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谱为藏族谱。黄戈汝都属康巴藏族里汝支系中一个家族。始祖巴甲,明后期落籍九龙湾坝。生三子,长子住三楼堆青稞处,称“蜀贝(青稞)黄戈”;第二子住底楼畜圈,称“翁史(牛肉)黄戈”;第三子住二楼堂屋,称“乃克(正房)黄戈。后长子留住湾坝,二子、三子先后迁住冕宁,三子又辗转迁石棉、越西、木里。 谱载纂修委员会、编写说明、谱序、捐款名册、世系表、传略、衣食住行、斜卡婚俗、语言文字宗教节日礼仪禁忌、丧葬、诗歌传说谚语取名、族规、字辈、族人章程、会议文件汇编、编后记。
黄戈汝都谱(四川)相关文献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包汝谐
包汝谐(1831-1917),字弼臣,宜宾南溪人,1831年(道光十一年)出生于书香世家。包家到他这一代时,家道败落,十分凄苦。逆境中的包弼臣发奋读书,1851年(咸丰元年)20岁时考上廪膳生,并以辞赋闻名于郡县。1852年(咸丰二年),时任四川学政的何绍基按试叙州(宜宾)时,对包弼臣大加赞赏,称他和同里的罗肃、宜宾的赵树吉为“叙州三杰”。1856年(咸丰六年),25岁的包弼臣随叔父包欣芳(字云皋,进士出身,官翰林院编修,刑部广西主事)进京读书求功名,在京居住近5年,这是他一生中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重要转折点。特别是在离京的前一年,他的书画受到尚书孙毓文、侍郎李文田的赏识,李文田还把包弼臣请到家中,专门谈论书画一个多月。李文田大力倡导北碑,又是写北碑的名家,这次把包“延致斋中,谈宴弥月”,使包完全接受了碑学理论,并从此开始对北碑进行大量的学习研究。1860年(咸丰十年),包弼臣叔父包欣芳病逝北...
四川-成都-新都袁珂
袁珂(1916~2001)笔名丙生、袁展。四川新都人。1941年毕业于成都华西大学中文系。1946年后历任台湾省编译馆,台湾省教育厅编审委员会编审,西南人民艺术学院讲师,中国作协四川分会专业作家,省社科院研究员。中国神话学会主席。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传说》、《古神话选释》、《神话论文集》、《袁珂神话论集》、《中国神话百题》、《神话故事新编》、《中华文化集粹丛书·神异篇》等。《〈山海经〉校注》获1984年省哲学社科科研成果一等奖,《中国神话传说词典》获1985年省社科院科研成果特别奖,《中国神话史》获1990年省优秀科研成果荣誉奖,《中国神话通论》获1994年省哲学社科优秀科研成果荣誉奖。
广东省黄天戈
黄天戈(1918~1999)原名黄锦銮,笔名天戈、呼加诺。广东人。1947年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社会事业行政系。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南京军管会文艺处创作组创作员,南京市文联文学部总干事、工会主席,江苏省文联创作组作家,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编审。194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白额牛》、《闪亮的花朵》、《小松鼠吱吱》,诗集《青山绿水》,童话集《睡谷的传说》,剧本《真理在这一边》、《先锋部队》、《无机可乘》、《对国家负责》、《为了保家卫国》、《婚事》等。发表、出版作品100余万字,图书130余部。诗歌《东方,太阳的家乡》获全国大奖赛一等奖,《松鼠婶婶》获1983年小百花奖,《白脸狐狸先生》获1982年《儿童时代》优秀奖。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黄远林
黄远林 (1940.4—) 四川新都人。擅长美术史、漫画。196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美协漫画艺术委员会学术秘书。历任《美术史论》杂志副主编、《美术》杂志和《中国漫画》杂志编委、《美术观察》杂志《美术学》栏目主持人。 出版有《中国漫画史》(合著),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科研专著奖)、《石恪》(中国画家丛书)、《文艺赏析词典》等。论文
四川省黄静
黄静(1959.10—)女,四川人。擅长中国画。1986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89年获硕士学位;1998年结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中国画研修班;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作品《丽日》入选全国首届中国花鸟画展;《舞蝶》、《微熹》、《和风》入选第十三次新人新作展;《春阳》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