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宜锦
2021-07-14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 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夏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本名端五,又称端阳,还有午日、地腊、蒲节、重午节、天中节等别称。这天,江南人早晨吃粽子。对午饭十分重视。其时新鹅上市,常杀鹅宰鸡。人们在这天还喝雄黄酒,或将雄黄酒洒在地上,或蘸徐身上,或在孩子额上写一“王”字,以示驱毒怯病。也有人家在门上挂艾叶、葛蒲,称为艾旗、艾剑, 用以辟邪。有的用艾叶熏蒸室内,用以灭菌消毒。
端午节,城乡龙舟比赛很盛,其中蓉湖龙舟竞渡最为壮观。每年夏历四月下旬,参赛者就进行操演。从五月初一起,龙舟集中在江尖至黄埠墩一带继续操演。五月初五那天,参赛龙舟齐集蓉湖。狭长的龙舟,首尾及船身装饰成龙形,顶用青布、白布作缦,舟上树绿旗,两旁置16—20支快桨,人执 l桨,舟尾有1人击鼓指挥。一声令下,竞赛开始,众人高声陷喝,齐心划浆,群舟如飞。人们为了观看竞赛,在京杭运河两岸搭满高台,上设屏风。有的高台有四五层。还有许多装载观众的画肪、灯船停泊在竞赛线路两侧,船船相接, 人们以一睹为快。
“三月三”是我国南方许多民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壮、侗、布依、水、仫佬、毛南、苗、瑶、畲等民族中,内容不尽相同。因在每年夏历三月三举行,故称。
布依族,于节日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色糯米饭,各寨3-4日内不相往来,误者被罚。
畲族,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以示谷米来之不易。
黎族,称三月三为“孚念孚”(黎语音译),流行于海南岛黎族地区。节前半个月,各村寨男人相邀上山狞猎,把猎获物集中在“奥雅”(黎语音译,即村中有威望的长辈)家中腌制风干,待三月三食用。节日那天,青年男女盛装打扮,各自带上糯米甜酒和粽子等,聚集到活动地点,边吃边喝边唱,以对歌形式寻求意中人(必须是非本族血缘者)。
瑶族,也以三月三为歌节,除唱序歌、茶歌、散歌外,还唱诉苦歌和谢仙歌,但很少唱情歌。吃喝少不了酒呀、茶呀之类的。
壮族,多于节日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让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
侗族,多于节日抢花炮、斗牛、斗鸟、对歌、踩堂,尤其是抢花炮,颇具特色,故又称“花炮节”。
江南习俗几则其实我没有去过吴越更多地方,以下风俗可能仅仅限于我家周边(江浙沪交界地带)
一:正月半
我们不叫“元宵节”,就叫“正月半”。吃没有馅的米粉“圆子”。这天夜里大家要放火而不是观灯。夜里,人们举着稻草做的火把到田间烧野草,边烧边唱
“癞花娘子(一种菊科野草,种子奇多)癞(音la,蔓延)伐?
弗癞哩!
若(音za,你们)田里出稗草,
我(音nga,我们[排它式])田里出金稻”。
政府视之为恶俗,严令禁止,提倡观灯。
二:三月三
这天主要是打扫卫生,小孩洗澡,晾晒衣物,到处洒水。吃荠菜馅的汤团。还要唱一首歌,我忘的差不多了,只记住一句“荠菜开花结牡丹”。
三:清明
除了祭祖,就是吃一种豆沙馅青团子。
四:立夏
我们烧“野米饭”:在房前屋后挖坑架锅,米,咸肉,竹笋或芦笋,蚕豆,还有其他杂七杂八的东西混合在一起。邻居和路人都可以吃。我小时候最喜欢这个了。小学里遇上立夏日不在礼拜天时,会组织我们在操场上挖坑烧,一般七八人一个坑。
五:端午
我们叫“当午(拼音dang-ng)”,主要是吃粽子,纪念伍子胥。
六:夏至
吃绿豆汤,否则要长痱子。还要称体重。
七:阴历六月六
这天给动物洗澡。给猪冲凉,打扫畜禽舍。抱猫狗到河里洗澡。俗语:六月六,猫狗众牲浴一浴。
八:八月半
不吃月饼,苏式广式都不吃。我们做一种饺子,叫“眉毛饺”,半月形,大小依碗口大小而定。面粉做皮,豆沙或芝麻做馅,放油锅里炸。
九:腊月廿三,廿七
大扫除,送灶王爷
十:小年夜,做大肉团子,蒸粉糕。除夕不吃饺子。
十一:年初五迎财神。
十二:小儿出生酒,我们叫“三朝酒”。这天要挨家挨户(一般是自己的自然村落,或村民小组)上门送东西,一般为红蛋两个,甘蔗四节,核桃四个或八个,红糖水一杯,饼干一些,粽子两个。
赏红
赏红,按《清嘉录》的记载,是指花朝节当天人们都会虔诚地给庭院中的花枝剪贴上七色彩缯,或扎上红绿绸带,插上小红旗,向百花表示庆贺。据说花神生日而不去赏红,花树便会气死。
所以这天,人们要给即给花木系上绸带,或挂上红纸条,一时无数枝梢彩带飘动,形成独特的风景,难怪清人张春华《沪城岁事衢歌》感叹:“春到花朝染碧丛,枝梢剪采袅东风。蒸霞五色飞晴坞,画阁开尊助赏红。”而清代蔡云的诗:“ 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红紫万千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咏的即是花朝节的景象。记载的正是人们给花树赏红、贺花神生日的故事。
如今看来,这个“赏”字,恐怕兼有欣赏、赏给花树的意思。
踏青·饮酒·戴花
当日,江南人家喜相邀出城踏青。一边谈笑风生,一边争观桃花。姑娘们禁不住会摘取鲜艳花朵插于发间。诚如清人钱大昕《练川竹枝词》所咏:“花朝二月雨初晴,笑语相将北郭行。折得缃桃刚一朵,小鬟偷插鬓云轻。”无锡旧俗就有采戴荠菜花的习俗,相传可保一年不头痛。
庙会
江南旧时,各地几乎都有花神庙。花朝节当天,花神庙边多有庙会。旧上海,花朝节当日城内沉香阁特别热闹,因而清人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记述:“花朝十二赛花神,十九观音佛诞辰。约伴向沉香阁去,桃花扇小杏衫新。”
花神灯
夜幕降临,江南人家喜张“张花神灯”。该灯通常以当地所产可作伞面的半透明油纸“谈笺”糊成,多呈伞形、六角,故也称“凉伞灯”,上镂人物、花卉、珍禽异兽。据清人王韬《瀛土需杂志》载:“出灯多者,至二三百盏,间以五彩吴绫折枝花灯……或扎彩为亭,高可三四丈,间饰龙凤,以云母石为鳞甲,上下通明,光照数丈。”清·毛祥麟在《墨馀录》中记载的花朝民俗是用谈笺纸扎成的伞灯:“灯作伞形……于百花生日前后始盛。多至二三百盏,间以五彩吴绫折枝花灯,偶缀禽、鱼、蝉、蝶,(因风)飞舞若生。”沪人张秋浦《岁事衢歌》云:“吴绫输与谈笺纸,妙尽江乡算伞灯。”花神灯,一灯之制,经年始成,谈笺又纸贵于绫,耗资费工,奢华已甚。
观年景
花朝节当日,几乎各地都有观天气识年景的习俗。无锡民间认为,如果这一天气候晴朗,则百物丰收,所以谚语说:“有利无利,但看二月十二”。又云:“土俗以十二日天气清朗,则百物成熟。”此日天气若晴明,则可催植物生长。清明,是说当日忌雨,晴则百物成熟。
蓄顶发·穿耳洞
除此之外,这天的习俗尚有,文人宴饮赋诗,男童蓄顶发、女孩穿耳洞等。

0条评论
当前问题最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