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人作为汉族的一个
民系,源自
中原移民,入闽后以
村落聚居,奠定家族根基,又通过群体性的跨海
播迁,形成以家族
发祥地为
文化符号的
血缘和
亲情纽带。祭祖是闽南人表达对
祖先和
祖籍地双重
敬意的重要活动。
闽南
民间祭祖有自中原传承的
宗教
规仪,也有基于本地
文化生态形成的
习俗。按范围分,有族祭和家祭;按地点分,有
墓祭和庙祭;按时间分,有
年节祭和择日祭;按仪式分,又有追思祖德和超度
先人两种。除择日祭外,墓祭通常在
清明前后各十天到
祖坟祭祀。庙祭地点在
宗族
祠堂或家族祖厝,有春(清明)冬(冬至)两祭,或在
始祖诞辰日、
宗祠修建完成进主日,以及特别选定的
日子祭祖。20世纪
中叶前家祭地点一般在祖厝,以后多在家中,时间主要为
传统年节(如
元宵、中元、
中秋、冬至、除夕 )“敬公”和家祖忌辰等。
祭祖仪式以追思祖德的族祭最隆重,要挂红灯、贴
红联、搓红丸、穿红衣,设主祭、陪祭、司仪,
鼓乐、
鞭炮、上香、献花、上供,敬酒、读
祭文,跪拜,有的也请
僧道做
法事。如墓祭或
进主,有的还出动
仪仗、披红绶带、
立碑纪念。祭祀结束,各户带 “烘炉火饭”回家。
平常的家祭是
亲人聚会的日子,仪式简约。有一种超度先人的家祭,规仪完整的叫做功德,可
丧期做,也可择日做,请僧尼或
道士
作法,超度一人为一“荐”,以先亡的长辈为“主荐”,因此超度含祭祖,至少二荐,多者数十荐。有死葬侨居地者,要“引水魂”接亡灵回归
故土。最简单的超度为出殡前做“出山敬”,一般为一暝至两昼夜,也可七日为一旬,做大功德最多七旬四十九日。超度要
糊纸厝、备
冥镪,设神坛、唪经拜忏,自起鼓(奏鼓吹)、捧饭(敬亡灵)开始,拜忏、牵转(纸糊转动轮),普施(普度),跑特赦,劝愿(解愿),至烧库银、纸厝化火结束。
唱道情、
掷铙钹等民间艺术表演,或穿插其中。
闽南是
台湾汉族
同胞的祖籍地,闽台同俗,闽南祭祖是
两岸同胞寻根溯源重要载体。泉州
传统与现代兼容、城市与乡村一体的
社会生态,使得富含
地方宗教文化特色的闽南祭祖活动,至今依然相续不断。有的大型祭祖活动跨
地域至
海峡两岸及海外族裔,对于增进血缘感情、亲属联系,乃至
民族归属、国家认同有正面
意义。相关规仪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民间普遍认同,包括
做功德之类的大型祭祖规仪主要靠僧道传承。

庄乙杰
2021-07-15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