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宋朝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简介资料
北宋中期
王安石相关文献
王安石变法_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成就及其影响
王安石变法_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成就及其影响,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
查看全文
王安石与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王安石与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失败,王安石变法为何失败?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
查看全文
王安石
生平王安石父亲为都官员外郎王益。王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写文章时动笔如飞,看到的人皆佩服其精妙。19岁前的王安石随父四处游历,接触社会现实,深深了解民间疾苦。于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高中进士第四名,签书淮南判官,去鄞县当知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嘉祐二年(1057年),任常州(今江苏省常州市)知州,得与周敦颐相知,声誉日隆。嘉祐三年十月下旬,被召回京师。嘉祐三年(1058年),朝廷委派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王安石在就任之后,向宋仁宗上万言书针砭时弊、要求改革,“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宋神宗久慕其名。熙宁变法时,王安石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是为三不足之说。天变不足畏,即人间不关天,带唯物主义色彩。祖宗不足法,强调社会在变革发展。人言不足恤,不必在意保守派。王安石能得到神宗的顾眷,其实内因不外乎其曾外任二十余载,所至咸...
查看全文
王安石小传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他的父亲王益,最初字损之,后来改字舜良。母亲吴氏是王益的第二任夫人,于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生王安石。幼年的时候,王安石跟随着在韶州(宋朝的韶州,辖境相当于今天的广东省韶关市)做官的父亲,十六岁那年,他随父亲到宋朝的首都汴京(今开封)听候新的任命。十九岁时,他父亲死在江宁府(地处今天的南京市)通判官的任上。二十一岁,王安石中进士,被朝廷派往扬州任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厅公事,也就是在扬州地方长官身边做一名幕僚,这是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按照过去的制度,王安石作为进士第四名,在做了一任判官后可以向朝廷献上文章,要求考试得到馆职。馆职在京城工作,最有机会接近上层,是飞黄腾达的捷径,许多人求之不得,但王安石却主动放弃了这个机会,要求到地方上工作。二十七岁时,王安石调任鄞县(今浙江宁波)知县,他在鄞县知县任上工作四年,任期满了以后,回到京城等待分配。第二年,...
查看全文
王安石名言名句
王安石名言名句 王安石名言名句1.劲操比松寒不挠,忠言如药苦非甘。 2.种种春风吹不长,星星明月照还稀。 3.忠者不饰行以侥荣,信者不食言以从利。 4.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5.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6.人生乐在相知心。 7.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 8.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9.豪
查看全文
王安石导读知识
元日古诗 王安石
元日古诗 王安石
《元日》的作者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描写了新年时家家户户热闹祥和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是作者刚开始推行新政时所写,当时王安石被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上书主张变法,此时诗人见到春节时家家户户忙着过春节,联想到了变法伊始的新气象,便写下此诗。诗中描写了民间迎接新年的情景,所写的事物比如爆竹、屠苏酒、桃符等等都是寻常百姓所熟知的,很具有生活气息,将新年的欢乐气氛表现了出来。世人看到这样充满生机的景象,对变法的信心溢于言表,同时诗中还暗涵哲理,新事物总要取代旧事物。
浏览量:1605次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泊船瓜洲》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但对具体的写作时间有争议。 【作品原文】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中首句通过写京口和瓜洲距离之短及船行之快,流露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第二句写诗人回望居住地钟山,产生依依不舍之情;第三句描写了春意盎然的江南景色;最后以疑问语气结尾,再一次强调了对故乡的思念。全诗不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而且在叙事上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 【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抚州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庆历年间进士。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曾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即位,知江宁府(今江苏南京),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被任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1070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积极推行新法。熙宁九年(1076年)罢相后退居江宁。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集》。
浏览量:1633次
登飞来峰王安石
登飞来峰王安石
《登飞来峰》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原诗如下: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一作“自缘”)这首诗创作于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途径杭州,写下了这首诗,此时诗人三十岁,正值壮年,胸怀抱负,看见了飞来峰的壮丽景色,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宽阔的胸怀。诗的第一句写飞来峰上有一座古塔,第二局是虚写,写出高塔之上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给人朝气蓬勃之感,显示出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后面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诗人“不畏”浮云蔽日,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浏览量:1886次
王安石后代
王安石后代
历史记载中王安石共有4个后人,1个儿子和3个女儿,最终存活下来的只有两个女儿。 唯一的一个儿子早天了,1055年,王安石的儿子出世了,有了第一声啼哭,那时王安石任群牧判官,但是这个儿子是很短命的,1057年就去世了,属于早天儿。 王安石的大女儿其姓名不详,嫁给了吴安持,后来人们就常以吴氏称之。吴安持是建州浦城吴充的儿子。 王安石的二女儿后人称她为蔡氏,嫁给了蔡下做媳妇。 王安石还有一个女儿,但是也是早天儿,1047年出生在县,但是出生一年就去世了。
浏览量:2656次
唐宋八大家简介
唐宋八大家简介
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由唐宋时期八位散文大家组成。他们分别是唐二家(韩愈、柳宗元)和宋六家(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韩愈字退之,号昌黎先生,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代表作有《进学解》、《祭十二郎文》、《马说》、《师说》等。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柳柳州”。与韩愈合称“韩柳”,与刘禹锡合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合称“王孟韦柳”。著有《永州八记》《黔之驴》《小石潭记》《捕蛇者说》等。 苏洵字允明,号老泉,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他主张文章要“言当世之要”,他的散文以论证为主,代表作有《六国论》、《衡论》、《管仲论》、《辨奸论》、《权书》等。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宋词豪放派代表。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散文与韩愈并称为“韩潮苏海”,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苏黄米蔡”,即“宋四家”。主要作品有《赤壁赋》、《贾谊论》、《东坡志林》、《石钟山记》等等。苏辙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代表作:《黄州快哉亭记》、《老子解》、《栾城集》、《栾城应诏集》等。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又称王荆公、临川先生。著有代表作《祭欧阳文忠公文》、《伤仲永》、《游褒禅山记》、《答司马谏议书》、《桂枝香》等。曾巩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为“南丰七曾”之一。曾巩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风以“古雅、平正、冲和”见称。代表作有《醒心亭记》、《游山记》、《道山亭记》、《寄欧阳舍人书》等。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世称欧阳文忠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人合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代表作有《醉翁亭记》、《卖油翁》、《伶官传序》等。
浏览量:195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