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重建佃氏宗祠纪念集佃(广东省潮州市)

重建佃氏宗祠纪念集佃(广东省潮州市)

始迁祖登年,明代人。谱载重建祠堂大事记、佃氏世系表、宗亲会记事等。书名据书衣、书名页题。
重建佃氏宗祠纪念集佃(广东省潮州市)简介资料
1994年
一册
1994
当代
重建佃氏宗祠纪念集
铅印本
线装
相关人物
重建佃氏宗祠纪念集佃(广东省潮州市)相关文献
浙江省-绍兴陆佃
陆佃(1042—1102),字农师,号陶山,山阴县(今绍兴)人。陆游祖父。宋熙宁三年(1070)进士,授蔡州推官、国子监直讲。元丰时擢中书舍人、给事中。哲宗时徙知邓州、泰州、海州。徽宗即位,召为礼部侍郎,命修《哲宗实录》。后拜尚书右丞,转左丞。少年家贫好学,无钱点灯,常映月光读书。蹑履从师,不远千里。曾从王安石研究经学,后应试入京,正值王安石为相推行新法之时。王征求新法之意,佃既肯定新法合理之处,也如实报告推行过程中的偏差。王安石以不附己而不加重用。王安石死,佃率诸生哭祭。后与范祖禹、黄庭坚-《神宗实录》,坚持不妄非王安石用事。递被贬徙知外州。徽宗即位,拜为尚书右丞,行政持论平稳。善行法度,破格启用人才。因反对继续破孩元祐党(旧党)人才,被贬知亳州。著有《埤雅》、《陶山集》、《礼象》、《春秋后传》等。《宋史》有传。
查看全文
阮佃夫
生平阮佃夫在元嘉年间以台小史出身。后湘东王刘彧选他为主衣,宋孝武帝又召他回朝补内监。永光元年(465年),刘彧再请佃夫为湘东世子师,并很信赖他。不过,时刘彧与始安王刘休仁、山阳王刘休祐三王皆遭宋前废帝猜忌,废帝将他们拘于殿内逼辱,甚至屡有杀掉他们的意欲。刘彧对此并无办法,阮佃夫则与王道隆、李道儿及皇帝身边的淳于文祖共谋废立之事,图解救身陷秘书省的刘彧。直阁将军柳光世与缪方盛及周登之当时都有意图,碍于没找到所奉的宗王,在知佃夫等人有所图后就派了与刘彧有旧情的周登之去邀结佃夫,佃夫亦很高兴。景和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下午,前废帝出游华林园,独独没带刘彧出行,佃夫将废立之谋向外监典事朱幼、主衣寿寂之及细铠主姜产之;朱幼及姜产之又分别向中书舍人戴明宝及细铠将王敬则通谋,全都支持行动。其时前废帝想南巡,命令心腹直阁将军宗越在傍晚出外准备,华林阁于是只留下队主樊僧整防守,柳光世于是直接邀请这位同乡加入起事...
查看全文
永佃制
起源北宋末、南宋初,各地普遍实行长期租约制,田地的买主往往答应继续出租田地给原佃户,在地契上说明这一点,并写上佃户姓名,即“随田佃客”。有些地区,即使地契上没明载佃户姓名,买主依然承认原佃户的优先承佃权。随田佃客的制度有利佃户,保障佃户的承租权,不受土地所有权转移的影响。这种习惯南宋时在江南演变成永佃制。有时地主与佃农因为长期签约,在出卖自己的田地时,也会设法取得新买主承诺,让该佃农永远在原田上佃种。这种永佃权是出卖土地的附带条件,称“就行佃赁”。有时卖主不但在原地以佃户身份耕作,甚至在出卖土地时声明享有回赎权,在回赎权有效期间可以世代承佃。这是永佃制的另一来源。宋代流行一种只抵押、不卖地的交易,赎回的权利永远属于出典人。抵押土地后,出典人仍可以自由使用土地,如果他不提出赎回,出典的状态便一直持续下去。这是永佃制的形成原因之一。承典人可以把土地转典给第三者,收取金钱;也可以向出典人支付一笔...
查看全文
陆佃
家族陆佃是陆宰的父亲,陆游的祖父。参考书目《宋史·陆佃传》
查看全文
佃(diàn)姓
佃姓的记载最早见于1971年版台湾《中国姓氏集》。 〔姓源〕其姓源自少数民族姓氏。据台湾《中国姓氏集》记载,解放前在云南省有佃姓。佃姓是由少数民族姓氏音译而来。 〔供橱〕佃姓祖宗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九号供橱。
查看全文
家族谱大览
巫氏重修族谱 [49卷,首3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民国25[1936]. 存29册 : 插图, 世系表, 肖像. 收藏所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注 : 总纂修巫新寰,字宇衡 ; 总监修巫昌渭,字理唐. 注 : 此谱不全. 缺卷3-4, 8, 10, 12-13, 19-21, 27-30, 33, 37, 39-40, 46-49. 受姓祖 : (周) 巫常氏. 始祖 (1世) : (隋唐之际) 巫罗俊,字定生,号青州. 迁闽之黄连峒(今宁化县). 迁上杭祖(14世) : 巫光一郎. 由龙湖始迁上杭中村,后徙永定县谿南里(原属上杭),及大溪谿口. 迁粤祖(17世) : 巫大一郎,字恢先. 同七子由上杭徙广东英德. 大一郎下七子(18世) : (宋) 巫仕聪,念一郎(徙蒲岭高车坝) ; 巫仕成,念二郎,字志和(徙尧山蒲东石霞村) ; 巫仕政,念三郎(徙惠州金鸡塔下) ; 巫仕宗,念四郎(徙长蒲东水竹径都) ; 巫仕恭,念五郎(徙永定谿南) ; 巫仕敬,念六郎(徙广东兴宁县) ; 巫仕猷,念七郎(子徙永定大溪及罗滩). 仕敬公下三大派祖(19世) : (宋) 巫福,字忠厚(居曲江杨梅) ; 巫禧,字忠立,法名二十八郎(徙居兴宁罗冈洋塘) ; 巫禄,字忠和,一名忠禄,法名万三郎(居英德东坌大塘面宅场). 禧公派下房祖(21世) : (宋元之际) 巫景发,二十二郎 ; 巫景成,二十三郎 ; 巫景新,四十五郎 ; 巫景茂,三十一郎 ; 巫景松,三十二郎. 派行(罗俊公传下41世起 ; 禧派23世起) : 远资殷辅肇自 平阳徽嗣宁化 勋懋传芳广昭 懿范德业馨光 鸿才蔚起威凤 麟祥全球培植 万纪繁昌. 散居地 : 福建省宁化县, 及广东省兴宁县等地. 书名据书名页题编目. 书衣题,版心题,及卷端题 : 巫氏族谱.
浏览:0
巫氏重修族谱 [49卷,首3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民国25[1936]. 存29册 : 插图, 世系表, 肖像. 收藏所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注 : 总纂修巫新寰,字宇衡 ; 总监修巫昌渭,字理唐. 注 : 此谱不全. 缺卷3-4, 8, 10, 12-13, 19-21, 27-30, 33, 37, 39-40, 46-49. 受姓祖 : (周) 巫常氏. 始祖 (1世) : (隋唐之际) 巫罗俊,字定生,号青州. 迁闽之黄连峒(今宁化县). 迁上杭祖(14世) : 巫光一郎. 由龙湖始迁上杭中村,后徙永定县谿南里(原属上杭),及大溪谿口. 迁粤祖(17世) : 巫大一郎,字恢先. 同七子由上杭徙广东英德. 大一郎下七子(18世) : (宋) 巫仕聪,念一郎(徙蒲岭高车坝) ; 巫仕成,念二郎,字志和(徙尧山蒲东石霞村) ; 巫仕政,念三郎(徙惠州金鸡塔下) ; 巫仕宗,念四郎(徙长蒲东水竹径都) ; 巫仕恭,念五郎(徙永定谿南) ; 巫仕敬,念六郎(徙广东兴宁县) ; 巫仕猷,念七郎(子徙永定大溪及罗滩). 仕敬公下三大派祖(19世) : (宋) 巫福,字忠厚(居曲江杨梅) ; 巫禧,字忠立,法名二十八郎(徙居兴宁罗冈洋塘) ; 巫禄,字忠和,一名忠禄,法名万三郎(居英德东坌大塘面宅场). 禧公派下房祖(21世) : (宋元之际) 巫景发,二十二郎 ; 巫景成,二十三郎 ; 巫景新,四十五郎 ; 巫景茂,三十一郎 ; 巫景松,三十二郎. 派行(罗俊公传下41世起 ; 禧派23世起) : 远资殷辅肇自 平阳徽嗣宁化 勋懋传芳广昭 懿范德业馨光 鸿才蔚起威凤 麟祥全球培植 万纪繁昌. 散居地 : 福建省宁化县, 及广东省兴宁县等地. 书名据书名页题编目. 书衣题,版心题,及卷端题 : 巫氏族谱.
浏览:0
巫氏重修族谱 [49卷,首3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民国25[1936]. 存29册 : 插图, 世系表, 肖像. 收藏所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注 : 总纂修巫新寰,字宇衡 ; 总监修巫昌渭,字理唐. 注 : 此谱不全. 缺卷3-4, 8, 10, 12-13, 19-21, 27-30, 33, 37, 39-40, 46-49. 受姓祖 : (周) 巫常氏. 始祖 (1世) : (隋唐之际) 巫罗俊,字定生,号青州. 迁闽之黄连峒(今宁化县). 迁上杭祖(14世) : 巫光一郎. 由龙湖始迁上杭中村,后徙永定县谿南里(原属上杭),及大溪谿口. 迁粤祖(17世) : 巫大一郎,字恢先. 同七子由上杭徙广东英德. 大一郎下七子(18世) : (宋) 巫仕聪,念一郎(徙蒲岭高车坝) ; 巫仕成,念二郎,字志和(徙尧山蒲东石霞村) ; 巫仕政,念三郎(徙惠州金鸡塔下) ; 巫仕宗,念四郎(徙长蒲东水竹径都) ; 巫仕恭,念五郎(徙永定谿南) ; 巫仕敬,念六郎(徙广东兴宁县) ; 巫仕猷,念七郎(子徙永定大溪及罗滩). 仕敬公下三大派祖(19世) : (宋) 巫福,字忠厚(居曲江杨梅) ; 巫禧,字忠立,法名二十八郎(徙居兴宁罗冈洋塘) ; 巫禄,字忠和,一名忠禄,法名万三郎(居英德东坌大塘面宅场). 禧公派下房祖(21世) : (宋元之际) 巫景发,二十二郎 ; 巫景成,二十三郎 ; 巫景新,四十五郎 ; 巫景茂,三十一郎 ; 巫景松,三十二郎. 派行(罗俊公传下41世起 ; 禧派23世起) : 远资殷辅肇自 平阳徽嗣宁化 勋懋传芳广昭 懿范德业馨光 鸿才蔚起威凤 麟祥全球培植 万纪繁昌. 散居地 : 福建省宁化县, 及广东省兴宁县等地. 书名据书名页题编目. 书衣题,版心题,及卷端题 : 巫氏族谱.
浏览:0
巫氏重修族谱 [49卷,首3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民国25[1936]. 存29册 : 插图, 世系表, 肖像. 收藏所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注 : 总纂修巫新寰,字宇衡 ; 总监修巫昌渭,字理唐. 注 : 此谱不全. 缺卷3-4, 8, 10, 12-13, 19-21, 27-30, 33, 37, 39-40, 46-49. 受姓祖 : (周) 巫常氏. 始祖 (1世) : (隋唐之际) 巫罗俊,字定生,号青州. 迁闽之黄连峒(今宁化县). 迁上杭祖(14世) : 巫光一郎. 由龙湖始迁上杭中村,后徙永定县谿南里(原属上杭),及大溪谿口. 迁粤祖(17世) : 巫大一郎,字恢先. 同七子由上杭徙广东英德. 大一郎下七子(18世) : (宋) 巫仕聪,念一郎(徙蒲岭高车坝) ; 巫仕成,念二郎,字志和(徙尧山蒲东石霞村) ; 巫仕政,念三郎(徙惠州金鸡塔下) ; 巫仕宗,念四郎(徙长蒲东水竹径都) ; 巫仕恭,念五郎(徙永定谿南) ; 巫仕敬,念六郎(徙广东兴宁县) ; 巫仕猷,念七郎(子徙永定大溪及罗滩). 仕敬公下三大派祖(19世) : (宋) 巫福,字忠厚(居曲江杨梅) ; 巫禧,字忠立,法名二十八郎(徙居兴宁罗冈洋塘) ; 巫禄,字忠和,一名忠禄,法名万三郎(居英德东坌大塘面宅场). 禧公派下房祖(21世) : (宋元之际) 巫景发,二十二郎 ; 巫景成,二十三郎 ; 巫景新,四十五郎 ; 巫景茂,三十一郎 ; 巫景松,三十二郎. 派行(罗俊公传下41世起 ; 禧派23世起) : 远资殷辅肇自 平阳徽嗣宁化 勋懋传芳广昭 懿范德业馨光 鸿才蔚起威凤 麟祥全球培植 万纪繁昌. 散居地 : 福建省宁化县, 及广东省兴宁县等地. 书名据书名页题编目. 书衣题,版心题,及卷端题 : 巫氏族谱.
浏览:0
巫氏重修族谱 [49卷,首3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民国25[1936]. 存29册 : 插图, 世系表, 肖像. 收藏所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注 : 总纂修巫新寰,字宇衡 ; 总监修巫昌渭,字理唐. 注 : 此谱不全. 缺卷3-4, 8, 10, 12-13, 19-21, 27-30, 33, 37, 39-40, 46-49. 受姓祖 : (周) 巫常氏. 始祖 (1世) : (隋唐之际) 巫罗俊,字定生,号青州. 迁闽之黄连峒(今宁化县). 迁上杭祖(14世) : 巫光一郎. 由龙湖始迁上杭中村,后徙永定县谿南里(原属上杭),及大溪谿口. 迁粤祖(17世) : 巫大一郎,字恢先. 同七子由上杭徙广东英德. 大一郎下七子(18世) : (宋) 巫仕聪,念一郎(徙蒲岭高车坝) ; 巫仕成,念二郎,字志和(徙尧山蒲东石霞村) ; 巫仕政,念三郎(徙惠州金鸡塔下) ; 巫仕宗,念四郎(徙长蒲东水竹径都) ; 巫仕恭,念五郎(徙永定谿南) ; 巫仕敬,念六郎(徙广东兴宁县) ; 巫仕猷,念七郎(子徙永定大溪及罗滩). 仕敬公下三大派祖(19世) : (宋) 巫福,字忠厚(居曲江杨梅) ; 巫禧,字忠立,法名二十八郎(徙居兴宁罗冈洋塘) ; 巫禄,字忠和,一名忠禄,法名万三郎(居英德东坌大塘面宅场). 禧公派下房祖(21世) : (宋元之际) 巫景发,二十二郎 ; 巫景成,二十三郎 ; 巫景新,四十五郎 ; 巫景茂,三十一郎 ; 巫景松,三十二郎. 派行(罗俊公传下41世起 ; 禧派23世起) : 远资殷辅肇自 平阳徽嗣宁化 勋懋传芳广昭 懿范德业馨光 鸿才蔚起威凤 麟祥全球培植 万纪繁昌. 散居地 : 福建省宁化县, 及广东省兴宁县等地. 书名据书名页题编目. 书衣题,版心题,及卷端题 : 巫氏族谱.
浏览:0
张氏联修族谱 [卷数不明]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清河堂藏, 民国36[1947]. 35册. 收藏所 : 太原寻源姓氏文化中心. 受姓祖 : 挥公,号青阳氏. 黄帝第五子. 闽杭始祖 : (南宋) 张化孙,讳衍,字传万. 黄帝第140世孙. 二传分下列各支: 田子支祖 : (宋) 张吉云,字瑞世,号一郎. 泮迳支祖 : 张庆云,字瑞亮,号二郎. 进元塘支祖 : 张祯云,字瑞典,号三郎. 子孙散居赣邑爱敬乡, 万邑黄柏等地. 雩都岭支祖 : 张祥云,字瑞庭,号十六郎. 子孙散居雩都岭乡, 泰和石陂子, 万邑窝溪, 富竹, 兴邑衣锦乡, 龙坪等地. 樟树坛支祖 : 张集云,字瑞彩,号五郎. 胜运里支祖 : 张从云,字瑞明,号六郎. 居黄竹头. 胜运里支祖 : 张龙云,字瑞云,号七郎. 居香坑墙. 广东程乡县支祖 : 张福云,字瑞霭,号八郎. 后迁居嘉应州. 广东潮州府支祖 : 张自云,字瑞山,号九郎. 迁居大浦县三河垻. 广东崇口支祖 : 张绵云,字瑞人,号十郎. 横山支祖 : 张景云,字瑞尧,号十一郎. 清留县支祖 : 张星云,字瑞霞,号十二郎. 福州支祖 : 张卿云,字瑞唐,号十三郎. 潮州支祖 : 张帝云,字瑞汉,号十四郎. 章州支祖 : 张阙云,字瑞发,号十五郎. 徽州支祖 : 张倬云,字瑞凌,号家承. 江西瑞金祖 : 张彼云,字瑞崇,号家营. 永定支祖 : 张定云,字瑞东,号三十郎. 迁居金沙. 赣县一世祖 : 张功猷,字载发. 居爱敬乡43都新溪. 福建一世祖 : (南宋) 张七郎,号荣亨. 居连城张家营. 散居地 : 江西省兴国县, 永丰县, 万载县; 及广东省; 福建省等地. 书名据书签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