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明朝 明朝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汉族建立的朝代,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二百七十六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扫灭陈友谅、张士诚和方国珍等群雄势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在应天府登基,国号大明,由于皇室姓朱,因此又称朱明。建国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定都于应天府(今南京市),其辖区称为京师,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为京师,原京师改称南京。

明朝初期,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 。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现代学者称为永乐盛世。其后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景泰帝时期,虽然经过土木堡之变,惟经过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但国力中衰。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政局尚可平稳。武宗沉溺游乐,最终使明孝宗一脉绝嗣。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

明朝简介资料
1368-1398 太祖
1368年01月23日 - 1644年04月25日
大明宝钞|方孔钱
明朝相关文献
明朝服饰:明朝飞鱼服简介
明朝服饰:明朝飞鱼服简介,飞鱼服是明代锦衣卫朝日、夕月、耕耤、视牲所穿官服,由云锦中的妆花罗、妆花纱、
查看全文
明朝服饰:明朝皇后常服
明朝服饰:明朝皇后常服,明朝皇后服饰是什么样子,皇后常服:洪武三年定,双凤翊龙冠,首饰、钏镯用金玉、
查看全文
明朝民变
明前期民变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广西阳山县山民十万余反。同年,福建泉州陈同反,进攻永安,德化和安溪三县。同年,山东青州(益都)孙古朴聚众反,自号黄巾,袭击莒州,杀同知。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广州的曹真和苏文卿等叛乱,众数万,战船一千八百艘;明廷派南雄赵庸率步骑舟一万五千人,再加上广东由参政阎屯,千户张惠率领的本省军队,联合镇压。同年,福建福安县民江志贤聚众八千反。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广东铲平王叛乱,赵庸再次前去镇压,斩首八千八百余。明太祖洪武十八年(1385年),湖广铲平王吴奤儿继洪武十一年(1378年)叛乱逃脱后再次造反,明廷派信国公汤和率领大军号称二十万,前往镇压。明太祖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江西赣州夏三聚众数万人反。明廷派出胡海,陈桓,叶昇,兵33500人,动用三个侯这么大的阵势,在明初也是少见的。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广西的瑶族、壮族
查看全文
建立明朝
公元1368年,幼时干过长工、当过和尚,25岁参加义军的朱元璋,大败元末割据政权,北驱旧朝势力,最终问鼎中原,开创了大明王朝276年的基业。公元1344年,黄河大改道,天灾暴露了元王朝统治体系的缺陷,大量贫民失去家园流离失所。但发生民变造成元末崩解的直接导火线是来自1351年的钞变与治河。政府滥发货币,结果钞票沦为废纸,社会经济退回到史前时代,竟以物易物。再加上征伐十几万人整治黄河,官吏趁机敛财,于是官逼民反,安徽民间的白莲教率先组织起义,此后民变一发不可收拾。这时候,历史的偶然性从赤贫的底层社会中出现了,一个布衣天子就此被迫登上了历史舞台。1344年这一年,朱元璋16岁。老家安徽大旱、蝗灾、瘟疫流行,之后黄河连年发大水,冲过大运河,河南以东一片汪洋。本来就是贫民的朱元璋因灾成为孤儿,便投靠到附近的庙里当个小和尚。不到两个月,庙里也没有吃食,众僧只能出走乞讨化缘。浪迹江湖三年,待他再回到家
查看全文
明朝
国号明朝的正式国号为“大明”,又称“大明国”是元朝以来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把“大”字加于正式国号之中的大一统王朝,后世称为明朝或明代。部分人认为明朝之号承袭自小明王韩林儿之号,但韩林儿的国号为宋,而朱元璋部的大旗“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九天日月开黄道,宋国江山复宝图”反而有些关系。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以“大明”为国号以表示自己的正统地位,亦同时应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预言。其次,以明喻火,根据五德终始说,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又,明之得号出于明教。明教在唐朝武则天延载年间,传到中国,但是一直神神秘秘,因为明教宣传的是“弥勒降生,明王下世”。一些反抗朝廷的人经常借助于明教来号召群众,所以自唐朝、宋朝、元朝以来明教是时而浮出,时而潜入地下,但是常常用作反抗朝廷的武器。民变领袖韩山童等人以红巾裹头,以白莲、弥勒教为旗帜,自称红巾军。朱元璋曾经加入“小明王”韩林儿的宋国为左...
查看全文
明朝相关标签
中国历史政权
15世纪中国
16世纪中国
已不存在的亚洲帝国
明朝
14世纪中国
17世纪中国
1368年建立的国家或政权
17世纪中国
古代中国
古帝国
帝国
古代帝国
东亚帝国
中国古代帝国
世界帝国
古政权(中国)
家族谱大览
4.张氏宗谱, 4, 卷4: 明朝 2世一定公起, 1943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金鉴堂, 民国32[1943]修. 4册 : 插图, 世系表. 编纂者 : 张承全,字美伦 ; 张承炳,字守铭 ; 张先咏,字仁卿 ; 张昌龄,字遐松. 始祖(1世) : 张北朝 ; 张进朝 ; 张明朝(下一子: 张一定) ; 张舜朝(下一子: 张一安) ; 张佐朝(下一子: 张一静) ; 张起朝 ; 张献朝. 由道观河迁六合. 此谱主要记载北朝公后裔. 北朝公下三子(2世) : 张一龙 ; 张一林 ; 张一凤(无传). 一龙公下房祖(5世) : 张世则(下一子: 张代进) ; 张世法(下一子: 张代平) ; 张世表(下二子: 张代富 ; 张代贵). 一林公下房祖(5世) : 张世雄(下四子: 张代兴 ; 张代旺 ; 张代宗 ; 张代文) ; 张世兴(下一子: 张代文). 老派 : 一继文世代 传家德应(永)昌 承先宜启后 光祖迪祥长. 续派 : 兆祚辉廷绪 延松庆必芳 道同维运广 毓秀出名良. 散居地 : 湖北省武汉市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卷端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林氏]明朝中到新界开族
新安初一世始祖 : 林发鳌(明) 散居地 : 广东省宝安县及香港新界等地 原书: 写本.清光绪1(1875)记事. [166]面.
浏览:100
1.明朝题名碑录
浏览:100
明朝题名碑录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微缩胶卷。盐湖城:犹他州谱系学会,1977年1个卷筒;35毫米
浏览:0
1.明朝题名碑录
浏览:100
吴氏族谱 明朝崇祯后裔
吴氏族谱 明朝崇祯后裔
中华上下五千年,在这个历史的长河中我的先祖,占据了不可磨灭的一段时期,为中华古国的文明发展奠定了辉煌成就和丰功伟绩,也是汉人的最后一个朝代,明朝的开国皇帝朱洪武,字元章(原名重八)。所以如今有幸写上这一段荣耀的宗族历史篇章。 在我年少懵懂之时,爸爸总是在空闲的时候给我讲些家族历史故事,而每次我都听的很认真。但是搞不清楚历史故事年代和人物关系。直到学过历史后,才能慢慢的捋顺清楚历史故事的来龙去脉。于是对氏族演变和宗祖历史追溯更加感兴趣,每遇机会就向族人长辈们打听家族的历史,版本颇多但大至相同。 虽然本族姓吴,但家族长者一直口口相传一句口谕:朱吴一家!就是说我们这一支族脉原本姓朱,原因是朝代更迭,先祖逃难无奈之举才隐姓埋名,改朱姓吴。 据家族祖普考证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朱由检)正是我的祖宗,相传在政治变革起义军功进明宫,明朝濒临灭亡之时,先祖在北京的景山上自缢,誓死不降以身殉国。时局动乱之际,崇祯帝的第三个皇子朱慈烔(后改姓吴孝字双全),跟从奶妈吴氏乔装布衣逃脱出城。拔山跃海奔赴故里蓬莱,自此以后我们的宗祖就改成奶妈的吴姓。 高祖朱孝跟随奶妈来到山东的登州府,现在的蓬莱南关窑房瞳东大路落脚,就是奶妈的故乡,自此就在这仙境般的滨海古城隐姓埋名安居生息。山东一直是风调雨顺物资富足。但天有不测风云,盛世恰逢大旱三年之久,庄家颗粒无收,尸横遍野,天灾人祸百姓只好举家逃荒各谋生路。 我的高祖吴玉相和吴姓族人长途跋涉北闯关东。来到了东南沿海一个北方小渔村叫青泥洼,就是现在的大连。然后一直北上来到千年古城复州县,现在的复州城镇。在城南选了一处风水宝地定居下来,具体位置不祥。过了几十年后又搬迁到了复州城西南60里的长兴岛,多年后迁岀岛外,就是我的岀生地孙家村。家谱记载到我这一辈已经是第十世耳孙,而家族的长支已有第十四世后人。吴姓家族男丁兴旺!但本支脉的吴氏族人都是背祖离乡(孙家村)在外发展,聚少离多,也可能是社会发展或许有祖坟风水的原因。愿宗亲各自安好,亲情永续。
浏览:0
明朝导读知识
明朝历史
明朝历史
自朱元璋建立大明朝,明朝的历史便开始了。明朝历经276年,一共有16位皇帝。有勤政爱民的明成祖朱棣,也有不理朝政专做木匠的明熹宗朱由校;有消失的太子朱允炆,也有整日游山玩水的朱厚照。明朝的历史是一部大长卷,记录了经济、生活和人们思想的不断变化。在整个明朝历史上,出了很多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一介文臣誓死守卫家国的于谦,几经贬黜守卫边疆的大将袁崇焕,还有张居正、李时珍等历史的名人。他们对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重大的作用。接下来,我们慢慢揭开明朝历史的真面目。
浏览量:4380次
严嵩是好人还是坏人
严嵩是好人还是坏人
  严嵩,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累迁礼部尚书、翰林院学士。光是从他的头衔来看,严嵩也算是一个有学识也有谋略的人,如果为官,是可以为百姓谋福祉,为万世开太平的。  但从史实来看,严嵩的真才实学确实没用到对的地方。他为官期间,陷害同僚,必置之死地而后快;同时他结党营私,贪赃纳贿,而他的党羽和子孙更是跋扈骄奢,横行朝廷。严嵩的专权乱政,使明王朝的国力衰弱,边疆防御受到严重破坏,人民惨遭蹂躏。这样的人,很明显是一个坏人。他做过的坏事还有哪些呢?迫害忠臣、铲除异己。在其位不谋其政,把官职当做自己以权谋私,发财享受的平台。
浏览量:2132次
明成祖是谁
明成祖是谁
明成祖是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1402年—1424年),年号“永乐”。安徽凤阳人,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受封燕王。曾居凤阳,对民情颇有所知。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受命参预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先后死去,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乐(1403~1424年)。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自称“靖难”。四年,破京师(今江苏南京),夺取帝位,他统治期间社会安定、国家富强,由于成祖年号为“永乐”,后世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为政举措明成祖即位伊始,不仅恢复了诸王的王爵,还对他们大加封赏,另外还恢复了洪武时废罢的锦衣卫,设立东厂,合称厂卫机构;在朱元璋时期,由于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事无巨细都要皇帝亲自处理;朱棣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朱棣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北平是朱棣兴王之地,朱棣在此经营多年,统治比较稳定,在朱棣即位后,开始准备迁都,1403年,诏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1406年五月,明成祖开始营建北京;1416年,朱棣下令正式营建北京;1420年,北京宫殿落成。这年九月,朱棣下令明年以北京为京师,正式迁都北京。
浏览量:2051次
十三陵是谁的墓地
十三陵是谁的墓地
十三陵是明朝皇帝的墓地,共埋葬了明朝的十三位皇帝,23位皇后、2位太子、30余名妃嫔、1位太监。是当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明十三陵建于1409~1645年,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陪葬墓共有8座,分别是:东井、西井、万娘坟、悼陵、世宗贤妃墓、郑贵妃墓、神宗四妃墓、王承恩墓。明十三陵是个统一的整体,而各陵又自成一体,每座陵墓分别建于一座山前,陵墓规格大同小异。陵与陵之间距离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余各陵均呈扇形分列于长陵左右。
浏览量:1960次
十三陵都有哪些陵园
十三陵都有哪些陵园
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寝建筑群,共有十三座皇帝陵墓,分别是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另外还有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明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是十三陵中的祖陵。明定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长陵西南方,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这里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主要建筑有祾恩门、祾恩殿、宝城、明楼和地下宫殿等。占地182000平方米。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定陵地宫可供游人参观。明昭陵:位于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代皇帝穆宗庄皇帝朱载坖(年号隆庆)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昭陵是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规模复原修葺的陵园,也是陵区正式开放的旅游景点之一。明永陵:位于阳翠岭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代皇帝世宗肃皇帝朱厚熜(年号嘉靖)及陈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明献陵:位于天寿山西峰之下,长陵的旁边,是明朝第四位皇帝仁宗昭皇帝朱高炽(洪熙)和皇后张氏的陵寝。封闭没有开放。明庆陵: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内黄山寺二岭南麓,是明朝第十四代皇帝光宗贞皇帝朱常洛(年号泰昌)和皇后郭氏、王氏、刘氏的合葬陵寝。明茂陵:位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朝第八代皇帝宪宗纯皇帝朱见深(年号成化)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明康陵:位于金岭(又名莲花山或八宝莲花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代皇帝武宗毅皇帝朱厚照(年号正德)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寝。明景陵:位于天寿山东峰(又名黑山)之下,是明朝第五代皇帝宣宗章皇帝朱瞻基(年号宣德)与皇后孙氏的合葬陵寝。明泰陵:位于笔架山东南麓,这里又称“施家台”,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代皇帝孝宗敬皇帝朱祐樘(年号弘治)及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明德陵:位于潭峪岭西麓,是明朝第十五代皇帝熹宗悊皇帝朱由校(年号天启)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明裕陵:位于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镇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寝。明思陵:是明思宗及皇后周氏、宠妃田贵妃的合葬陵寝。规模较小,曾遭到破坏。陪葬墓:东井、西井(明成祖十六妃\明成祖昭献贵妃王氏和昭顺贤妃喻氏),万娘坟(明宪宗皇贵妃万氏),悼陵(皇贵妃沈氏、文贵妃、卢靖妃),世宗贤妃墓(明世宗的郑贤妃、皇贵妃阎氏、皇贵妃王氏、周贵妃、杨荣妃、马贞妃、哀冲太子、庄敬太子),郑贵妃墓(明神宗的皇贵妃郑氏),神宗四妃墓(明神宗的皇贵妃李氏、李顺妃、周端妃、刘昭妃),王承恩墓(明思宗崇祯皇帝的心腹太监王承恩)。
浏览量:213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