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鸭嘴龙科

鸭嘴龙科

鸭嘴龙科(Hadrosauridae)是鸟脚下目恐龙的一科,是一群繁盛的草食性恐龙,包括著名的埃德蒙顿龙、副栉龙,化石发现于亚洲、欧洲、以及北美洲的下白垩纪地层。它们是上侏罗纪/下白垩纪禽龙类的后代,并拥有类似的体型。

鸭嘴龙科可分为两个亚科。赖氏龙亚科(Lambeosaurinae)头顶有大型冠饰或管状物,体型较为轻型。鸭嘴龙亚科(Hadrosaurinae)头顶缺乏冠饰或管状物,少数物种有坚硬头冠,身体较大。

鸭嘴龙科简介资料
鸟脚下目
角足亚目
鸭嘴龙亚科
糙齿龙科 Trachodontidae、Lydekker, 1888、栉龙科 Saurolophidae、Brown, 1914、赖氏龙科 Lambeosauridae、Parks, 1923 vide Horner, 1990
动物界
鸭嘴龙科 Hadrosauridae
恐龙总目
脊索动物门
鸭嘴龙科相关文献
鸭嘴龙科
特征埃德蒙顿龙的颅骨鸭嘴龙科因它们头部类似现代鸭子的头而著名。有些物种(如著名的大鸭龙)的头颅前部呈平坦、宽广状的喙状嘴,适合撕下亚洲、欧洲、北美洲等地森林的树叶与树枝。嘴部后方的数百个牙齿适合压碎吞下的食物。这形成一个假设,这些牙齿是鸭嘴龙科在白垩纪繁盛的重要因素;相较之下,蜥脚类仍需要胃石来协助磨碎食物。在2009年,古生物学家MarkPurnell研究鸭嘴龙类的咀嚼方式与食性,他们以埃德蒙顿龙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数百颗牙齿的磨损痕迹。他们发现鸭嘴龙类具有相当独特的咀嚼方式,不同于现今的任何草食性动物。现代哺乳动物的咀嚼方式,主要依靠灵活的下颌关节;鸭嘴龙类的上颌、颅骨之间,则有铰链式关节。当鸭嘴龙类进行咀嚼时,上颌会往两侧撑开,而下颌则会相对地与下颌咬合。发现已废止属糙齿龙的古老绘画埃德蒙顿龙的皮肤压痕鸭嘴龙科恐龙是北美洲第一个确认的恐龙科;在1855-1856年,当挖掘它们的牙齿化石...
查看全文
犬科
分类草地里的狼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家犬(栖息地:深圳仙湖植物园内)犬亚科Caninae狐亚科Vulpini
查看全文
莲科
外部链接在L.Watson和M.J.Dallwitz(1992年)《有花植物分科》中的莲科ITIS中的莲科NCBI中的莲科GRIN中的莲科
查看全文
参见系统分类学,生命多样性的研究支序分类学,分类生物体进化史的分支顺序种系发生学,不同群体之间生物进化相关性的研究分类学生物病毒分类表家族蛋白质家族基因家族
查看全文
鸭嘴龙
叙述鸭嘴龙生存于当时美国新泽西州的海岸附近,时间是晚白垩纪,约8,000万年前。大多数资料显示鸭嘴龙身长7到10米,高达3米,重量约7吨。鸭嘴龙可能以二足方式奔跑,但当进食时可用前肢支撑自己;如同所有鸭嘴龙科,鸭嘴龙是草食性。鸭嘴龙的牙齿显示它们吃树枝、树叶。发现鸭嘴龙的牙齿与脊椎。右下方的牙齿属于阿斯坦龙在1838年,WilliamEstaughHopkins在新泽西州哈登菲尔德HopkinsPond的一个泥灰坑里挖掘时,他发现了大型骨头。他将骨头运回哈登菲尔德的住家中展示。在1858年,这些骨头引起一位访客,威廉·帕克·佛克(WilliamParkerFoulke)的兴趣。佛克在1858年将泥灰坑中的骨骸挖出。同年,古生物学家约瑟夫·莱迪(JosephLeidy)将这标本命名,这标本有骨盆、几乎完整的后腿、脚掌的数个部分、28个脊椎骨(其中8个是尾椎)、8个牙齿、以及颌部的两个部分。莱...
查看全文
鸭嘴龙科相关标签
鸭嘴龙超科
鸭嘴龙科
物种
家族谱大览
曹氏科彩公(十八世)宗支
曹氏科彩公(十八世)宗支
科彩十八世宗支
浏览:0
教旨: 高永基 武科
干隆 52 年(1787)发行 全州,全北大学博物馆 教旨: 闲良 高永基 武科 丙科 17人 及第出身者.
浏览:0
文科八世谱
文科及第们的家谱,补充记录了1937年出版的文报 国立中央图书馆,1944
浏览:0
6.邓氏宗谱, 6, 卷4: 世系图考 纲 6世文科公起, 1894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一宿堂, 清光绪20[1894]重修. 12册 : 插图, 世系表. 远祖 : (汉) 邓禹,字仲华. 一世祖 : 邓斯贵. 由黄岗上伍乡徙麻邑. 生二子 : 邓天一,字守易 ; 邓秀一(另谱). 天一公下派祖(5世) : 邓纲,字廷道 ; 邓经,字廷礼. 皆为仕政公(字百安)之子. 纲公生五子(6世) : 邓文英 ; 邓文辅 ; 邓文科 ; 邓文贤 ; 邓文贵. 经公生四子(6世) : 邓文智 ; 邓文凤 ; 邓文凰 ; 邓文朝. 派语 : 子学明良 贤之世宗 启源金国 永保兴隆 ; (续派语) 殷汉谋贻远 传家以厚忠 克诚思继绪 祥发必光荣. 散居地 : 湖北省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 及卷端题编目.
浏览:100
2.张氏宗谱, 2, 卷2: 派行 传 履科 6世忭公起, 1937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百忍堂, 民国26[1937](陶裕华刊). 4册 : 插图, 世系表. 纂修者 : 张安礼,号敬卿 ; 张恒泰,号重三 ; 张恒铣,号润常 ; 张守绩,号禹之 ; 张守文,号子彬. 始祖(1世) : (明) 张万禄. 自江西瑞昌迁至黄冈杨河,再迁麻城西乡南湖畈. 房祖(3世) : (明) 张学明,字九皋 ; 张景明,字庆云 ; 张道明,名鏪,字正卿. 学明公下支祖(5世) : 张履登,字国潮 ; 张履主,字国清 ; 张履昭. 景明公下支祖(5世) : 张履科,字国治 ; 张履榜 ; 张履垓,字玉堂 ; 张履穆. 道明公下支祖(5世) : 张履纲,字子彝 ; 张履纪,字子莲 ; 张履旻 ; 张履嵩 ; 张履高,字青莲 ; 张履翺,字万里 ; 张履翔,字万皋 ; 张履弼,字国瑞. 排行字 : 张明木履 心一启文 玉士本宗 先成安恒 守庆培元 孝友代兴 长延世德 大振家声. 散居地 : 湖北省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3.王氏宗谱, 3, 卷4, 长房盛公 一科公世系 6世健安公起, 1915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三槐堂, 民国15[1926]年纂修. 5册: 插图, 世系表. 始迁祖(1世): (明清之际)王宗荣. 由麻城县迁居随南府君山西北大铁山下王家畈. 宗荣公下三派祖(2世): (明清之际)王盛(长房) ; 王高(二房) ; 王纪(三房,迁居随北青塔,故此谱无三房纪录.) 长房盛公支下房祖(4世): (清)王一举 ; 王一科 ; 王一相. 二房高公支下房祖(4世): (清)王一成 ; 王一仲 ; 王一正. 原定宗派字(7世起): 文王周召德 正大光明家 先代立高品 万世永乐华. 续选宗派字(27世起): 骏业辉前绪 鸿猷启后贤 伦常遵古礼 忠信守真传. 注: 此谱不全,缺卷2(前五代世纪录). 散居地: 湖北省随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