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孟子》,孟子(Mencius)(前385年?-前304年?)名轲,字子舆,一字子车,
孟子
内容《孟子》一书为语录体,以答问方式展开,主要论证方法为驳论。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据《史记》记载,《孟子》一书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篇名取自各章开头的几个字,没有特别的含意。东汉赵岐在《孟子章句》中,又将每一篇分为上下两卷,全书共七篇十四卷。风格特色《孟子》文气雄健,气势磅礡,词锋犀利,如决江河而下,浩浩荡荡,笔锋所至,万物披靡。感情洋溢,爱憎分明,波澜曲折壮阔,词采华瞻,有时宽厚弘博,有时轻松幽默,明白晓畅,明朗简洁,流畅疏荡,极少生僻字词。《孟子》长于辩论;逻辑严密,善用问答方式的表现方法,逐步深入问题,层次清晰,一问一答穿插变化,制造气势,分清层次,突出主题。辩论方法灵活多样,或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或虚实莫测,欲擒先纵,处处显出机敏和智慧;尤善设机巧,引人入彀,不惮反复,说理详尽。...
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於周烈王四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汉族,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仉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
讲历史——孟子的伦理学
孟子用他自己的观念,重讲了舜的故事。舜住在深山里,过着一种野人的生活,他和相同环境中的其他野人基本上都一样,只有一点小小的差别,那是“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他特别为善言、善行所吸引,听到善言、见到善行,便感受到一股有如排山倒海而来的力量将他拉过去,无法抵挡,于是别人的善言就成为他的善言,别人的善行也就是他必然模仿的对象。
“善与
孟子对联
取义成仁千古事立业扬名万年身孟子一生追求宣传王道仁爱思想,取义成仁是他的重要理念,他也正因为这些而成为人家敬仰的亚圣,万古长青。一生为民浩然正气冲云霄两袖清风仁者无敌中庸道孟子的主张就是民贵君轻和仁爱的思想居家当思,清内外、别尊卑、重勤俭、择朋友,有益于已;处世尤宜,善言语、守礼法、远小人、亲君子,无愧于心。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切同禹颜(孟子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