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疏勒王)

,东汉时疏勒(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勒县)王。

龟兹(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王建是北匈奴所立,他倚仗匈奴的威势,控制西域北道,进攻并杀死了疏勒王成,将自己的臣子兜题立为新王。74年,班超废除龟兹王建拥立的疏勒王兜题,将疏勒王哥哥的儿子忠立为疏勒王。

成相关文献
武成
大事记出生逝世纪年
查看全文
成汉
建国历史在成汉建国之前,李雄之父李特就在益州发展势力。297年,李特率领关中流民团南下汉中。302年,李特招集流民团起兵,自称为使持节、大都督、镇北大将军,第二年定年号建初元年(因此有人认为303年也可作为建国年)。率军攻打成都,益州刺史罗尚拒守,李特败死,其弟李流继续统领流民作战,然不久病死。李特之子李雄继位,并于304年攻下成都,开始称王,国号“大成”,年号建兴。334年,李雄病死,其兄之子李班继位,不久之后李雄之子李期即杀李班自立。338年,李骧之子李寿又杀了李期自立为帝,将国号改为“汉”。大修宫殿,生活奢侈荒淫,人民受到严酷的徭役压迫。李寿死后,其子李势继位,大肆杀伐,国势更加衰弱。347年,东晋桓温率兵入蜀,李势投降,两年后残余力量也被东晋消灭。成汉灭亡。成汉立国共46年。国号其国号先为“成”,史书也有称“大成”,或以为“大”是尊称。国号“成”来自于成都这个地名,也有说是袭用公孙...
查看全文
参考资料司马迁.秦本纪.史记.西汉.
查看全文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汉纪
查看全文
偶成
偶成 秋天,写景,感叹,惜时,早教古诗100首,宋代,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译文 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还没从美丽的春色中一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查看全文
家族谱大览
柯氏大成宗谱 [不分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瑞鹊堂, 1988年续修. 57册 : 世系表. 收藏所 : 山西太原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注 : 此谱缺1-13世世系之记事. 始祖(1世) : (唐) 柯成,行十四,字德修,号乐源. 由安徽宣州旌徳寓洪都操石山下,复由武宁逾马迹至羊肠山下而居,名曰柯乐源. 为瑞昌柯乐源始迁祖. 入闽祖(3世) : (宋) 柯怀裕. 仕闽遂家于兴化之蒲田. 派祖(7世) : 柯嵩. 嵩公下房祖(8世) : 柯杰(长二三房祖) ; 柯彻(四房祖). 杰公派下支祖(12世) : (宋) 柯文宏,字熙春 ; 柯文安,号寿春 ; 柯文运,字新春 ; 柯文和,字兴春(迁海盐县). 彻公派下支祖(14世) : (宋) 柯德陵(另有修谱) ; 柯德勉,字上渑 ; 柯德秀(招赘外族) ; 柯德和(武昌樊湖祖). 皆为仁鉴公之子. 大冶桃花庄祖(29世) : (明) 柯忠,号葵轩. 原籍福建兴化府蒲田县. 居大冶. 生子二 : 柯淮; 柯泮. 散居地 : 江西省瑞昌县, 及湖北省大冶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书衣题 : 柯氏宗谱.
浏览:0
柯氏大成宗谱 [不分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瑞鹊堂, 1988年续修. 57册 : 世系表. 收藏所 : 山西太原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注 : 此谱缺1-13世世系之记事. 始祖(1世) : (唐) 柯成,行十四,字德修,号乐源. 由安徽宣州旌徳寓洪都操石山下,复由武宁逾马迹至羊肠山下而居,名曰柯乐源. 为瑞昌柯乐源始迁祖. 入闽祖(3世) : (宋) 柯怀裕. 仕闽遂家于兴化之蒲田. 派祖(7世) : 柯嵩. 嵩公下房祖(8世) : 柯杰(长二三房祖) ; 柯彻(四房祖). 杰公派下支祖(12世) : (宋) 柯文宏,字熙春 ; 柯文安,号寿春 ; 柯文运,字新春 ; 柯文和,字兴春(迁海盐县). 彻公派下支祖(14世) : (宋) 柯德陵(另有修谱) ; 柯德勉,字上渑 ; 柯德秀(招赘外族) ; 柯德和(武昌樊湖祖). 皆为仁鉴公之子. 大冶桃花庄祖(29世) : (明) 柯忠,号葵轩. 原籍福建兴化府蒲田县. 居大冶. 生子二 : 柯淮; 柯泮. 散居地 : 江西省瑞昌县, 及湖北省大冶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书衣题 : 柯氏宗谱.
浏览:0
柯氏大成宗谱 [不分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瑞鹊堂, 1988年续修. 57册 : 世系表. 收藏所 : 山西太原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注 : 此谱缺1-13世世系之记事. 始祖(1世) : (唐) 柯成,行十四,字德修,号乐源. 由安徽宣州旌徳寓洪都操石山下,复由武宁逾马迹至羊肠山下而居,名曰柯乐源. 为瑞昌柯乐源始迁祖. 入闽祖(3世) : (宋) 柯怀裕. 仕闽遂家于兴化之蒲田. 派祖(7世) : 柯嵩. 嵩公下房祖(8世) : 柯杰(长二三房祖) ; 柯彻(四房祖). 杰公派下支祖(12世) : (宋) 柯文宏,字熙春 ; 柯文安,号寿春 ; 柯文运,字新春 ; 柯文和,字兴春(迁海盐县). 彻公派下支祖(14世) : (宋) 柯德陵(另有修谱) ; 柯德勉,字上渑 ; 柯德秀(招赘外族) ; 柯德和(武昌樊湖祖). 皆为仁鉴公之子. 大冶桃花庄祖(29世) : (明) 柯忠,号葵轩. 原籍福建兴化府蒲田县. 居大冶. 生子二 : 柯淮; 柯泮. 散居地 : 江西省瑞昌县, 及湖北省大冶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书衣题 : 柯氏宗谱.
浏览:0
柯氏大成宗谱 [不分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瑞鹊堂, 1988年续修. 57册 : 世系表. 收藏所 : 山西太原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注 : 此谱缺1-13世世系之记事. 始祖(1世) : (唐) 柯成,行十四,字德修,号乐源. 由安徽宣州旌徳寓洪都操石山下,复由武宁逾马迹至羊肠山下而居,名曰柯乐源. 为瑞昌柯乐源始迁祖. 入闽祖(3世) : (宋) 柯怀裕. 仕闽遂家于兴化之蒲田. 派祖(7世) : 柯嵩. 嵩公下房祖(8世) : 柯杰(长二三房祖) ; 柯彻(四房祖). 杰公派下支祖(12世) : (宋) 柯文宏,字熙春 ; 柯文安,号寿春 ; 柯文运,字新春 ; 柯文和,字兴春(迁海盐县). 彻公派下支祖(14世) : (宋) 柯德陵(另有修谱) ; 柯德勉,字上渑 ; 柯德秀(招赘外族) ; 柯德和(武昌樊湖祖). 皆为仁鉴公之子. 大冶桃花庄祖(29世) : (明) 柯忠,号葵轩. 原籍福建兴化府蒲田县. 居大冶. 生子二 : 柯淮; 柯泮. 散居地 : 江西省瑞昌县, 及湖北省大冶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书衣题 : 柯氏宗谱.
浏览:0
中华柯氏大成宗谱 [5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瑞鹊堂, 2004年合修. 7册 : 插图, 世系表, 人像. 收藏所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受姓祖 : (周) 柯相. 仲雍六世孙. 会诸侯于柯山,指山为氏. 江西祖(一世) : (唐) 柯成,字德修,号乐源,行二. 由安徽旌德梅里村迁瑞昌乐源. 入闽祖 : (唐) 柯满,号十八公. 成公长子. 生一子 : 柯怀裕,字士曹. 随子入闽,为莆田始祖. 派祖 : (唐) 柯平,字益逊. 成公次子. 名祖(4世) : (唐) 柯昶,字汝明,谥忠烈,行四. 平公下房祖(12世) : (宋) 柯文宏,字熙春,行一 ; 柯文安,字世邕,号寿春,行七 ; 柯文运,字新春,行三 ; 柯文和,字兴春,行四. 另房祖(13世) : (宋) 柯仁鉴,字一明,行十一. 延范公长子. 仁鉴公下支祖 : 柯德陵,字上高,行十三(后迁麻城) ; 柯德勉,字上黾,行十九 ; 柯德和,字上顺,行廿一(后迁黄冈). 安徽庐江祖 : (宋) 柯伦,讳述,字仲常. 福建支祖 : 柯旸(南安) ; 柯知刚,字子飞,称塘边叟(永春) ; 柯玄之(长乐) ; 柯宝,字世重,号松山(莆田). 浙江仙居祖 : (唐) 柯谨,字宏慎. 由福建晋江徙浙. 散居地 : 江西省; 福建省; 安徽省庐江县; 浙江省仙居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中华柯氏大成宗谱 [5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瑞鹊堂, 2004年合修. 7册 : 插图, 世系表, 人像. 收藏所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受姓祖 : (周) 柯相. 仲雍六世孙. 会诸侯于柯山,指山为氏. 江西祖(一世) : (唐) 柯成,字德修,号乐源,行二. 由安徽旌德梅里村迁瑞昌乐源. 入闽祖 : (唐) 柯满,号十八公. 成公长子. 生一子 : 柯怀裕,字士曹. 随子入闽,为莆田始祖. 派祖 : (唐) 柯平,字益逊. 成公次子. 名祖(4世) : (唐) 柯昶,字汝明,谥忠烈,行四. 平公下房祖(12世) : (宋) 柯文宏,字熙春,行一 ; 柯文安,字世邕,号寿春,行七 ; 柯文运,字新春,行三 ; 柯文和,字兴春,行四. 另房祖(13世) : (宋) 柯仁鉴,字一明,行十一. 延范公长子. 仁鉴公下支祖 : 柯德陵,字上高,行十三(后迁麻城) ; 柯德勉,字上黾,行十九 ; 柯德和,字上顺,行廿一(后迁黄冈). 安徽庐江祖 : (宋) 柯伦,讳述,字仲常. 福建支祖 : 柯旸(南安) ; 柯知刚,字子飞,称塘边叟(永春) ; 柯玄之(长乐) ; 柯宝,字世重,号松山(莆田). 浙江仙居祖 : (唐) 柯谨,字宏慎. 由福建晋江徙浙. 散居地 : 江西省; 福建省; 安徽省庐江县; 浙江省仙居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成导读知识
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简称成陵,是蒙古帝国第一代大汗成吉思汗的衣冠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草原上。由于蒙古族盛行“密葬”,所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处始终是个谜。史料记载吸收成吉思汗最后一口气——也就是灵魂的驼毛,几百年来就收藏于成吉思汗陵。 陵园占地面积约55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由三座蒙古式的大殿和与之相连的廊房组成,建筑雄伟,具有浓厚的蒙古民族风格。建筑分正殿、寝宫、东殿、西殿、东廊、西廊6个部分。 成吉思汗陵原为全体蒙古民众供奉的“总神祗”—八白宫(室),即八座白色的毡帐,是供奉祭祀的地方,而不是埋葬金身之地。由于蒙古民族是游牧民族,八白室的建立正是适应了游牧的特点,可以随时迁移,以便随地祭祀。 现今的成吉思汗陵经过多次迁移,直到1954年才由青海的塔尔寺迁回故地伊金霍洛旗。陵园占地约5.5公顷,对研究蒙古民族乃至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紧邻的成吉思汗陵旅游区为5A级景区。
浏览量:2018次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出处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出处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一个成语,出自《汉晋春秋》。《汉晋春秋》中记载着一则三国时期的故事,当时魏王朝大权渐渐旁落,司马懿战功卓著,与魏宗室展开了权力斗争,后来发动兵变,将魏国大权掌握在了司马氏手中。司马昭是司马懿的儿子,他手里也掌握着重要军权,他为了独揽大权屠杀曹氏家族的成员。曹髦是当时的魏帝,他忍受不了当傀儡的处境,有一次召见自己的心腹,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司马昭想要夺权的野心大家都明白。曹髦孤注一掷想要讨伐司马昭,最后失败身死。“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就流传了下来,用来比喻一个人的野心十分明显,已经到了人人皆知的地步。
浏览量:1652次
古今图书集成作者
古今图书集成作者
《古今图书集成》的作者是陈梦雷。陈梦雷(1650~1741年),字则震,省斋,号天一道人,晚年又号松鹤老人,闽县(今福州市区人)。清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康熙十二年(1673年)告假回乡省亲。翌年三月,耿精忠叛清,在福州遍罗名士,强授官职,陈梦雷被列其中,称病不就。康熙十七年(1678年)春,入京。清廷依徐宏弼奏,以叛逆罪判梦雷死刑。狱中,梦雷作《抒哀赋》,表白被诬之情。经刑部尚书徐乾学斡旋,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免其死罪,改谪戍沈阳尚阳堡。陈梦雷精通满文,在沈阳十余年间,培养不少当地人才;并编撰《奉天通志》、《盛京通志》、《承德县志》、《海城县志》,著成《周易浅述》一书。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皇帝东巡沈阳,赏识其才华,特恩释放,召回京师。次年,被任为词臣、侍读,侍奉第三皇子胤祉读书。康熙四十年(1701年)十月,梦雷开始编撰《古今图书集成》,于康熙四十四年五月完成初稿。全书共3600余卷,分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等6篇,另有目录40卷,32志,6109部,是中国历史上采集最博、收罗最广的一部类书。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圣祖病逝,雍正即位,胤祉获罪下狱。梦雷受株连,再次发遣黑龙江病逝戍所。
浏览量:1736次
成姓起源
成姓起源
成姓,中华姓氏之一,也是中国较为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15位。 成姓起源 源流一: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之弟的封地郕,属于以国名为氏 姬姓氏族以郕地之名为姓氏的,有两个很有意思的几乎同时的分支,在姓氏形成上独一无二:1)起源于今山东宁阳;2)起源于今河南范县西濮城北。成氏族人大多尊奉成叔武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源于容成氏,出自远古帝王容成氏世系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 大容氏部落后派生出容成氏族,即传说中的大容氏“生”容氏。后世所明确记载的容成氏,当以大禹为主要代表,是源出姒姓的一支族人,世代相传,经久不衰,名人辈出,其后裔子孙分衍多多,姓氏繁复,但最早的成氏、容氏、庸氏,当出此族源。 源流三:源于芈姓,出自楚国君主若敖之子成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千家姓查源》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君主若敖有个儿子名叫熊成虎,是楚国大夫。在熊成虎的子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成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源于匈奴族,出自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北凉录》中的记载,在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南匈奴屠格部族多次被大将军卫青击败,俘虏被送入中原地区分散居住,其中即有按汉俗改汉姓为成氏者,逐渐融入汉族。 源流五: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六: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君主宋成公之后裔,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春秋时期,宋国著名的“愚仁”君主宋襄公子兹父有个儿子,名王臣,史称公子王臣。周襄王姬郑十六年,公子王臣继位,是为宋成公。逝世后,继位的宋昭公子杵臼给父亲上的谥号为“成”。在宋成公的庶支子孙中,多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成氏。 源流七: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郤犨的封地,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春秋时期,晋国“三郤”之一的大夫郤犨的食邑于苦地(今山西解县、安邑之间),号称苦成子、苦成叔、苦成叔子。在郤犨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号为姓氏,称苦成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成氏。 源流八:于鲜卑族,成律归 源流九: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书记载为中央王朝在推行改土归流的运动中,被改为成氏。另外,今蒙古族、满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成氏族人分布。
浏览量:2531次
日全食的形成原理
日全食的形成原理
日全食,日食的一种,即在地球上的部分地点太阳光被月亮全部遮住的天文现象。发生在新月在黄道和白道的交点附近18°左右的范围内。日全食分为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五个阶段。 发生日全食是因为太阳靠近月球轨道与地球轨道的一个交点,而同时月球在距此点的最远的点上,即为光的直线传播。 之所以会发生日全食,是因为存在一种神奇的对称性。太阳的直径是月亮的400倍,而它距地球的距离正好也是月亮的400倍。结果,当月亮完全处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时,对那些完全处于月亮阴影中的人来说,太阳的表面便被完全遮挡了。太阳变成了黑色,只留下一个金色的光环,天空变成了靛青色。
浏览量:177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