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历史

历史

历史(现代汉语词汇,古典文言文称之为),指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历史的第二个含义,即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等等。通常仅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是史学研究之对象;一般说来,关...

历史简介资料
南北朝时期
历史相关文献
安徽历史—安庆历史—望江历史
安徽历史—安庆历史—望江历史,据汪洋遗址出土文物考证,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县境内就有人类活动。夏、
查看全文
安徽历史—黄山历史—黟县历史
安徽历史—黄山历史—黟县历史,黟县始建于公元前221年,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黄山古称“黟山”,黟县因山而
查看全文
安徽历史—淮南历史—八公山历史(一)
安徽历史—淮南历史—八公山历史(一),八公山是一座历史名山。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八公山扮演了十分醒目的角色,留下了
查看全文
安徽历史—淮南历史—八公山历史(二)
安徽历史—淮南历史—八公山历史(二),(二)八公山是一座文化名山。春秋战国时期的蔡楚文化、汉淮南国文化以及宗教文化
查看全文
安徽历史—池州历史—青阳历史调查:历史渊源
安徽历史—池州历史—青阳历史调查:历史渊源,汉置陵阳县,县治陵阳镇,历时724年。陵阳镇位于今县境南部,自汉代起即为
查看全文
历史相关标签
历史
学科&术语
意识形态
家族谱大览
锦田乡历史沿革
此文叙述邓氏迁居锦田乡之来龙去脉及其历史沿革 锦田乡始迁祖 : 邓符协(宋) 散居地 : 广东省宝安县锦田乡等地 原书: 写本. 1966. [12]面.
浏览:100
1.台湾省各姓历史渊源发展研究学会会讯
原资料 : 台湾 : 台湾省各姓历史渊源发展研究学会, [1984- ].-册 : 肖像 据民国73[1984]3月1日之"第一期"资料编目
浏览:100
1.黄氏历史文化研究丛书之二 追根溯源 , 1, 上册, 1600-2007
为能实时提供网络用户搜寻, 此书谨有简略讯息, 谱书影像内容未经审阅. 如有错误, 请透过「意见反馈」反应.
浏览:100
金文世族谱 [4卷](别名: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专刊)
原书: 上海 : 商务印书馆, 民国25[1936]. 2册. 注 : 此记录探讨古代姓氏之源流, 及演变之历史. 不含任何姓氏之族谱, 或世系资料. 散居地 : 中国各地.
浏览:100
金文世族谱 [4卷](别名: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专刊)
原书: 上海 : 商务印书馆, 民国25[1936]. 2册. 注 : 此记录探讨古代姓氏之源流, 及演变之历史. 不含任何姓氏之族谱, 或世系资料. 散居地 : 中国各地.
浏览:100
金文世族谱 [4卷](别名: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专刊)
原书: 上海 : 商务印书馆, 民国25[1936]. 2册. 注 : 此记录探讨古代姓氏之源流, 及演变之历史. 不含任何姓氏之族谱, 或世系资料. 散居地 : 中国各地.
浏览:100
历史导读知识
丁氏来源和历史
丁氏来源和历史
丁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始祖为丁公伋。丁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77位,当代丁姓的人口已达到576万,为全国第48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3%。 丁姓来源: 一、见诸于《姓氏考略》 源于子姓,出自殷商诸侯丁侯的后裔,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源于周朝遗民微子启的封地,属于以先祖字号为氏。 二、源于姜子牙一族 源于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子姜伋的谥号,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自从这一支丁姓问世之后,其散居的地盘最广,人数最多。也就是说,千百年来,中国的丁姓大都源自这一世系。这一系的主要发源地,在今山东济阳。 三、丁氏的第三支姓源﹐始于三国时期 三国时东吴孙匡将军一族的后人全部改姓丁。这就是《三国志.吴志.孙匡传注》所说的﹕孙权的族人因过失造成军粮仓库失火,贻误了战机,孙权大怒,不许孙匡姓孙。孙匡的后代子孙也被迫因袭丁姓。 四、源于改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为孙姓所改,氏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后世的丁氏中国人之中,特别是南方的丁氏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因为孙氏传自周文王之子康叔。 出自于氏所改。宋朝时期,有个叫于庆的人欲依附于权贵丁谓,遂改姓为丁氏,其后裔子孙以及族人因此皆称丁氏。 源于改姓,出自明朝初期苏州阊门邹、丁二氏,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五、源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改姓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蒙古学者丹珠尔,属于帝王赐姓为氏。明朝初期,蒙古族黄教学者丹珠尔被明太祖朱元璋赐姓为丁,其后裔子孙世代相传丁氏至今。 源于回族,出自明朝时期西域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明朝时期,以“丁”为末字者进入中原汉化后,有按汉俗以谐音汉字改姓丁氏。 源于彝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浏览量:2965次
隋文帝的主要历史功绩
隋文帝的主要历史功绩
统一中国,结束了南北朝的四分五裂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并西梁、灭南陈、平江南、岭南,统一全国。这跟他的兵制改革举措密不可分。杨坚改变府兵制初设时,兵农分离情况。转变为和平时期府兵耕地种田,并在折冲将军领导下进行日常训练;战争发生时,由朝廷另派将领聚集各地府兵出征的“兵农合一”的制度。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巩固了中央集权杨坚改变府兵制初设时,兵农分离情况。转变为和平时期府兵耕地种田,并在折冲将军领导下进行日常训练;战争发生时,由朝廷另派将领聚集各地府兵出征的“兵农合一”的制度。三省六部分工明确,组织严密,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杨坚也对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他精简了地方官制,废除大量的冗官,节省了政府的开支,提高了行政办公效率。且地方官吏的任用权归吏部掌控,且每年都要进行考核,有效防止地方官就地录用僚佐,提高地方官吏的质量。减税,促进农业生产,稳定经济发展隋文帝实行了“大索貌阅”要求官吏经常检查人口,根据相貌来检查户口,使编户大增。和实行“输籍定样”在第一个的基础上确定户口数,编制“定簿”,以此为依据来收取赋税。这些举措防止地方豪强和官僚勾结,营私舞弊,调动了劳苦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周边民族采取防御招抚政策,缓解民族矛盾杨坚北击突厥,同时也解决到了吐谷浑这一心腹大患。此外,地处东北的契丹、靺鞨等族,或款塞归附,或遣使贡献,隋文帝对他们都作了妥善的处置。复兴佛教,始行科举隋朝建立之初,文帝便开始了包括度僧、建寺、造像、写经等一系列大规模地复兴佛教的措施。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正式设立分科考试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自此选官不问门第。这是科举考试的前身,到隋炀帝时期,进一步完善科举考试制度。
浏览量:1711次
章姓的来源和历史
章姓的来源和历史
章姓是现行较常见姓氏,一般出自于姜姓、任姓,也有来源于他姓改姓、他族改姓等等。章姓起源一:来源于姜姓。据《姓氏辨证》等资料记载,山东省泰安市章丘县在商朝时为鄣国,后被姜太公收为附庸国,姜太公将鄣国分封给庶子。传到姜虎时,被正式封于鄣国。后来鄣国灭亡,姜虎定居于武都,于鄣字去邑为章。章姓起源二:来源于任姓。任姓是赐封的十二个基本姓氏之一,在任姓之后,有谢氏、章氏、薛氏、舒氏、吕氏、终氏、泉氏、毕氏、过氏、祝氏这十个著姓,都是出自任姓直系分衍的姓氏,章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姓氏之一。章姓起源三:源于满族。出自金、元、明时期女真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金国时期章罗海西女真章罗部随首领迁至青海地区,其后裔子孙有取氏族部落名称汉化为姓氏者,称章氏。另外,满族章佳氏、章齐氏和彰锦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章氏。公元前664年,鄣国被齐国灭亡,章姓族人主要散居于齐地。秦汉之际,章姓族人已经北入蒙古,西入陕西,南及苏、赣。魏晋南北朝时期,姜太公的后裔在豫章繁衍成为大族,并形成了章姓豫章郡望。南北朝时期诞生了享誉青史的吴兴章姓。同一时期河北省章姓发展迅速,并形成了章姓河间郡望。隋唐之际,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均有章姓人家。五代十国时,有章姓人落籍福建。两宋时期,章姓主要往南方迁徙。明朝初期,山西章姓是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分迁于湖南、湖北、陕西、河北、北京等地。明清之际,章姓分布甚广,有移居海外者。
浏览量:2350次
北京故宫的历史变化
北京故宫的历史变化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自1406年筹建,1420年建成以来,故宫已经整整走过了600多年的历史,在这六百多年的时代变迁中,故宫经历了三个阶段的重大历史变化。 第一阶段为1406年-1420年,这个阶段故宫完成了规划建设与功能固化,成为明皇宫; 第二阶段为1644年-1911年,这个阶段故宫成为清朝皇宫,并不断修缮完善,形成我们目前看见的模样; 第三阶段为1911年之后,故宫完成了从皇宫到博物院的华丽转身,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浏览量:2223次
伍姓的来源和历史
伍姓的来源和历史
伍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芈姓、姬姓、姜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伍胥为得姓始祖。源出有五:1、源于芈姓,出自远古黄帝的臣子伍胥,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黄帝为部落首领时,有大臣名伍胥。伍胥就是楚国望族的伍氏始祖,伍氏家族传至春秋时候,楚庄王有个谋臣叫伍参,传说便是伍胥的后裔。此后,伍参的后裔子孙遂以先祖名字为姓氏,其后裔世代称伍氏至今,史称伍氏正宗。2、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官称小司徒,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司徒,是上古时期官名,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在夏、商、周王朝时期都设有“司徒”之官,辅佐君主操持行政事务。春秋时期,诸侯列国也多设有“司徒”职位,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命氏的,就称作司徒氏。3、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户甲制度,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西周初期,姜尚为齐国建立了户甲管理制度,将五户人家编在一起,称作“轨”,五户连保称伍,由轨长管理,轨长在民间俗称“伍伯”。在轨长、伍伯的后裔子孙中,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伍氏。4、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军制,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周朝,军队编制中设置有伍长,即五人编为一伍,由伍长统之作战。伍长的后裔子孙中,以先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伍氏。5、源于改姓而来:①回族改伍姓,出自元末明初西域撒马儿罕人伍儒,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明洪武二年,伍儒奉诏迁居今南京城中的天津街,授职钦天监刻漏科博士。后裔世居江苏省南京市。②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末明初蒙古察哈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台本氏,源出喀尔喀蒙古,元朝时有冠汉姓为伍氏者;武尧氏、乌扎喇氏,世居今河北张家口一带,清朝中叶多冠汉姓为伍氏。③源于满族,出自清朝满族温都氏部落,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清朝中叶多冠汉姓为伍氏。④源于锡伯族,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锡伯族伍都氏,亦称温都氏,世居今黑龙江海林张广才岭及乌苏里江流域。
浏览量:210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