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晋代 王羲之

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原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后官拜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其书法师承卫夫人、锺繇。

王羲之在书法艺术史上取得的成就影响巨大,被后人誉为古今之冠,尽善尽美。

王羲之的作品已无真迹传世。著名的《兰亭集序》等帖,皆为后人临摹。

王羲之简介资料
琅琊
303 年
逸少
书圣
361 年
王羲之相关文献
东晋王羲之像
东晋王羲之像,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官位右军将定,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号称“书
查看全文
王羲之
书法王羲之七岁跟书法家卫铄学习书法,庾翼在荆州见时人竞习王羲之书体,不以为然说:“小儿辈乃贱家鸡,爱野鹜,皆学(王)逸少书,须吾还,当比之。”相传王羲之住处附近有一小池,王羲之练完书法均在此洗笔,每日习字,久之,池水为之变黑,竟能直接蘸取充墨之用。当年王羲之在温州担任永嘉郡守之际,曾在今温州墨池坊挥洒文墨,故于温州旧鹿城区市政府前有一墨池。王羲之在南渡后,好山水与交友,“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与孙绰、许询、谢尚、支遁等宴集于山阴之兰亭。《兰亭集序》写成后两年,因不受朝廷重用,即“称病去郡”。终老嵊县金庭。许询得知王氏隐居金庭,特从萧山赶来与之为邻。卒葬于孝嘉乡济度寺。王羲之的书法实践,变当时流行的章草、八分为今草、行书、楷书,是书体转换时期平地而起的高峰。其书法尺牍散见于唐临诸法帖、十七帖、日本的丧乱、孔侍中等名品。其子王献之亦为书法家。王羲之曾...
查看全文
王羲之:長風帖
长风帖临摹本,纸本。纵27.5厘米,横40.9厘米。11行,102字。草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长风帖》又分称《长风帖》、《贤室委顿帖》、《四纸飞白帖》。 释文:每念长风,不可居忍。昨得其书,既毁顿,又复壮谓,深可忧。知贤室委顿,何以便尔,甚助,耿耿,念劳心。知得廿四日书,得(叔
查看全文
王羲之
入木三分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他七岁就擅长书法。传说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袒腹东床16岁时,王羲之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与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
查看全文
书法与灵性:王羲之与鹅的故事
在中国书法史上,王羲之被誉为“书圣”,而他与鹅的故事,更是流传千古,成为文人雅士津津乐道的佳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传奇。相传,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尤其擅长行书。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池塘边驻足,观察一群悠闲戏水的鹅。鹅仪态万千,尤其是其优雅的步态和游弋水面的从容,让他洞悉书法的真谛,特别是握笔与行笔的韵律。他主张,持笔时,食指应如鹅首,高昂微曲,运笔时,则仿鹅掌划水,如此方能使心神与笔尖合一,书法自然灵动。有一次,王羲之听说会稽有一个老太太养了一只善于鸣叫的鹅,他非常喜欢,于是跟老太太商量,想要买下,但老太太不肯卖,王羲之也并未强求。王羲之特别喜欢那只鹅,于是决定带着亲友前往老太太住处观赏,老太太听说有大官要来,非常开心,于是把鹅杀了招待他们,王羲之开开心心地去看鹅,却发现已被老太太杀了招待自己,顿时伤心不已,大呼可惜。王羲之与鹅的故事,不仅展现了艺术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更体现了中国文...
查看全文
王羲之相关标签
绍兴人
303年出生
361年逝世
晋朝作家
琅邪王氏
王羲之
中国书法家
晋朝书法家
4世纪人物
王羲之导读知识
王羲之后代
王羲之后代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善书法,少从卫夫人学,后博采众长,备精诸体,兼擅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王羲之后代有: 长子王玄之:字伯远,早逝。次子王凝之:字叔平,东晋官员、书法家。三子王涣之:参与兰亭集会。四子王肃之:字幼恭,历任中书郎、骠骑将军咨议。五子王徽之:字子猷,官至黄门侍郎。六子王操之:字子重,官至豫章太守。七子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东晋书法家、诗人、画家。女儿王孟姜:嫁南阳人刘畅。
浏览量:2319次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浏览量:2243次
兰亭集序书法
兰亭集序书法
“兰亭集序”的概念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作为文学作品的《兰亭集序》,主要探讨它的内容和文学性,另一类是作为书法作品的《兰亭集序》,主要偏重于书法艺术的考察。这里指的是后者。兰亭集序是晋代书圣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时写出的作品,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被赞为“天下第一行书”。现存《兰亭集序》的摹本主要有五种:冯承素摹本为唐代内府栩书官冯承素摹写,因其卷引首处钤有“神龙”二字的左半小印,后世又称其为“神龙本”,因使用“双钩”摹法,为唐人摹本中最接近兰亭真迹者。虞世南摹本虞本是唐代书法家虞世南所临,因卷中有元天历内府藏印,亦称“天历本”。虞世南得智永真传,直接魏晋风韵,与王羲之书法意韵极为接近,用笔浑厚,点画沉遂。褚遂良摹本褚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临,因卷后有米芾题诗,故亦称“米芾诗题本”。此册临本笔力轻健,点画温润,血脉流畅,风骨洒落,深得兰亭神韵。黄绢本所用绢本,纸上的效果不易体现出来。因第四行“领”上加“山”,故又称“领字从山本兰亭”。再加上年代的久远,绢色陈旧泛褐,使之与当时的艺术效果有了距离。但主要的笔意、字形,仍然保存了下来,尤其是笔与笔、字与字、行与行之间,都表现出了映带关系和顾盼姿态。欧阳询定武本定武本是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临本,于北宋宣和年间勾勒上石,因于北宋庆历年间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定武原石久佚仅有拓本传世,此本为原石拓本,是定武兰亭刻本中最珍贵的版本。
浏览量:1513次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从⼩练字,七岁已经写得很好了。后来虽然继续练了四五年,但总感觉自己进步不⼤。有次,他在⽗亲的枕头⾥发现⼀本名叫《笔谈》的书,⾥⾯讲的都是有关写字的⽅法,他如获⾄宝,偷偷地阅读起来。正当读得起劲的时候,⽗亲来了,问道:“为什么偷我的书?”羲之笑⽽不答。母亲想给他打圆场,插了⼀句:“你是在揣摩⽤笔的⽅法吗?”⽗亲认为他年纪太⼩,未必能够读懂,就把书收了回去,对他说:“等你长⼤了再教你读。”王羲之不⾼兴地说:“如果等我长⼤了才讲究笔法,那我这⼏年的时光不就⽩⽩浪费了吗?还是让我现在就学吧,免得不懂⽅法瞎摸索。”⽗亲听他说得有理,就把书给了他。于是,王羲之按照书中所讲⽅法天天苦练起来,不久,他的书法有了显著进步。但是,他并不满⾜已有的进步。在他看见东汉书法家张芝的书迹时,爱不释⼿,⾃叹不如。王羲之不仅爱慕他的字,更钦佩他苦练书法的顽强精神。在给朋友的⼀封信⾥,王羲之写道:“张芝就着池塘的⽔练书法,连池⽔都变⿊了,如果⼈们也下这么深的⼯夫去练习,未必会赶不上张芝。”从此,王羲之每天挥笔疾书,写完字后就到家门⼝的⽔池去涮笔。久⽽久之,池⽔都染⿊了,⼈们把这个⽔池称作“墨池”。根据记载,王羲之居住过的绍兴兰亭、江西临川的新城⼭、浙江永嘉积⾕⼭,以及江西庐⼭归宗寺等处,都有他的墨池。
浏览量:1737次
王羲之的代表作
王羲之的代表作
王羲之,东晋大臣、书法家,善书法,少从卫夫人学,后博采众长,备精诸体,兼擅隶、草、楷、行各体。王羲之撰写的《兰亭集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书为后代学书者所崇尚,尊为“书圣”。又在书法史上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等。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苔惊蛇”、“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
浏览量:17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