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茂荫与《养蒙必读》
王茂荫与《养蒙必读》, 《养蒙必读》序为王茂荫所纂写,歙县胡舜庭辑,歙县洪文翰次芬和洪氏祖诒梅孙同校
荫袭
各地情况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子弟继承父兄原有官爵的世卿制开始衰落,出现了荫袭制。虽然仍是世袭制度,但相较世卿制承袭父兄相同的官爵,荫袭制是只得到较低下的官爵,甚至只得虚衔或仅仅取得入仕的资格。汉代的荫袭规定等级两千石以上的官吏,视事三年可以保举子弟一人为郎,或为位秩与此相类的太子洗马、庶子、舍人之类的官,称为任子(“任”、“荫”相通)。汉哀帝时除之,东汉又复盛行。唐代开始把荫袭制度正式写入条律,确立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荫袭官爵,《唐律》规定五品以上官员子弟皆得荫补,并规定“三品以上荫曾孙,五品以上荫孙。孙降子一等,曾孙降孙一等”;如非嫡长子荫袭,处二年徒刑;非子孙诈承官爵者,处徒刑三年。后来虽然实施科举取士,但荫袭制依然继续。宋承唐制,科举与荫袭并行,还发展出恩荫制度。宋真宗祥符八年(1015年)颁布了宋代第一部荫补法,以官员所任官职、差遣等来作为荫补的标准,规定文臣五品以上、武臣六品以上,可...
三槐王氏
三槐王是太原王氏的又一衍派。褒公西入咸阳,传四世至綝公,綝有十子,第三子曒公为潞州刺史,曒公八传至言公,为唐滑州黎阳令,言公生彻,为后唐进士,官至左拾遗,彻公生祐,是为三槐王氏始祖。王祐,字景叔,大名莘人。生于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卒于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祐公少笃志词学,性倜傥,有俊气。后晋天福年中,以书见桑维翰,维翰称其藻丽,由是名闻京师。邺帅杜重威辟为观察支使。至后周,仕为魏县、南乐二县县令。宋太祖即位,擢拜监察御史,后加集贤院修撰,转户部员外郎。至宋太宗时,知河中、开封二府,以病请告,拜为兵部侍郎。祐公生逢五代战乱,历事后晋、后周和宋朝,皆以文武忠孝而显名。祐公宦居于汴梁城东时,筑室于仁和门外,尝手值三槐于庭院中,言称其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来王祐裔孙因之而称为“三槐王氏”。王祐有三子:长懿,字文德,励志为学,举进士,太宗至道年间为袁州知州,有政绩;次旦;季旭,字仲明,真宗...
三槐王氏考
一九八三年夏,泰国王氏华裔代表团来江苏太仓,云是三槐堂王氏,王阁老子孙,由南宋时起逐渐向闽粤沿海南迁,遂定居于泰国。现子孙蕃衍,已达两万人,宗族祭祀,相沿成俗。为探寻本源,特组织代表团返回祖国,寻访宗族。九月中,我应邀回乡讲学,有关方面领导及宗族以此垂询。回京以后,查阅了一些资料,现简述如下。一宋宰相王旦之子王素撰《文正公(王旦)遗事》,云:“先晋公(王祜)知远大,尝语大曰:‘此儿(指王旦)异日必至公辅’,因手植三槐于庭为以为识。其槐今老,荫茂可爱。”欧阳修《太尉文正王公神道碑铭并序》:“王公讳旦,……世多称王氏有阴德。公之皇考(祜)亦自植三槐于庭,曰:‘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①(《欧阳文忠公集》卷二十二。)司马光《三槐王氏宗谱·序》:“晋国公祜,当太祖朝,拜知制造,卒以直道而遭贬黜。太宗覃恩,以兵部侍郎召,不就。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而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