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文家市油饼的趣谈

2015-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99
转发:0
评论:0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文家市油饼的趣谈,   文家市镇志载:“域内油饼的兴起,始于清雍正年间……”其时,并不叫“油饼”,

    文家市镇志载:“域内油饼的兴起,始于清雍正年间……”其时,并不叫“油饼”,而是称“二八酥”———只是一种普通的酥饼,因为一斤饼里面含二两“酥”(相当做面包用的引酵),八两面粉、麦芽糖、白沙糖、香料等,故称此饼为“二八酥”。由于“酥”不是用水而是用文家市产的小籽茶油熬熟冷却与面粉揉和而成的,所以“二八酥”饼已初具油饼的特质和口感,比其他饼要好吃得多。

    相传乾隆皇帝游江南时,乾隆帝从江西省万载县微服来到文家市,乾隆帝品尝到“二八酥”,禁不住啧啧称好,他向老板借来文房四宝挥毫题留了“朱门两扇八字开,吾欲长请上膳台”两行字。乾隆帝离开文家市后,老板左猜右猜仍不解其意,便找来当地的文人求解这个哑谜。当地的文人们都觉诧异,从字面上猜出,题字的人非同寻常,所题的头一行字既暗喻“二八酥”也明指官衙;第二行字则表示了题字者想经常吃到“二八酥”的心愿。此人究竟是谁呢?因是微服私访,人们无法料定这就是当时的乾隆皇帝。这事传开后,不久便传到了县衙、省府。经官方认定,明确了这是乾隆皇帝的手迹。于是文家市“二八酥”从此声名大振,做饼的师傅们受到极大鼓舞,“二八酥”即被省府列为了“贡品”。据说乾隆皇帝在朝廷吃到文家市进贡的“二八酥”后,十分高兴,还特为长沙抚台、浏阳县令封了赏。

    鸦片战争后,由于战乱和经济萧条,文家市“二八酥”生产凋零,甚至失传其制作技艺。直到光绪年间,文家市人通过亲戚关系去江西省安福县请来绰号“斋公”的刘师傅前来做饼,才重振“二八酥”的名气。当时,刘斋公带过来年方13岁的学徒李务立,以后师徒二人就一直在文家市做酥饼。文家市盛产小籽茶油,刘、李二人不断创新工艺和配料,特别尝试着将高炉烘熟的酥饼趁热投入已熬熟冷却的茶油中,待浸泡、吸饱油,浮上油面后再取出晾干,品尝起来,其色、香、味明显好于原先的酥饼,于是人们便将“二八酥”改称为“油饼”了。

    油饼的制作选料特别讲究,工艺十分严格且有秘传。最佳产品非得用特级面粉,广西莲花牌白沙糖,文家市土产的茶油不可。和料非得全部用熬熟冷却的茶油,不能掺一丁点儿水。佐料有八角、茴香、桂枝、芝麻、香料、麦芽糖等十多种。馅心选用上等金橘花、花生仁等。做成饼坯后必须一个个地贴在用陶瓷板特制的高炉里烘热……市场销售的油饼分两类,一类是仍然浸泡的熟油罐中,随买、随取、随吃;另一类是从油罐取出晾干后包装出售,适应于作馈赠礼品或暂存。文家市油饼具有香、甜、脆、爽、多吃不腻、回味无穷的特点,所以光绪年间它一经产出,便很快又成为了光绪、宣统两位皇帝的贡品。

    解放前,文家市有十几家油饼作坊,最有名气的是“元康利”、“乾利祥”等。1917年冬天,毛泽东来文家市做社会调查时,曾深入油饼作坊考察,当他品尝过油饼后大力赞赏。解放初期,油饼仍由私营老板制作,公私合营后油饼则由文家市区供销社建厂加工。由于师傅对制作技术十分保守,其中的绝技只单传最信得过的男性,所以正宗的油饼加工技术只有文家市人刘连维一个人学到了手。刘连维因为父亲刘大道长期担任文家市区供销社采购员,与李务立师傅有着特殊友好关系,所以刘连维才得以成为真传弟子。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湖南省副食品评选中,刘连维师傅制作的文家市油饼连获两次一等奖。经营体制改革后,刘连维自办厂子,并将技艺单传给了儿子刘文龙。父子俩承传、创新,精益求精,做出的油饼更有特质、更加可口,名声越传越大,畅销国内外。为不负师恩,刘连维取师籍安福之“福”字,文家市之“文”字连缀,将自家的企业命名为“福文”食品厂。其注册商标获首届浏阳市著名商标,“福文油饼”荣获湖南省第三届农博会银奖,成为正宗的湖南省名优特产。

    文家市油饼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拥有广阔的市场。解放后,文家市油饼一直备受浏阳籍中央首长胡耀邦、王震、宋任穷、杨勇、李志民、王首道、彭佩云等的关注,他们每次回家乡或家乡人每次上京见他们,都要顾问一下文家市油饼的生产情况,家乡人也常送些油饼给他们。文家市人民还特为毛主席送过油饼。改革开放以来,浏阳去国外经商的人大多带一些文家市油饼送外国客商。有一次,文家市一位去俄罗斯卖花炮的人给俄方总经理送去一箱油饼,那位总经理才吃了一个饼便连连叫好,说:“我从来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东西,下回你来俄罗斯,尽管给我多带一些来,不论价钱多大,我都要。”一位旅居台湾的同胞回文家市探亲,未回乡的浏阳旅台同胞嘱咐最多的是请他多带些文家市油饼来台湾,都说:“我们离开家乡几十年,最想吃的家乡特产就是刘大道家做的油饼。”结果,这位回文家市的乡亲因坐飞机不便,带去台湾的油饼不够分,只好抱歉地给未能分到饼的人按100元一个给钱,但同胞们争执着要饼吃都不稀罕钱,说:“我宁可吃一个油饼而不要那100元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平民创造的湖湘文化
前人研究湖湘文化,大多是研究湖湘学派,很少把湖湘学派以外的湖湘文化纳入研究的范围。有的则认为,除了湖湘学派以外,就没有什么湖湘文化了。近人研究湖湘文化,一方面大谈湖湘文化在近代如何辉煌,一方面又认为湖湘文化的起始年代最早不超过唐宋,好像湖湘文化是一种自古都非常落后,却突然在近代辉煌起来的文化。其实湖湘文化并非是唐宋时期湖南有了儒家的“湖湘学派”之后才开始出现的。我们不能只把儒家的文化、名人的文化当作文化,只把有文字记载的社会科学当作文化,而忽视劳动人民的文化、无名氏的文化。大量的无文字记载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也是湖湘文化的构成部分。和平哲学:在农业时代,草原民族主要是游牧文化,农耕民族主要是种植文化,游牧民族用“鞭子加食物”的方法驯化动物,因而发展成了由征服动物到征服他人的战争文化。稻作民族为了水稻丰收,需要有和平的环境去发展生产力。因而形成了“爱好和平”、“讲信修睦”等和平哲学,湖南是人...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湖湘溯源:探究“三湘”之说
古往今来,对“三湘”之称,众说纷纭,各执一见,没有一个惟一、绝对的定论。本人也曾探究考证过此称,倾向于同意其中之主流两说:一是中心地域概念说。即三湘”是指湘阴、湘潭和湘乡。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指的湘阴、湘潭和湘乡,是古代概念的湘阴、湘潭和湘乡,而决不应该是现在湖南省湘阴县、湘潭县和湘乡县行政区划的概念。古代这三个地方管辖很宽,几乎覆盖了当时整个南楚境内的“湖南”,也是当时“湖南”的政治、文化和商贸中心,因此以此概称“三湘”。湘阴古称罗子国、罗县,后因为其地处湘水(湘江)之南,水之南,阴也,亦改为湘阴,大约包括今岳阳、湘阴、平江、汨罗、益阳等县市所辖之地,称之为上湘;湘潭古辖包括今攸县、醴陵、株洲、长沙、浏阳、湘潭、韶山等县市大部所辖之地,称之为中湘;湘乡古辖包括今湘乡、衡山、双峰、娄底、涟源等县市所辖之地,称之为下湘。无论是指湘阴、湘潭、湘乡,还是指上湘、中湘、下湘,均为“三湘”也。二是主...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傩文化:湖湘文化源
湘乡历史简史湘乡的历史变迁湘乡居湖南省中部偏东,湘江支流涟水自西向东贯穿县境中部。湘乡历史悠久,早在新时器时代晚期(约四千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于这富饶的土地《书·禹贡》“荆及衡阳唯荆州”,湘乡正值衡阳之北,则湘乡在九州中属荆州。商日荆楚,周成王封熊绎于楚,湘为楚之南境,则湘乡属楚国。秦置连道县属长沙郡,即今湘乡、双峰、涟源一带。汉初连道属长沙王国,后析为二:一为连道(原湘乡西隅,现双峰、涟源的大部份),一为湖南,治所在今湘潭县西。按《元和郡县志》:湘乡本汉初湘南县地。《汉书·王子侯表》:哀帝建平四年(公元前三年)封长沙王之子刘昌为湘乡侯,湘乡之名始见于此。“湘”是指湘江沿岸而言,“乡侯”是爵位。(汉设侯爵封赏皇族子弟和有功之臣,乡侯、亭侯为其较小者。)东汉初始析湘南县置湘乡县,属零陵郡,县治即设于今日之县城。三国时,建安二年(公元215年)蜀与吴分荆州,以零陵、武陵归蜀,《蜀志》载蒋琬零陵...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湖湘学派的形成(上)
两宋时期特别是南宋,可以说是湖湘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湖南在唐末五代时曾由马殷建立楚国割据50余年,这是历史上唯一以湖南为中心所建立的国家政权。应该说为湖南的区域性开发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到北宋统一后,由于党项、辽、金和蒙古族的相继南侵,迫使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原王朝将重心移向南方。南移的枢纽虽在江浙,但湖南间接地通过江西得到相应的带动。原来北宋都汴京,江西与之相隔较近。南宋都杭,距江西更近。江西又是连结岭南的主要通道,这就使得江西成为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区域。湖南距江浙虽远,但南宋时国界线南移,湖北的武昌、襄阳及沿江要地都成了边防重镇,湖南遂成了边防重镇的腹地之一,地位较之北宋时反而更为重要了。江西带动湖南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向湖南输出移民。湖南在五代以前的移民重要来自北方中原一带。五代以后便主要来自东边的江西。江西向湖南输出移民从两宋开始一直持续到明清。据统计,迁入湖南的移民其来源多达...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湖湘学派的形成(下)
有的学者总结合比较湖湘学派在理论上的特点有三:一是以性为太极,居于理之上,与程朱派以理为最高理论范畴不同;二是主张性无善恶,天理人欲同体异用,修正了程氏的性善情恶之说;三是强调践履和经世。湖湘学派在理论上较之程颐、朱熹认为性即理,理先气后,虽同属唯心主义宇宙观,但在逻辑上不如程、朱的严密,也更带主观色彩。他们的精义在后两者。但在强调经世方面,又不及浙东学派的鲜明。故张栻逝世后,其弟子或投闽派朱熹门下,或投浙派陈傅良门下,坚持其说的不多,这是与他们学说的弱点分不开的。不过,胡、张之说的后两者,实比程、朱之说通脱,后来凡不太迂拘的理学家,不管其是否研究过他们的书,信奉他们的学说,实际上都不得不或多或少遵循他们的轨辙,后世湖湘学者中的多数人正是继承的这个传统。宋代,湖南除出现湖湘学派,理学上在全国有自己的特色外,在经学、史学、地学、文学艺术、医学及考据学等方面也都有非凡的建树。宋代湖南著名的经学...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