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的弗兰斯蒂德命名法(Flamsteed designations)与拜耳命名法类似,除了以数字取代希腊字母外,每颗恒星还是以数字和拉丁文所有格的星座名称结合在一起。(参见星座列表列出的星座名称和所有格的形式)
在每一个星座中,数字起初是随着赤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因为岁差影响,现在有些地方已经不合规定了。这种命名法最早出现在约翰·弗兰斯蒂德的《不列颠星表》(Historia coelestis Britannica),是哈雷与牛顿未经约翰·弗兰斯蒂德同意就在1712年出版的。在约翰·弗兰斯蒂德过世后,1725年的最后一版,包含了约3,000颗恒星,比过去的星表都要巨大,准确度也更高,但却略去了弗氏的编号。
这种命名法在18世纪获得普遍的认同,没有拜耳名称的恒星几乎都会以这种数字来标记,但有拜耳名称的恒星全部依然继续沿用旧名,而弗氏编号就几乎完全被舍弃不用。有些著名的恒星都是使用弗氏编号标示的,例如,飞马座51(参见太阳系外行星)、天鹅座61(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