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人的
姓氏可分为两个时期:
(一)司马迁时代的
匈奴姓氏
秦、
西汉时期,尤其是《
史记》所载的秦及汉初时期,匈奴除少数
贵族外,大多数根本无姓氏。
1.《史记》中的匈奴姓氏
《史记》卷十九《
惠景间侯者年表》及卷二十《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记载了三十余位匈奴
将领降
汉后被
封侯的情况。
这些人都是有一定
身份的匈奴
相国、王、
都尉等。除个别有姓氏外,其余为“有名不讳,而无姓字”之属。个别有姓氏的匈奴降汉
首领中,如韩颓当、
韩婴乃
韩王信
之子、孙,故保留了韩姓;赵信曾为匈奴降汉将领,其姓氏很可能是
赐姓或
改姓而来。除上述两表外,散见于《史记》各传中还有五十余位匈奴各级王、相、当户、都尉
等人的名字,亦属“有名不讳,而无姓字”之类。
在匈奴降汉首领中,
浑邪王是
官职较高的将领。降汉前他被誉为匈奴
西域王,统辖有数万匈奴部众;降汉后他封户最多,为万户。浑邪王降汉是在
元狩二年至三年之间,汉武帝“封浑邪王为漯阴侯,封其
裨王呼毒尼为下麾侯,鹰庇为辉渠侯,禽棃为河綦侯,大当户铜离为长乐侯”。但司马迁未云浑邪王有姓氏。
2.来自休屠王子的证明
休屠王子
金日磾受封为侯在始元二年(前85年),然而《史记》之于休屠及休屠王子金日磾的记载并不多,对于休屠王子被赐姓金之事只字未提,因此,休屠王子金日磾被赐姓金一事很可能是在《史记》
成书之后发生的。《史记》卷一百一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传》中提到的金日磾乃
班固赞语,而卷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以及卷二十二《
汉兴以来
将相
名臣年表》中提到的金日磾、
金安上、金弘则是褚少孙所补。汉代
史籍之于金日磾记载最详者当属《
汉书》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磾传》。从记载来看,休屠部降
汉之初并无姓氏,仅以
部落名为号,被赐姓金后,休屠王族才开始有姓氏可传。
一九七二年出土于甘肃张家川的《
王真保墓志》显示,王真保
先祖姓王,当与王真保
家族
世代为休屠部的左右
贤王有关。其先祖随同休屠部降汉后曾长期居住在陇西
属国。然休屠王子被赐姓金,王真保先祖却姓王,可见休屠部在取
汉姓前并没有自己的姓氏。
3.来自卢水胡的证明
卢水胡的族属,有人认为是
小月氏的一支,有人认为是匈奴的一支。《
晋书》卷一百二十九《
沮渠蒙逊载记》载:
沮渠蒙逊,
临松卢水
胡人也。其
先世为匈奴左沮渠,遂以官为氏焉。
《
宋书》卷九十八《氐胡传》亦载:
大且
渠蒙逊,张掖临松卢水胡人。匈奴有左
且渠、右且渠
之官,蒙逊之
祖先曾任此职。羌之酋豪曰“大”,故且渠以
官位为姓氏,而以“大”字冠之,世居卢水为酋豪。
《后汉书》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传》云:
异姓
大臣
左右骨都侯,次左右
尸逐骨都侯,其余日逐、且渠、当户诸
官号,各以权力优劣、部众多少为高下次第焉。
蒙逊先祖以“沮渠”作为姓氏反映出两个事实:一是蒙逊先祖在以“沮渠”为姓氏前尚无姓氏;二是蒙逊先祖在担任“沮渠”一职时,由于某种变故不得不远离匈奴主流社会,流落到卢水一带,遂称为“卢水胡”。由于卢水胡此前尚无姓氏,故将变故前的官号“沮渠”作为姓氏。
西汉时期的匈奴缘何大多没有姓氏,这应当与匈奴社会的“世官世姓”有直接关系。世姓的前提为世官,而世官的结果大多转化为世姓。在《史记》《汉书》中,匈奴但凡世代为官的贵族均以部落号为世姓。如《史记》卷一百十《匈奴列传》载:
诸大臣皆世官。呼衍氏,兰氏,
其后有
须卜氏,此
三姓其贵种也。
而普通匈奴部落的姓氏或依
勇健者为之,或推能理决斗讼者为之,因其无世业相袭,故“氏姓无常”。这在与匈奴社会发展阶段大体相同的其他
民族中也能得到印证。《后汉书》卷八十七《
西羌传》载:
其族
氏族无定,或以
父名
母姓为号…不立
君臣,无相长一,强则分种为酋豪,若则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为雄。
王沈《
魏书》载乌桓云:
常推募勇健,能理决斗讼、相侵犯者,为大人;邑落各有小帅,
不世继也。
鲜卑大人的推选类乌桓,
檀石槐也是由公选成为大人的。王沈《魏书》载:
檀石槐年十四五,异部大人卜贲邑钞取其外家羊,檀石槐策骑追击,所向无前,悉还得所亡。由是部落
畏服,施法禁曲直,莫敢犯者,遂推以为大人。
不过,在与匈奴同俗的
乌孙中,虽有世官,却在相当长时期内并没出现世姓,甚至连不固定的姓氏也未见记载,这是少有的例外。
(二)司马迁之后的匈奴姓氏
司马迁之后,尤其是
东汉以来匈奴在大部分时期里分为
南北两部。南匈奴由于受
中央王朝的统辖,接触和接受
中原文化的机会较多,因而不仅在姓氏上,甚至在名字上都有十分明显的变化。《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列传》记载的20余位单于中,至少有12位单于取汉字为名。一些匈奴大臣也有取汉字为名的,如
左贤王莫、信,右大且渠刘利等。南匈奴的姓氏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1.匈奴异姓贵族的姓氏增多
《史记》之《匈奴列传》、《汉书》之《匈奴传》中匈奴异姓贵族只有呼衍氏、兰氏和须卜氏三大姓氏,但到了东汉异姓贵族的姓氏增加到四个。《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列传》载:
单于姓虚连题,异姓有呼衍氏、须卜氏、丘林氏、兰氏
四姓,为
国中名族,民单于婚姻。呼衍氏为左,兰氏、须卜氏为右。
丘林氏虽然成为“匈奴四姓”,但范晔在排列尊贵等级
顺序时没有列出丘林氏的位置,可见,丘林氏很可能是东汉以来的后起贵族,在“匈奴四姓”中地位尚不十分明确。《晋书》卷九十七《匈奴传》也记载了“匈奴四姓”,但为“呼延氏、卜氏、兰氏、乔氏”,不见丘林氏。卜氏即须卜氏,
魏晋以来为鲜卑内入诸姓之一。丘林氏后改为林氏,与须卜氏一样亦为魏晋以来鲜卑内入诸姓之一,但《史记》之《匈奴列传》、《汉书》之《匈奴传》不载,《晋书》代之以乔氏,可知丘林氏、乔氏均非匈奴传统意义上的强族。《汉书》卷九十四《匈奴传》记载了
王昭君的
两个女儿,嫁到须卜部落的为须
卜居次,嫁到当于部落的为当于居次。文颖注曰:“当于亦匈奴大族也”。文颖为东汉
时人,
汉末曾为
荆州从事,魏建安中为甘陵府臣,其所云当相当可信。《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列传》载:
南单于既居西河,亦列置诸部王,助为扞戍。使韩氏
骨都侯屯北地,
右贤王屯
朔方,当于骨都侯与
五原,呼衍骨都侯屯
云中,郎氏骨都侯屯定襄,左南将
军屯
雁门,栗籍骨都侯屯
代郡,皆领部众为
郡县侦罗耳止。
司马迁在《匈奴列传》所列的匈奴
职官中只有左右骨都侯,而《南匈奴列传》却有韩氏、当于氏、呼衍氏、郎氏、栗籍氏以及须卜氏等众多骨都侯,这表明司马迁之后,尤其是东汉以来的匈奴
政权中异姓贵族大量增多,并开始以部落号为姓氏。
进入魏晋后,匈奴有姓氏的部落有了进一步扩大,除原有的姓氏外,见于《晋书》卷九十七《匈奴传》的有“勇健而好反叛”的綦毋氏、勒氏以及
赫连氏、万俟氏、
独孤氏、宇文氏、贺赖氏等;见于《通志》卷二十一《氏族略》“代北复姓”的还有呼毒氏、尸逐氏、何柰氏、
先贤氏、唯徐氏、渠复氏等,但其中呼毒氏、唯徐氏、先贤氏、渠复氏并没有后人民此为姓的
实例,则是否为匈奴姓氏还有待斟酌。
2.匈奴汉姓的大量出现
匈奴中的汉姓主要来自两个途径:一是赐姓;二是地方
统治者为之改姓,如刘元海称
汉王后,
石勒与
魏郡
汲桑率数百骑赴之,“始命勒以石为姓,勒为名焉”。又如石勒曾以(勾去厶加背)督为兄,“赐姓石氏,名之曰会”;三是入塞匈奴自取汉字
为姓。《后汉书》卷十二《卢芳列传》云:
初,安定属国胡与芳为寇,及芳败,胡人
还乡里,积苦
县官
徭役。其中有驳马少伯者,素刚壮;二十一年,遂率种人反叛,与匈奴联和,屯聚青山。耐遣
将兵长史陈欣,率三千骑击之,少伯乃降。徙于
冀县。
安定属国胡少伯从名字看乃汉名,故其很可能也已有汉姓。据不完全统计,东汉以来匈奴汉姓大体有:刘、金、王、陈、高、石、乔、梁、郝、独、张、曹、李、毕、郭、赵、夔、冯、刁、成、路、黄、隗、董、卫等二十
余姓。这些汉姓匈奴中除少数人,如匈奴左贤王卫辰、右贤王曹毂等在以汉字为姓前是否有过匈奴姓氏尚待考证外,其余绝大多数在从“氏姓无常”到有姓氏的发展过程中,并不是取匈奴姓氏为之,而是以汉字为姓,如屠各部刘元海在
冒姓
刘氏前并无姓氏可考;《晋书》卷一百四《石勒载记》云石勒的父亲姓周,名曷朱,为部落小帅,但其祖名为耶奕于,可见石勒家族有姓氏只是从
父辈开始。

松久青
2021-07-15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