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春秋

春秋

(书)

春秋》本指先秦时代各国的编年体史书,但后世不传,现在通常指唯一留存至今的鲁国的《春秋》。鲁春秋可能是孔子的作品或该国史官的集体创作,流传至汉朝被尊为五经之一,在四库全书中属于经部(十三经之一)。

此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间鲁国与众诸侯国的大事,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体例宛若各年月的新闻标题汇编,意不在史而在“义”。辜鸿铭之《中国人的精神》(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所陈即此;但《宋史》也记载北宋王安石因此批评《春秋》为“断烂朝报”(朝廷公报的断简残篇),不过王安石是否真有此说亦有争议。

春秋简介资料
编年体史书
公元前475年
孟子曰:“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焦兹说“说《春秋》者,莫先于孟子”。孟子曰:“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中国(东周)
中文
春秋相关文献
春秋战国中“春秋”的来历?
春秋战国中“春秋”的来历?,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
查看全文
春秋战国中“春秋”的来历?
春秋战国中“春秋”的来历?,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
查看全文
春秋战国时代的“春秋”为什么叫春秋?
春秋战国时代的“春秋”为什么叫春秋?,春秋战国时代的“春秋”为什么叫春秋?中国的文化来源于天文,我么知道一年四
查看全文
春秋
《四书五经》关系图谱查看详细关系图四书五经图谱成书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聘王室的时节,朝廷大事亦多在此两季举行,因此“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墨子所谓“百国春秋”,俱已不传。传之唯《鲁春秋》,《春秋》遂成其专名,即《春秋经》。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最早《孟子·滕文公下》载:“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持此说法者虽众,存疑者亦众,亦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唐代史家刘知几首先对孔子修《春秋》存疑,孙觉《春秋经解·周麟之跋》、陆佃《陶山集·卷十二答崔子方书》都有此疑问。石韫玉《独学庐初稿·春秋论》:“《春秋》者,鲁史之旧文也。《春秋》总十二公之事,历二百四十年之久,秉笔而书者必更数十人。此数十人者,家自为师,人自为学,则其书法,岂能尽同?”《左传》虽言《春秋》是圣人所修,但其旨亦赞其文笔。《春秋》作者或未有定论,但孔子...
查看全文
春秋战国中“春秋”的来历?
原文标题:春秋名称的来历?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襄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春秋以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当时人们就称呼这七大诸侯国为“战国”。《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可见当时七大诸侯国都有战国的称呼。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的含义还没...
查看全文
春秋相关标签
编年体史书
经部春秋类
春秋
六经
中国思想
孔子
四书五经
古籍
中国古籍
古籍
家族谱大览
1.春秋氏族图考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清嘉庆19[1814]. 清嘉庆19[1814].-2册 引述丹例 : "是考为春秋而作凡内外传及公壳二种所载之人皆义蘻乎春秋者也是考无不备录如檀了家语史记诸书所载其有氏族可归者亦必列入---"
浏览:100
1.春秋世族谱
原书: 台北市 : 台湾商务印书馆, 民国62[1973]. 1册(页数杂异). 春秋随笔/顾奎光撰. 程氏经说/程颐撰.
浏览:100
東陽吳氏春秋, 1, 人像 1世商翁公起 派行 名目, 2006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东阳吴氏春秋编纂委员会, 2006年修. 全1册(约670页) : 插图, 肖像. 注 : 本书包含浙江省东阳县13宗吴氏派系的世系资料. 受姓始祖(1世) : (商) 吴太伯. 父周太王. 姬吴世家26世祖. 自渤海迁于平江(今无锡梅里). 升苏(船山)祖(74世) : 吴商翁,字元龙,号三存,行四十二. 暨阳7世祖. 世居暨阳县桥头独山(今诸暨市陈宅镇), 赘迁吴宁北城(今东阳市城)许氏, 又迁邑北升苏乡灵山. 本支世出延陵,越州暨阳分支. 商翁公下房祖(88世) : 吴绍,字纯祖,号诚齐,行寿六(干房,徙居钱家庄,又称船家) ; 吴彩,字纯绣,号臣川,行寿十九(坤房). 厚𡊵祖(84世) : 吴德彰,名炜,字诚卿,行显四. 越州暨阳峡山人(今诸暨市陈宅镇岭后村). 越州暨阳17世祖. 自鹿山迁永宁乡厚𡊵(今吴良村后半村). 本支世出延陵,越州暨阳分支. 子孙析置祥坞(或长坞),白坦,新塘,湖岑,泮田等地. 高城(里厅)祖(84世) : 吴泳,字希圣,号俭齐,行小十九. 义乌青口岭8世祖. 其后自义乌青口岭迁至东阳怀德乡63都高城. 本支世出延陵,越州暨阳至义乌青口岭分支. 后分: 吴袍,行庆八(里马塘派) ; 吴展,行庆十七(高城派). 岘荆祖(85世) : 吴程,字公远. 自义乌八里桥迁东岘峰. 本支世出延陵,越州暨阳至义乌青口岭及义乌八里桥分支. 后分二房 : 吴克敬,字守诚(前山,今横店镇牛背陇村) ; 吴克仁,字守忠(溪头,今横店镇棠溪村). 灵岳祖 : 吴淮,字澄之,号石峰,行开一. 仙居6世祖. 自仙居田头迁居婺东仁寿乡56都马泽桥头(今安恬吴公桥). 后分八宅(上,下,南,中,东,西,新,厚). 南岑祖(80世) : 吴芾,字明可,号湖山居士,行元三. 仙居9世祖. 世居湖山(今官路镇后里吴村),后迁南岑(今东阳市区南部). 本支世出延陵,仙居吴氏分支. 源于山阴吴氏. 芾公后有七宅(南,北,东,西,前,中,后), 及八房(元,亨,利,贞,仁,义,礼,智). 又分61房派和吴姓聚居村. 林口祖(92世) : 吴伦,字若序,行伦十一. 新昌南明吴氏22世祖. 居樟树脚. 本支世出延陵,越州新昌县南明吴氏至上小于吴氏分支. 后有两房: 吴华,字华林,行正二十九(长房) ; 吴贵,字世年,行正三十(幼房). 长林祖 : 吴有文,行礼一. 吴焜子. 世居福建小福丁州,迁温州,后迁东阳长林. 本支世出延陵,新昌吴融家族分支. 后分仁房,义房. 又分干房,坤房. 高城(外厅)祖(83世) : 吴延圭,又名凤,字怡勉. 温州永嘉之西16世祖. 本支世出延陵,吴武陵分支. 后有两房三派 : 吴彦彰,行贵二(长房贵二公派) ; 吴彦盛,字循德(贵七公派) ; 吴彦齐,字循理(三房贵四公派). 盘古祖(83世) : 吴万里,字怡远,行华四. 永嘉西吴氏家族16世祖. 本支世出延陵,系湖广至温州永嘉吴氏家族分支. 后有甘井支. 甘井祖(86世) : 吴杞,字守升,行百四. 盘古吴氏5世祖. 居石盆,徙居邑西甘井. 本支世出延陵,温州永嘉吴氏家族,东阳盘古分支. 鸡峰祖(94世) : 吴尚愍,又名大旻,号平川,行仁一. 天台17世祖. 本支世出延陵,天台吴氏分支,后徙东阳永寿鸡啼峰(今黄坑村). 尚愍公后四大房派 : 吴尧宪,字宗华,行义二(大房) ; 吴尧应,字宗富,行义三(二房) ; 吴尧懋,字宗全(三房) ; 吴尧志,字宗满(四房). 高砂祖(82世) : (宋) 吴文,字公器,号淡齐,行悌五. 本支世出吴王夫差宗系, 婺州马海至乌伤碑吴氏分支. 排行字第 : 各支排行名讳字目表见529-542页(影像285-292页). 散居地 : 浙江省东阳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1.春秋时代之世族
世族者, 封建制度之产物也.春秋时代, 各国大夫皆世袭守土, 谓之世族.本书则侧重春秋时代世族之全体说明.
浏览:100
春秋时代之世族
192 p.: ill., gen.tables. The study on the family politically influential for generations resulted from feudalism during the periods of Warring States(403-221 B.C) 世族者, 封建制度之产物也.春秋时代, 各国大夫皆世袭守土, 谓之世族.本书则侧重春秋时代世族之全体说明.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Genealogical Society, 1975. - 1 reel ; 35mm.: handwritten
浏览:0
1.春秋世族谱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两湖书院正学堂, 清光绪25[1899]刻本. 1册(128双叶) : 世系表 注 : 记载春秋之世自王朝以迄诸侯大夫姓氏世族源流
浏览:100
春秋导读知识
春秋五霸都是谁
春秋五霸都是谁
春秋,通常是指中国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历史称为“春秋时期”,主要是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而春秋五霸,一般是指春秋时期,参与争霸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五个人,他们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自东周开始,周朝由强转弱,王室日益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也频繁发生,小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也就有了春秋五霸。春秋五霸列表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是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公元前685~公元前643年在位。生于不详,卒于公元前643年。晋文公:是春秋第二位霸主,也是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公元前628年在位。生于公元前697年,卒于公元前628年。宋襄公:春秋时期宋国第20位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50~公元前637年在位。生于不详,卒于公元前637年。秦穆公:秦国第九位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21年在位。生于不详,卒于公元前621年。楚庄王: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13年~公元前591年在位。生于不详,卒于公元前591年。
浏览量:2239次
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楚庄王、宋襄公。 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时期五个诸侯之长。霸,政之名,谐音“伯”,音转为霸,又称州伯、方伯,即诸侯之长,其职名为会诸侯、朝天子,实为尊天子以令诸侯。 【晋文公】——会盟天下 (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周天子策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并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晋文公正式成为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秦穆公】——独霸西戎 (前682年—前621年),是缪氏先祖,是各史籍当中高度认可的春秋五霸之一。 周襄王时出兵攻打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为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 【齐桓公】——尊王攘夷 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 齐桓公于前681年在北杏(今山东鄄城)召集宋国、陈国、蔡国、邾国四国诸侯会盟,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 后来,齐桓公召集诸侯国在葵丘会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周王室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楚庄王】——问鼎中原 (—公元前591年),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是各史籍当中高度认可的春秋五霸之一。 在齐国称霸时,楚国转而向东吞并了一些小国,国力强盛。齐国衰落后,楚国便向北扩张与晋国争霸。 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开始成为中原霸主。 【宋襄公】——春秋大义 (?-前637年),春秋时宋国国君。公元前650年至637年在位。 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
浏览量:1970次
春秋三传是哪三传
春秋三传是哪三传
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1、《春秋左氏传》 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归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史书的编纂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左传》为后世所提供的春秋及其以前阶段之大量的思想史、经济史、社会史以及其它学术史的重要资料,是此前或相同时期的任何其它一部史所难以企及和不能比拟的。它对于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大事的可靠记载,填补了空白,有助于后人对中国古代文明进程的全面了解,弥足珍贵。 2、《春秋公羊传》 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止年代与《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其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 3、《春秋谷梁传》 又称《谷梁春秋》,是为《春秋》作注解的儒家经典。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其记载时间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体裁与《公羊传》相似。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
浏览量:2410次
吕氏春秋简介
吕氏春秋简介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夕。 此书以“道家学说”为主干,以名家、法家、儒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一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儒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杂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上应天时,中察人情,下观地利,以道家思想为基调,坚持无为而治的行为准则,用儒家伦理定位价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观念、名家的思辨逻辑、法家的治国技巧,加上兵家的权谋变化和农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
浏览量:2347次
春秋五霸称霸顺序口诀
春秋五霸称霸顺序口诀
春秋五霸指的是春秋时期五个在诸侯争霸中最具代表性的人,人们为了方便记忆,编出了一个顺口溜,就是“出勤去送金”,每个字分别于一个人对应。“出”的谐音为“楚”,对应“楚庄王”,称霸时间为公元前613年~公元前591年。“勤”的谐音为“秦”,对应“秦穆公”,称霸时间为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21年。“去”的谐音为“齐”,对应“齐桓王”,称霸时间为公元前685年~公元前643年。“送”的谐音为“宋”,对应“宋襄公”,称霸时间为公元前650年~公元前637年。“金”的谐音为“晋”,对应“晋文公”,称霸时间为公元前636年~公元前628年。关于春秋五霸究竟是哪五个人,其实学界仍然有争议,孔子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孟子也同意这个观点;墨子和荀子则认为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不论是哪种说法,他们都是当时相继称霸主的五个诸侯,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此时的诸侯争霸战争,为之后的战国时期的兼并统一战争做了先期准备。
浏览量:196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