析是带有价值判断的,学者通过分析,希望找出一个好的制度。可是在六十年代末,建制的概念遭到实证论、理性选择理论所质疑。新制度主义直至在八十年代,建制的概念在好几位学者(如:Goodin)的改进底下,得以重新活用于社会科学的诠释,被称为新建制主义。新建制主义强调环境如何影响制度的改变,其理论主要对制度的概念作出以下革新:以往对制度的理解,只限于以组织作为分析单位;新制度主义则以规则作为建制的分析骨干,故此便不限于以组织为单位了。重视非形式的因素,以往分析制度,只局限于实质上的运作程序与规则,新制度主义则更注重建制内非形式因素对个体的影响,如某组织内群众对领袖的崇拜,便是非形式因素之一...
查看全文
早朝制度
奉朝请汉代部分文臣、武职可以用“奉朝请”名义参加朝会,代表朝廷赠予的殊宠。晋代以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合称“三都尉”)为奉朝请;南北朝时,奉朝请的殊宠浮滥,人数常达数百。至隋朝开皇六年废除奉朝请制度。参见廷议制度
查看全文
古代的人殉制度
人殉制度,是用活人陪葬,来源自原始社会末期,奴隶制时非常流行,战国逐渐废除,汉末绝迹,辽金时死灰复燃,后一直持续至清末,民国彻底消失。1、起源人殉制度起源于史前时代,具体时间不详,但据考古发掘,在我国大汶口,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均发现有人殉的痕迹。在殷商时期达到鼎盛,商朝殉葬成风,即便是贵族,也不能幸免殉给君主。在商朝的墓葬里,发现的殉葬人数非常之多。2、盛行时期商朝,商代妇好墓有16具人殉骸骨,而秦穆公的墓里有177人,还有3位大臣。3、衰落与复兴进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新型生产关系的出现,人力资源变得日益重要,人殉制度开始逐渐衰落。如秦始皇采用陶俑等物品来代替活人殉葬,到了元明清时期,人殉制度又死灰复燃。元朝统治者鼓励民间殉葬行为,明朝初期朱元璋让几百个妃嫔殉葬,直到明英宗朱祁镇废除。清朝禁止人殉。4、残忍手段与影响人殉制度的实施手段极为残忍,往往是活人被非正常死亡。人殉制度残...
查看全文
制度相关标签
社会制度
政治学术语
经济学术语
语言文字
家族谱大览
唐代考选制度考
唐代考选制度考 章羣 台湾省台北市 1954年
浏览:0
清代考试制度资料
浏览:0
外蒙政教制度考
浏览:0
虹川姜氏宗谱 [1册]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2008年重修(王法叶印刷). 1册 : 世系表, 人像. 远祖 : (汉) 姜惟,字伯约,封平襄侯. 姜太公42世孙. 世祖 : 姜兴甫. 生二子 : 姜霁,字孟(东井派) ; 姜霖,字仲泽,行九三(西岗派). 虹川祖(1世) : (明) 姜汝贵,字良甫,行福二百五四. 贵二百四二公长子. 析自西岗派. 自兰邑迁虹川. 汝贵公生六子(2世) : (明清之际) 姜志启,字秀之,行禄一 ; 姜志亮,字克明,行禄二 ; 姜志奇,字克生,行禄三 ; 姜志高,字克熙,行禄四 ; 姜志龙,字克云,行禄五 ; 姜志化,字克成,行禄六. 志启公下房祖(5世) : (清) 姜宗凤. 志奇公下房祖(3世) : (清) 姜元臣,行崇三 ; 姜元理,行崇四 ; 姜元凯,行崇五. 志龙公下房祖(3世) : (清) 姜鼎臣,行崇七 ; 姜鼎侯,行崇八 ; 姜升元,行崇九 ; 姜英元,行崇十 ; 姜士宏,字元宽,行崇十一. 志化公下房祖(5世) : (清) 姜宗泽,字廷恩,行德四十三. 旧排行 : 文巽常震升鼎泰 荣华富贵福禄崇 盛德友敦恭俭让 全能智勇信仁忠 诗书制度光贤圣 经纪纲维俊彦隆 元凯顾增真世美 善为继述庆鸿源. 新讳行 : 光宗耀祖 立学兴贤 德纯名显 圣可希天. 新表行 : 朝廷国士 志存忠良 怀清秉正 百世隆昌. 散居地 : 浙江省乐清县等地. 书名据书签题, 版心题及卷端题编目. 书名页题 : 天水郡虹川姜氏宗谱
浏览:0
1.春秋时代之世族
世族者, 封建制度之产物也.春秋时代, 各国大夫皆世袭守土, 谓之世族.本书则侧重春秋时代世族之全体说明.
浏览:100
春秋时代之世族
192 p.: ill., gen.tables. The study on the family politically influential for generations resulted from feudalism during the periods of Warring States(403-221 B.C) 世族者, 封建制度之产物也.春秋时代, 各国大夫皆世袭守土, 谓之世族.本书则侧重春秋时代世族之全体说明.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Genealogical Society, 1975. - 1 reel ; 35mm.: handwritten
浏览:0
制度导读知识
科举制度分哪几个等级
科举制度分哪几个等级
科举制度是古代人才选拔的制度,其考试时间是定期的。像是在唐朝的科举与宋初的时候科举都是每年举行一次,宋太宗后改为每一年或二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宋英宗治平三年改为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科举制度的萌芽其实是在南北朝时期,而后到了唐代才变成完善,成熟的人才选拔体系。比较成熟的科举制度被分为八个等级,分别是:童生、秀才、贡士、进士、探花、榜眼和最高级别的状元。当然这科举制度在不同年代是不一样的。像是在隋唐五代时期,科举考试主要是分为(解试)、省试两级;到了北宋太祖赵匡胤时期,开创了殿试的制度,所以科举考试制度就变成了三个,分别是乡试(解试)、省试、殿试;到了元明清时期,改称为乡试、会试、殿试。其中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中央省试为“省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唐宋时期,称取得解送京师参加省试资格的考试为“解试”,这相当于后世的乡试一级的科举考试。解试合格被称为“得解举人”,即后来乡试合格的“举人”,第一名都称为“解元”。唐宋时期,针对解试合格举人进行的复试,在中央政府的尚书省举行,因而称为“省试”。唐代省试合格后,即赐予进士及第。宋朝创立殿试制度之后,省试成为取得殿试资格的一种考试。元、明、清时期,改称为“会试”。省试或会试都是由礼部主持,在当年春季的一二月份举行,一般也有大致的录取名额。省试第一名称“省元”,即后来会试第一名所称的“会元”。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对省试或会试合格举人的复试,是科举考试三级考试中最高的一级考试,一般都在皇宫禁苑的大殿内举行。
浏览量:1927次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隋文帝于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皇权与贵族权力博弈下的产物,也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必然结果。它于普罗大众而言,如久旱逢甘霖,为普通人开辟出通向朝廷的径直之路。自科举制度创立以来,读书人多趋之若鹜,每朝代举行科举制度的频次不一,但莫过于备考时天下学士寒窗苦读,放榜时刻有人欢喜有人愁苦。古人多三步成诗五步成篇,所以描绘科举的诗词也比比皆是。孟郊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在四十六岁那年进士及第,在两次落第后忽闻此喜讯,自然是欣喜万分。马蹄轻快疾驰于长安花道上,只剩下畅快。赵恒的《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有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概括了过去许多读书人读书的目的和追求。这里指代的是科举出人头地后的收获,并不真的指从书中获得。无论是寒窗苦读的阶段,还是金榜题名的时刻,都是科举制度赋予的状态,是诸多朝代中无数学子的必经的、向往的。
浏览量:1759次
古代兵役制度
古代兵役制度
  古代兵役制度:  1.商周时期的征兵与甲士制度  我国在商、周时已经有征兵制度。当时规定,每个部落成员在战争期间,都有当兵作战的义务。  军队的核心是王家与贵族子弟,即“三族”与“多子族”所组成。  2.战国时期的常备兵与常备兵考核制度  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变法,封建经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开始建立了郡县制,兵役制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当时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常备兵是军队的基干,他们都是应把经过考选而来。选时相当严格。  3.秦汉时期的征兵制度  秦统一中国后,便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征兵以郡县为单位,郡守有征发一郡壮丁作战的权力。  4.三国时代的世兵制度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世兵”就是父子世代为兵。  5.世兵制度的进化体:北魏隋唐的府兵制度  南北朝后期,北朝出现了“府兵制”。西魏末年,府兵由六个柱国大将军率领,每柱国下设两个大将军,一个大将军下又有两个开府将军,共有二十四军。  6.唐中后期、宋的募兵制  募兵制是宋朝的主要兵制。当时有四种不同军队一禁军、厢兵、蕃兵、乡兵。禁军是皇帝的亲兵,驻守京师,兼备征伐,是北宋的正规军。它来源于全国招募与选自厢兵、乡兵中的健壮兵丁。  7.元的部落兵制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本部落的男子十五岁以上、七十岁以下全部当兵。  8.明的卫所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  9.清的部落兵制:旗兵制  清朝实行“旗兵制”。起兵伊始,以部落为单位组成“旗”,旗是军政合一的组织,旗民平时为民,战时为兵。
浏览量:2238次
科举制废除于什么时候
科举制废除于什么时候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基本制度,他持续了一千三百余年,一直到1905年才彻底废止。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一天也被称为科举制度废除日。科举制度创始于隋朝,自隋以后各封建王朝均设科考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唐代在其基础上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宋代又将其进一步完善,明清时期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科举制度逐渐僵化。19世纪80年代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以及受西方影响,科举制度发生改变,加设经济特科,废八股改试策论,但科举制度的本质并没有改变。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等六位督抚联衔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科举制度被正式废除。
浏览量:1881次
丽江木氏土司
丽江木氏土司
丽江木氏土司一般指木氏土司,是指明清云南三大土府之一的纳西族木氏封建领主。土司制度在元朝正式形成,明代则臻于完善,清代改土归流以后始日趋衰微,主要是针对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和制度。“土司”又称“土官”,是由中国古代中央王朝任命和分封的地方官,有“世官、世土、世民”的特点,具有世袭统治权。丽江境内的土司制度始于宋末元初。明洪武十五年(1382)纳西族阿甲阿得归附明朝,明太祖朱元璋赐其汉姓“木”,并封其为世袭土知府,木氏土司世袭统治境内及周边部分地区。明洪武十六年又颁旨授予世袭权。从此这个家族以“世袭土官知府”的身份统治丽江。木府,全称木氏土司府衙署,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大研街道关义街光院巷49号。它在元朝具有一定雏形,在明代木得(1382~1390年)开建主体建筑。这里包含了明朝中原建筑风格和纳西族传统文化精神。目前此建筑已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浏览量:280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