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苗族

苗族

苗族(苗语湘西方言:Ghaob Xongb、黔东方言:Hmub、川黔滇方言:Mongb;泰语:แม้ว / ม้ง;越南语:H"mông),是一个发源于东南亚的国际性的民族,主要聚居于中国华南及东南亚。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苗族人口9,426,007人,占总人口的0.70%,为中国第五大民族。在越南和老挝名为赫蒙族(越南语:H"mông),人口78万7604人,列第8位。

苗族相关文献
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
查看全文
苗族先民是怎样创立苗族医药文化的
苗族先民是怎样创立苗族医药文化的,苗族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距今5000年前,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河
查看全文
苗族历法有什么历史来源?苗族历法简介
苗族历法有什么历史来源?苗族历法简介,苗族历法使用十二生肖记时、日、月岁外,还用1、2、3、4、5、6、7、8、9
查看全文
苗族
分布苗族的银饰苗族发源于东南亚与中国,约有8成的苗族人口分布于东南亚和中国西南与中南省份,而在东南亚的越南、泰国、老挝、缅甸也有相当规模的苗族。1975年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后,数万苗族人成为难民,部分移居到美国和法国。中国的分布中国苗族世居地分布于湘鄂黔渝交界的武陵山区及其毗邻的黔东南的苗岭、月亮山,黔南的大、小麻山,广西的大苗山,滇黔川渝乌蒙山等。省份分布包括贵州、湖南、云南、重庆、广西、湖北、四川以及海南8个省区,居于这8省区的苗族达到8,653,417人,占苗族人口的96.73%。苗族人口过百万的有三个省份,其中贵州有苗族4,299,954人,占苗族人口的48.07%,占贵州少数民族人口的32.24%,占全省人口的12.2%,为仅次于汉族的第二大民族。湖南为苗族人口第二大省份,湖南苗族占苗族人口的21.48%,占湖南少数民族人口的29.97%,占全省人口的3.04%,为仅次于汉族...
查看全文
中华民俗 - 苗族
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习俗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
查看全文
苗族相关标签
四川族群
重庆族群
苗族
海南族群
中华民族
越南民族
家族谱大览
王氏苗族族谱
王氏苗族族谱
尊敬的王氏苗族众们: 你们好!党的改革开放深得人心,国家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社会稳定,各族人民慎终追远,寻根觅源,团聚祭祖,加强交流,共同进步,亦成为越广泛的时尚要求。 王氏苗族是一个聪明智慧,勤劳忠厚,诚恳善良的民族。旧社会受尽剥削压迫和统治者的民族歧视,长期居住在边远山区,衣不护体,食不果腹,糠菜半年粮的穷苦生活。上不起学,读不起书,祖祖辈辈无文化,对王氏苗族家谱无文字记载,只是言传口教,在言传中,传说不一。听长辈传说和现今走访了解,我们王氏先祖是在明朝末年,大约公元1640年间,距今400多年,张献忠剿四川后,四川人口大减,明廷强令“湖广填四川”我们王氏苗族随汉族从湖南移居迁来,落业四川泸州合江大朝沟,现四川合江九支镇龙洞场十字岭下面。来时八兄弟,后由生活所迫,两兄弟回湖南,两兄弟迁往贵州赤水元厚一带,还要四兄弟定居下来,其中一兄弟未婚,赤水河帮船落水失踪。三兄弟定居下来后繁衍子孙。现居住在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九支镇龙洞,大井,五通、顶子一带;贵州赤水市大同镇,复兴镇,望龙镇一带的王氏苗族兄弟,只要是祖辈传说是湖广上川落业大朝沟的,均为我们王氏苗族兄弟家族,当时还立了字牌诗,即“登明朝天厚,文志学碧佑,跃德崇乾啓,玉正续炳荣”。现我们为理顺王氏苗族兄弟的字牌关系,根据同时期迁来的汉族兄弟家谱记载,到今已发展到二十一代,现我们以天字辈为十七代来理顺王氏苗族兄弟的字牌关系,特书次族谱,以此相传。
浏览:0
李氏族谱。广南县八宝苗族
李氏族谱。广南县八宝苗族
浏览:0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平寨乡木柏村民委小西笼下寨何氏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平寨乡木柏村民委小西笼下寨何氏
浏览:0
黔东南凯里市板溪苗族杨氏族谱
黔东南凯里市板溪苗族杨氏族谱
提要:一、杨姓起源 二、本支杨姓迁徙情况本支杨姓先祖居于江西南昌府丰城县米市街朱市巷。 一、杨姓起源 二、本支杨姓迁徙情况 本支杨姓先祖居于江西南昌府丰城县米市街朱市巷,始祖杨再思后裔从湖南靖州迁入黔东南天柱远口中团村迁入剑河巫兄辗转迁台江排羊岩寨分迁凯里市板溪老寨、新寨、岩寨、克板。 三、辈次 本派杨姓迁徒历史从江西米市街迁入湖广靖州府居几世后转入天柱远口中团村明万历年间迁入剑河嘎晒明末迁入清平威远堡台江排羊转台盘大寨迁入凯里三棵树板溪,其字辈一直用七字辈轮流转,其辈次是如:"再正通光昌胜秀″。 四、 繁衍情况 我祖总录:昔我始祖杨再思次子杨政滔后裔从江西南昌府丰城县米市街朱市巷迁移湖广靖州府转迁入黔东南天柱剑河经台江到凯里‌后裔按七字派"再正通光昌胜秀"转宗,同名同字现象普遍,杨胜祥及后裔从台江排羊迁移到台盘大寨居住后又迁入凯里市三棵树镇板溪片区(老寨、新寨、岩寨、克板)居住至今已经第二十二代。后裔人口繁衍讯速,土地资源有限,所以后裔大量外迁。现居住板溪杨胜祥后裔有500多户,2100多人。   杨再思(公元869—957),出生叙州,居忠长子。杨震弟二十七世孙。为唐未、五代“飞山蛮”酋长,号十峒首领,人称“飞山太公”。享年88岁。葬于贵州省黎平县长岭岗,殁后,湘、桂、川、黔边境人民敬畏,奉为神灵,或尊为祖先,普建飞山庙祀之。杨再思自幼聪颖好学,文武皆备,能征善战,治国安邦,保境守土。使飞山蛮得以实现独立的民族自治。他不建国,不称王,在乱世中等待国家恢复统一。北宋以后,历代君王为缅怀杨再思的功德,先后六次为他封侯,两次追封他为王。绍兴三年(1133年),宋高宗为感怀飞山神显灵救驾南渡,而追谥杨再思为阴助侯;绍兴三十年(1160),宋高宗感于杨再思维护统一,开发诚州功绩显赫,威名远播,又追谥杨再思为威远侯;淳熙十一年(1184),宋孝宗诏谥杨再思为英济侯;嘉定五年(1212),宋宁宗诏谥杨再思为英惠侯,因此有些地方飞山庙又称“英惠侯,贵州黎平县长岭岗的墓又称“英惠侯墓”。至元十九年(1282),元世祖诏封杨再思为“宣明助顺王”;延佑六年(1319),元仁宗诏封杨再思为“飞山威远广惠王"。 杨再思是靖州杨氏世祖,亲立“再正通光昌胜秀”为字辈,为“再正通光昌胜秀”七字辈开派始祖。配韩、蒙、马、潘、郑氏生十子:政隆、政滔、政修、政约、政款、政绾、政岩、政嵩、政权、政钦(俭)。 杨再思世系 第一世:杨再思,居忠次子。生于唐咸通十年卒于五代后周显德四年(869—957)。唐未、五代“飞山蛮”酋长,号十峒首领,人称“飞山太公”。配韩、蒙、马、潘、郑氏生十子:政隆、政滔、政修、政约、政款、政绾、政岩、政嵩、政权、政钦(俭)。 第二世:杨政滔,字懐玉。住湖耳,开宝八年以平蛮功授授武功大夫,正二品资政大夫,湖耳、古州、柳州等处防御使,龙虎卫大将军,都元帅,军民宣抚使等职。生子四:通声、通胜、通温、通威。 第三世:杨通声,生子三:光宾、光甲、光明。 第四世:杨光宾,生子五:昌郁、昌安、昌福、昌晋、昌除。 第五世:杨昌除,生子四:胜隆、胜恭、胜聪、胜通。 第六世:杨胜隆,生子秀洲。 第七世:杨秀洲,生子再权。 第八世:杨再权,生子政音。 第九世:杨政音,生子通称。 第十世:杨通称,生子光绅。 第十一世:杨光绅,生子昌盛。 第十二世:杨昌盛,生子胜轨。 第十三世:杨胜轨,生子秀都。 第十四世:杨秀都,生子再泾。 第十五世:杨再泾,生子政纪。 第十六世:杨政纪,生子通智。 第十七世:杨通智,生子二:光武、光祖。 第十八世:杨光武,生子二:昌伟、昌囊。 第十九世:杨昌囊,生子二:胜兴、胜祥。 第二十世:杨胜祥(注:苗名祥囊),生子二:秀蒋(蒋祥)、秀报(报祥)。 第二十一世:杨秀蒋(蒋祥),生子:再飞(飞蒋)。 第二十二世:杨再飞(飞蒋),生子正虎(虎飞)。 第二十三世:杨正虎(虎飞),生子二:通嫩(嫩虎)、通纪(纪虎)。 第二十四世:杨通纪(纪虎),生子光锭(锭纪)。 第二十五世:杨光锭(锭纪),生子昌茂(茂锭)。 第二十六世:杨昌茂(茂锭),生子二:武茂、你茂。 第二十七世:杨胜武(武茂),生子二:祥武、翁武。 第二十八世:杨秀祥(祥武),生二子:勇祥、理祥。 第二十九世:杨再理(理祥),生子帽理。 第三十世:杨正帽(帽理),生子九帽。 第三十一世:杨通九(九帽),生子二:香九、卯九。 第三十二世:杨光卯(卯九),生子胡卯。 第三十三世:杨昌胡(胡卯),生子嘎胡。 第三十四世:杨胜嘎(嘎胡),生子三:九嘎、你嗄、牛嘎。 第三十五世:杨秀你(你嘎),生子四:定你、长你、龙你、乔你。 第三十六世:杨正金(乔你)生子三:勇乔、往乔、银乔。 第三十七世:杨文平(勇乔),生子杨子健(健勇)。
浏览:0
苗氏族谱[2卷]
此谱为能即时提供网路用户搜寻, 谨有简略讯息, 谱书影像内容未经审阅. 如有错误, 请透过「意见回馈」反应.
浏览:0
苗氏家谱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公元1993年续编. 1册. 一世祖(1世) : (明) 苗国瑞(崇阳支) ; 苗国栋(程岭支). 先祖于永乐年间由山西平阳洪洞县迁河南洛阳.后于万历年间由洛阳迁永宁(今洛宁县)杨楼村. 崇阳支下分五门(3世) : 苗云季(长门,居崇阳) ; 苗云璋(二门,移居河东村) ; 苗云生(三门,居崇阳) ; 苗云成(四门,居崇阳) ; 苗云升(五门,居崇阳,8世起与四门合并). 程岭支下支祖(4世) : 苗学贤. 住程岭村. 部分子孙移住崇阳村. 崇阳支二门河东村迁泮村祖(8世) : 苗天喜 ; 苗天霖 ; 苗天宝. 崇阳支二门河东村迁硖石村祖(8世) : 苗天乙. 崇阳支四门下南院祖(9世) : 苗世伟 ; 苗世俨 ; 苗世义 ; 苗世杰. 崇阳支四门下北院祖(10世) : 苗子让 ; 苗子盈 ; 苗子胜 ; 苗子延. 父辈不详. 字派 : 国有云学廷 春永天世子 年永文克继 仁新振玉成 崇旭生辉万 阳明青书载 立雨润川相 祖馥芳益传. 散居地 : 河南省洛宁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浏览: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