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宋朝 朱熹

朱熹

始祖 : (宋) 朱熹.
朱熹简介资料
元晦
南宋初
朱熹相关文献
宋朱熹像
宋朱熹像,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翁、晦庵,云谷老人、沧州遁叟等。婺源
查看全文
朱熹
生平事迹朱熹系朱瓌(茶院府君)九世孙。原籍徽州婺源县(本属安徽,1952年改隶江西),宋建炎四年庚戌(1130年)九月十五日午时出生于福建尤溪县的郑氏草堂(今南溪书院)。五岁入小学,诵《孝经》,十八岁举建州乡贡,十九岁中王佐榜进士,绍兴十九年(1149年)十月以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绍兴二十年(1150年)春,回乡省墓,并赎回质田百亩,充作茶院朱氏的祭田,二十二岁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为官四十八年中,先后任地方官九年,到朝廷任侍讲官四十天,官至直宝文阁待制,封婺源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兼秘阁修撰等职。家庭妣刘氏清四娘崇安五夫里人草堂先生刘勉之先生女,卒于淳熙三年丙申十一月十三日戌时,四年丁酉二月葬于建阳县唐石里之大林谷。庆元庚申年十一月壬申日再与熹公合葬焉。嘉定元年妻以夫贵,追封为硕人,绍定三年赠徽国夫人。元顺帝至正二年改封齐国夫人。子女生三子:长子朱塾,娶潘景宪长女(潘景宪乃吕祖谦女吕华...
查看全文
朱熹
(1130—1200)南宋哲学家。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居建阳(今属福建)考亭。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号晦翁,别称紫阳。绍兴进士。任泉州同安县主簿。淳熙时,知南康军,改提举浙东蔡盐公事,所至救荒革弊,有惠政。光宗时,历知漳州、秘阁修撰等。宁宗初,以焕章宫待制提举南京鸿庆宫。庆元二年(1196),为御史所劾,落职罢祠。卒后追谥“文”。淳右中从祀庙。受学于二程三传弟子李侗,集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等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主持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教授五十余年,弟子众多。毕生著述讲学,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都有贡献,影响极大。其学派被称为程朱学派,或“闽学”、“考亭学派”。曾被韩宅胃视为伪学,加以禁止。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和,“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在气先,气依理而变化,成阴阳五行四时,化生万物。主张“去人欲,存天理”,“格物致和”,以“穷理尽性”。曾
查看全文
朱熹请客
南宋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大哲学家,名叫朱熹,他是“理学”(专门探究天命和义理的儒学门派)的大宗师,学问很大,影响也很大:明清两朝的科举考试主要就是测试考生对朱熹哲学掌握的程度,小孩子们在私塾里必须学习的四书五经也全是朱熹审定的版本。朱熹去世以后,他的理论还传播到了日本和朝鲜,这两个邻国所继承的儒学完全成了朱熹的理学。现在韩国的千元纸币上印着著名学者李滉的头像,李滉其实就是朱熹的学生。照理说,一个学问和影响如此之大的人物,性格上一定非常大气,可是朱熹一点儿也不大气,相反倒有些抠门儿。朱熹跟“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辛弃疾是好朋友。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辛弃疾去福建做官,顺道去看望朱熹。两人见面,朱熹提议喝两杯,辛弃疾欣然答应。酒端上来了,却没有菜,辛弃疾说:“干喝没意思。”朱熹想了想,让仆人用盐水煮了一碟子黄豆,喝一杯酒,吃一粒黄豆,如果你喝一杯吃两粒,他的脸色就会沉下来……朱熹为什么要这...
查看全文
朱熹家训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后改名仲晦,别号紫阳,又号晦庵,祖籍江西婺源(今属江西),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宋代聚理学大成者,也是宋以后一位重要的哲学家、影响最深远的教育思想家。&
查看全文
家族谱大览
朱氏宗谱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忠恕堂, 公元2001 年. 存35册:世系表. 受姓祖: 曹侠. 颛顼之后, 周封于邾(今山东邹县). 其后邾夷鸿易邾为朱. 远祖: (周) 朱𥞒. 名祖: (宋) 朱熹,别号紫阳. 祖籍婺源,出生于福建龙溪. 婺源茶院始祖: (宋) 朱瑰. 迁桐鼻祖(1世): (宋元之际) 朱成一. 徙桐城之棕川竹子湖(现属欉阳县). 成一公派下房祖(4世): (明) 朱道显 ; 朱道铭 ; 朱道锣 ; 朱道成. 前三者为德辉公之后 ; 第四者为德耀公之后. 道显公派下支祖(13世): (明清之际) 朱士璜,字昆生 ; 朱士瑞,字祥生 ; 朱士翀,字来仪 ; 朱士翼,字南宿,号竹里 ; 朱士翎,字陶村,号竹圃...等. 道铭公派下支祖(13世): (明清之际) 朱士动,字子来 ; 朱士信,字同甫 ; 朱士杰,字尔韬 ; 朱士简 ; 朱士试...等. 道锣公派下支祖(13世): (明清之际) 朱士玢,字鼎甫. 道成公派下支祖(13世): (明清之际) 朱士法,字辛源 ; 朱士方,字存源 ; 朱士顺,字士顺 ; 朱士英,原名国英,字兰之 ; 朱士奇,原名国奇,字敏之...等. 宗派(13世起): 士芳名振广 嗣守顺其昌 立爰从亲起 推仁及万邦. 续宗派: 孝友传家范 文英泽世长 忠廉弘义礼 科学谱华章. 注: 此谱不全, 缺卷1(茶院渊源,迁桐成一公房支下), 卷3(道显长房敬公支下), 卷6(道显长房敬公支下), 卷17(道显二房恭公支下), 卷32(协一公房支下). 注: 此谱以简化字体书写. 散居地: 安徽省桐城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书名页题: 紫阳朱氏续修宗谱. 谱序题: 藕塘紫阳朱氏续修宗谱.
浏览:100
朱氏宗谱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忠恕堂, 公元2001 年. 存35册:世系表. 受姓祖: 曹侠. 颛顼之后, 周封于邾(今山东邹县). 其后邾夷鸿易邾为朱. 远祖: (周) 朱𥞒. 名祖: (宋) 朱熹,别号紫阳. 祖籍婺源,出生于福建龙溪. 婺源茶院始祖: (宋) 朱瑰. 迁桐鼻祖(1世): (宋元之际) 朱成一. 徙桐城之棕川竹子湖(现属欉阳县). 成一公派下房祖(4世): (明) 朱道显 ; 朱道铭 ; 朱道锣 ; 朱道成. 前三者为德辉公之后 ; 第四者为德耀公之后. 道显公派下支祖(13世): (明清之际) 朱士璜,字昆生 ; 朱士瑞,字祥生 ; 朱士翀,字来仪 ; 朱士翼,字南宿,号竹里 ; 朱士翎,字陶村,号竹圃...等. 道铭公派下支祖(13世): (明清之际) 朱士动,字子来 ; 朱士信,字同甫 ; 朱士杰,字尔韬 ; 朱士简 ; 朱士试...等. 道锣公派下支祖(13世): (明清之际) 朱士玢,字鼎甫. 道成公派下支祖(13世): (明清之际) 朱士法,字辛源 ; 朱士方,字存源 ; 朱士顺,字士顺 ; 朱士英,原名国英,字兰之 ; 朱士奇,原名国奇,字敏之...等. 宗派(13世起): 士芳名振广 嗣守顺其昌 立爰从亲起 推仁及万邦. 续宗派: 孝友传家范 文英泽世长 忠廉弘义礼 科学谱华章. 注: 此谱不全, 缺卷1(茶院渊源,迁桐成一公房支下), 卷3(道显长房敬公支下), 卷6(道显长房敬公支下), 卷17(道显二房恭公支下), 卷32(协一公房支下). 注: 此谱以简化字体书写. 散居地: 安徽省桐城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书名页题: 紫阳朱氏续修宗谱. 谱序题: 藕塘紫阳朱氏续修宗谱.
浏览:100
朱氏宗谱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忠恕堂, 公元2001 年. 存35册:世系表. 受姓祖: 曹侠. 颛顼之后, 周封于邾(今山东邹县). 其后邾夷鸿易邾为朱. 远祖: (周) 朱𥞒. 名祖: (宋) 朱熹,别号紫阳. 祖籍婺源,出生于福建龙溪. 婺源茶院始祖: (宋) 朱瑰. 迁桐鼻祖(1世): (宋元之际) 朱成一. 徙桐城之棕川竹子湖(现属欉阳县). 成一公派下房祖(4世): (明) 朱道显 ; 朱道铭 ; 朱道锣 ; 朱道成. 前三者为德辉公之后 ; 第四者为德耀公之后. 道显公派下支祖(13世): (明清之际) 朱士璜,字昆生 ; 朱士瑞,字祥生 ; 朱士翀,字来仪 ; 朱士翼,字南宿,号竹里 ; 朱士翎,字陶村,号竹圃...等. 道铭公派下支祖(13世): (明清之际) 朱士动,字子来 ; 朱士信,字同甫 ; 朱士杰,字尔韬 ; 朱士简 ; 朱士试...等. 道锣公派下支祖(13世): (明清之际) 朱士玢,字鼎甫. 道成公派下支祖(13世): (明清之际) 朱士法,字辛源 ; 朱士方,字存源 ; 朱士顺,字士顺 ; 朱士英,原名国英,字兰之 ; 朱士奇,原名国奇,字敏之...等. 宗派(13世起): 士芳名振广 嗣守顺其昌 立爰从亲起 推仁及万邦. 续宗派: 孝友传家范 文英泽世长 忠廉弘义礼 科学谱华章. 注: 此谱不全, 缺卷1(茶院渊源,迁桐成一公房支下), 卷3(道显长房敬公支下), 卷6(道显长房敬公支下), 卷17(道显二房恭公支下), 卷32(协一公房支下). 注: 此谱以简化字体书写. 散居地: 安徽省桐城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书名页题: 紫阳朱氏续修宗谱. 谱序题: 藕塘紫阳朱氏续修宗谱.
浏览:100
朱氏宗谱 [18卷,首2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考亭堂, 民国37[1948]重镌. 19册 : 插图, 世系表, 人像. 收藏所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注 : 此谱缺卷7. 受姓祖 : (周) 曹侠. 封于邾. 后之子孙避楚之难,去邑为朱. 望出吴郡. 一世远祖 : (唐) 朱师古. 婺源茶院祖 : 朱环,字良玉. 师古公次子. 宗祖 : (宋)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 始迁祖 : (宋元之际) 朱得隽. 由吴之高安徙湖北通城县. 得隽公下五子 : (宋元之际) 朱来 ; 朱肇 ; 朱初,字小一 ; 朱九 ; 朱昌. 为五房之始. 另房祖 : 朱永,字子轼. 为得隽公之弟得胜公之子. 散居地 : 湖北省通城县, 崇阳县等地. 字派(入楚3世起) : 福用文 思友伯允胜 本继名朝廷 世心(治)开基远 经书正万邦. 散居地 : 湖北省通城县, 崇阳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书衣题 : 朱氏家乘.
浏览:0
朱氏宗谱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忠恕堂, 公元2001 年. 存35册:世系表. 受姓祖: 曹侠. 颛顼之后, 周封于邾(今山东邹县). 其后邾夷鸿易邾为朱. 远祖: (周) 朱𥞒. 名祖: (宋) 朱熹,别号紫阳. 祖籍婺源,出生于福建龙溪. 婺源茶院始祖: (宋) 朱瑰. 迁桐鼻祖(1世): (宋元之际) 朱成一. 徙桐城之棕川竹子湖(现属欉阳县). 成一公派下房祖(4世): (明) 朱道显 ; 朱道铭 ; 朱道锣 ; 朱道成. 前三者为德辉公之后 ; 第四者为德耀公之后. 道显公派下支祖(13世): (明清之际) 朱士璜,字昆生 ; 朱士瑞,字祥生 ; 朱士翀,字来仪 ; 朱士翼,字南宿,号竹里 ; 朱士翎,字陶村,号竹圃...等. 道铭公派下支祖(13世): (明清之际) 朱士动,字子来 ; 朱士信,字同甫 ; 朱士杰,字尔韬 ; 朱士简 ; 朱士试...等. 道锣公派下支祖(13世): (明清之际) 朱士玢,字鼎甫. 道成公派下支祖(13世): (明清之际) 朱士法,字辛源 ; 朱士方,字存源 ; 朱士顺,字士顺 ; 朱士英,原名国英,字兰之 ; 朱士奇,原名国奇,字敏之...等. 宗派(13世起): 士芳名振广 嗣守顺其昌 立爰从亲起 推仁及万邦. 续宗派: 孝友传家范 文英泽世长 忠廉弘义礼 科学谱华章. 注: 此谱不全, 缺卷1(茶院渊源,迁桐成一公房支下), 卷3(道显长房敬公支下), 卷6(道显长房敬公支下), 卷17(道显二房恭公支下), 卷32(协一公房支下). 注: 此谱以简化字体书写. 散居地: 安徽省桐城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书名页题: 紫阳朱氏续修宗谱. 谱序题: 藕塘紫阳朱氏续修宗谱.
浏览:100
润东朱氏族谱 [12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清道光19[1839]. 12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者 : 纽约 :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 始祖 : (宋) 朱熹. 润州始迁祖 : 朱栋. 散居地 : 江苏省镇江县等地.
浏览:0
朱熹导读知识
朱熹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朱熹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朱熹是南宋时期的人,他是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他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朱熹幼时便展露出他在读书上的天赋,19岁便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等职,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讲学。晚年遭遇庆元党禁,被列为“伪学魁首”,削官奉祠。庆元六年(1200年)逝世,享年七十一岁。后被追赠为太师、徽国公,赐谥号“文”,故世称朱文公。朱熹与二程(程颢、程颐)合称为“程朱学派”,他是理学的集大成者,闽学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朱子。朱熹的理学思想对我国影响深远,并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
浏览量:1860次
《春日》朱熹
《春日》朱熹
《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作品鉴赏《春日》是宋代思想家、教育家朱熹的诗作。这首诗从字面上可以看出,就是朱熹在春天郊游的时候写的游春观感,就是一首咏春的诗,毕竟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就很想平常所看到的景色,像是首句的“胜日寻芳泗水滨”中的“胜日”表明了时间点,“泗水滨”是游赏的地点,“寻芳”就点明了主题;次句的“无边光景一时新”就体现出了观赏春景时初步获得的印象,其中的“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再后面两句,就是用比较形象的语言,描绘除了光景景之新,抒写了寻芳所得。不过对此,有人表示,这并非是一首游春的诗作,因为当时寻芳的地点是在泗水之滨,而这个地方在宋南渡的时候就被金人所占,而朱熹未曾北上过,那么就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了。作者简介朱熹,南宋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字元晦,一字仲晦,又号晦翁,别称紫阳。祖籍婺源,生于尤溪,长于建州。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等,后人辑有《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
浏览量:1815次
《观书有感二首》朱熹
《观书有感二首》朱熹
《观书有感二首》是宋代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原文如下:观书有感(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这两首诗记录的是朱熹“观书”的感受,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揭示深刻的哲理。《观书有感其一》中借池水之所以清澈是因为有活水源源不断地注入这一现象,比喻要不断接纳新事物,这样才能保持思想活跃。《观书有感其二》借助巨舰无人推动却能在水中前行,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
浏览量:1907次
朱熹的诗,有哪些
朱熹的诗,有哪些
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他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被后世尊称为朱,他的思想影响深远。除此之外,朱熹还善作诗,他最出名的诗作是《春日》和《观书有感》,都属于说理之作,很具有启发性,被陈衍评为“寓物说理而不腐”。朱熹的诗有:《观书有感》《朱子家训》《春日》《南乡子·落日照楼船》《菩萨蛮·呈秀野》《好事近·春色欲来时》《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水调歌头·次袁仲机韵》《水调歌头·富贵有馀乐》《水调歌头·联句问讯罗汉同张敬夫》《水调歌头·不见严夫子》《西江月·睡处林风瑟瑟》《西江月·堂下水浮新绿》《念奴娇·临风一笑》《百丈山记》《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劝学诗》《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偶题三首》《奉同张敬夫城南二十咏》等等
浏览量:1817次
读书百遍的下一句是什么
读书百遍的下一句是什么
读书百遍的下一句是其义自见。这句话是出自朱熹的《读书要三到》,意思是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就会领会,指的是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在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中也有这么一句:“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读书要三到》全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读书要三到》赏析整篇文章的意思就是在说只要是读书,就要每个字都读得很大声,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而然就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曾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就是说只要书读得熟了,那么就不需要别人解释说明,就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了。我曾经说过,读书要专心一致,必定要三者到位,即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作者介绍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是南宋时期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还是理学集大成者,是闽学的代表人物,还被后世尊称为朱子,而他的理学思想影响还很大,在元明清的时候还成为了官方哲学,其著述也比较多,比如《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等。
浏览量:190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