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清朝初年 他是掌控政局的重要人物

2014-05-2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57
转发:0
评论:0
清朝初年他是掌控政局的重要人物,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建立后金汗国。二十年后的1636年,他

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建立后金汗国。二十年后的1636年,他儿子皇太极正式建立清朝,追封其父为“大清太祖武皇帝”,并且为他编撰《大清太祖武皇帝实录》。

到了1662年,努尔哈赤的孙子顺治帝福临刚死,轮到他的曾孙康熙帝玄烨即位,因其年龄幼小,由鳌拜、索尼等四名满洲大臣执政。他们做了一个重大举措,宣布将努尔哈赤的谥号,从“武皇帝”改成了“高皇帝“,重新编撰《大清太祖高皇帝实录》。

清太祖武(高)皇帝:努尔哈赤

在满清八旗内部,一直实行类似奴隶制的体制,满洲大臣哪怕封公封侯,也只是皇帝的家奴,在皇帝面前必须自称“奴才”。皇帝的身后谥号,更是只有继任君主才可以评议的帝国头等大事,何以鳌拜索尼这几个奴才却如此大胆,竟敢利用主子幼年、代理执政的机会,妄议开国君主的尊号,推翻了清朝实际建立人皇太极的决定?

其实,这事正是鳌拜一人的主张,虽然他名义上只排在辅政大臣第四,不及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三人,但通过此事一锤定音,便初步确定了朝政的主导地位,经历数年专权擅政后,已经是党羽众多,专断朝政,让康熙帝也觉得他是强奴欺主,终于,将他除掉。

辅政大臣:鳌拜

鳌拜专权时的许多弊政,被康熙帝下令革除,可是唯独他擅改努尔哈赤谥号一事,却连康熙帝到死亦难以改动,就这样从此一直延续了二百多年,直至清朝终结。

古代帝王死后,有庙号和谥号来赞扬其生前功业。庙号起自殷商,当时最早只有”太““高””世“”中“四种,分加于祖和宗。

谥号始于西周,姬昌和姬发生前就以文王、武王为尊号,死后亦以此为谥号。而后世演变,自春秋战国时期,谥号体系已经非常成熟,追溯本源,“文”、“武”也成为君主的最佳谥号。当时还没有“高”。

直到汉朝为了突出开国之君刘邦的伟大,才特意从庙号里的“高“同时作为谥号,所谓【谥法无“高”,以为开国立朝功最高,故特起名焉】。”高“这个谥号从此也更高于“文”和“武”,成为开国君主的第一等谥号。

从武则天后,唐宋时期皇帝谥号字数越加越多,称呼不便,因此明清皇帝又以一大串谥号的最后一个“字”,作为主谥号。比如朱棣的“后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主谥号就是“文”,

皇太极称帝建立清朝后,给努尔哈赤上的谥号“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武皇帝”,主谥号当然为”武“。

清太宗文皇帝:皇太极

清朝入关后,由摄政王多尔衮主政,在顺治帝福临的名义下,迅速攻取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到顺治帝死前的1661年,已经十分天下有其九,只剩台湾郑氏、东十三家、滇缅边境的李定国部尚在抵抗。

因此吏部尚书孙廷铨提议,「大行皇帝龙兴中土,混一六合,功业同於开创,宜为高皇帝。」当时朝堂群臣应和,而唯独刚刚执政的辅臣鳌拜坚决反对。鳌拜一力主政,决定将顺治帝谥为“章皇帝”。

【廷铨发议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上(康熙帝)所生母为皇太后,率九卿上请举大礼疏。及议大行皇帝号,廷铨曰:「大行皇帝龙兴中土,混一六合,功业同於开创。宜为高皇帝。」众皆和之,而辅臣拜持异议,遂定章皇帝。时太祖武皇帝,故廷铨议如是。时论颇归之。】——《清史稿·孙廷铨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洪武初年动荡不安的政局
?朱元璋登基以后,每天“昧爽临朝,日晏忘餐”,兢兢业业,勤奋理政。“兵动二十余年,始得休息。天之有心于太平,亦已久矣,民之思治亦切矣”。朱元璋原想,既然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战争已经结束,民心思治,他依靠刚刚建立的一套政权机构和礼乐法律制度,运用宽猛适中的统治策略,很快便可稳定全国的形势,出现天下大治的局面。然而,他所期盼的这种局面却迟迟没有出现。洪武初年,社会一直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首先,是广大农民始终未曾停止对地主阶级的反抗斗争。明朝建立后,尽管朱元璋把赋役的征派数额定得较低,但在当时经济凋敝的条件下,它对农民来说仍是一项十分沉重的负担。就以民田的赋税而论,在陕西一带,不管土地是肥沃还是贫瘠,也不管是熟地还是新垦荒地,一律亩征一斗,当地的地方官员也承认,这是一项极为苛重的负担。官田的田赋是地租与赋税合并征收的,其中地租部分虽然表面维持私租的原额,但由私租改为官租后,一切要由衙门吏胥经手,并...
· 重要人物
成员可能经过申请而获得,例如会所的贵宾会藉。也有可能是东道主特别给予,原因是主人家考虑到当事人的特高消费能力,又或者在社会上有特殊地位,例如政治人物、富翁、企业家、主管、权贵、黑社会头目、知名人士、专业人士、宗教领袖、明星等。地位在场合上易受瞩目的人未必受到保护,而贵宾则必然,否则此谓东道主的责任过失。身份象征商业市场消费者心理,重要人物表示地位高人一等,因此某些人希望成为重要人物,例如要进入一些高消费的场所,就要有VIP证明。所以不少商人都设计重要人物卡,以进行市场分,赚取更多毛利。行为重要人物与上流社会成员有异,后者在社会上控制着多数的资源并且支配着一切,他们掌管及定下规矩。而重要人物身份不必管理什么,衹是享乐及接收礼遇服务的一群。社团的例子政府酒店俱乐部网站论坛机场会议参见要员保护社会地位公众人物
· 北周帝国的幕后大佬于谨:靠大智慧掌控帝国政局
宇文泰死后,对于谁当执政官,大佬们争论不休,于谨向宇文护下拜,维护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而于瑾之所以在当时做出那样超然的选择,主要原因恐怕是,于谨并不是六镇军人出身,更不是武川镇军人出身。在一个六镇军人为主体的、一个武川镇军人为核心的西魏帝国。凭于谨这种出身,本身就有着先天的不足,换而言之,他似乎没有取代宇文家族的客观条件。在这种背景下,于谨自然容易保持超然。因为,反正他是没有机会当执政官的,也没有机会当皇帝的。在这种背景下,他选择了支持宇文家族。但是,赵贵、独孤信没有这样超然了。在那种复杂的政治格局,赵贵、独孤信虽然影响力巨大,却被很快排出局了。此时的结局,显然对宇文家族非常有利。因为一个强势竞争者,被彻底的清出了局(赵贵一系);因为一个强势的竞争者,受到了削弱了(独孤信一系领衔人物被清出了局)。从前能与宇文泰平起平坐,且实力相当的代表人物,现在越来越少了。从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宇文家族,...
· 刘文静是唐朝重要将领,李渊为什么杀他?
公元617年,隋大业十三年,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进入长安,第二年称帝,改元武德。到武德九年,也就是公元626年六月玄武门之变发生后,立次子秦王李世民为太子,八月内禅,李世民成了皇帝,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第二年也改元贞观。玄武门之变,大家都十分熟悉,武德年间秦王李世民和太子建成,齐王元吉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也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是大家都很少考虑高祖李渊和李世民之间的矛盾,以至于好多人都以现在的角度,家庭的伦理关系去幼稚的曲解这两位政治人物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正因为他们对前因后果的不了解,乃至于人云亦云。其实他们父子之间的矛盾早在武德初年就存在了,当时的朝廷重臣裴寂和刘文静之争,就是这个矛盾的初步公开化。裴寂,刘文静都是大唐的开国元勋,两《唐书》都是以裴寂,刘文静合传居功臣传之首要地位。其实他们两位与高祖李渊都有至深渊源,从龙之功大有可表之处。裴寂乃是李渊亲信心腹。据《旧唐书》所载,裴寂隋...
· 房玄龄简介唐代初年名相太宗重要助手房玄龄生平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唐代齐州(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北[1])人,房彦谦之子。唐朝初年名相。房玄龄,(579年~648年),别名房乔,字玄龄(一说名玄龄,字乔松),汉族,齐州临淄人(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北人),是中国唐朝时的开国宰相。其父房彦谦,大业(605至616)时为泾阳令,谥定伯。善草隶。《北史本传》。18岁时本州举进士,先后授羽骑尉、隰城尉。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任秦王府记室。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中书令。贞观三年(629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十一年封梁国公。与杜如晦、魏征等同为太宗的重要助手。至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曾受诏重撰《晋书》。太宗征高句丽时,他留守京师。二十二年病逝,玄龄公去世后谥号“文昭”,配享太宗庙廷,陪...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