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名人的读书方法”的回答
姓氏名人
手机版
关注问题
官阔
2021-07-15
  培根

  读书可供消遣,可供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为消遣而读书,常见于独处退居 之时,为装饰而读书,多用于高谈阔论之中;为增长才干而读书,主要在于对 事物的判断和处理。

  读书费时太多是怠惰,过分的藻饰装璜是 矫情,全按 书本 条文而断事是十足的学究气。读书使天然得以完善,又需靠 经验以补其不足,因为天生的才能犹如天然的树木,要靠后来的学习来修剪整枝,而书本上的 道理如不用经验加以制约,往往是泛泛而不着边际的。

  读书不可专为反驳 作者而争辩,也不可轻易相信书中所言,以为当然如此,也不是为了寻找谈话资料。而应当权衡轻重,认真思考。有些书浅尝即可,另一些不妨吞咽,少数书则须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可以大致浏览,少数则须通读,读时要全神贯注,勤奋不懈。有些书也可请人代读,取其所需作摘要,但这只限于题材不大重要和质量不高的作品。


   叶圣陶

  小孩进学校,都称为读书。国语科本来还有训练思想和语言的 目标,但究竟是工具 科目,光是捧着 一本书来读,姑且不说它。而 自然科、社会科的 功课也只是捧着一本书来读,这算什么呢?一只猫,一个苍蝇,一处 古迹,一所公安局,都是实际的东西,可以直接接触的。为什么不让小孩直接接触,却把这些东西写在 书上,使他们只接触一些文字呢?这样地利用文字,文字就成为闭塞智慧的阻障。然而颇有一些 教师在那里说:“如果不用书,这些科目怎么能教呢?”而切望子女的父母也说: “ 进学校就为读这几本书!”他们完全忘了文字只是一种工具,竟承认读书是最后的 目的了。


   叶灵凤

   学问家的读书,抱着“开卷有益”的野心,估量着书中每了个字的价值而定取舍,这是在购物,不是读书。 暴发户和 大腹贾,为了 装点门面,在日夕之间便坐拥书城,那更是书的敌人。真正的爱书家固然手不释卷,但不是为了 学问。他是将书当作了 友人,将读书当作了和朋友谈话一样的一件 乐事。


  郑板桥

  郑板桥是 清代著名的 文学家和 书画家。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 纸窗 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他是说学习必须“略其迹”,而“取其意”。强调读书重在求意。他还主张读书不必求“全”,主张“学一半,撇一半”,所谓“十分学七要抛三,各自 灵苗各自探。” 倡导读书须掌握重点、分清主次、为我所用。


  朱 熹

   朱熹是南宋时期 理学大家,又是著名的 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 见解。他 死后不久, 弟子们将他的读书经验归纳为 “朱子读书法”

  第一,循序渐进。朱熹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守而 致精。就是说,读书要有个先后顺序,读通一书,再读一书。就读一书而言,则要逐字逐句逐段按 顺序读,先读的未弄通,就不能读后面的。这样才不会生吞活剥或杂乱无章。朱熹还进一步指出,读书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近到远,急不得,也慢不得。“所谓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谓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这是在告被 读书人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松松垮垮,而要进度适当,方能见效。

  第二,熟读精恩。他认为有些人读书收效不大,是由于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够。他还批评那种读书贪多的倾向,一再讲“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将那精力来更看前半板”。

  第三, 虚心涵泳。朱熹曾批评当时普遍存在的两种毛病:一是“主私意”,就是以自己的 想法去揣测书中的道理,穿凿附会,歪曲了 古人本来意思。二是“旧有先人之说”,就是先前接受的 观点不肯放弃,从而排斥接受新的观点。

  为了纠正以上这两种不好的毛病,朱熹主张读书必须虚怀若谷,静心思虑,悉心体会作者 本意。朱熹强调读书要耐心“涵泳”,就是要反复咀嚼,深刻体会行中的 旨趣。

  第四,切已体察。未熹主张“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什么叫“体之于分”?就是要心领神会,身体力行。从 读书法的 角度来看,朱熹强调读书必须联系自己,联系 实际,将学到的 理论转化为行动,这个观点是可取的。

  第五,着紧用力。“着紧用力”.包含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时间上要抓紧,要“饥忘食,渴忘饮,始得。”二是指 精神上要振作.要有刚毅果决,奋发勇猛的精神。“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第六, 居敬持志。所谓居敬持志,就是读书必须精神专一,全神贯注,还要有远大的 志向,顽强的 毅力。这也是朱熹读书之法的最基本精神。


  邹韬奋

  邹韬奋是现代著名记者 政论家和 出版家。读书时总.是先测览一遍,对其中特别喜欢的,便在 题目上做个记号,再看第一遍,尤其喜欢的再看第三遍。最最喜欢的便一有时间就看。这样,他读过的 书籍就形成了一座宝塔, 基础最大,是广泛浏览的,然后越往上数量越少,读得越精。邹韬奋把这种 读书方法 形象地总结为“宝塔式读书法”。

  宝塔式读书法在读一本书时,把浏览和精读结合起来,在读的 过程中选优汰劣,避免了平均用力,浪费不必要的 阅读时间。学与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列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概括地道出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才能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活动,获得真知灼见。


  鲁迅的“跳读”法

  鲁迅先生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 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这种方法是对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进一步发挥。它的 好处是可以由此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把 精力放在原著的整体理解和最重要的内容上。

  老舍的“印象”法

  老舍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 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的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


  华罗庚的“厚薄”法

  华罗庚主张: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 概念、 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彻底清楚。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是“由薄到厚”。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归纳,抓住 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经过这样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这样一个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

  所谓总,就是先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在浏览前言、 后记、编后等总述性东西的基础上,认真地阅读目录,概括了解全书的 结构、体系、线索内容和 要点等。

  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基础上,逐页却不是逐字地掠读全文。在掠读中,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

  所谓合,就是在掠读全书后,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经过认真思考、综合,弄清全书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总结、深化、提高的目的。

  杰克.伦敦的“饿狼式”读书法

  美国 作家杰克伦敦经过 苦难磨练,十分珍视读书机会。他遇到一本书时,不是用小巧橇子偷偷撬开它的锁,然后盗取 点滴内容,而是像一头饿狼,把 牙齿没进书的咽喉,凶暴的吮尽它的血,吞掉它的肉,咬啐它的骨头!直到那本书的所有 纤维和筋肉成为他的一部分。

  毛姆的“乐趣”读书法

  英国作家毛姆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你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一天都有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热情。”


  杨振宁的“渗透”读书法

  杨振宁教授认为: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 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 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 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采用 渗透性 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 思路活跃,大力提高学习的 效率。


  余秋雨的“畏友”读书法

  散文家余秋雨提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 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巳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 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 选作精读 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苏轼的读书方法

  苏轼的 人格魅力何在?就在于他决不随波逐流的精神力量和惊世骇俗的创新能力。他在诗、词、 散文、书法、 绘画等 艺术领域开风气之先而且 成就卓著。即便在读书方法上也有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在《 又答王庠书》中答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从古到今,影响深远。

  苏轼在信中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 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 一意求之。”意思是说, 年轻人读书,每一本好书都读它几遍。好书内容丰富就像知识的海洋,读书 时人的意识指向一个方面,就像打开了一扇窗口,不能使各个方面的知识进入视野,读一遍书只是获取了意识指向的那个方面的信息而已。所以希望 读者每读一遍都只带着 一个目标去读。

  这种定向专一、反复整取的阅读 模式,我姑且命名定位为“模式阅读”。因为它是一个模式:带着A目标读第一遍,带着B目标读第二遍,带着C目标读第三遍,带着D目标读第四遍……苏轼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他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苏步青的读书法

  著名 数学家苏步青主张读书要多读、精读、他读书时,第一遍一般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他就是这样来读《 红楼梦》、《 西游记》、《 三国演义》的。他最喜欢《聊斋》,不知反复读了多少遍。起初,有些地方不懂,又无处查,他就读下去再说,以后再读就逐步加深理解。苏步青读数学书也是这样的,他总是边读边想,边 做习题,到读最后一遍,题目全部做完。他认为,读书不必太多,要读的精,要读到你知道 这本书的 优点、 缺点和错误了,这才算读好、读精了。


  田中角荣的“撕书”读书法

  曾任过日本总理大臣的田中角荣, 早年由于家境贫寒,上完 高小以后就失去了系统学习的机会。在半工半读的学习中,他十分注意读书方法。为了锻炼自己的 记忆力,他一页页地背诵《简明英和 词典》、日文 辞典《广 辞林》,采用的办法就是一次撕下一页,记熟了就扔了。这锻炼出他非凡的记忆力。


  秦牧主张“牛嚼”和“鲸吞”

   当代著名作家秦牧,每天都要阅读大量的书报杂志,广搏地积累知识。结果,他写出的作品宛如由知识的 珠宝串成,闪耀着独特的光彩。秦牧在谈到读书时,主张采取牛和鲸的吃法,即“牛嚼”与“鲸吞”。

  什么叫“牛嚼”呢?他说:“老牛白日吃草之后,到深夜十一二点,还动着嘴巴,把白天吞咽下去的东西再次‘反刍’,嚼烂嚼细。我们对需要精读的东西,也应该这样反复多次,嚼得极细再吞下。有的书,刚开始先大体吞下去,然后分段细细研读体味。这样,再难消化的东西也容易消化了。”这就是“牛嚼”式的精读。

  那什么叫“鲸吞”呢?他说, 鲸类中的庞然大物——须鲸,游动时俨然能一座飘浮的小岛。但它却是以海里的 小鱼小虾为 主食的。这些小玩艺儿怎么填满它的巨胃呢?原来,须鲸游起来一直张着大口,小鱼小虾随着海水流入它的口中,它把嘴巴一合,海水就从齿缝中哗哗漏掉,而大量的小鱼小虾被筛留下来。如此一大口一大口地吃,整吨整吨的小鱼小虾就进入鲸的胃袋了。人们泛读也应该学习鲸的吃法,一个想要学点知识的人,如果只有精读,没有泛读;如果每天不能“吞食”它几万字的话,知识是很难丰富起来的。单靠精致的点心和 维生素丸来养生,是肯定健壮不起来的。

  “牛嚼”与“鲸吞”,二者不可偏废。既要“鲸吞”,要大量地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又要对其中少量经典著作反复钻研,细细品味。如此这般,精读和泛读就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曹禺读书法

  曹禺,原名万家宝。 湖北潜江人。 剧作家。

  自幼爱好 文艺,上南开中学时即开始了他的 话剧 生涯。后考入清华大学,专攻西方语言和 文学。1933年,即将 大学毕业时写成处女作——多幕话剧《雷雨》,轰动一时。 毕业后为清华研究院 研究生,专攻 戏剧研究。 后应聘为天津女子师院教授。1934年又完成剧本《日出》。

  1949年后历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和全国 文联主席、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等职。年青时即 嗜好读书,上中学前已读过《红楼梦》,并贪婪地读了 莫泊桑的 短篇小说和 查理·兰姆的《 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而且特别喜爱《鲁滨逊漂流记》。

   中学时,又读了大量“五四”以来的优秀作品和 外国文学 戏剧作品。大学期间“其实并没有认真上过课”,而是把全部时间用来读剧本和长篇小说,尤其“爱读希腊剧”,“最喜欢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

  在清华,他得到 学校图书馆的特别许可,可以进入 书库看书,乃从老子到 佛教,从 基督教一直到 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都广泛系统地涉猎。他曾表示,《雷雨》就是根据他自己的经历和“读书以后”的想象写成的。剧作及 著作除《雷雨》、《日出》外,尚有《原野》、《 北京人》等,另有 散文集《迎春花》等。


   康熙读书法

  康熙(1654—1722)姓爱新觉罗,名玄烨, 清朝皇帝。1662—1722年在位,年号康熙。

  作为皇帝,康熙 嗜书好学、孜孜不倦之精神亦堪称道。少时即手不释卷、书不离身。亲政后,日理万机,依然读书不辍。尝自谓:“听政之暇,即在宫中披阅 典籍,殊觉 义理无穷,乐此不疲。”又谓:“读一卷书即有一卷之益,读 一日书即有一日之益。”曾自述幼时起即喜读书, 年事愈高后,愈手不释卷。欲藉书籍文字,上友古人,以古圣先贤的智慧,为行政处事的借镜。

   晚年自以为治理天下50余年,尚无大过,均为书籍之赐。博览群书,凡 词章、 声韵、历算、 律吕、自然 科学等,无不涉猎。以为最有用之学是“经学史乘”,儒学经典乃“记载帝王道法,关切治理”,而史乘则“事关前代得失,甚有裨于治道”。设“经筵讲官”及“日讲官”以阐

  发义理旨趣。虽出巡狩猎,严寒酷暑,依然“日讲”不辍。读书持以不知为不知态度,重视实践,“总要讲求治道,见诸实行,不徒空谈。”尝以所学数理知识运用于永定河、黄河的治理,颇见其绩。

   设馆纂修有《明史》、《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 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


  列宁读书法

  列宁怎样提高阅读速度

  列宁读书的速度和理解的 深度异常惊人。有一次,一位老布尔什维克见列宁捧着—本很厚的外文书在快速翻阅,便问他要把 一首诗背下来需要读多少遍,列宁回答说:只要读两遍就可以了。

  列宁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的记忆力,是与他读书过程中的专心致志分不开的。他读 起书来,对周围的一切就理会不到了。有一次,他的几个 姐妹恶作剧,用6把椅子在他身后搭了一个不稳定的 三角塔,只要列宁一动,塔就会倾倒。然而,正专心读书的列宁毫未察觉,纹丝不动。直到半 小时后,他读完了预定要读的一章书,才 抬起头来,木塔轰然倒塌……


  恩格斯读书法

  恩格斯的读书方法之一是重视读原著,一般不轻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1884年 8月6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格奥尔格·享利希·福尔马尔给恩格斯写了 一封信,说有一位女士对社会主义感 兴趣并打算研究社会科学,但不知进哪一所高等学校才好。恩格斯复信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 大学里每一门科学尤其是经济学被糟蹋得很厉害, 关键是要自学,并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恩格斯在信中说:“从真正古典的书籍学起,而不是从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国经济学简述 读物或这些读物的作者的 讲稿学起。”“最主要的是,认真学习从重农学派到斯密和李嘉图及其 学派的古典经济学,还有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 傅立叶和欧文的著作,以及 马克思著作,同时要不断的努力得出自己的见解。”也就是说,要系统地读原著,因为“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 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从其阅读过的 书目来看,他虽然也读过大量的通俗 小册子, 报刊等,但花功夫最大,读得最多的还是那些 经典原著。他认为,系统读原著是从事研究的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这样,可以了解一个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不仅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可以掌握其发展过程,了解这一理论的全貌。


   毛主席怎样读书

  特殊 爱好

  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 故居,简直是书 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 床上除 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 名人的 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 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 宋代淳熙本《 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 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一带向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 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 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 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 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 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认真 地学,反复地读

  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只 图书、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 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 词汇、句读、 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西游记》、《红楼梦》、《 水浒传》、《三国演义》等 小说,他从 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讯,五真正十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

  一些马列、 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联共党史》及李达的《 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 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 批注和勾划。

  不动 笔墨不看书

  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 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 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 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 曲线、双直线、三直丝、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比比皆是。

  无所不读

  毛主席的读书兴趣很广泛,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社会科学以至一些 自然科学书籍无所不读。

  在他阅读过的书籍中,历史方面的书籍是比较多。中外各种历 史书籍,特别是中国 历代史书,毛主席都非常爱读。从《二十四史》、《 资治通鉴》、 历朝纪事本末,直到各种 野史、稗史、 历史演义等他都广泛涉猎。他历来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历史经验。他在他的著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 历史典故来生动地阐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和对待今天的革命事业。

  毛主席对 中国文学方面的书籍也读得很多。他是一个真正博览群书的人。
0条评论
取 消 确 定
相关问题互动
沈姓的祖先是谁?
锺文懿
赞0
微信
QQ空间
QQ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