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书法

书法

您可以为此词条添加一条概述!
书法简介资料
1987 年
抽象画
斑点派
书法相关文献
书法
书法,
查看全文
书法之乡—名家书法—智永
书法之乡—名家书法—智永,智永僧法极,字智永,王右军七世孙,右军第五子徽之之后,号永禅师,山阴人。智
查看全文
书法之乡—名家书法—名家书法
书法之乡—名家书法—名家书法,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唐会稽人,自号“四明狂客”。年轻的时候就以
查看全文
书法
东亚书法中国知名文人梁启超的书法作品东亚书法的典型概念是“蘸墨、握毛笔、写汉字”,讲求线条挥洒中透露出来的那股书卷气。书法被认为是东亚的重要艺术和最优雅的写字形式。写好汉字,历来都是一种素养,它源自中国书法,受东亚文明社会敬重并被广泛实践,包括:中国、日本、越南、朝鲜。中国书法是东亚书法中最典型的代表,也是东亚书法的统称,因为书写的字体大多是中国的文字汉字,所有的东亚书法也是最早由中国传过去而演变出来的。除传统文房四宝外,近来因书写工具的革新,更有硬笔书法的兴起。蒙古书法蒙古帝国御玺上用的即为蒙古书法,这是在贵由寄给教宗依诺增爵四世的信上找到的蒙古书法(英语:Mongoliancalligraphy)是蒙古的书法,和东亚书法类似,蒙古书法主要也是用毛笔写成。蒙古书法使用传统的蒙古字母,在2013年,蒙古书法列名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南亚书法尼泊尔书法尼泊尔书法主要是由兰札文所写...
查看全文
书法大师颜真卿
颜真卿是唐朝著名书法家,创立“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出身书法世家,勤奋练习,形成独特风格。苏轼曾高度评价其书法。颜真卿不仅书法造诣深厚,还性格正直勇敢,为官清廉,安史之乱时固守平原,大破敌军。唐朝藩镇制据时,他挺身而出劝导叛军,最终因坚守原则而被害。
查看全文
书法相关标签
斑点派作品
家族谱大览
4.馀氏宗谱, 4, 卷4: 谱例,谱论,世系书法等, 1945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笃厚堂, 民国34[1945]. 12册 : 插图, 世系表, 人像. 收藏者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一世远祖 : 由余. 系出姒姓. 世居西戎.为秦上卿,封于祁下. 余姓始祖 : 余晋. 由余次子. 因秦内乱,遂就封邑,乃以父字为氏. 海康始祖(11世) : 余全. 自雷州转徙海康. 江西始祖(45世) : 余补,原名道潜 ; 余稔. 相偕迁居江西瓦屑坝. 江西瓦屑派一世祖 : 余敬二. 德隆公次子. 补公之后. 晋公之51世孙. 黄冈始迁祖 : (宋) 余克勤,字思济. 元明公三子. 稔公之后. 由江西瓦屑坝迁居湖北黄冈孔夫子河. 余家河立祠祖(16世) : (明) 余圣二. 黄冈柳林余家大塘湾祖(16世) : 余圣三. 英山始祖(21世) : (清) 余修复 ; 余修恒. 光魁公之子. 相偕自黄冈孔夫子河迁居安徽英山东乡东中河. 英山县现属湖北省. 黄土岗支祖(23世) : 余昌位. 世德公长子. 顾岗支祖(25世) : 余有松. 必升公长子. 明誉公之后. 由余家河迁居顾岗. 江西瓦屑派行第(1-7世)似为 : 敬福维贵宗彦阙 黄冈派行第(1世起)似为 : 克召安华 正友兴宗国 玉成龙文列 圣大(廷)明修光 化世昌必有 荣佑启承天. 英山派行第(20-26世似为) : 光修世昌必有荣 散居地 : 湖北省黄冈县, 英山县等地. 书名据书签题, 及版心题编目. 谱序题 : 余氏族谱
浏览:100
海曲郑氏诗抄郑培义书法集
海曲郑氏诗抄郑培义书法集
浏览:0
1.法氏宗谱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锦晖堂, 民国年间[19--?]. -[12]双叶 谨存余庆录一册 散居地 : 江苏省武进县等地
浏览:100
1.法氏家乘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锦晖堂, 清年间[19--?]. -2册 : 世系表 谨存卷3, 4 版心题 : 法氏宗谱 第一世祖 : 法若正(明) 散居地 : 江苏省武进县等地
浏览:100
利川书氏派谱
1899年发行。 国立中央图书馆 写李天书一家行装的书。 收集了从1899年到1899年的伊川一家的传记。
浏览:0
王氏
王氏
浏览:17228
书法导读知识
董其昌书法
董其昌书法
董其昌是明朝后期的大臣和书法家,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董其昌擅长山水画的创作,师承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他的画笔触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他在画中多喻以佛教禅宗思想,被誉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董其昌的画作代表主要有《岩居图》《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昼锦堂图》《白居易琵琶行》《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等。董其昌除画作上有所成就,在书法上也颇有造诣。董其昌的书法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其中以行草书造诣最高。董其昌处于赵孟頫、文徵明书法盛行的时代,除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影响外,他的书法还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他的书法被评为兼有“颜骨赵姿”之美。董其昌的书法作品有《戏鸿堂帖》。据说,康熙还曾亲自临写董其昌的书法,使得董书风靡一时,甚至出现了满朝皆学董书的热潮。
浏览量:2165次
宋四家是哪四个
宋四家是哪四个
宋四家是指在北宋时期在书法上有成就的四大家的合称,他们分别为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因为这四个人大致上是可以代表宋代的书法风格,并且成就最高,所以被称之为“宋四家”。不过在明清的时候,有些人认为宋四家中的“蔡”原本应该是蔡京的,只是后人不齿其为人,所以把蔡京换为蔡襄,并认为蔡襄的艺术成就在蔡京之上。宋四家的成就主要是体现在行书,此外是楷、草两体,米芾有少量的篆、隶书作,但不值得称道。就楷书而言,其中蔡襄的楷书就很不错,其的书法多似颜真卿,是有很多文人气息的,而后有人说蔡襄的书法“如少年女子,体妖娆,行步缓慢,多饰繁华。”苏轼的楷书在字形上压扁的,重视的是意态肥厚,黄庭坚的楷书是稍嫌松散,米芾就没有大楷传世。在草书上,宋四家中成就最高的人大概是黄庭坚,苏轼、米芾鄙薄张旭、怀素为“书工”,认为他们视书法为事业,违背书法娱己悦人的宗旨,丧失了林下之风的淡雅,而“有如市娼抹青红”。而苏轼的草书就比较罕见了,米芾草书的数量也是很少的,线条尖薄油滑,创作行书时的自信一扫而光。蔡襄草书被称为“散草”,夹有章草遗意。他自诩道:“每落笔为飞草书,但觉烟云龙蛇,随手运转,奔腾上下,殊可骇也。他们除了书法以外,个人在其他领域上也是有不一样的成就的,比如苏轼是在词的创作上取得非凡的成就;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派宗师和领袖,米芾平生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蔡襄擅长正楷、行书和草书。
浏览量:2459次
宋太宗学书
宋太宗学书
《宋太宗学书》是一篇文言文。此文主要讲述一则关于宋太宗学习王羲之书法的故事。文章原文为:太宗朝,有王著者学右军(王羲之)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笔墨,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遂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精绝,逾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大致意思是宋太宗当政时期,一位名为王著的翰林院侍书尤善王羲之的书法,宋太宗经常向王著请教。每每将自己的字给王著看时,王著都表示宋太宗还应多加练习,于是太宗更加潜心临摹书法。宋太宗本来字就写得很好,王著本意是担心开始就夸赞太宗的字,太宗便会对习字失去兴趣。后来世人都认为宋太宗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得益于王著的勉励。宋太宗赵炅是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对国家文化发展方面也有重要成就。赵炅鼓励献书,命文臣编纂了《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三大类书,是为“宋四大书”之三。赵炅在宗教方面崇尚道教,礼遇佛教,大修道观、佛寺,收集道书、翻译佛家经典,促进了宋朝宗教的进一步发展。王著后汉乾佑年间(公元948~950年)考取进士,历仕后汉、后周、北宋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曾两次担任科举考试的主考官。
浏览量:1938次
兰亭集序书法
兰亭集序书法
“兰亭集序”的概念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作为文学作品的《兰亭集序》,主要探讨它的内容和文学性,另一类是作为书法作品的《兰亭集序》,主要偏重于书法艺术的考察。这里指的是后者。兰亭集序是晋代书圣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时写出的作品,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被赞为“天下第一行书”。现存《兰亭集序》的摹本主要有五种:冯承素摹本为唐代内府栩书官冯承素摹写,因其卷引首处钤有“神龙”二字的左半小印,后世又称其为“神龙本”,因使用“双钩”摹法,为唐人摹本中最接近兰亭真迹者。虞世南摹本虞本是唐代书法家虞世南所临,因卷中有元天历内府藏印,亦称“天历本”。虞世南得智永真传,直接魏晋风韵,与王羲之书法意韵极为接近,用笔浑厚,点画沉遂。褚遂良摹本褚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临,因卷后有米芾题诗,故亦称“米芾诗题本”。此册临本笔力轻健,点画温润,血脉流畅,风骨洒落,深得兰亭神韵。黄绢本所用绢本,纸上的效果不易体现出来。因第四行“领”上加“山”,故又称“领字从山本兰亭”。再加上年代的久远,绢色陈旧泛褐,使之与当时的艺术效果有了距离。但主要的笔意、字形,仍然保存了下来,尤其是笔与笔、字与字、行与行之间,都表现出了映带关系和顾盼姿态。欧阳询定武本定武本是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临本,于北宋宣和年间勾勒上石,因于北宋庆历年间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定武原石久佚仅有拓本传世,此本为原石拓本,是定武兰亭刻本中最珍贵的版本。
浏览量:1510次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从⼩练字,七岁已经写得很好了。后来虽然继续练了四五年,但总感觉自己进步不⼤。有次,他在⽗亲的枕头⾥发现⼀本名叫《笔谈》的书,⾥⾯讲的都是有关写字的⽅法,他如获⾄宝,偷偷地阅读起来。正当读得起劲的时候,⽗亲来了,问道:“为什么偷我的书?”羲之笑⽽不答。母亲想给他打圆场,插了⼀句:“你是在揣摩⽤笔的⽅法吗?”⽗亲认为他年纪太⼩,未必能够读懂,就把书收了回去,对他说:“等你长⼤了再教你读。”王羲之不⾼兴地说:“如果等我长⼤了才讲究笔法,那我这⼏年的时光不就⽩⽩浪费了吗?还是让我现在就学吧,免得不懂⽅法瞎摸索。”⽗亲听他说得有理,就把书给了他。于是,王羲之按照书中所讲⽅法天天苦练起来,不久,他的书法有了显著进步。但是,他并不满⾜已有的进步。在他看见东汉书法家张芝的书迹时,爱不释⼿,⾃叹不如。王羲之不仅爱慕他的字,更钦佩他苦练书法的顽强精神。在给朋友的⼀封信⾥,王羲之写道:“张芝就着池塘的⽔练书法,连池⽔都变⿊了,如果⼈们也下这么深的⼯夫去练习,未必会赶不上张芝。”从此,王羲之每天挥笔疾书,写完字后就到家门⼝的⽔池去涮笔。久⽽久之,池⽔都染⿊了,⼈们把这个⽔池称作“墨池”。根据记载,王羲之居住过的绍兴兰亭、江西临川的新城⼭、浙江永嘉积⾕⼭,以及江西庐⼭归宗寺等处,都有他的墨池。
浏览量:17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