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天文现象)

,是一种天文事件,可以是一个天体进入另一个天体的影子,或是从观测者和另一个天体之间穿越,而造成暂时的遮蔽现象。食是一种朔望的型态。 “食”这个字最常用在日食-月球的影子掠过地球的表面,或月食-月球进入地球的阴影内。然而,这个字眼也可以用在地月系统之外的事件:例如,某行星进入它的一颗卫星所造成的影子内,或是卫星进入它的母行星的阴影内,或是一颗卫星进入另一颗卫星的影子内。在联星系统,当它的轨道平面和观察者横切时,也可能发生食的现象。

食相关文献
审食其怎么读审食其生平简介审食其是怎么死的
审食其怎么读审食其生平简介审食其是怎么死的,审食其(shěnyìjī)(?-前177年),是刘邦的同乡,沛县人。以舍人身
查看全文
进食
食性可以依据进食的种类将动物分成三种食性,包括杂食动物、肉食动物和草食动物。人类文化在人类行为中,进食是家庭生活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也是人类重要的社交行为。人类的食材准备与食物消费,在人群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文里“民以食为天”便是这个道理的最佳概括。相关条目暴食-指过度饮食
查看全文
对冲点当一个物体遮蔽光源时,会形成本影和半影。当两颗天体在恒星的同一侧,像是行星和卫星,并且三者被排列在一条直线上时,食就会发生。比较靠近恒星的天体所产生的影子会落在较远的天体上,使抵达后者表面的光度下降。辐射的星光完全被遮蔽掉的区域称为本影,只有部分被遮蔽掉的区域称为半影。当观测者在掩蔽者的本影内时,会发生全食。全食的最大阶段会发生被掩蔽者完全被遮蔽的现象。在本影之外,掩蔽者只遮掉了来自光源的部分光线,将形成偏食。延伸在遮蔽者本影之外的阴影区域称为半影,日食时在半影区域内的观测者会认为月球看起来比太阳小。对一个球体,当遮蔽者比恒星(光源)小时,本影会形成角锥,它的长度(L)为:此处Rs是恒星的半径,Ro是遮蔽者的半径,而r是两者之间的距离。地球影锥的平均长度L等于1.384×10公里,远大于地球与月球3.844×10公里的平均距离,截面积也大于月球的截面。因此,月食时影锥可以将月球完全笼...
查看全文
洋食
菜色可乐饼日式咖喱饭可乐饼日式炸猪排蛋包饭日式汉堡扒香雅饭土耳其饭参考链接
查看全文
爱猫喂食和饮食需知
爱猫喂食和饮食需知 猫是肉食动物,肉类和鱼类都属高磷性食物,含丰富动物性蛋白质,但若单吃这些食物会造成缺乏钙质。另外为防止猫咪便秘,您可给猫咪吃些蔬菜水果,如波菜。 理想的猫食物应包含维他命、磷、钾、钙、氨基酸和蛋白质等营养,烹调以清淡为主。猫的饮食跟人类不同,我们不可以自己的喜好以作为猫咪的食物。以下简表可作一参考。 猫理想的食物: 牛
查看全文
食相关标签
天文现象
地球现象
家族谱大览
正考父食邑和曼父食邑考
正考父食邑和曼父食邑考
浏览:0
杨氏宗谱
杨氏宗谱
霍州市义旺村杨氏家族
浏览:0
青岛莱西市耿氏族谱
青岛莱西市耿氏族谱
浏览:0
3.展氏族谱, 3, 世系 37世馨公起, 1916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民国5[1916]续修(平阴 : 共和石印局). 8册 : 插图, 世系表, 人像. 始祖(1世) : 展和圣,讳获,字季禽,谥曰惠. 无骇之子. 为鲁士师. 食邑柳下. 展家村祖(67世) : (明) 展友才,字首举. 洪武间由青州府益都县徙平肥东三界间,立村名展家村. 生二子 : 展守忠 ; 展守信,字诚一. 分派祖(71世) : 展俊,字四峰(生三子: 展经猷,字善谋,天部 ; 展经筹,字善谟,地部 ; 展经典,字心传,人部) ; 展达,字秉璋(忠孝部) ; 展大本(风部). 忠孝部支祖(72世) : 展邦治,字运昌. 生二子 : 展芳韵,字伯琴,号西侯(忠部) ; 展起莘,字伊川(孝部). 风部支祖(72世) : 展邦仲,字文淑. 生三子 : 展三省 ; 展三纯 ; 展三畏. 经猷公生二子(73世) : 展可久,字永誉 ; 展可孚,字念峰. 经筹公生二子(73世) : 展芳名,字兰馨 ; 展芳躅,字齐贤. 经典公生二子(73世) : 展采,字宣化 ; 展布,字宣赞. 人部支祖(74世) : 展羽翼 ; 展羽振(止) ; 展之宗,字屏翰. 采公三子. 地部支祖(75世) : 展宏猷,字德功 ; 展宏谟,字膺公 ; 展宏省,字献公 ; 展宏鲁,字名郡 ; 展宏恩,字溥公 ; 展宏功,字凤公 ; 展宏策,字胪宣 ; 展宏绩,字铭旗 ; 展宏蓄,字含万. 皆为芳躅公之孙. 天部支祖(76世) : 展成正,字去非 ; 展成晓,字乐道 ; 展成礼,字协中 ; 展成文,字从周 ; 展成斌,字适宜 ; 展开基,字绍来. 皆为可久公曾孙. 行辈 : 庆广昭恩茂 恒修道正祥 载承希盛乐 繁秀振宗常. 散居地 : 山东省平阴县等地. 书名据书签题, 书名页题, 卷端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易氏家乘 [卷数杂异]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清光绪21[1895]. 7册 : 世系表. 收藏所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注 : 此谱不全,缺卷许多. 资料多处不连贯. 仅存规训卷2, 序传卷4, 谱头卷5, 地字卷1, 地字卷7, 地字卷11, 福字卷1. 受姓祖 : 恺公. 毕公万之后. 食采于易,因受姓焉. 世居山西阳曲县. 远祖(一世) : (唐末) 易优,字子游. 自海昏迁瑞昌塘湾. 宗祖(8世) : 易干,字子裕,行五. 黄冈一世祖 : (宋末) 易九三. 时礼公第四子. 优公十四世孙. 由瑞昌迁湖北黄冈. 下有二子 : 易八二 ; 易八三. 派祖(22世) : (明) 易玉衡. 允全公仲子. 玉衡公下四子 : (明) 易学纲,字守纪,号静斋(天字房) ; 易学讲,字守明,号静轩(地字房) ; 易学谅,字守信,号古墩(玄字房) ; 易学显,字守成,号东崖(黄字房). 纲公房下五支 : 易大川 ; 易大东 ; 易大南 ; 易大谟 ; 易大忠. 讲公房下五支 : 易大碧,字广用,行贤三,号佛山 ; 易大有 ; 易大宗 ; 易大爵 ; 易大同. 谅公房下六支 : 易大厦 ; 易大堂 ; 易大松 ; 易大柏 ; 易大钺 ; 易大正. 显公房下四支 : 易大盛 ; 易大科 ; 易大喧 ; 易大杰. 派衍 : 道为时德寿中世, 继用孚原以淑成. 三思懋尚存弘庆, 希传延有可期行. 散居地 : 湖北省黄冈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浏览:0
水东黄氏五修族谱 [5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代明堂, 民国33[1944]五修. 5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所 : 太原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注 : 此谱之卷一至卷四为清光绪29[1903]之四修谱. 卷五为民国33[1944]之五修谱. 受姓祖 : 陆终. 食邑于黄,因地赐姓. 一世远祖 : 南陆,讳定曦. 隐公次子. 入闽祖 : 黄锡,字天与. 由光州固始徙居邵武之和平. 东粤始祖 : (宋) 黄僚,讳海虎,字良臣,谥文英. 因官入嘉应州. 宗祖 : (明) 黄玉富. 由长乐迁揭阳. 兴国始祖 : (明清之际) 黄大旺,字谷旸. 昆岗公长子. 派祖 : (明清之际) 黄日佩,字代明. 大旺公第三子. 率六子由揭阳徙赣州府兴国县. 房祖 : (明清之际) 黄开球,字若石(福房) ; 黄开琨,字兴儒(禄房) ; 黄开瑚,字贤鼎(寿房). 皆代明公之子. 球房下支祖 : (清) 黄色显,字子达 ; 黄色清,字子明 ; 黄色紫,字云龙. 琨房下支祖 : (清) 黄色彩,字易青 ; 黄色华,字干爵. 瑚房下支祖 : (清) 黄色润,字成玉 ; 黄色志,字俊杰 ; 黄色和,字仁杰. 散居地 : 江西省兴国县等地. 书名据卷五版心题编目. 卷一至卷四之版心题 : 水东黄氏四修家谱. 书签题 : 黄氏族谱.
浏览:0
食导读知识
清明节是农历的哪一天
清明节是农历的哪一天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也是传统的重大春祭的节日。另外清明节,又被称为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的时间一般是在公历4月5日前后,即春分后第15日,这异一时间,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因为清明节一般是按照公历来算的,所以清明节的农历并不固定,像是今年的清明节的农历是就是在三月初五这一天,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清明节的历史虽然悠久,但是在全国范围内设置扫墓假期,应该是唐宋以后了,根据资料的记载,唐代由于管理回乡扫墓,会耽误职守的事,因此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到了贞元六年(790年),假日加到七天。这样官员们可以从容地进行扫墓祭奠之事。宋朝的寒食、清明也是放假七天的。清明节,融汇了寒食与上巳两个节日习俗,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的禁火、冷食风俗与上巳郊游等习俗活动相融合定型;由于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移置到清明节,我国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在清明节禁火与吃冷食的习惯。不过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蕴含着精神信仰和节俗礼仪等内容。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节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节是传承信仰、家庭人伦的重要载体,清明祭祀是文化表达,是感恩先人、密切人情的重要方式。清明扫墓祭祖习俗经历代沿袭已成为固定的礼俗主题。
浏览量:1873次
《食珍录》
《食珍录》
《食珍录》是写于南北朝时期,可以说是我国古代饮食专书之一,其作者是余姚人虞悰。《食珍录》已佚,现存《食珍录》收于《说郛》,全文仅二百余字,其中还掺杂一些后人的东西。虞悰是六朝余姚虞氏家族中的著名人物,可以说虞悰是第一位有名可考的四明籍美食家兼烹饪师。。当时有一些人对于饮食方面要求是比较高的,追求精益求精,美味佳肴,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面,这一时期的饮馔水平和烹饪技艺都有了提高的基础。对此就要讲到余姚虞氏家族了,这个家族里面的一些人追求现实嗜欲,重于滋味,享受美食。虞氏家族在学术文化上的优势,又使虞悰有条件有可能总结和研究饮馔经验,所以他撰写的《食珍录》一书,与崔浩的《食经》并称为南北高门土族的饮食学代表作。《食珍录》这本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收集记录了魏晋以来帝王名门家族珍贵的烹饪名物,如邺中鹿尾等。另外一个内容就是关于各种肴馔的“饮食方”,即烹饪原料与烹制方法、程序以及某些食疗方的介绍。从这一方面看,虞悰《食珍录》称得上是已知浙江最早的菜谱专著。如他写道:“浑羊设最为珍食,置鹅于羊中,内实粳肉五味,全熟之。”就写明了这道菜肴的原料、烹制方法及其过程。虞悰所记录的“饮食方”,一部分来自魏晋以来流传的名肴之方,更珍贵的一部分则来自他自身的独创之方,《食珍录》的“饮食方”应是虞悰对前人经验和自身经验的综合性总结。虞悰《食珍录》的菜肴虽有北方风味(如邺中鹿尾、浑羊设),但其主要内容应是江南风味的菜肴,而且还以会稽风味为主。《食珍录》作为一部以南方风味为主的食经,正好与以北方风味为主的崔浩《食经》南北辉映,分别代表了当时南北方不同的饮食特色和风味,以及南北士族地主在饮食学上所达到的最高水平,也标志着当时已经形成了南北不同风味的菜系。
浏览量:2568次
寒食节风俗
寒食节风俗
寒食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常见的节日风俗有禁火、拜祖、吃寒食粥、插柳、踏青、秋千、蹴球、净肠等,在不少民俗习惯上都和清明节有很多相似。可以说寒食节从历史上来看由来已久,相传和晋国公子重耳以及他的大臣介子推有关。 从春秋到现在寒食节的风俗有不少都流传了下来,其中饮食上的习惯以及禁火、拜祖的习俗在现在一直都有,而追溯以往,在古代早期寒食节也称为“冷节”以及“百五节”等,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每到初春时天气干燥,人们保留的火种往往容易引起火灾,且尚有春雷引发的山火,而古代人往往还会在这个时候举行相关的祭祀活动,在这个时候人们有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熄灭的习惯,这个也就是寒食节最初“禁火”习俗的由来,由此也看出防火的意识在古代早期就已经开始有了,而在灭了旧火之后人们还会重新钻燧取出新火谓之“改火”或“请新火”,而在禁火与改火之间还会有时间上的间隔,从一些历史文献上来看,往往会有三日、五日、七日等多种说法,这其实本质上就是寒食节的前身禁火节,在春秋之后慢慢的转化成了寒食节,融入了更多的典故和民俗文化在里面。
浏览量:1738次
上坟带什么水果,食品好
上坟带什么水果,食品好
上坟时推荐带这五种水果:1.苹果苹果又称为平安果,具有非常好的寓意,也是作为上贡的首选,预示着后人平平安安。2.橘子橘子也是常见的贡品,预示着吉祥如意,很适合上坟时携带。3.橙子橙子代表着“心想事成”,也是一种寓意非常好的水果,可以祈求先人保佑我们心想事成,万事如意。4.香蕉香蕉其实也很适合上贡,因为香蕉的颜色金黄,寓意着荣华富贵,不过要注意不宜喝李子、梨子、凤梨一起携带。5.枣子枣子寓意“早生贵子”,预示着家族人丁兴旺,再合适不过了。其他食品1.点心上坟时也可以带一些小点心,以表心意2.素酒扫墓上坟时很多地方的习俗都有给先人祭酒这一项,所以酒品也是扫墓必备。3.饭菜带饭菜祭祀祖先有保平安的意思,一般来说会带黄豆芽炒油豆腐、菜蕻羹、红烧黄鱼、红烧肉、鹅肉等等。以上就是上坟时最适合携带的水果、食品了,不过要注意,进贡给祖先的食物不能是吃过的,这是对祖先的不敬,会招来祖先的不满,是大忌。
浏览量:3073次
寒食节是什么节日
寒食节是什么节日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这个节日一般是在清明节前一二日。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在远古时代,作为禁火节,是因为每年初春的时候,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到了春秋时期,禁火节就转化成寒食节了,其主要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再到魏晋的时候,古人把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广开来,甚至扩展到了全国,于是寒食节成为了全国性的节日,在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寒食节时期有拜扫展墓、禁烟、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植树、秋千、赏花、斗鸡、馈宴、咏诗等。赐宴、赏花、斗鸡、镂鸡子、牵钩(拔河)、钻木取火、放风筝、斗百草、抛堶(瓦石器玩物)等许多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在历史上,寒食节主要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禁烟寒食为主,而经历各朝各代的延续,从未间断过,虽然在一些朝代有过禁断,但是还是没有熄灭,其习俗依旧蔓延至全国,深入民心,之后又逐步演变为以拜扫祭祖为主,其中蕴含的忠孝廉洁的理念,完全符合中国古代国家需要忠诚,家庭需要孝道的传统道德核心,成为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
浏览量:157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