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器皿)

(拼音duì;客家话读doi1或dun4;粤音讲“堆”)是中国古代食器,在祭祀和宴会时放盛黍、稷、稻、梁等作物。出现在春秋时期,后来逐渐演变出盖。到战国时多为盖形同体。常为三足,有时盖也能反过来使用。敦主要用来盛放饭食。从器形分析是由鼎和簋形制结合发展而来的。基本形制有两种:一种是上下对称,器身、器盖均为半球体,各有相同的两耳三足、少量未圈足,器盖相合成为一个球体或椭圆球体。另一种是器身与器盖不完全对称或完全不对称。敦出现在春秋中期,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比较流行,随后就消失了。

敦相关文献
敦煌文化―敦煌研究―敦煌彩塑研究
敦煌文化―敦煌研究―敦煌彩塑研究,莫高窟自创建以来,历代佛门弟子和僧俗大众为敬奉和崇拜的佛教诸佛诸神塑造的彩塑
查看全文
敦煌文化―敦煌研究―敦煌飞天研究
敦煌文化―敦煌研究―敦煌飞天研究,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
查看全文
敦煌文化—敦煌研究—敦煌飞天研究
敦煌文化—敦煌研究—敦煌飞天研究,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
查看全文
另见东古丹斯里拿督
查看全文
外部链接敦分类铜器简述
查看全文
敦相关标签
中国古代礼器
饮食工具
青铜食器
家族谱大览
李敦本堂續譜
原书: [初版地不详] : 敦本堂, 民国9[1920]续修. 13册 : 插图, 世系表. 注 : 此谱缺卷13 (发祥编). 寿姓祖 :臯陶, 始其自姬姓. 始祖 : (唐宋之际) 李茂隆,字孔安. 由江西吉州太和县迁湖南湘乡县. 下两子: (宋) 李子极,字惟兰 ; 李子盘(不详). 此谱仅传子极公. 派祖(12世) : (元明之际) 李如薪,字君懋. 应虎公次子. 子极公后裔. 薪公下四子(13世) : (明) 李再璋,字一中(璋房) ; 李再瑶(瑶房) ; 李再瑄(瑄房) ; 李再珩(珩房). 璋公下三子(14世) : (明) 李添仁,字有济 ; 李添元,原名玄,字行兆 ; 李添泰,字续嗣. 瑶公下六子(14世) : (明) 李添广 ; 李添衡 ; 李添吉 ; 李添庆 ; 李添仪 ; 李添智,字圣广. 瑄公下一子(14世) : (明) 李添和. 珩公下三子(14世) : (明) 李添洪 ; 李添鉴 ; 李添杰. 世次 : (旧纂) 万邦诸彦友 应如再添兴 文仕思元允 志必仁本白 (迁湘) : 茂子重世桂 (续增) : 肇基宏复远 廷芳毓景魁 扬光锡善庆 名登献策台. 散居地 : 湖南省湘乡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书名页题 : 李世续谱. 版心题 : 东冲李氏续谱.
浏览:100
李敦本堂續譜
原书: [初版地不详] : 敦本堂, 民国9[1920]续修. 13册 : 插图, 世系表. 注 : 此谱缺卷13 (发祥编). 寿姓祖 :臯陶, 始其自姬姓. 始祖 : (唐宋之际) 李茂隆,字孔安. 由江西吉州太和县迁湖南湘乡县. 下两子: (宋) 李子极,字惟兰 ; 李子盘(不详). 此谱仅传子极公. 派祖(12世) : (元明之际) 李如薪,字君懋. 应虎公次子. 子极公后裔. 薪公下四子(13世) : (明) 李再璋,字一中(璋房) ; 李再瑶(瑶房) ; 李再瑄(瑄房) ; 李再珩(珩房). 璋公下三子(14世) : (明) 李添仁,字有济 ; 李添元,原名玄,字行兆 ; 李添泰,字续嗣. 瑶公下六子(14世) : (明) 李添广 ; 李添衡 ; 李添吉 ; 李添庆 ; 李添仪 ; 李添智,字圣广. 瑄公下一子(14世) : (明) 李添和. 珩公下三子(14世) : (明) 李添洪 ; 李添鉴 ; 李添杰. 世次 : (旧纂) 万邦诸彦友 应如再添兴 文仕思元允 志必仁本白 (迁湘) : 茂子重世桂 (续增) : 肇基宏复远 廷芳毓景魁 扬光锡善庆 名登献策台. 散居地 : 湖南省湘乡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书名页题 : 李世续谱. 版心题 : 东冲李氏续谱.
浏览:100
李敦本堂續譜
原书: [初版地不详] : 敦本堂, 民国9[1920]续修. 13册 : 插图, 世系表. 注 : 此谱缺卷13 (发祥编). 寿姓祖 :臯陶, 始其自姬姓. 始祖 : (唐宋之际) 李茂隆,字孔安. 由江西吉州太和县迁湖南湘乡县. 下两子: (宋) 李子极,字惟兰 ; 李子盘(不详). 此谱仅传子极公. 派祖(12世) : (元明之际) 李如薪,字君懋. 应虎公次子. 子极公后裔. 薪公下四子(13世) : (明) 李再璋,字一中(璋房) ; 李再瑶(瑶房) ; 李再瑄(瑄房) ; 李再珩(珩房). 璋公下三子(14世) : (明) 李添仁,字有济 ; 李添元,原名玄,字行兆 ; 李添泰,字续嗣. 瑶公下六子(14世) : (明) 李添广 ; 李添衡 ; 李添吉 ; 李添庆 ; 李添仪 ; 李添智,字圣广. 瑄公下一子(14世) : (明) 李添和. 珩公下三子(14世) : (明) 李添洪 ; 李添鉴 ; 李添杰. 世次 : (旧纂) 万邦诸彦友 应如再添兴 文仕思元允 志必仁本白 (迁湘) : 茂子重世桂 (续增) : 肇基宏复远 廷芳毓景魁 扬光锡善庆 名登献策台. 散居地 : 湖南省湘乡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书名页题 : 李世续谱. 版心题 : 东冲李氏续谱.
浏览:100
扈氏四修族谱(敦本堂)
堂号:敦本堂 始祖:扈继芳,字开来
浏览:0
扈氏四修族谱(敦本堂)
堂号:敦本堂 始祖:扈继芳,字开来
浏览:0
扈氏四修族谱(敦本堂)
堂号:敦本堂 始祖:扈继芳,字开来
浏览:0
敦导读知识
敦煌莫高窟在哪里
敦煌莫高窟在哪里
  敦煌莫高窟在我国甘肃省的敦煌,敦煌地处青海、甘肃、新疆三省的交汇处,目前敦煌属于酒泉市代管的县级市,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节点的地方,在河西走廊的西端。莫高窟在以前也称为千佛洞,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宣昭帝苻坚时期,在后世又经历了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西夏、元朝等历代的兴建才有了现在的巨大规模,在1961年,敦煌莫高窟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在1987年,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可以说莫高窟无论从艺术还是从建筑、从研究古代历史、宗教等角度都有非常大的价值,在石窟壁画上来看富丽多彩,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莫高窟现存有壁画和雕塑的众多石窟中,主要的朝代时期大约可以分为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敦煌市地处甘肃省西北部,在以前古代也称为“沙州、沙都”,除了莫高窟周边还有鸣沙山、月牙泉、玉门关、阳关等景点和地标。
浏览量:2526次
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
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
飞天壁画是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一种类型,后来逐渐成为中国敦煌壁画艺术的一个专用名词。在佛教最初传入的时候,古人把壁画中的飞仙称作飞天、飞仙等,飞天壁画也就是敦煌石窟中飞神的指称。在古代的墓室壁画中已经有飞天画的存在,主要是象征墓室主人能够飞升上天。后来随着早期道教的传播,以及后来佛教与道教的融合,才出现了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但是从石窟建立以来,经历了数十个朝代,历经了上千年,在这朝代之间,经济的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等诸多因素都影响了飞天的艺术形象。佛教中的飞天形象主要是乾闼婆和紧那罗。乾闼婆的任务是在佛国里散发香气,为佛献花、供宝,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紧那罗的任务是在佛国里奏乐、歌舞,但不能飞翔于云霄。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相混合,男女不分,职能不分,合为一体,变为飞天。把早期在天宫奏乐的叫“天宫伎乐”,把后来持乐器歌舞的称“飞天伎乐”。敦煌石窟保留了大象的飞天形象,这些都蕴藏着历史和文化,是我们的民族瑰宝。
浏览量:2366次
敦煌壁画
敦煌壁画
敦煌壁画特指中国敦煌石窟内壁的绘画艺术作品,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敦煌壁画总面积5万多平方米,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等522个石窟历代壁画,壁画中描绘了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寄托良愿,安抚心灵。规模巨大,技艺精湛,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风格。敦煌壁画的主要类型有佛像画,经变画,人画像,装饰画,故事画和山水画等等,除了这七大类,还有建筑画、器物画、花鸟画、动物画。敦煌壁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反映了各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及其传承演变、中西艺术交流融汇的历史面貌。十六国和北魏时期的壁画具有域外或新疆的绘画风格,人物造型夸张,感情强烈外露。西魏时期吸收了传统形式,将生活情节和形象融入佛教壁画创造中。北周的壁画则通常以流畅的线描勾勒,造型简赅生动,色彩清淡雅丽。到了唐代,题材变得更加丰富,可以归纳为:净土变相,经变故事画,佛、菩萨等像,供养人。宋代的壁画也展现出当时卓越的构图技巧和绘画水平。
浏览量:1790次
周敦颐的简介
周敦颐的简介
周敦颐,原名周敦实,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周敦颐是悲北宋五子之一,宋朝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 周敦颐在治学中,提出许多新问题,并作出新的论断,把儒学推进了一步。他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成为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南宋理宗时,诏从祀孔子庙堂,其理学奠基者地位为官方所承认。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自此莲池名震遐迩。 九江的烟水亭最初是由周敦颐修建的,因为亭在湖心,一墩如月,故名“浸月亭”。后不断兴废,取“山头水色薄笼烟”之意境,改名“烟水亭”。清顺治十七年,巡道崔抡奇复修烟水亭建立五贤阁,奉周敦颐为五贤之一。九江市区现在还有濂溪路、濂溪居委会等。
浏览量:1806次
敦煌莫高窟简介
敦煌莫高窟简介
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的敦煌。它的开凿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前后延续约1000年。它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 莫高窟现有洞窟735个,保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在石窟艺术中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窟内绘、塑佛像及佛典内容,为佛徒修行、观像、礼拜处所。敦煌石窟是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结合的立体艺术。洞窟分南北两区:南区492个洞窟是莫高窟礼佛活动的场所,北区243个洞窟主要是僧人和工匠的居住地,内有修行和生活设施土炕坑、烟道、壁龛、灯台等,但多无彩塑和壁画。
浏览量:199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