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税艺淘
2021-07-14
传统是什么?
——读《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
友人送我一本书,尽管送书者连声说“好”,但看了封面,以为又是给这个“热”、那个“热”凑热闹的,并没放在心上。夜来无事,随手翻翻,竟一口气读了下去,掩卷之后还生出很多感慨。这本书,就是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
“中原文化”是个宏大标题。这类标题下,作者如摆出布道者的架势,炫耀“祖上荣光”,进而发出要用“祖上法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甚至拯救人类文明的豪言壮语,无论谁也不会奇怪。想不到的是,作者们(该书为徐光春主讲、多人分别阐释)只是老老实实地将中原,具体就是河南这块土地,有史料记载以来,发生了什么,分为十八个方面,从三皇五帝到改革开放,平实道来。
十八个方面是:史前文化、神龙文化、政治文化、圣贤文化、思想文化、名流文化、英雄文化、商业文化、农耕文化、科技文化、医学文化、汉字文化、诗文文化、宗教文化、戏曲文化、民俗文化、武术文化、姓氏文化。这种分类是否妥当,大可探讨;但是,各名目下表述的内容,却覆盖了中原大地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要方面。
我向来相信,“真佛才说家常话”。此书特色之一,是通俗、流畅,读者轻松阅读之中,明晰了汉民族的发祥地的历史轮廓、演进脉络:中原文化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走向全国的;我们从哪里来,今天又向哪里去。写书、做文章,将简单的事情说复杂,不难;只要作者对所表述的对象半明白半糊涂,并且有胆量使用连自己都不懂的名词、长句,想把读者整懵,简直易如反掌。将复杂的事情,说简单说准确,则很难;说得简单准确还趣味盎然,就更难。《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区区26万言,能将中原上下五千年,条分缕析地讲个通通透透,作者们的学识,编者们的功力,自在不言中。
三十年来,中国轮番兴起了各种“热”。这是社会自身提出的需求。勃然兴起的历史热、传统热,只是其中之一。这波大“热”,从现象上看,是一次自发的带有全民性的补课。其中,有对历史真相的搜寻,有对现实困惑的求索,更多的恐怕是对“我是谁”、“我们将向何方”的追问。尽管众说纷纭,尽管各持己见,充溢其间的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无疑应当肯定。“自发”,可贵;但是,“自发”难免偏颇。在这波大“热”中,堪称“独领风骚”的帝王热和国学热,就大有值推敲之处。帝王热中最核心的是权谋;国学热中最霸道的是孔孟。设若在大众读物中,将恢宏博大的发展史缩写成了宫廷权谋史,将五彩纷呈的文化史矮化成了孔孟思想史,且广为传播,谬误之远之深,可以想见。尤为难以想像的是,一边欣赏着帝王的宫廷权谋,一边还能倡导诚实守信;一边死背着四书五经,一边还能培育创新思维?《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之可贵,是它不仅令人信服地回答了关于“我是谁”的追问,而且努力将“我们将向何方”的困惑,纳入了世界发展潮流。
所有国家都重视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法国尤甚。巴黎有座先贤祠,我曾两次前往瞻仰。那里安葬着伏尔泰、卢梭、维克多·雨果、爱弥尔·左拉、柏辽兹、大仲马、居里夫妇……有大革命时期思想家、活动家、哲学家,有一生追求真理的科学家,有贡献杰出的将军;有志同道合者,也有政见相左者。据悉,共70多位。有人说,先贤祠安葬的是法兰西的思想帝王,是法国文化、法国历史、法国精神的象征。还有人说,只有来到先贤祠,才会真正触摸到法兰西的民族性,它的气质,它的根本,以及它内在的美。
《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很像写在书上的中原“先贤祠”。作为大众读物,它让我们看到了,在历史的大路上,走着的不只是帝王将相及孔孟程朱,更有农工商贾及三教九流;闪光的不只是道德的思想者,更有科技的创造者;呈现的不只是诗词歌赋,更有工具器皿……用尽可能全面客观的事实讲述过去,收获的是历史信心,凝聚的是民族精神,而摈弃的是偏执和虚妄。我们不必要匆匆忙忙为自己的传统,概括出几个“条条”,以占领道德高地。不管多么高屋建瓴的“条条”,都可以在自己的历史上找到足够多的反面例证,“条条”中的绝大多数也都会同其他国家和民族“撞衫”。
传统,就在回望我们的家园之后,收获的信心里,凝聚的精神中!

0条评论
当前问题最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