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盛氏家谱
安徽省盛氏家谱 导读:

主要分支与迁徙脉络

徽州歙县磻溪盛氏始祖为宋末的盛满(字谨尔),原居浙江严陵,因避战乱迁至徽州歙县磻溪。其五世孙盛仕荣、盛仕华等兄弟分衍为多支,散居歙县及周边地区。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 年)叙伦堂刊刻的《磻溪盛氏宗谱》(5 卷)详细记录了这一脉的世系,现藏于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铜陵五松盛氏北宋端拱年间(988-989 年),盛尚泰、盛尚亨兄弟及其子盛京、盛度迁居铜陵石洞耆(今义安区),成为当地望族。铜陵市档案馆藏有清嘉庆己卯年(1819 年)敬本堂本和民国辛酉年(1921 年)崇礼堂本两套宗谱,记载该支为唐代葛国公盛彦师后裔。盛度官至宰相,其家族因 “御赐牡丹” 典故闻名,至今铜陵仍有盛氏牡丹遗存。

合肥、庐江、桐城盛氏元末,盛文质自徽州婺源迁至庐江县盛家桥,其长子盛宝一迁居肥南老鹳塘,次子盛宝二迁居桐城东乡,形成合肥、桐城、庐江盛氏三大分支。合肥潜川盛氏宗谱(敦本堂)记录了文质公以下世系,字辈包括 “克己复礼志正型方诗书维泽邦家来光” 等。桐城盛氏于 2021 年完成续修,新谱 28 卷,追溯至汉代广陵郡盛承赞,现藏于安庆博物馆。

徽州休宁、黟县盛氏宋真宗年间,盛海自歙县簧墩迁至江西浮梁天宝,其十三世孙盛文通于明代迁居黟县茗溪坞(今柯村乡),形成崇本堂支系。休宁汪村镇横源盛氏则以盛泰为始祖,清代雍正年间曾重修家谱,后裔分布于安徽、江西多地。

芜湖南陵漳溪盛氏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编纂的《漳溪盛氏宗谱》(36 卷)记录了南陵盛氏的繁衍历程,具体迁徙路径及始祖信息待考。


家谱现存与收藏情况

公藏机构

铜陵市义安区档案馆藏有铜陵石洞耆盛氏两套旧谱:嘉庆己卯年敬本堂本和民国辛酉年崇礼堂本。

安庆博物馆藏有 2021 年续修的《皖桐盛氏宗谱》28 卷,为民国旧谱基础上的重修版。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藏有乾隆三十二年《磻溪盛氏宗谱》。

民间收藏徽州、池州等地盛氏后裔仍保存有部分旧谱,如休宁横源盛氏雍正年间谱序、黟县茗溪坞崇本堂谱牒等。上海、湖北等地宗亲亦收藏有安徽盛氏分支的谱牒,如《茗溪坞盛氏族谱 —— 崇本堂》。


字辈与家族文化

主要字辈

铜陵盛氏:“一宗启景运,发秀庆兵新”。

合肥盛氏:“文章华国太恩滋化业长家道和为贵万代有贤良”。

桐城盛氏:“受福永子 大宗世思 应自有孔 孟毓恒同 华茂健隆 汝世可期 其宗必久 昌兴正学 企多英敏 谨守伦常 敬敦孝友 立志忠良”。

黟县崇本堂盛氏:“文贵添福德廷元仲世一大本成正显芳芝启士宏孔学明新进逢兆志光兴”。

家族典故铜陵盛氏因盛度 “御赐牡丹” 典故闻名,其家族牡丹历经千年繁衍至今。此外,盛氏名人辈出,如北宋兵部侍郎盛京、清代学者盛百二(休宁人)等,其事迹多见于地方志与谱牒。


续修与研究动态

近年续修桐城盛氏于 2013-2021 年完成八修宗谱,休宁横源盛氏于 2025 年启动重修。这些续修工作结合了旧谱与现代考证,进一步完善了家族世系。

学术研究铜陵盛度文化研究会致力于盛氏历史研究,整理出版了《盛度研究文集》等资料。徽州盛氏后裔盛祥贵通过比对多地谱牒,厘清了徽州盛氏与江西、浙江盛氏的渊源关系。

...
文史图集精选
李氏家谱:李氏古代发展到现代海外、亚洲和欧美迁移和分布
李氏家谱:李氏古代发展到现代海外、亚洲和欧美迁移和分布
百家姓李氏家谱李氏家谱说明李姓家谱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说美国犹他州谱学会存有115种,北京图书馆收藏有67种,民间保存者不计其数。从时间上说,李姓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还有一些是近现代的,基本上都是私修,而且有初修、续修、再修等版本。修谱的主要目的是“尊祖收族”,并对宗族成员进行“尊尊亲亲之道”的伦理教育,也就是尊敬祖先,加强宗族团结,明确怎样为人处事。族谱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李姓世系(即世代相传的统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迹,一般前有序文、凡例,后记祠堂、祖茔、辈分、族规、家训等。序文介绍李姓起源、分支始祖、本谱编修宗旨等李氏家谱祖训明明我祖,汉史流芳,训子及孙,悉本义方,仰绎斯旨,更加推详。曰诸裔孙,听我训章: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克勤克俭,毋怠毋荒;孝友睦姻,六行皆臧;礼义廉耻,四维毕张;处于家也,可表可坊;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倘背祖训,暴弃疏狂,轻...
南吴皇帝列表及简介,最后是怎么灭亡的?
南吴皇帝列表及简介,最后是怎么灭亡的?
南吴902—937吴国共历4主,即太祖杨行密、景帝杨渥、宣帝杨隆演、睿帝杨溥。吴国为唐末将领杨行密所建。杨行密,庐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人。曾参加过唐末黄巢农民义军,为官军所俘,获释后,为官朝廷。892年,杨行密攻杀拥兵自重将领孙儒,入扬州,任淮南节度使,建立了杨氏割据政权。902年,唐朝廷封杨行密为吴王,正式建立吴国。吴国都于广陵(今江苏扬州),称江都府。强盛之时疆域约为今江西全省及江苏、安徽、湖北的一部分。937年,睿帝杨溥为专权的徐知诰所废,吴国灭亡,共历36年。南吴国皇帝列表及简介南吴第一任皇帝:武帝杨行密杨行密(852—905年),初名行愍,字化源,庐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人。吴国的开国皇帝,902—905年在位,共4年。病死,终年54岁。杨行密出身于贫寒的农家,少时臂力过人,能日行三百里,为本州步行急递文牒。唐朝末年,他参加了黄巢起义。战斗中为官军所俘,获释后当了唐朝的州官...
徽州八大姓氏家族,你知道是哪八个吗?
徽州八大姓氏家族,你知道是哪八个吗?
东南邹鲁,徽州故地。徽州历史上文治兴盛,徽商名声在外、徽州宗族名门众多。问及徽州所属,有说在安徽的,有说在浙江的,还有说在江西的,到底哪种说法才是对的?徽州所属徽州,古称新安,更多的是一个地域概念。若从秦朝置郡县(黟、歙)算起,有2200余年的历史,溯源追本,这里曾先后设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等。唐末,徽州是浙江省最早雏形两浙道的组成部分。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历元、明、清三代,统“一府六县”(徽州府: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后经多次撤制改名,今天的徽州,分属安徽省与江西省,包含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安徽宣城市)与婺源县(江西上饶市)。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有人会说徽州属安徽,也有人说徽州属浙江或江西了。徽州八大姓徽州文化历史悠久,哪怕姓氏文化也是源远流长。今天,阿族先和大家探讨一下古徽州八大姓及其源流。一【程氏】程氏得姓于西周时期,多认为出自风姓,以国为...
隋唐大运河的千古之谜终于被揭晓
隋唐大运河的千古之谜终于被揭晓
导读:隋唐大运河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上,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下面就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隋唐大运河的千古之谜吧。网络配图柳孜镇填补运河考古空白柳孜镇,古称柳子镇,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境内,始建于东汉,因隋炀帝开掘的大运河之通济渠段穿镇而过而逐渐繁荣,成为唐宋时期淮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重镇,“运漕商旅,往来不绝”。据《宿州志》记载:柳孜为巨镇,有庙宇99座,井百眼。着名东晋音乐家桓伊和“竹林七贤”之一稽康就是生长在这里,可见当时柳孜文风之盛。然而,沧海桑田,瞬息万变,南宋光宗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泛滥,洪水夺淮入海,通济渠从此淤塞,柳孜镇也因此衰落下来。一个世纪过去了,如今的柳孜镇又因安徽省文物局...
徽州文化—徽州印象—九华山
徽州文化—徽州印象—九华山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城西南20公里处,距长江南岸贵池市约60公里。方园120平方公里。中国佛教名山“九华山”蜿蜒于安徽省青阳县境内,南望黄山,北瞰长江,方园120公里,最高峰海拔1342米。山间古刹钟声,香烟缭绕,灵秀幽静,古木参天。九华山北俯长江,南望黄山,东监太平湖。它以佛教文化习俗和奇丽的自然风光享誉海内外,尤其在东南亚华人世界更具盛名。九华山素有九十九峰之称,千米以上的高峰20多座,为首的是十五峰。天台,天柱,独秀,花台,云外峰如台似柱,耸入云霄;莲花,芙蓉,翠屏,以微,翠盖峰有芙蓉出水之姿“间耸航”,“雄叫天门”等茂石更是神工鬼。山间秀溪萦环,银瀑飞,景色迷人。优美传奇的舒印月和九子泉声更富山水之情,给人以美的享受。九华山古刹林立,香烟缭绕,是善男朝拜的圣地;九华山风光旖旎,气候宜人,是旅游避暑的胜境。九华山现有寺庙80余座,僧尼300余人,已逐渐成为具有佛教特色的风景旅游区。...
隋唐大运河千古之谜:隋唐大运河是哪年建造的?
隋唐大运河千古之谜:隋唐大运河是哪年建造的?
隋唐大运河千古之谜:隋唐大运河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上,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下面就和趣闻解密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隋唐大运河的千古之谜吧。柳孜镇,古称柳子镇,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境内,始建于东汉,因隋炀帝开掘的大运河之通济渠段穿镇而过而逐渐繁荣,成为唐宋时期淮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重镇,“运漕商旅,往来不绝”。据《宿州志》记载:柳孜为巨镇,有庙宇99座,井百眼。着名东晋音乐家桓伊和“竹林七贤”之一稽康就是生长在这里,可见当时柳孜文风之盛。然而,沧海桑田,瞬息万变,南宋光宗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泛滥,洪水夺淮入海,通济渠从此淤塞,柳孜镇也因此衰落下来。一个世纪过去了,如今的柳孜镇又因安徽省文物局考古发掘...
人文溯源
【滕氏家谱源流】皖中滕氏家谱摘录
【滕氏家谱源流】皖中滕氏家谱摘录
皖中滕氏家谱源流:皖中滕氏家谱从登元一世至今,已流传二十八世,有六百年历史。据家谱记载本派源于江西上饶王家坝(鄱阳派),后转南京宛平(宛平派),再转皖中舒城(龙舒派)。皖中滕氏家谱中前九世为毛姓,七世毛澄公为明朝弘治六年状元、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澄公嫡孙昶官任桐邑训导,为避政治派系斗争,隐居皖中龙舒,易毛为滕。滕家桥由此得名。(根据历史考证毛姓、滕姓皆出自姬姓,是黄帝后裔)。滕家桥是皖中滕氏发祥地,支派遍及安徽、陕西(陕西具体不详)。安徽有:舒城、庐江、肥西、六安、合肥、霍山、桐城、金寨、岳西、淮北等地。人丁近万人。原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滕茂桐为滕氏二十二世。滕氏家谱修谱工作已开始,万望各宗亲大力支持。发稿人:滕福和(二十三世)。
高氏字辈汇总
高氏字辈汇总
安徽池州贵池:继居成为本,一心再锦寒。支能求刚面,方详文士班。国正天星盛,家修世德昌。(高昌亮)安徽巢湖市庐江:书礼振家声文章荣华国功孝自然名(高超)安徽巢湖盛桥高家:书礼正家申文章荣华国(高家峰)(以上两支可能为同宗)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朱巷高家:思明尔礼恒,乾坤金玉书。(高坤)安徽六安:绪大业茂(高业韧)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高亮乡:兰、继(桂)、绍(玉)、先、业、树、立、良、模安徽巢湖市和县:正大绍宗德,宽和啟运昌(高龙)安徽阜阳:西其广玉传,新学友承继。忠义怀良信,同力保国志。(高辉)安徽阜阳:登林之学修,卫国保城贤安徽宣城县上革镇(音)高岭岗:昌、尚、万、文、学、玉(高学明)安徽省淮北市:宏、福、正、祥(高祥太)安徽安庆市桐城:洪、祥、柏、孝、忠(高祥新)安徽肥西清平乡高小柺:、、、向、学、夕、尔、瑞、昌、英、贤、为(卫?)、己、克、定、家、帮安徽淮南市凤台:向(意)道(凤)传(邦)家...
全国各地赵氏字辈大全、赵氏字辈排行
全国各地赵氏字辈大全、赵氏字辈排行
1、赵氏字辈谱子、广、佑、钦、德,治、宗、国、志、永,映、芳、厚、铭、增,同、凤、新、继、承,全、义、建、家、业,守、正、济、世、经。2、云南赵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振、国、廷、相、连、此、德,全、家、兴、世、开、宏、恩。3、北京市门头沟区琉璃渠镇(村)一支赵氏家谱字派(部分)福、德、碧、大、朝、廷、的,山、东、青、州、到、广、西。4、山东蒙阴一支赵氏家谱字派(部分)振、就、京,树、英、元。5、潮州一支赵氏家谱字派(部分)太祖派:德、惟、从、世、令、子、们、师、希、与、盂、由、宜、顺、溥、纲、鼎、建、存、忠、厚、礼、义、谦、和、勖、永、循。太宗派:元、允、宗、仲、士、丕、善、汝、崇、秘、良、友、季、同、厚、本、懋、谦、思、尚、实、式、景、均、宁、庆、以、充。魏王派:德、承、克、叔、芝、功、彦、夫、时、若、嗣、次、古、光、生、贤、廷、辅、丈、才、广、资、质、端、庄、盛、传、芳。6、西平一支赵...
花姓分布详址
花姓分布详址
河南省焦作孟州市河雍办事处东田丈村,人口一千多人,整村绝大部分为花姓,迁自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道光十三年,花廷宝创修花氏祠堂,并“尝谓族人曰:‘我花氏自山右洪洞迁移以来,世代变更,子孙繁昌,皆祖功宗德所留遗也。’)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花家坪村,全村以花为姓。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马站镇岭尾村花厝,整个自然村为花姓。始祖来平,原籍福建安溪县,明末,入迁浙江处州(丽水),转迁平阳县北港水头后,生四子,一居北港四十九都岩前,后入迁蒲门五十五都岭尾花厝;一徙泰顺;一迁万全,一居山门,三世天赐,荣甫之子,清康熙年间由北港入徙沿浦岭尾花厝。花公纪念堂对联:东平郡花花枝茂芯芯芬芳,花云堂子子昌盛孙孙发达。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花楼村,全村以花为姓。安徽省宿州市泗县郝张村(今东北村)小花庄,全庄以花为姓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古城镇花户村,全村以花为姓。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侯村镇花屯村,全村花姓居多。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红泥...
各地龚氏家谱字辈派语汇总
各地龚氏家谱字辈派语汇总
龚氏家谱字辈派语汇编大全,建议收藏!小编整理了以下龚氏家谱字辈,可以为大家寻根问祖提供一些方便,建议收藏!如有错漏看大家可以留言:龚氏家谱字辈派语汇编大全龚氏家谱字辈派语汇编1、湖南武陵龚氏字辈通行原派:武昌宗子荣文朝百万成廷大兴世守国泰定长春亲德如天重君恩与日新能明伦序理裔载建奇勋日公房支派:日曰奇福泽允敬凤朝阳亲德良高厚家传尚慎勤尽伦敦爱敬为学在明新士慕垂诗教臣怀立汉勋先贤均可法后起益多英月公房支派:月敬安湖道绍仕志丹成天希文圣祖良善世生贤继先思树德诗礼允传家立品崇儒雅观光应国华暹公房支派:昌耐荣进金正思宗水永廷朝邦守大律法正乾坤文明宏世德孝友克昌荣2、湖南浏阳龚氏字辈大房原派:言方行卓隆大光昌文章华国簪缨永长本宗百代接续发祥荣耀显盛富贵名扬二房原派:上帝启之兴廷正国载显嘉谟允承先德三房原派:俊秀崇伦起彩凤贵铭香高朝开景运贻厚昭祖光奎璧联辉照堂中耀吉祥成就千秋业长发永攸芳合族新派:同福...
鲁氏宗族历代迁移史,99%的鲁家人不知道
鲁氏宗族历代迁移史,99%的鲁家人不知道
迁徙分布历代迁徙古时的鲁国,拥有较大的封地,包括现在的山东滋县及江苏沛县、安徽泗县一带。公元前二五六年,鲁为楚所灭,子孙被迫迁居下邑(今安徽省砀山县东),后此地被齐国所占,鲁姓开始在山东大地缓慢繁衍。如战国末期的著名学者鲁仲连即为齐国人,后义不仕秦。秦汉之际,鲁姓开始向当时政治文化的中心——关中迁徙。王莽篡权时,有扶风平陵人鲁匡在朝中任职,号为“智囊”,其子在建武初为武陵太守,其孙鲁恭为东汉名相,恭之弟鲁丕任侍中高职,由于此支扶风鲁姓历代显贵,族大人众,于是形成了鲁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扶风郡。东汉中期以后,鲁姓开始向河南新蔡一带迁衍,后昌盛壮大为鲁姓新蔡郡望。并以新蔡为中心,向安徽、江苏的北部缓慢迁衍。东汉末年,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省定远)人鲁肃为避战乱,举鲁国故城家先迁曲阿,后渡江定居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其子鲁淑,孙鲁睦均为将于东吴,三家归晋后,子孙散居江南各处。西晋时,著名学者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