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张邦禹

张邦禹

张邦禹
张邦禹简介资料
张邦禹相关文献
张宗禹
生平宗禹出身地主家庭;1855年跟随族叔、张乐行参加雉河集会盟。后转战苏、豫、陕、鄂、皖,太平天国封其为梁王。1863年张乐行被清兵所杀后,张宗禹统领其众继续作战,1864年捻军与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部合编,组成新捻军,在湖北、安徽、山东等地,以骑兵为主,步兵配合,流动作战。1865年歼灭清僧格林沁科尔沁亲王部,杀僧格林沁,震动华北;并粉碎湘军曾国藩的封锁。1866年捻军分为东西两支,张宗禹率西捻军从河南入陕,联合回民军。1867年1月,西捻军于西安灞桥大败清军。同年12月,西捻军为援助遵王赖文光所率东捻军,从陕北东下,经山西至直隶。宗禹得悉东捻军覆败后,打算返回陕西,为清军所阻,只好转战直隶、河南、山东一带。西捻军一度逼近天津,然后南下山东;次年7月被清军包围,在济阳玉林镇战败。1868年8月,从荏平南镇渡过骇河边,下落不明,一说是投水而死。另一说渡河后定居在沧县孔家庄。1890年代去世。...
查看全文
张禹
家世背景张禹的祖父张况的姐姐嫁给了刘秀的祖父、钜鹿督卫刘回,因此算是皇室的姻亲,张况曾任涿郡太守,后守常山关,后来赤眉军攻陷城池时被杀。张禹的父亲张歆,曾任淮阳相,死于汲令。初任官职张禹性格笃实节俭,在父亲过世时,汲令人民资助办理丧事的财物达到数百万,他都没有接受,又将父亲留下的田宅给了伯父。永平八年(65年)被推举为孝廉。建初年间,升至扬州刺史,有一次他要过江视察,当时人们认为江中有伍子胥的冤魂,难于涉渡,因此张禹要渡河时,一旁官吏劝他不要通过,他厉声斥责道:“伍子胥如果在天有灵,知道我现在渡江是要去澄清冤讼之事,怎么会为难我呢?”遂鼓楫渡江,亲自视察各郡县,到达很多偏僻的地方,并亲自审问囚犯,推举贤人,人民皆怀喜悦而顺从其治理。任职地方元和二年,转任兖州刺史,也以清平著称,元和三年,任下邳相,在徐州北边的蒲阳坡,有许多良田,却荒废而无人耕种,张禹通引灌溉,成数百顷良田,亲自勉劳人民从事...
查看全文
张禹
西汉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东南)人,字了文。通经学、为博士。元帝时,授太子《论语》。迁光禄大夫,出为东平内史。成帝时任丞相,封安昌侯。专治《论语》,兼治《易》。曾改编今文本《论语》,将《齐论》、《鲁论》合为一书,称《张侯论》。
查看全文
张禹
〖张禹〗(?-前5年)字子文,西汉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东)人。幼年喜欢卜相,久之,颇晓其分蓍布封之意,并能说明之。壮年,至长安从沛郡施雠学《易》,从琅邪王阳,胶东庸生问《论语》。既皆明习,有徒众,举为郡文学。甘露中,试为博士。初元中,诏今禹授太子《论语》,由是迁光禄大夫,数岁出为东平内史。成帝即位,崇经学,敬重师传,以师赐禹爵关内侯,食邑六百户,拜为诸吏光禄大夫,秩中二干石,给率中。领尚书事”。上尊酒、太官致餐,侍医祝疾,使者临问”。河平四年(前25)为丞相,封安昌侯。鸿嘉元年(前20)致仕还乡,“赐安车驷马,黄金百斤,罢就第,以列侯朝朔望,位特进,见礼如愿相,留从事变五人,益封四百户”。虽居家仍参与国家大政的制定和实施。“禹每病,辄以起居闻,车驾自临问之”。建平二年(前5年)中,溢节侯。其弟子淮阳彭宣任大司空,沛郡戴崇至少府。禹为帝师时,以《鲁论》为基础,参考《齐论》,合而为一。称《张侯论...
查看全文
张禹
〖张禹〗(?-前5年)字子文,西汉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东)人。幼年喜欢卜相,久之,颇晓其分蓍布封之意,并能说明之。壮年,至长安从沛郡施雠学《易》,从琅邪王阳,胶东庸生问《论语》。既皆明习,有徒众,举为郡文学。甘露中
查看全文
家族谱大览
9.张氏宗谱, 9, 卷7, 訷公 其质 13世邦藩公起, 1936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百忍堂, 民国25[1936]年八修. 存25册:插图, 世系表. 受姓祖: 张挥. 迁蕲始祖: (宋) 张宽. 携子伯四公由长沙迁蕲, 世居永福乡. 挥公107世孙. 宽公下一子(1世): (宋) 张伯四. 伯四公派下支祖(5世): (明) 张德广,讳文一 ; 张德达(生子三: 张汉鼎 ; 张汉英 ; 张汉祚(迁贵州)). 此谱为德广公后裔世系. 德广公下五子(6世): (明) 张汉臣 ; 张汉琏(传数世后无记事) ; 张汉景,讳良五 ; 张汉冕 ; 张汉辅. 汉臣公下五子(7世): (明) 张谕 ; 张讯 ; 张赞 ; 张访 ; 张谧 ; 张详. 汉景公下支祖(7世): (明) 张䚸 ; 张谟(传数世后无记事) ; 张訷. 汉冕公下四子(7世): (明) 张谆 ; 张训 ; 张论 ; 张谊. 汉辅公下二子(7世): (明) 张谈 ; 张志. 世派: 世泽辉宏培植深 仁天丕裕福恒兴 时逢国泰经猷远 硕彦蕃昌耀祖庭 谟烈显承惟积善 忠厚传基亿万春. 注: 此谱历代源流世系, 纂修名目, 目录等内容在第1, 2册重复. 注: 此谱缺卷5. 散居地: 湖北省蕲春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13.张氏宗谱, 13, 卷11, 訷公 邦藩 14世士智公起, 1936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百忍堂, 民国25[1936]年八修. 存25册:插图, 世系表. 受姓祖: 张挥. 迁蕲始祖: (宋) 张宽. 携子伯四公由长沙迁蕲, 世居永福乡. 挥公107世孙. 宽公下一子(1世): (宋) 张伯四. 伯四公派下支祖(5世): (明) 张德广,讳文一 ; 张德达(生子三: 张汉鼎 ; 张汉英 ; 张汉祚(迁贵州)). 此谱为德广公后裔世系. 德广公下五子(6世): (明) 张汉臣 ; 张汉琏(传数世后无记事) ; 张汉景,讳良五 ; 张汉冕 ; 张汉辅. 汉臣公下五子(7世): (明) 张谕 ; 张讯 ; 张赞 ; 张访 ; 张谧 ; 张详. 汉景公下支祖(7世): (明) 张䚸 ; 张谟(传数世后无记事) ; 张訷. 汉冕公下四子(7世): (明) 张谆 ; 张训 ; 张论 ; 张谊. 汉辅公下二子(7世): (明) 张谈 ; 张志. 世派: 世泽辉宏培植深 仁天丕裕福恒兴 时逢国泰经猷远 硕彦蕃昌耀祖庭 谟烈显承惟积善 忠厚传基亿万春. 注: 此谱历代源流世系, 纂修名目, 目录等内容在第1, 2册重复. 注: 此谱缺卷5. 散居地: 湖北省蕲春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11.天流泉张氏宗谱, 11, 卷9, 礼分 国禹 11世世泰公起, 1946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笃亲堂, 民国35[1946]. 16册:插图, 世系表. 始祖(1世): (明) 张朝钦. 世居江西饶州府余干县古楼埠, 迁居冈邑麻安里之天流泉. 朝钦下派祖(4世): 张淮 ; 张旭. 淮公下三子(5世): (明) 张岗 ; 张昆 ; 张仑(智分). 旭公下五子(5世): (明) 张太(仁分) ; 张茂(圣分) ; 张端(礼分) ; 张俊(忠分) ; 张杰(和分). 宗派(1-53世): 朝用必OO 福文大廷国 世本荣全锡 泽懋为致钦 永景运逢亨 丕振斯宏家 从道顺学利 时明乃承厚 积克绍贤英 绪存保定宗 广同贞. 注: 经理谱事张致鑫,字雨亭 ; 张致朋,字益轩. 注: 此谱目录标注13卷, 书衣卷数及实际卷数为14卷, 以书衣题所载标注. 另缺卷1部分页数破损, 模糊不清, 无法阅读. 散居地: 湖北省黄冈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 卷端题编目. 书衣题, 及书名页题: 张氏宗谱.
浏览:100
14.张氏宗谱, 14, 卷12, 訷公 其翼 13世邦正公起, 1936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百忍堂, 民国25[1936]年八修. 存25册:插图, 世系表. 受姓祖: 张挥. 迁蕲始祖: (宋) 张宽. 携子伯四公由长沙迁蕲, 世居永福乡. 挥公107世孙. 宽公下一子(1世): (宋) 张伯四. 伯四公派下支祖(5世): (明) 张德广,讳文一 ; 张德达(生子三: 张汉鼎 ; 张汉英 ; 张汉祚(迁贵州)). 此谱为德广公后裔世系. 德广公下五子(6世): (明) 张汉臣 ; 张汉琏(传数世后无记事) ; 张汉景,讳良五 ; 张汉冕 ; 张汉辅. 汉臣公下五子(7世): (明) 张谕 ; 张讯 ; 张赞 ; 张访 ; 张谧 ; 张详. 汉景公下支祖(7世): (明) 张䚸 ; 张谟(传数世后无记事) ; 张訷. 汉冕公下四子(7世): (明) 张谆 ; 张训 ; 张论 ; 张谊. 汉辅公下二子(7世): (明) 张谈 ; 张志. 世派: 世泽辉宏培植深 仁天丕裕福恒兴 时逢国泰经猷远 硕彦蕃昌耀祖庭 谟烈显承惟积善 忠厚传基亿万春. 注: 此谱历代源流世系, 纂修名目, 目录等内容在第1, 2册重复. 注: 此谱缺卷5. 散居地: 湖北省蕲春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10.天流泉张氏宗谱, 10, 卷9, 礼分 国禹 11世世泰公起, 1989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笃亲堂, 公元1989年. 存17册:插图, 世系表. 始祖(1世): (明) 张朝钦. 世居江西饶州府余干县古楼埠, 迁居冈邑麻安里之天流泉. 朝钦下派祖(4世): 张淮 ; 张旭. 淮公下三子(5世): (明) 张岗 ; 张昆 ; 张仑(智分). 旭公下五子(5世): (明) 张太(仁分) ; 张茂(圣分) ; 张端(礼分) ; 张俊(忠分) ; 张杰(和分). 宗派(1-53世): 朝用必OO 福文大廷国 世本荣全锡 泽懋为致钦 永景运逢亨 丕振斯宏家 从道顺学利 时明乃承厚 积克绍贤英 绪存保定宗 广同贞. 注: 采访兼缮写张钦周,字文波 ; 张永涛,字双伢 ; 张为松,字寿恒 ; 张志朋,字畏三. 注: 此谱卷数以书衣题所载标注. 缺卷1(智分支谱序, 智分岗公昆公仑公后至22世世系). 散居地: 湖北省黄冈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 卷端题编目. 书衣题, 及书名页题: 张氏宗谱.
浏览:100
何元升家族谱:作大开太学明德,国选英贤定安邦,朝廷文武齐全美,仁义礼智信忠良。何元升老祖宗生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龙潭坪镇古罗界村大红枣树下,他生有五子两女,长子何作文,次子何作明,三子何作正,四子何作仁,五子何作晟,两女名字不清楚,他们出生在战乱时期,兄弟姐妹们在一起无法生存,只好选择离家出走,寻找生存之道,后来长子何作文住在陕西省,次子何作明住在湖北省,三子何作正留守湖南老家张家界,四子何作仁,五子何作晟以及两女至今下落不明,次子何作明的子孙后代同三子何作正的子孙后代现已团聚,听说五子何作晟没有后代,在这作明作正的子孙后代们是多么的希望长子何作文与四子何作仁的后裔们早日认祖归宗,落叶归根。建族谱人何元升之后裔三子何作正后代子孙之中第九代子孙何选于,联系人:何选于,联系电话18890690985.
何元升家族谱:作大开太学明德,国选英贤定安邦,朝廷文武齐全美,仁义礼智信忠良。何元升老祖宗生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龙潭坪镇古罗界村大红枣树下,他生有五子两女,长子何作文,次子何作明,三子何作正,四子何作仁,五子何作晟,两女名字不清楚,他们出生在战乱时期,兄弟姐妹们在一起无法生存,只好选择离家出走,寻找生存之道,后来长子何作文住在陕西省,次子何作明住在湖北省,三子何作正留守湖南老家张家界,四子何作仁,五子何作晟以及两女至今下落不明,次子何作明的子孙后代同三子何作正的子孙后代现已团聚,听说五子何作晟没有后代,在这作明作正的子孙后代们是多么的希望长子何作文与四子何作仁的后裔们早日认祖归宗,落叶归根。建族谱人何元升之后裔三子何作正后代子孙之中第九代子孙何选于,联系人:何选于,联系电话18890690985.
浏览: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