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动物)

人类即生物分类学上的智人(学名:Homo sapiens,意为“有智慧的人”),是一种灵长目人科人属的直立行走物种,而祖先为人猿/古猿。从长者智人化石证明现代人类在-约20万年时于非洲东部东非大裂谷演化成形,有别于最接近的猿类,最初人类化石于非洲发现早至600-700万年前即与猿分家。

原始人曾分化成不同物种,但一些史前人类物种受到完全灭绝,另一些被更人多势众的人群所吞并和混血。所以,现今所有人类都是智人物种。

与其他动物相比,人具有相对发达的大脑,能进行复杂的计算和抽象思维。这些能力加上人类的直立身驱导致人类的前肢可以自由活动,使得人类对工具的使用远超出其他任何物种。截至公元2012年,世界人口已达到70亿以上,大约是所有曾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的6%。

与其他高等灵长目动物一样,人类是社会性的。人尤其擅长用口语、手势、肢体语言与书面语言来沟通、协作、表达自我、交际、交换意见、组织事物。人类个体之间的...

人相关文献
恭人。宜人由来
恭人。宜人由来,诰命又称诰书,是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所谓诰是以上告下的意思。古代以大义谕众叫
查看全文
名人-诗人韩
名人-诗人韩,韩(约842年~约923年),晚唐五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
查看全文
释义人,人类、智人或现代人,这个名词可以从生物、精神与文化各个层面来定义,或者是这些层面定义的结合。生物学上,人被分类为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学名为Homosapiens或Homosapienssapiens,但后者不为学界多数一致认可)。智人意指拥有高度发展的头脑。精神层面上,人被描述为能够使用各种灵魂的概念,在宗教中这些灵魂被认为与神圣的力量或存在有关;而在神话学中,人的灵魂也会被拿来与其他的人型动物作对照。如人工智能或天使是没有肉体的灵体,兽人或亚人则只有欲望和肤浅的情绪。文化人类学上,人被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生物,尤其是他们能够建立团体与机构来达到互相支持与协助的目的。生物学上人的学名为“智人”(拉丁文homo为“人”,sapiens即“聪明的”),是与黑猩猩、大猩猩、红猩猩及长臂猿同属人猿总科的灵长目动物[1]。人类与其他灵长目动物的不同在于人...
查看全文
识人与用人
胡适有句名言:“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北宋王旦任宰相期间多次极力向真宗褒举寇准,然而寇准却经常在真宗面前指出王旦为政的缺失。一天,真宗对王旦说:爱卿经常褒扬寇准,但他却不断地揭你的短。王旦听了面无愠色,坦然地说:理当如此。臣在位日长,久则多弊,寇准对陛下无所隐瞒,恰恰证明他忠直,这正是臣称道、举荐他的原因。后来,
查看全文
信人者,人恒信之
东晋安帝义颐六年,盘踞在广州一带、海盗出身的卢循和徐道覆趁大将军刘裕北伐之机,经过精心密谋筹划,率领几十万大军杀奔都城建康。一时之间,东晋国内动荡不安,外围的强敌也伺机而动,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的荆州立刻遭受到三股敌人的包围。叛逃到后秦的桓谦卷土重来,荆州是桓氏家族的起家之地,根基深厚,他一回来,就招集了过去的部下两万人,屯兵枝江。后秦将军苟林率领骑兵一万
查看全文
人相关标签
IUCN无危物种
人属
人类
动物
家族谱大览
1.明人谱牒序跋辑略, 1, 上, 1370–2013
收藏者: 浙江省金华市金华成蹊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为能实时提供网络用户搜寻, 此书谨有简略讯息, 谱书影像内容未经审阅. 如有错误, 请透过「意见反馈」反应. 注: 本书各篇文字辑自明人别集, 其现存家谱, 族谱中之序跋未予辑录.
浏览:100
1.明人谱牒序跋辑略, 1, 上, 1370–2013
收藏者: 浙江省金华市金华成蹊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为能实时提供网络用户搜寻, 此书谨有简略讯息, 谱书影像内容未经审阅. 如有错误, 请透过「意见反馈」反应. 注: 本书各篇文字辑自明人别集, 其现存家谱, 族谱中之序跋未予辑录.
浏览:100
2.明人谱牒序跋辑略, 2, 下, 1370–2013
收藏者: 浙江省金华市金华成蹊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为能实时提供网络用户搜寻, 此书谨有简略讯息, 谱书影像内容未经审阅. 如有错误, 请透过「意见反馈」反应. 注: 本书各篇文字辑自明人别集, 其现存家谱, 族谱中之序跋未予辑录.
浏览:100
2.明人谱牒序跋辑略, 2, 下, 1370–2013
收藏者: 浙江省金华市金华成蹊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为能实时提供网络用户搜寻, 此书谨有简略讯息, 谱书影像内容未经审阅. 如有错误, 请透过「意见反馈」反应. 注: 本书各篇文字辑自明人别集, 其现存家谱, 族谱中之序跋未予辑录.
浏览:100
滕氏宗谱, 1, 人像 目录 源流总记 编谱名目 繁衍 世系 1世旺公起 旧序, 1998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1998年. 1册 : 插图, 世系表, 人像. 注 : 排行不一. 入闽始祖 : (元) 滕辑斋. 原籍河南南阳郡. 一世祖(1世) : (元) 滕旺,字通甫. 移居建宁府城(建瓯城关). 旺公下五子(2世) : (元) 滕子善,字佛奴(回归河南南阳) ; 滕子茂,字陈弟(居建瓯七里街,为南房) ; 滕子义,又名魁(居东峰圭茶乡,为东房) ; 滕子载(入江西玉山,改邓氏) ; 滕子庆,字橚(居连瓯均中,为西房). 东房派祖(4世) : (明) 滕康,字景晋,号毅庵. 下有三子,分三房 : 滕通,字符泰,号节齐(孟房) ; 滕奎,字廷光(仲房) ; 滕松,字廷萃(季房). 西房派祖(4世) : (明) 滕弘,字可大,号可齐(大干房,下有五子,分五房) ; 滕瑾,字可珍,号连齐,又字可正(大坤房,下有四子). 大干房下五子(5世) : (明) 滕镛,字良声,号宣宇(仁房) ; 滕铎,字良振,号行二(义房) ; 滕锡,字良赐,号静轩,行五(礼房) ; 滕锜,字良鼎,号本齐,行七(智房) ; 滕铣,字良金,号立齐(信房). 大坤房下四子(5世) : 滕鏳,字良用,号贞齐(孟房) ; 滕锐,字良?(仲房) ; 滕监(止) ; 滕钺,字良?(季房). 南房派祖(7世) : (明) 滕霄,初名鹏,字南溪. 下有三子,分三房 : 滕文高,字印泉(大天房) ; 滕文升,字翊泉,号双溪(地房) ; 滕文启,字廷泉(人房). 其他世祖(1世) : 滕一郎(松房) ; 滕二郎,号八二郎(竹房) ; 滕三郎(梅房,住安口村). 见谱192页(影像103页). 散居地 : 福建省浦城县, 建瓯县等地. 排行字第 : 旺子○○○ ○○文国○ ○○○○华(观,学) 文先良承国 恩木德(建). 书名据书衣题, 及书名页题编目.
浏览:100
干氏宗譜, 4, 卷5_ 老大房 21世人倫公起, 1998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1998年重修. 5册 : 世系表. 远祖 : 干仁卿. 世居汴京. 台城祖 : (宋) 干万二. 仁卿公7世孙. 后析居天台之明公村, 乐清之柘湖. 始祖(1世) : 干庭芳,字崇清,号兰亭. 生六子 : 干文一,讳宁,字于归,号咸熙 ; 干文二,讳静,字于林,号云峰 ; 干文三,讳实,字于正,号诚中 ; 干文四,讳坚,字于城,号冰鉴 ; 干文五 ; 干文六. 房祖(2世) : (元) 干文五,讳宗,字于朝,号夙所(老大房,居天台东乡) ; 干文六,讳善,字于福,号锡威(老二房,迁居天台西乡清溪镇). 老大房下支祖(5世) : (明) 干锦,字尚纲,号含章 ; 干枢,字尚机,号玉人 ; 干守安,字尚稳,号泰山. 老二房下支祖(5世) : (明) 干守渊,字惟浩,号天然 ; 干守潭,字惟澄,号清斋. 名行 : 庭文佳公锦 胄容干鹤春 允应士天明 兆元享利贞 人才兴道学 奕世振芳名 孝友联昆季 伦常千古存. 表行 : 崇于德仕尚 从廷永伯叔 仲国子君良 孟仁义礼智 山岳生灵杰 咸和自发祥 先贤胎泽远 日月代光昌. 注 : 排行字母表见卷1第75页(影像42-43页). 散居地 : 浙江省天台县等地. 书名据书名题编目. 书名页题 : 天台干氏宗谱. 目录题 : 天台明公干氏重修宗谱.
浏览:100
人导读知识
唐三藏的人物简介
唐三藏的人物简介
唐三藏,一般指玄奘,唐代高僧,我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 玄奘本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学习《涅槃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俱舍论》等经论。因为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于是决定西行求法,以解迷惑。 玄奘于贞观十九年返回长安。史书记载,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归国后受唐太宗召见,住长安弘福寺,后又住大慈恩寺。 从贞观十九年开始,约二十年间,主要从事译经事业,先后译出大小乘经论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其中主要有《大般若经》《解深密经》《大菩萨藏经》《瑜伽师地论》《大毗婆沙论》《成唯识论》《俱舍论》等。他还曾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译为梵文,传入印度;将入印路途见闻撰写《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玄奘弟子有几千人,著名的有窥基、圆测、普光、法宝、神泰、靖迈、慧立、玄悰、神昉等。
浏览量:2474次
给亲人上坟的句子
给亲人上坟的句子
一般给亲人上坟时说的话都是表达对已逝之人的思念,如果不知道说什么合适,下面这些句子可以参考一下。1、又到清明节了,我总是习惯的在每年的这个时候想起你来,一别多年,梦见你,心痛如初,愿你在天堂永远快乐幸福。2、清明节到了,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个祭祀的节日里,我的泪水又一次“泛滥成灾”;亲人的离去,让我倍感思念。3、又是一年清明时节,离开你已经19年了,在19年里,不知道用多少滴眼泪对你的怀念、思念、想念之情。有时不得不去相信命运,有时不得不相信宿命,有时不得不相信眼前的一切,这就是事实和现实!4、清明再一次带着哀伤静悄悄地向我们走来,那一天纷飞的细雨打湿了祭奠亡灵的鲜花。墓碑上那熟悉的名字让我们忍不住潸然泪下,雨与泪连在一起,流向了我们九泉之下那安睡的亲人。5、又是一年清明节,你在天堂好吗?我很想念你们!时常想念你们的音容相貌,在记忆里一遍又一遍!6、逝去的亲人,虽已消散,但是记忆依旧存在。忘却的是伤痛,不忘的是怀念。选择遗忘那伤心的种种,对你的思念永存心头。清明节来临,愿你忘却烦恼无忧愁。7、清明是心头的一缕烟,烟中飘荡着无尽的思念;清明是心头的一只船,船上满载着浓浓的牵挂;清明是心头的一杯酒,酒中盛满了沉重的哀伤。清明节到了,愿逝者安息。8、酒可以酹在坟前,心中的怀念难以放下;花可以放在墓前,浓烈的思念无法割舍;纸可以烧在坟头,无边的泪水怎能阻隔。清明节到了,只愿天上人间皆安好!
浏览量:2140次
濮姓是稀有姓氏吗
濮姓是稀有姓氏吗
濮这个姓氏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进入百家姓前一百名。在宋代《百家姓》中濮姓排在第309位,这个排名也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在最新的人口普查中,濮姓人口数量大约在13万左右,排在第378位,位于亓姓之后,宦姓之前。不算稀有姓氏,但人数也比较少,是现行较罕见姓氏。濮姓今天主要分布在上海松江,天津武清,山东昌乐,山西太原、大同、运城、榆次,广西荔浦,云南陇川等地。濮姓的郡望有安陆郡、博陵郡、平陵郡、鲁郡、广平郡等,堂号有安陆堂、广平堂、平陵堂、博陵堂、无锡堂、鲁郡堂、濮阳堂等。
浏览量:2184次
杨姓的名人
杨姓的名人
杨姓是现行最常见姓氏之一,是当今排名第六位的姓氏。不论是古代或是现代,杨姓都有许多出名的人物。杨姓古代名人:杨朱,(约公元前395—约公元前335),杨姓,字子居,魏国(一说秦国)人,中国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杨雄,(前53年~18年),字子云,蜀郡郫县(今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人。汉朝时期辞赋家、思想家,庐江太守扬季五世孙,名士严君平弟子。杨震,(?—124年),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东汉时期名臣,隐士杨宝之子。杨坚,(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隋文帝,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隋朝开国皇帝,开皇元年(581年)至仁寿四年(604年)在位。杨素,(544年—606年),字处道,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省华阴市)人。隋朝军事家、权臣、诗人。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隋炀帝,本名杨英,小字阿𡡉(“𡡉”字读作“摩”,写作“上麻下女”,部分网上系统无法显示此字,参考相关实体书),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隋朝第二位皇帝(604年~618年在位),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嫡次子。杨行密(852年~905年),原名行愍,字化源,庐州合肥(今安徽省长丰县)人。五代十国时期吴国政权奠基人,史称南吴太祖。杨业(?~986年),原名重贵,被北汉世祖刘崇赐名刘继业,戏剧中常称杨继业,麟州新秦(今陕西省神木县)人(一说并州太原人,一说保德火山人)。北宋名将,后汉麟州刺史杨弘信之子。杨安儿(?—1214)金末“红袄军”起义首领。金山东东路益都府(今山东青州)人。原名安国,以卖鞍材为业,人呼“安儿”。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自号诚斋野客。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杨璟(?~1382),合肥(今属安徽)人,明朝开国名将、营阳侯,去世后追封芮国公,谥武信。杨士奇(1365年-1444年),男,汉族,本名杨寓,字士奇,号东里,吉安府泰和县(今江西省泰和县澄江镇)人。明朝初年重臣、学者。杨荣(1372年1月15日—1440年7月30日),原名道应、子荣,字勉仁,福建建宁府建安(今福建建瓯)人。明朝初年政治家、文学家,与杨士奇、杨溥并称“三杨”,因居地所处,时人称为“东杨”。杨溥(900年-938年),南吴太祖杨行密四子,吴烈祖杨渥、吴高祖杨隆演之弟,南吴末代皇帝。杨一清(1454年12月24日-1530年9月5日),字应宁,号邃庵,别号石淙,汉族,云南安宁人。明代名臣。杨继盛(1516年6月16日—1555年),字仲芳,号椒山。直隶容城(今河北容城县北河照村)人。明朝中期著名谏臣。杨姓近代名人:杨秀清(1823年—1856年),又名嗣龙,广西桂平人,祖籍广东嘉应州,太平天国主要领袖之一,中国近代史上的农民阶级政治家、军事家。杨姓现代名人:杨颖、杨幂、杨紫、杨芸晴、杨超越、杨洋、杨蓉、杨丞琳、杨烁、杨思敏、杨宗纬、杨坤、杨钰莹、杨千嬅、杨丽萍、杨志刚、杨子、杨玏、杨雪、杨澜、杨子姗、杨佑宁、杨童舒、杨旭文等。
浏览量:3269次
爨姓全国有多少人
爨姓全国有多少人
爨姓全国大约有1000多人。爨姓是中国姓氏之一。爨姓有着古老悠久的历史,虽然现在其姓氏人群比较少,但是曾经也是一个灿烂发展的姓氏。爨姓曾在以云南为中心的南中地区,形成相对独立的统治区域,兴盛五百余年。后来随着南诏国的建立,爨氏逐渐衰落,姓氏也逐渐被少数民族同化,所以现在的爨姓是比较少的。爨姓有两个姓氏来源。一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时期官吏爨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二源于祝融氏,出自东汉时期班彪、班固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爨姓的历史名人,现记载的也比较少,有爨琛、爨龙颜、爨翫、爨归王、爨崇道等,前两位分别是古代云南爨姓的创建者、继承者,后极为是著名的云南番王。
浏览量:430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