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十六国)

(407年-431年)是十六国时期匈奴铁弗部赫连勃勃建立的政权。为别于三代的夏朝,故史称“大夏”,又其建国者为赫连姓匈奴人,又称“赫连夏”或“胡夏”。赫连氏本匈奴南单于后裔,内徙后改姓刘。十六国时先依刘渊,后附前秦。及苻坚灭代国,命其首领刘卫辰督摄黄河以西。前秦瓦解后,刘卫辰势力发展,据有朔方之地。

夏简介资料
3、• 407-425
431年
407年
夏相关文献
夏,夏
查看全文
夏朝国号:“夏”为夏族图腾的象形字
夏朝国号:“夏”为夏族图腾的象形字,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关于“夏朝”这一称谓的来源有十种说法,其中较为可信的
查看全文
晋太元十六年(391年)北魏攻杀刘卫辰,其子赫连勃勃奔后秦,为安远将军。晋义熙三年(407年)刘勃勃袭杀岳父、后秦高平公没弈干,并有其部,自称大夏天王、大单于,改姓赫连,自以为匈奴是夏后氏后裔,建立大夏政权。不断侵扰后秦北边,前后俘获、坑杀数万。赫连勃勃为政残暴,发10万众筑都城统万城(今称白城子,在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纳林河乡与陕西省靖边县红墩界乡交界处的无定河北岸流沙之中),期间稍有不满便刑杀工匠,导致工匠死亡数千人。夏凤翔六年(418年),赫连勃勃乘东晋灭后秦,乘虚轻取长安,在霸上(今陕西西安东)即帝位,国势更强,拥有今陕西全境和内蒙古部分地区。真兴七年(425年)赫连勃勃卒,子赫连昌继位,次年(426年)北魏攻取长安,427年降统万城,428年3月又陷安定城,俘赫连昌。赫连昌弟赫连定在平凉自称夏皇帝。胜光四年(431年)赫连定灭西秦,又欲渡黄河击北凉遭吐谷浑袭击,兵败被俘,被送于北魏,...
查看全文
列昂纳多·夏夏
参见艺术家列表马里奥·巴尔迪
查看全文
夏老屋夏氏祠堂
夏老屋夏氏祠堂,坐落在夏老屋老鼠仓,位于小市平小路中段西旁。东近:乾隆牡丹古园坊,清明谷雨花飘香;北望:天柱山脉卧前方,山锋祠堂对峙望;南临:影视城墙古楼房,四面八方游客旺;西傍:皖水河母依身旁,一年四季水荡漾.欲知夏氏祠堂盛况,请君随我前往:阳春三月,雨后天晴;春光明媚,空气清新;鸟语花香,碟舞蜂勤;漫山遍野,景色迷人。令人心旷神怡,精神抖擞,我怡然信步不知不觉来到了老鼠仓,迎面一凉亭映入眼帘,巍然屹立,独傲苍穹,别有一番雄伟壮观之势,走近细瞧,“夏氏始祖”四个大字,醒目了然;亭下尺高花柱,围亭中通,两边倚柱条椅,可供休息遮雨避风;亭两边砌墙对称平立,左墙倚丘而傍,嵌有建祠捐款名单,行行条条,清清楚楚,右墙临地独立,濹书夏氏一世祖公简介,历历在目,一目了然。站在平小路上观亭,恰似“山穷水尽疑无路”之境,只有登上亭子之后,才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两条宽敞的水泥路花开两朵,南北分枝。北面...
查看全文
夏相关标签
夏国
407年建立的国家或政权
五胡十六国
中国历史政权
中国古代民族与国家
古政权(中国)
家族谱大览
夏氏宗谱 [54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报本堂重镌, 民国25[1936]续修. 54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所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远祖 : (周) 汪姬,姓鲁. 成公次子. 皖怀始祖(一世) : (元) 夏觉才,字庆三. 汪姬71世孙. 由豫章弋阳迁皖,后居怀宁夏家中洲,易姓为夏. 派祖(5世) : 夏永进 ; 夏永善 ; 夏永禄. 皆为朝晟公之子. 永进派下九子 : 夏景秀 ; 夏景郁 ; 夏景馥 ; 夏景明 ; 夏景星 ; 夏景晖 ; 夏景易 ; 夏景旸 ; 夏景时. 永善派下七子 : 夏景(王茂) ; 夏景瓒 ; 夏景珷 ; 夏景珍 ; 夏景璋 ; 夏景璨 ; 夏景连. 永禄派下六子 : 夏景暹 ; 夏景高 ; 夏景隆 ; 夏景万 ; 夏景静 ; 夏景琸. 宗派 : 觉友妙朝永 景文广子振 应家道世代 延大昌先进 登显效元良 荣华绳祖盛 光前克裕昆 崇德昭余庆. 散居地 : 安徽省怀宁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丰庆夏氏宗谱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2000年(江西上饶 : 何茂龙梓). 12册 : 插图, 世系表. 远祖 : 夏庭. 始祖 : (宋) 夏钊,字仲和,号希亷. 暨公后裔. 嘉祐年间进士. 自洪源迁贵邑. 丰庆始迁祖(1世) : (宋元之际) 夏仲安,行安二,名廷拔,字宁居,号仙谷. 钊公12世孙. 迁广丰廿三都. 下一子 : 夏招四. 派祖(3世) : (元明之际) 夏伯明,行亨七 ; 夏伯亨,行亨十一 ; 夏温德,字定远,行亨十七. 皆为招四公之子. 伯明派下房祖(7世) : 夏尚哲,行华十四 ; 夏尚德,行华十六 ; 夏尚寍,行华十九. 伯亨派下房祖(7世) : 夏时勉 ; 夏时敏,行华六七 ; 夏应清,行华八 ; 夏尚安,行华廿六,字乐夫 ; 夏尚朴,行华三六,字敦夫,号东岩,别号立斋. 温德派下房祖(7世) : 夏受浓,行华四四 ; 夏受昶,行华五三 ; 夏受亨,行华四九 ; 夏受高,行华六五. 另房祖(8世) : 夏环,行富五,字一之,号吉山,别号恒斋竹轩. 显荣公次子. 派行 : 安招亨举升 荣华富贵恭 宽信敏惠格 致诚正修定 静能虑得道 子男伯公侯 学乃身之宝 儒为席上珍 (增派) 俊杰垂史献 圣贤永世呈. 散居地 : 江西省广丰县, 永丰县等地. 书名据书签题, 版心题, 及卷端题编目.
浏览:100
丰庆夏氏宗谱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2000年(江西上饶 : 何茂龙梓). 12册 : 插图, 世系表. 远祖 : 夏庭. 始祖 : (宋) 夏钊,字仲和,号希亷. 暨公后裔. 嘉祐年间进士. 自洪源迁贵邑. 丰庆始迁祖(1世) : (宋元之际) 夏仲安,行安二,名廷拔,字宁居,号仙谷. 钊公12世孙. 迁广丰廿三都. 下一子 : 夏招四. 派祖(3世) : (元明之际) 夏伯明,行亨七 ; 夏伯亨,行亨十一 ; 夏温德,字定远,行亨十七. 皆为招四公之子. 伯明派下房祖(7世) : 夏尚哲,行华十四 ; 夏尚德,行华十六 ; 夏尚寍,行华十九. 伯亨派下房祖(7世) : 夏时勉 ; 夏时敏,行华六七 ; 夏应清,行华八 ; 夏尚安,行华廿六,字乐夫 ; 夏尚朴,行华三六,字敦夫,号东岩,别号立斋. 温德派下房祖(7世) : 夏受浓,行华四四 ; 夏受昶,行华五三 ; 夏受亨,行华四九 ; 夏受高,行华六五. 另房祖(8世) : 夏环,行富五,字一之,号吉山,别号恒斋竹轩. 显荣公次子. 派行 : 安招亨举升 荣华富贵恭 宽信敏惠格 致诚正修定 静能虑得道 子男伯公侯 学乃身之宝 儒为席上珍 (增派) 俊杰垂史献 圣贤永世呈. 散居地 : 江西省广丰县, 永丰县等地. 书名据书签题, 版心题, 及卷端题编目.
浏览:100
夏氏重修族譜
原书 : [出版地不详] : 明德堂刊, 清道光6[1826]. 4册 : 插图, 世系表, 人像. 收藏所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远祖 : (周) 杞伯,东楼公. 大禹之后. 始祖 : (汉) 夏婴,字道真,号昭平侯. 食邑汝阴. 一世祖 : (唐) 夏显. 改复姓夏侯为单姓夏. 为东楼公之71世孙. 江西始祖 : (宋) 夏从政,字汝善,行六十四. 居吉安太和. 楚南始祖 : (元) 夏原显,字荣耀. 居溆浦. 始迁祖 : (明) 夏敏完,字富有 ; 夏敏琛. 由江西抚州乐安宦游湖南. 二大派祖 : 夏贵南(完公之子) ; 夏广南(琛公之子). 贵南公传五房 : 夏景伦(大房) ; 夏景良(二房) ; 夏景芳(四房) ; 夏景贤(五房) ; 夏景琦(六房). 广南公下三子 : 夏景荣(不详) ; 夏景华(不详) ; 夏景贵(传). 散居地 : 湖南省邵阳县, 新化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书签题 : 会稽家乘. 书衣背面题 : 夏氏族谱. 江西抚州
浏览:100
夏氏宗谱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植本堂藏, [民国10(1921)]. 存30册 : 世系表. 收藏者 : 山西社会科学院. 此谱之总卷数不详, 卷34为最终拍摄卷. 缺卷1-2, 14, 16, 19, 26, 31. 一世祖 : 夏禹. 三斗坪始祖 : 夏光廷,讳远 ,行一. 原籍浙江绍兴人,后徙金华武宁三斗坪. 江州德安白水畈始迁祖 : 夏先雍,讳(马劦),字永和,行百六. 新昌石门沉坑始迁祖 : 夏崇武,讳琪,字介叟. 自白水畈迁新昌. 本谱以夏崇武之三子, 夏志弦派下的世系为主. 11世派祖 : 夏云华,字美玉 ; 夏云淑,字善宇 ; 夏云升,字迹宇 ; 夏云派,字光宇 ; 夏云轮,字先英 ; 夏云镇,字安定...等. 16世派祖 : 夏朝申,字文遇 ; 夏朝清,字会明 ; 夏朝福,字天甲 ; 夏朝喜,字士燕 ; 夏朝林,字修竹 ; 夏朝宝,字文雅...等. 散居地 : 江西省德安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江西源潭
浏览:100
夏氏宗谱 [34卷,及卷首]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植本堂藏, [民国10(1921)]. 存30册 : 世系表. 收藏者 : 山西社会科学院. 此谱之总卷数不详, 卷34为最终拍摄卷. 缺卷1-2, 14, 16, 19, 26, 31. 一世祖 : 夏禹. 三斗坪始祖 : 夏光廷,讳远 ,行一. 原籍浙江绍兴人,后徙金华武宁三斗坪. 江州德安白水畈始迁祖 : 夏先雍,讳(马劦),字永和,行百六. 新昌石门沉坑始迁祖 : 夏崇武,讳琪,字介叟. 自白水畈迁新昌. 本谱以夏崇武之三子, 夏志弦派下的世系为主. 11世派祖 : 夏云华,字美玉 ; 夏云淑,字善宇 ; 夏云升,字迹宇 ; 夏云派,字光宇 ; 夏云轮,字先英 ; 夏云镇,字安定...等. 16世派祖 : 夏朝申,字文遇 ; 夏朝清,字会明 ; 夏朝福,字天甲 ; 夏朝喜,字士燕 ; 夏朝林,字修竹 ; 夏朝宝,字文雅...等. 散居地 : 江西省德安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夏导读知识
立夏的风俗有哪些
立夏的风俗有哪些
  立夏的风俗主要有吃乌糯米饭、立夏饭以及称人、吃蛋、喝粥、尝新、做夏、喝茶和食面食等,各地风俗不同也会各有差别。  立夏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其中一个,也是第七个节气,预示着夏天季节的到来,在各地风俗上来看,我国每个地区虽然各有区别,但大多区别不大,例如立夏秤人就是自古以来的一种立夏才有的习俗,而斗蛋、挂蛋、吃蛋更是不少孩子们喜欢的习俗。从古人的习俗习惯上立夏这一天还有迎夏的仪式,在古代人们会非常重视立夏的节气礼俗,古代的帝王往往会率文武百官到城郊特定的场合去举行迎夏仪式,而君臣则一律需要传朱红色的衣服,佩戴玉佩祈祷对丰收的祈求。  从其他习俗来看立夏的习俗往往也和“吃”相挂钩,例如吃乌糯米饭以及各类的“尝新”活动,乌糯米饭在古代是用乌桕叶和糯米做成的饭食,据说吃乌米饭,不会疰夏,能祛风败毒,乌蚊子不敢叮咬;而“尝新”则是各个地方都会有不一样的习俗习惯,例如苏州地方有“立夏见三新”的谚语,而无锡民间则一直有“立夏尝三鲜”的习俗,而不少地方还有吃面筋、咸鸭蛋、青蚕豆、荠菜、白笋,杭州在立夏日则更为讲究,新茶配细果也称为“七家茶”。
浏览量:2559次
小满夏忙会
小满夏忙会
小满节气中夏忙会的习俗是以前的流行在小满这一天的风俗习惯,在小满这个节气时,往往麦子即将成熟,也是人们最为繁忙的时候,在一些地区会在小满这个时候举行“夏忙会”,夏忙会其实就是大家会将自己平时多余的物品带到集市上来进行交易,通常这些交易的物品往往都是一些农耕的农具或是布匹以及不同的粮食、杂货、小吃等,在旧时夏忙会的兴起主要的目的还是在于购买生产用具、买卖牧畜和粮食等,通常会期会在3~5天左右,这是为了在最为繁忙的夏天的夏收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了迎接农耕夏收中的顺利和丰收,在我国以前的一些地方,在举行小满夏忙会的时候还会有人组织邀请剧团唱大戏来助兴,增加热闹的气氛。
浏览量:3109次
南宋四家是哪四位
南宋四家是哪四位
要说北宋四大家是因为书法上的成就而被合称在一起,那么南宋四家就不一样了,南宋四家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画史上的四大家:刘松年,李唐,夏圭,马远;一种是诗歌史上的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画史上的南宋四大家:这四位都是有属于自己的画风的,例如李唐的画非常犀利,画作也很严谨,很有气势,无论在笔墨或者造型上面都很简约。刘松年整体出来很严谨,特别是水墨和青绿等画作都还能擅长。马远在章法上面非常大胆,还能更好呈现出整体的空间感,还能更好散发出非常浓郁的诗意,给人带来别样的感受。夏圭在水墨方面展现的淋漓尽致,用笔简单,变化非常丰富,简约又不会太复杂。诗歌史上的南宋四大家:又被称之为中兴四大诗人,是中国南宋前期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四位爱国诗人的合称。南宋时期的作品数量巨大,南宋四大家中仅杨万里传世之作就有4200首之多,杨万里的诗留下来的都是抒写爱国忧时情怀诗篇,而尤袤比较可惜,他的三万多卷藏书被一场大火全部付之一炬,陆游的爱国之志慷慨激昂,是有目共睹的,而范成大身临其境的史诗自成一家,他的诗的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其作品在南宋末年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总得来说南宋四大家的作品大多数都是和爱国有关的。
浏览量:1766次
夏氏家谱字辈查询
夏氏家谱字辈查询
夏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由姒姓夏氏和妫姓夏氏组成。其中以大禹后裔姒姓夏氏为主。当今夏氏人口约470万,排名第55位。 【夏氏家谱】 江苏扬州维阳夏氏重修族谱十六卷,夏丰融主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江西新建夏氏家谱,夏献云辑,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遵道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上虞桂林夏氏宗谱十卷,夏宪法曾等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夏氏四修族谱九卷,夏扬弼纂修,民国丙寅年(公元1926年)会稽堂石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湖南汉寿枫田夏氏五修族谱十六卷,夏达基等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图书馆 【夏氏字辈】 山东临邑夏氏字辈:久金大荣贞祥富来国家昌盛幸福安康湖北监利夏氏字辈:景星高照庆云吉祥贻谋克振儒才伟扬善义为怀福寿安康秉遵卓典钦继华章诗书孝友赐泽繁旺浙江上虞夏氏字辈:安邑垂谟远涂山锡祚长衣冠怀旧泽杯桊溯前光敦本彜伦叙乘时匡济良诗书衍道脉忠孝立纲常贵州盘县夏氏字辈:文字登明朝有公庆白辽贤才良虎座祖德大廷操云南昭通夏氏字辈:腾越标焕彩群堂谋统渊齐颂贺浩功
浏览量:4090次
西夏国是现在什么地方
西夏国是现在什么地方
西夏(1038年—1227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朝代,自称邦泥定国或大白高国。因其在西北,故称之为西夏。前期和辽、北宋,后期与金朝并立。历经十帝,享国189年。 西夏疆域范围在今宁夏、甘肃、青海东北部、内蒙古西部以及陕西北部地区,占地两万余里。对外关系上,表面对辽宋金称臣,实则对内独立称帝。前期与辽和北宋经常发生战事,保持三国鼎立的局面,后期与金并立,末期受蒙古的威胁。
浏览量:17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