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罗汉业

罗汉业

始祖: 罗汉业.
罗汉业简介资料
罗汉业相关文献
十六罗汉是怎么变成十八罗汉的?还有两个罗汉是谁
十六罗汉是怎么变成十八罗汉的?还有两个罗汉是谁,由十六罗汉演变成为十八罗汉,主要是从绘画方面造成的。现在所知的最早的十八罗汉
查看全文
罗汉堂
历史罗汉堂是一座汉地风格的寺院,坐落于避暑山庄西北,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乾隆帝很重视罗汉堂的兴建及罗汉像的制作,现存有关罗汉堂兴建事宜的奏折便有6份。最早一份朱批奏折是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七月十一日:从上述奏折可见,乾隆帝于乾隆三十七年六月初四下谕旨修建罗汉堂。承德罗汉堂的蓝本为北京碧云寺。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年),碧云寺内兴建罗汉堂,碧云寺罗汉堂也是乾隆帝修建的。承德罗汉堂内的罗汉像是浙江海宁县民间工匠制作,与制作碧云寺罗汉堂罗汉的是同一批工匠。曾有一种说法称,承德罗汉堂罗汉像仿自浙江海宁安国寺的罗汉像,《承德府志》和《热河志》中记载:“罗汉堂,在行宫北里许。乾隆三十九年建,殿额皆御书。左右有钟鼓楼,门内天王殿,又内大殿额曰‘应真普现’,皆兼四体书。大殿内额曰‘会乘证果’。东西配殿各六楹,堂中应真像悉仿海宁安国寺制。”乾隆帝早年也确曾到过海宁安国寺。除了该份档...
查看全文
十八罗汉
沿革十八罗汉是由十六罗汉演变而成。据师子国庆友尊者《法住记》所载,佛陀临涅槃时,所嘱咐到世间弘扬佛法、利益众生的是十六罗汉。《法住记》也记载了十六罗汉的姓名。至于演变为十八罗汉的原因来源很多,其中一说指古代中国人认为“9”为吉祥数字,到唐朝以后才在十六罗汉加了两个尊者,凑成了十八罗汉。另一说推测,后人可能是将庆友尊者与玄奘也当作罗汉。流存至今的最后两位罗汉,出现原因和身份说法很多,已难以考证。十八罗汉最后两位罗汉之厘定,现时仍没有什么经典的根据。一般推断十八罗汉之出现时期,乃根据最早提及十八罗画像的文献《东坡文集》和相关画像。据《东坡文集》描述,北宋苏轼曾得一幅前蜀简州金水张玄画的“十八罗汉图”,因而题了十八首赞《十八大阿罗汉颂》,但没有列出十八罗汉的名字。第二次描述见于《东坡文集》续集十,苏轼于清远峡宝林寺见贯休画的“十八阿罗汉图”,再作诗题赞《自海南过清远峡宝林寺敬赞禅月所画十八大阿罗
查看全文
罗汉拳
北方包括河北、山东、河南等地,皆有不同门派的罗汉拳。河北鹰爪门、通背拳、螳螂拳、迷踪拳与八卦掌等皆有罗汉拳套路。南方南方的罗汉拳,源自南少林拳,发展自红拳、长拳及短打。相信出自清初福建之洪门。因为清初禁止汉民聚众学习拳术,只有私下传习。其罗汉散手,最初只有八势,分左右两路,到了广东佛山,当地洪门人士演变成十八罗汉手,融会其他地方拳术,串通成套路,有三十六手、七十二手等合共一百零八手,源于佛家,故称佛拳。另说则是当地认为是“佛山的拳术”,故称佛拳。罗汉拳,一如洪拳,先是练习坐马桩架、运气发劲等基本功夫,然后单势练习,再而双人练习短打。据传罗汉功夫,有“十八金刚捶”、“金刚掌”、“点穴术”、“大小红拳”、“六路短打”等。罗汉拳与洪拳十八罗汉手,属操练身手肌肉养气站桩之十八种“势”,亦称“易筋”。清时由福建传入广东,或称神打、佛家掌。创五形拳;即龙、蛇、虎、犳、鹤拳和以套路方式传习,因而广泛流传...
查看全文
罗汉松
形态常绿乔木,可高达18米,通常会修剪以保持低矮,叶为线状披针形,长7至10厘米,宽7至10毫米,全缘,有明显中肋,螺旋互生。初夏开花,亦分雌雄,雄花圆柱形,3-5个簇生在叶腋,雌花单生在叶腋;种托大于种子,种托成熟呈红紫色,加上绿色的种子,好似光头的和尚穿着红色僧袍,故名罗汉松。种子为红色浆果,以吸引鸟进食散播种子。习性罗汉松属于中性偏阴性树种,能接受较强光照,也能在较荫的环境下生长。不同于其他松柏门的植物,罗汉松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稍耐寒,低于零度易冻伤。树枝柔韧,抗风性强,亦因为这特性,罗汉松经常被人塑造成不同形态的盆景及用作防风树。主要病虫害为粉虱及橙带蓝尺蛾。分布罗汉松原产于中国大陆华南地区,包括香港一带,现在世界各地热带及温带地区都有栽种,尤其是在日本。由于盆植罗汉松可供观赏,其木材供建筑、药用和雕刻,所以其价值甚高。变种罗汉松常见变种有小叶罗汉松(var.makiEndl.)
查看全文
家族谱大览
27.罗氏宗谱, 卷12: 世业 胤麟 10世起, ca. 1369-ca. 1991
原书: 豫章 : 柏林堂藏刊, 1991年. 14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所 : 中国湖北省图书馆. 收藏所 : 浙江省金华市成蹊信息发展有限公司重复拍摄, 2015. 含15卷. 受姓祖 : (周) 鄫公. 出自祝融,封罗国,以国为氏. 豫章远祖 : (汉) 罗珠,改名汉,号怀汉. 宗祖 : 罗元. 为麻城,黄冈共祖. 始迁祖: (明) 罗善辅. 由江西迁湖北之麻城,再迁黄冈. 一世祖 : 罗应冈 . 三大房祖(5世) : 罗尚忠(上分) ; 罗尚志(中分) ; 罗尚彦(下分). 上分支祖(9世) : 罗世显,字佑仁 ; 罗世贵,字仁达 ; 罗世能,字迁仁. 皆万龄公之子. 中分支祖(8世) : 罗万象 ; 罗万言,字疏上 ; 罗万春 ; 罗万吉. 皆之训公之子. 字派 : 文治光华 武功照耀 安邦经国 均得其要. 合派 : 祖德佑启 承前裕后 仁义传家 仟载昌荣. 散居地 : 湖北省黄冈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卷端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甘棠罗氏六修族谱 [家派集39卷,家声集4卷,家业集2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敦睦堂, 民国16[1927]刊. 存28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者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编序者 : 罗元炎,字德寿. 注 : 本谱缺家派集之卷2. 豫章始祖 : 罗原. 汉景帝时由长沙徙豫章. 始祖 : (宋) 罗永,字伯远,行少十八郎. 嘉泰元年由庐陵延福乡迁宁乡,后复迁邵东甘棠. 二世罗迁公又东迁于中乡之西村. 五传应伍公生三子 : 罗景明(止) ; 罗景详 ; 罗景察. 为本谱之开派祖. 开派祖(6世) : 罗景详,行绍十七郎. 应伍公次子. 由西村甘棠冲迁佳木. 五传后分文昌, 文政, 文魁, 文瑞, 文明, 文览等支. 开派祖(6世) : 罗景察,行绍二十郎. 应伍公三子. 由西村甘棠冲分居二都江边. 五传后分文通, 文蔚, 文度, 文仪, 文理等支. 半天罗支祖(9世) : 罗仁华,字馗甫,又字安甫,行德十三郎. 景察公之四世孙. 由江边徙居祁阳白茅冲, 复迁半天罗蔡山冲. 生一子 : (明) 罗文理,字衟诚. 子孙继迁中乡一都桥江冲. 桥江支祖(10世) : 罗文通,字衟亨. 由江边迁桥江编十甲里户. 生二子 : 罗克达 ; 罗克志. 寨场支祖(10世) : 罗文蔚,字衟兴. 由江边分居寨场十甲里户. 生二子 : 罗克征 ; 罗克神(居洪庙). 支祖(10世) : 罗文度,字衟衡. 生一子 : 罗克商,字仕质. 居黎平府开泰县五开衟. 派语(6-30世) : 景维仁卿文 克福源廷本 尚朝明道用 时经济世祚 荣昌贤德光. 散居地 : 湖南省邵阳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卷端题 : 邵阳甘棠罗氏六修族谱
浏览:0
甘棠罗氏六修族谱 [家派集39卷,家声集4卷,家业集2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敦睦堂, 民国16[1927]刊. 存28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者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编序者 : 罗元炎,字德寿. 注 : 本谱缺家派集之卷2. 豫章始祖 : 罗原. 汉景帝时由长沙徙豫章. 始祖 : (宋) 罗永,字伯远,行少十八郎. 嘉泰元年由庐陵延福乡迁宁乡,后复迁邵东甘棠. 二世罗迁公又东迁于中乡之西村. 五传应伍公生三子 : 罗景明(止) ; 罗景详 ; 罗景察. 为本谱之开派祖. 开派祖(6世) : 罗景详,行绍十七郎. 应伍公次子. 由西村甘棠冲迁佳木. 五传后分文昌, 文政, 文魁, 文瑞, 文明, 文览等支. 开派祖(6世) : 罗景察,行绍二十郎. 应伍公三子. 由西村甘棠冲分居二都江边. 五传后分文通, 文蔚, 文度, 文仪, 文理等支. 半天罗支祖(9世) : 罗仁华,字馗甫,又字安甫,行德十三郎. 景察公之四世孙. 由江边徙居祁阳白茅冲, 复迁半天罗蔡山冲. 生一子 : (明) 罗文理,字衟诚. 子孙继迁中乡一都桥江冲. 桥江支祖(10世) : 罗文通,字衟亨. 由江边迁桥江编十甲里户. 生二子 : 罗克达 ; 罗克志. 寨场支祖(10世) : 罗文蔚,字衟兴. 由江边分居寨场十甲里户. 生二子 : 罗克征 ; 罗克神(居洪庙). 支祖(10世) : 罗文度,字衟衡. 生一子 : 罗克商,字仕质. 居黎平府开泰县五开衟. 派语(6-30世) : 景维仁卿文 克福源廷本 尚朝明道用 时经济世祚 荣昌贤德光. 散居地 : 湖南省邵阳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卷端题 : 邵阳甘棠罗氏六修族谱
浏览:0
甘棠罗氏六修族谱 [家派集39卷,家声集4卷,家业集2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敦睦堂, 民国16[1927]刊. 存28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者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编序者 : 罗元炎,字德寿. 注 : 本谱缺家派集之卷2. 豫章始祖 : 罗原. 汉景帝时由长沙徙豫章. 始祖 : (宋) 罗永,字伯远,行少十八郎. 嘉泰元年由庐陵延福乡迁宁乡,后复迁邵东甘棠. 二世罗迁公又东迁于中乡之西村. 五传应伍公生三子 : 罗景明(止) ; 罗景详 ; 罗景察. 为本谱之开派祖. 开派祖(6世) : 罗景详,行绍十七郎. 应伍公次子. 由西村甘棠冲迁佳木. 五传后分文昌, 文政, 文魁, 文瑞, 文明, 文览等支. 开派祖(6世) : 罗景察,行绍二十郎. 应伍公三子. 由西村甘棠冲分居二都江边. 五传后分文通, 文蔚, 文度, 文仪, 文理等支. 半天罗支祖(9世) : 罗仁华,字馗甫,又字安甫,行德十三郎. 景察公之四世孙. 由江边徙居祁阳白茅冲, 复迁半天罗蔡山冲. 生一子 : (明) 罗文理,字衟诚. 子孙继迁中乡一都桥江冲. 桥江支祖(10世) : 罗文通,字衟亨. 由江边迁桥江编十甲里户. 生二子 : 罗克达 ; 罗克志. 寨场支祖(10世) : 罗文蔚,字衟兴. 由江边分居寨场十甲里户. 生二子 : 罗克征 ; 罗克神(居洪庙). 支祖(10世) : 罗文度,字衟衡. 生一子 : 罗克商,字仕质. 居黎平府开泰县五开衟. 派语(6-30世) : 景维仁卿文 克福源廷本 尚朝明道用 时经济世祚 荣昌贤德光. 散居地 : 湖南省邵阳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卷端题 : 邵阳甘棠罗氏六修族谱
浏览:0
甘棠罗氏六修族谱 [家派集39卷,家声集4卷,家业集2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敦睦堂, 民国16[1927]刊. 存28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者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编序者 : 罗元炎,字德寿. 注 : 本谱缺家派集之卷2. 豫章始祖 : 罗原. 汉景帝时由长沙徙豫章. 始祖 : (宋) 罗永,字伯远,行少十八郎. 嘉泰元年由庐陵延福乡迁宁乡,后复迁邵东甘棠. 二世罗迁公又东迁于中乡之西村. 五传应伍公生三子 : 罗景明(止) ; 罗景详 ; 罗景察. 为本谱之开派祖. 开派祖(6世) : 罗景详,行绍十七郎. 应伍公次子. 由西村甘棠冲迁佳木. 五传后分文昌, 文政, 文魁, 文瑞, 文明, 文览等支. 开派祖(6世) : 罗景察,行绍二十郎. 应伍公三子. 由西村甘棠冲分居二都江边. 五传后分文通, 文蔚, 文度, 文仪, 文理等支. 半天罗支祖(9世) : 罗仁华,字馗甫,又字安甫,行德十三郎. 景察公之四世孙. 由江边徙居祁阳白茅冲, 复迁半天罗蔡山冲. 生一子 : (明) 罗文理,字衟诚. 子孙继迁中乡一都桥江冲. 桥江支祖(10世) : 罗文通,字衟亨. 由江边迁桥江编十甲里户. 生二子 : 罗克达 ; 罗克志. 寨场支祖(10世) : 罗文蔚,字衟兴. 由江边分居寨场十甲里户. 生二子 : 罗克征 ; 罗克神(居洪庙). 支祖(10世) : 罗文度,字衟衡. 生一子 : 罗克商,字仕质. 居黎平府开泰县五开衟. 派语(6-30世) : 景维仁卿文 克福源廷本 尚朝明道用 时经济世祚 荣昌贤德光. 散居地 : 湖南省邵阳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卷端题 : 邵阳甘棠罗氏六修族谱
浏览:0
甘棠罗氏六修族谱 [家派集39卷,家声集4卷,家业集2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敦睦堂, 民国16[1927]刊. 存28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者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编序者 : 罗元炎,字德寿. 注 : 本谱缺家派集之卷2. 豫章始祖 : 罗原. 汉景帝时由长沙徙豫章. 始祖 : (宋) 罗永,字伯远,行少十八郎. 嘉泰元年由庐陵延福乡迁宁乡,后复迁邵东甘棠. 二世罗迁公又东迁于中乡之西村. 五传应伍公生三子 : 罗景明(止) ; 罗景详 ; 罗景察. 为本谱之开派祖. 开派祖(6世) : 罗景详,行绍十七郎. 应伍公次子. 由西村甘棠冲迁佳木. 五传后分文昌, 文政, 文魁, 文瑞, 文明, 文览等支. 开派祖(6世) : 罗景察,行绍二十郎. 应伍公三子. 由西村甘棠冲分居二都江边. 五传后分文通, 文蔚, 文度, 文仪, 文理等支. 半天罗支祖(9世) : 罗仁华,字馗甫,又字安甫,行德十三郎. 景察公之四世孙. 由江边徙居祁阳白茅冲, 复迁半天罗蔡山冲. 生一子 : (明) 罗文理,字衟诚. 子孙继迁中乡一都桥江冲. 桥江支祖(10世) : 罗文通,字衟亨. 由江边迁桥江编十甲里户. 生二子 : 罗克达 ; 罗克志. 寨场支祖(10世) : 罗文蔚,字衟兴. 由江边分居寨场十甲里户. 生二子 : 罗克征 ; 罗克神(居洪庙). 支祖(10世) : 罗文度,字衟衡. 生一子 : 罗克商,字仕质. 居黎平府开泰县五开衟. 派语(6-30世) : 景维仁卿文 克福源廷本 尚朝明道用 时经济世祚 荣昌贤德光. 散居地 : 湖南省邵阳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卷端题 : 邵阳甘棠罗氏六修族谱
浏览: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