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首页 > 姓氏大观
艾氏家谱
艾氏家谱作为家族文化的核心载体,记录了艾氏族人的血脉传承与历史变迁。以下从起源、迁徙、谱牒、字辈、名贤及现代动态等方面综合梳理: 一、姓氏起源与多元脉络 艾氏起源多元,主要包括: 姒姓传承:夏朝少康帝大臣汝艾(又称女艾)因辅佐中兴有功,其后人以艾为姓,汝艾被尊为得姓始祖,祖籍天水。 古艾国后裔:商朝修水古艾国(今江西修水)、汤阴艾国灭亡后,子孙以国为氏。 封地与避难改姓:春秋齐国大夫艾孔(孔父嘉后裔)以封邑艾陵(今山东泰安)为氏;吴王僚之子庆忌避难艾城(今江西修水或河南汤阴),部分子孙以地为氏。 少数民族汉化:北魏鲜卑族去斤氏、回鹘族爱里八都鲁、回族经名首音、满族爱新觉罗氏等均有改姓艾氏者。 二、迁徙分布与聚居格局 艾氏族人历经多次迁徙,形成广泛分布: 早期扩散:先秦时主要在山东泰安、江西修水一带,秦汉后扩展至甘肃、河南。 南渡与移民:唐末五代避战乱南迁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中,艾氏分迁陕西、河北;清朝 “闯关东” 潮中,山东艾氏迁居东北。 当代分布:湖北、江西、湖南、四川四省集中了全国 41.6% 的艾姓人口,黑龙江、河北、陕西等地亦有聚居。 三、谱牒修纂与现存文献 艾氏修谱传统深厚,现存谱牒呈现 “南北并重、新旧兼具” 的特点: 历史名谱: 江西东乡《礼洞艾氏宗谱》:创修于 951 年,为现存最早艾氏族谱之一,记载唐宋时期家族显赫事迹。 湖北监利《艾氏族谱》:2023 年新修,历时 7 年完成,收录 13 个分支世系,160 余万字,涵盖家史、迁徙、名人等内容。 地域代表: 湖南临湘:以祥一公为始迁祖,谱牒记载明清时期湘北家族繁衍。 陕西米脂:“小艾” 宗谱创修于 1544 年,已续修 7 次;“老艾” 宗谱因战乱损毁,2010 年启动重修。 数字化进展:“天下艾氏” 平台(www.jiazuxitong.com)整合全国族谱资源,提供在线查询、修谱工具及祭祀功能。 四、字辈排行与文化传承 艾氏各支派字辈多含儒家思想与家族愿景: 新余颖公支派:从一世祖颖公起排字辈为 “艮伯一忠轼福省二彬日诚永賢坤 德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16 世后采用《千字文》排序。 河南商城:以桂芳公为始迁祖,字辈为 “家传忠厚远,世守诗书长”。 湖北监利:新修族谱统一字辈为 “礼唯铭孝启卓仕悦弘毅”,体现五行相生理念。 五、历史名贤与当代俊杰 艾氏家族人才辈出,涵盖军政、文化、科技等领域: 古代精英: 汝艾:夏朝间谍始祖,助少康复国。 艾南英:明末 “临川四才子” 之一,倡导文学革新。 艾元徵:清初刑部尚书,著《易经会通》。 近现代代表: 艾青:现代诗人,代表作《大堰河 —— 我的保姆》被誉为 “人民诗人”。 艾国祥: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主持研制太阳磁场望远镜。 艾儒棣:国家级名中医,传承 “文氏皮科学术流派”。 六、现代修谱动态与文化复兴 近年来,艾氏宗亲积极推动家谱数字化与文化传承: 湖北监利:2023 年《艾氏族谱》出版,融合 13 个分支史料,采用 “源流文献为主、世系为辅” 的编纂体例。 河北大名:2025 年成立编谱委员会,启动 “千村万户” 史料征集,计划构建 9 大世系图谱,并增设 “非遗传承人” 条目。 数字化实践:“天下艾氏” APP 整合全国族谱,提供智能寻根、在线祭祀等功能,推动家族文化 “云端” 传承。 七、寻根建议与资源获取 实地考察:江西修水(古艾国遗址)、山东泰安(艾陵)、湖北监利(新修族谱收藏地)等地可探访宗族遗迹。 文献查询: 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藏有《艾氏宗谱》《礼洞艾氏宗谱》等。 在线平台:族谱网(www.zupu.cn)、天下艾氏网(www.jiazuxitong.com)提供族谱检索与修谱指导。 宗亲联谊:加入当地艾氏宗亲会或参与全国性活动(如湖北监利 2023 年族谱审阅会),获取一手资料。 艾氏家谱不仅是家族血脉的 “密码本”,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微观见证。通过修谱、寻根与文化传承,艾氏族人正续写着 “忠孝勤俭” 的家族史诗。
22次浏览
安化四甲李氏
安化四甲李氏是湖南安化地区颇具影响力的宗族,其历史可追溯至南宋时期,历经千年繁衍,形成了独特的家族文化与谱系脉络。以下从源流、迁徙、族谱、字辈、宗祠、名人等方面展开详细介绍: 一、家族源流与迁徙脉络 始祖渊源 安化四甲李氏尊李太纲(字元隆)为始祖。他于南宋时期自江西吉安辗转迁居湖南安化丰乐乡首兜冲(今涟源市桥头河镇一带),成为湘中李氏的重要分支。太纲公四世孙李万安(字维新)在元代进一步迁居安化一都长乐罗纹,其后代分启二、四、六、七、八甲支派,其中四甲支祖为李汉卿(字佐朝),由此奠定了四甲李氏的根基。 迁徙与分布 四甲李氏以安化丰乐乡为核心,逐步扩散至周边地区。明清时期,部分族人因战乱、生计等因素外迁,如李登泰后裔迁居宁乡洞上、李登铭后裔徙居新化涟溪等地。此外,在 “湖广填四川” 的移民潮中,可能有少量四甲李氏分支迁入四川,但具体记载尚不明确,需进一步考证。 二、族谱与字辈传承 族谱修纂 四甲李氏族谱历经多次修纂,现存谱牒包括清同治七年(1868 年)的《李氏四甲续修族谱》、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的《李氏四甲三修族谱》及 1995 年的《陇西堂李氏四甲五修族谱》等。这些族谱详细记录了家族世系、迁徙轨迹、家规家训等内容,是研究该族历史的重要资料。 字辈排行 根据五修族谱记载,四甲李氏的字辈为: 太司千万近,汉登从富明,思永维春(继祖代必朝天作废),顺世运长茂,高腾秀锦章,崇行钟美树,合义咏光昌,毂彦繁佳祉,修猷发久祥,同时栽振叶,祖绪衍天潢,先泽当传后,家声重远扬,德辉能弘缵,道学显流芳。 这一字辈体系体现了家族对忠孝传家、诗书继世的重视,至今仍为族人取名的重要依据。 三、宗祠与家族文化 桥头河李氏总祠 四甲李氏的核心宗祠为桥头河李氏总祠,位于今涟源市桥头河镇。该祠始建于清代咸丰年间,2007 年重修,是纪念始祖李太纲的重要场所。祠内供奉着历代先祖牌位,每年清明、冬至等节日,族人都会在此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家规与家风 族谱中载有家规家训,强调 “敦孝悌、重伦理、勤耕读、戒奢靡”,要求族人以忠孝为本,和睦相处,勤俭持家。这种家风世代相传,塑造了四甲李氏忠厚朴实、崇文尚武的家族品格。 四、历史名人与当代影响 近现代名人 李聚奎(1904—1995):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出生于安化丰乐乡(今涟源市龙塘镇),属四甲李氏分支。他历经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国防现代化作出了卓越贡献。 李续宜(1823—1863):湘军名将,官至安徽巡抚,虽未明确记载其属于四甲李氏,但同为安化李氏后裔,其家族 “刚柔并济” 的处世哲学与四甲李氏家风一脉相承。 当代传承 如今,四甲李氏后裔广泛分布于湖南安化、涟源、新化及四川、湖北等地,人口达数万之众。族人通过族谱续修、宗亲会组织等形式,维系着家族联系,并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李氏家族的优良传统。 五、寻根与族谱查询 若需深入了解安化四甲李氏的谱系信息,可通过以下途径: 联系宗亲组织:桥头河李氏总祠管理委员会或当地李氏宗亲会,获取族谱查阅权限及家族活动信息。 访问专业族谱网站:如族谱网、云家谱网等,检索《李氏四甲三修族谱》《陇西堂李氏四甲五修族谱》等相关谱牒。 实地考察:前往安化丰乐乡(今涟源市龙塘镇、桥头河镇)及新化等地,探访祖居地、宗祠及祖坟,结合地方志进一步梳理家族脉络。
48次浏览
韦氏族谱字辈排行
韦氏族谱字辈排行各地不同。山东淄博为 “贤孝忠良节……”;广东中山是 “永乾佑宁嘉……” ;湖北仙桃为 “智思守先训……”;贵州都匀是 “应永廷恩毓……”;广西壮族韦氏土司直系为 “景君宴贤万……” ,各分支呈现丰富多样的特点 。清朝皇室族谱以《玉牒》为核心,系统记载了自努尔哈赤起的爱新觉罗家族谱系,分为帝系、宗室、觉罗三大类,其中宗室(塔克世直系后裔)入黄册,觉罗(旁支后裔)入红册。以下从皇帝世系、宗室与觉罗区分、玉牒编纂与保存三个维度展开说明: 一、清朝皇帝世系表(1616-1912) (一)后金时期(1616-1644) 努尔哈赤(太祖,1616-1626 在位) 奠基者,统一女真各部,创立八旗制度。 子嗣:16 子,第八子皇太极继位。 皇太极(太宗,1626-1643 在位) 改国号为 “大清”,完善中央集权。 子嗣:11 子,第九子福临(顺治帝)继位。 (二)入关后(1644-1912) 福临(世祖,1644-1661 在位) 首位入关皇帝,由多尔衮摄政。 子嗣:8 子,第三子玄烨(康熙帝)因出过天花被选中。 玄烨(圣祖,1661-1722 在位) 平三藩、收台湾,开创 “康乾盛世”。 子嗣:35 子,晚年 “九子夺嫡”,第四子胤禛(雍正帝)胜出。 胤禛(世宗,1722-1735 在位) 推行摊丁入亩、改土归流,强化军机处。 子嗣:10 子,第四子弘历(乾隆帝)继位。 弘历(高宗,1735-1796 在位) 在位 60 年,自称 “十全老人”,晚年禅位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帝)。 颙琰(仁宗,1796-1820 在位) 处决和珅,未能扭转王朝衰落。 子嗣:5 子,次子旻宁(道光帝)因嫡长子身份继位。 旻宁(宣宗,1820-1850 在位) 经历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 子嗣:9 子,第四子奕詝(咸丰帝)继位。 奕詝(文宗,1850-1861 在位) 内忧外患中去世,唯一子载淳(同治帝)继位,慈禧太后开始掌权。 载淳(穆宗,1861-1875 在位) 无子嗣,慈禧选胞妹之子载湉(光绪帝)过继为咸丰帝子。 载湉(德宗,1875-1908 在位) 戊戌变法失败后被软禁,无子嗣,慈禧指定溥仪(宣统帝)继位。 溥仪(逊帝,1908-1912 在位) 清朝末代皇帝,1912 年退位,无子嗣。 二、宗室与觉罗的区分 血缘界定 宗室:努尔哈赤父亲塔克世的直系后裔,系黄带子,享有封爵、俸禄等特权。 觉罗:塔克世兄弟(如德世库、刘阐)的后裔,系红带子,政治经济待遇远低于宗室,需通过军功或科举入仕。 特殊群体 革退宗室:因罪被削籍者降系红带子,如舒尔哈齐后裔、代善后裔等。 革退觉罗:降系紫带子,如德世库后裔。 命名规则 宗室近支需按行辈用字(如胤、弘、永、绵、奕、载、溥),并使用特定偏旁(礻、日、王等);远支和觉罗则无此限制。 三、玉牒的编纂与保存 编纂制度 每十年修纂一次,由宗人府主持,皇帝钦定总裁大臣。内容包括生卒、婚丧、封爵等,生者朱书,殁者墨书。 分为满、汉文本,格式有竖格(按辈分)和横格(按支系),皇族女子仅载于竖格玉牒。 历史沿革 首修于顺治十八年(1661),至 1921 年共修 28 次。1936 年伪满洲国续修《爱新觉罗宗谱》,汇历代玉牒为 8 册。 现存情况 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2600 册,沈阳辽宁省档案馆藏 1060 册,均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 年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四、学术争议与文化价值 争议点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曾提出 “清朝皇族为宋英宗后裔”,但基因研究显示爱新觉罗氏父系为通古斯 C3b 单倍群,与汉族无关。 雍正继位合法性、光绪死因(砒霜中毒)等仍存讨论。 价值 玉牒是研究清代人口史、宫廷制度清朝皇室族谱以《玉牒》为核心,系统记载了自努尔哈赤起的爱新觉罗家族谱系,分为帝系、宗室、觉罗三大类,其中宗室(塔克世直系后裔)入黄册,觉罗(旁支后裔)入红册。以下从皇帝世系、宗室与觉罗区分、玉牒编纂与保存三个维度展开说明: 一、清朝皇帝世系表(1616-1912) (一)后金时期(1616-1644) 努尔哈赤(太祖,1616-1626 在位) 奠基者,统一女真各部,创立八旗制度。 子嗣:16 子,第八子皇太极继位。 皇太极(太宗,1626-1643 在位) 改国号为 “大清”,完善中央集权。 子嗣:11 子,第九子福临(顺治帝)继位。 (二)入关后(1644-1912) 福临(世祖,1644-1661 在位) 首位入关皇帝,由多尔衮摄政。 子嗣:8 子,第三子玄烨(康熙帝)因出过天花被选中。 玄烨(圣祖,1661-1722 在位) 平三藩、收台湾,开创 “康乾盛世”。 子嗣:35 子,晚年 “九子夺嫡”,第四子胤禛(雍正帝)胜出。 胤禛(世宗,1722-1735 在位) 推行摊丁入亩、改土归流,强化军机处。 子嗣:10 子,第四子弘历(乾隆帝)继位。 弘历(高宗,1735-1796 在位) 在位 60 年,自称 “十全老人”,晚年禅位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帝)。 颙琰(仁宗,1796-1820 在位) 处决和珅,未能扭转王朝衰落。 子嗣:5 子,次子旻宁(道光帝)因嫡长子身份继位。 旻宁(宣宗,1820-1850 在位) 经历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 子嗣:9 子,第四子奕詝(咸丰帝)继位。 奕詝(文宗,1850-1861 在位) 内忧外患中去世,唯一子载淳(同治帝)继位,慈禧太后开始掌权。 载淳(穆宗,1861-1875 在位) 无子嗣,慈禧选胞妹之子载湉(光绪帝)过继为咸丰帝子。 载湉(德宗,1875-1908 在位) 戊戌变法失败后被软禁,无子嗣,慈禧指定溥仪(宣统帝)继位。 溥仪(逊帝,1908-1912 在位) 清朝末代皇帝,1912 年退位,无子嗣。 二、宗室与觉罗的区分 血缘界定 宗室:努尔哈赤父亲塔克世的直系后裔,系黄带子,享有封爵、俸禄等特权。 觉罗:塔克世兄弟(如德世库、刘阐)的后裔,系红带子,政治经济待遇远低于宗室,需通过军功或科举入仕。 特殊群体 革退宗室:因罪被削籍者降系红带子,如舒尔哈齐后裔、代善后裔等。 革退觉罗:降系紫带子,如德世库后裔。 命名规则 宗室近支需按行辈用字(如胤、弘、永、绵、奕、载、溥),并使用特定偏旁(礻、日、王等);远支和觉罗则无此限制。 三、玉牒的编纂与保存 编纂制度 每十年修纂一次,由宗人府主持,皇帝钦定总裁大臣。内容包括生卒、婚丧、封爵等,生者朱书,殁者墨书。 分为满、汉文本,格式有竖格(按辈分)和横格(按支系),皇族女子仅载于竖格玉牒。 历史沿革 首修于顺治十八年(1661),至 1921 年共修 28 次。1936 年伪满洲国续修《爱新觉罗宗谱》,汇历代玉牒为 8 册。 现存情况 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2600 册,沈阳辽宁省档案馆藏 1060 册,均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 年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四、学术争议与文化价值 争议点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曾提出 “清朝皇族为宋英宗后裔”,但基因研究显示爱新觉罗氏父系为通古斯 C3b 单倍群,与汉族无关。 雍正继位合法性、光绪死因(砒霜中毒)等仍存讨论。 价值 玉牒是研究清代人口史、宫廷制度、宗法社会的核心史料,例如统计显示皇子平均寿命 32 岁,皇女 26 岁。 其编纂体现了 “家国同构” 的统治逻辑,黄绫装帧与避讳制度则凸显皇权至高无上。 如需进一步了解某一帝系分支或觉罗家族细节,可参考《爱新觉罗宗谱》(学苑出版社 1998 年影印本)或访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宗法社会的核心史料,例如统计显示皇子平均寿命 32 岁,皇女 26 岁。 其编纂体现了 “家国同构” 的统治逻辑,黄绫装帧与避讳制度则凸显皇权至高无上。 如需进一步了解某一帝系分支或觉罗家族细节,可参考《爱新觉罗宗谱》(学苑出版社 1998 年影印本)或访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42次浏览
百家姓中没有哪个姓
《百家姓》是宋代编纂的一部姓氏启蒙读物,收录的主要是当时社会上常见的姓氏,并非涵盖了中国所有的姓氏。中国历史上和现存的姓氏数量远超《百家姓》的收录范围,因此未被收录的姓氏非常多。 要理解这一点,首先需要明确:《百家姓》原版收录约 411 个姓氏,后经增补至 504 个(单姓 444 个,复姓 60 个);而据《中华姓氏大辞典》等权威资料统计,中国现存和历史上出现过的姓氏超过 1.2 万个。 以下从不同类别列举一些未被《百家姓》收录的典型姓氏,并解释其未被收录的主要原因。 一、 未被《百家姓》收录的姓氏类型及举例 1. 生僻单姓(因使用人口极少、地域局限大未被收录) 这类姓氏字形复杂、起源小众,在宋代的社会普及中不具代表性,因此未被纳入《百家姓》。 爨(cuàn):起源于古代西南地区的爨氏政权,现存人口主要分布在云南等地,极为罕见。 酆(fēng):虽为上古八大姓 “姬、姜、姚、嬴、姒、妘、妫、妊” 衍生的姓氏,但因使用人口少,未被收录。 邗(hán):以古代 “邗国”(今江苏扬州一带)为氏,属于地域衍生的小众姓氏。 幺(yāo):多为少数民族汉化姓氏或由 “么” 演变而来,使用范围狭窄。 弋(yì):起源于古代官职 “弋射”(负责射箭的官员),后世子孙以职为姓,人口稀少。 2. 大量复姓(仅收录 60 个,多数未被纳入) 《百家姓》仅收录了 “欧阳、上官、司马” 等 60 个常见复姓,而中国历史上的复姓超过 2000 个,绝大多数未被收录,主要包括: 古代贵族 / 官制复姓:如 “公孙、仲孙、叔孙”(周代贵族后裔)、“司空、司徒、司寇”(上古官职)、“太史、太祝、太宰”(周代官职)等,虽曾常见,但因后世简化为单姓(如 “公孙” 简化为 “孙”),宋代编纂时未重点收录。 少数民族复姓:如 “耶律、完颜”(辽金皇室姓氏)、“慕容、拓跋”(鲜卑族姓氏)、“呼延、赫连”(匈奴族姓氏)等,因宋代与部分少数民族政权对立或交流有限,未被纳入。 罕见复姓:如 “漆雕、公羊、谷梁、左丘”(多与古代学术、地域相关)、“东方、西门”(以方位为氏,部分地区使用)等,因使用人口极少未被收录。 3. 少数民族姓氏(因编纂时的民族视野局限未被收录) 《百家姓》以汉姓为核心,宋代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姓氏了解有限,因此大量少数民族姓氏未被收录,包括: 蒙古族姓氏:如 “孛儿只斤”(成吉思汗家族姓氏)、“泰赤乌”“弘吉剌” 等,均为蒙古部落名演变的姓氏。 维吾尔族姓氏:如 “买买提”“阿不都” 等(多与伊斯兰教文化相关)。 藏族姓氏:如 “松赞”“达赖”(部分为封号演变)、“卓玛”“格桑”(多为名字音译,后逐渐固定为姓)。 满族姓氏:如 “爱新觉罗”(清朝皇室)、“钮祜禄”“瓜尔佳”“那拉” 等(满族八大姓),宋代尚未形成系统的满族姓氏文化,自然未被收录。 4. 现代衍生或罕见姓氏 部分姓氏是后世(宋以后)因避祸、改姓、融合等原因形成的,或一直未被典籍记载,自然不在《百家姓》中: 简化 / 改姓衍生:如 “闫”(由 “阎” 简化而来)、“肖”(部分为 “萧” 的俗写,后独立为姓)。 组合姓氏:如 “父母姓氏组合”(如 “张李”“王杨” 等,现代新生的双姓形式)。 极端罕见姓:如 “死”“难”“黑”“老” 等(因寓意特殊或起源模糊,使用人口极少,未被传统典籍收录)。 二、 为何《百家姓》未收录所有姓氏? 《百家姓》的核心定位是儿童启蒙读物,而非 “中国姓氏大全”,其编纂逻辑决定了它必然存在局限性: 时代性局限:宋代的人口流动、民族交流远不如现代频繁,编纂者只能基于当时的社会认知(主要是中原地区的汉姓)收录姓氏。 实用性导向:启蒙读物需要选择常见、易读、易记的姓氏,生僻姓、小众姓不符合 “普及” 需求。 篇幅限制:作为短篇启蒙文本,无法容纳数千个姓氏,只能选取最具代表性的部分。 三、 补充:如何了解中国完整的姓氏体系? 如果想了解更全面的姓氏,可参考以下权威资料: 《中华姓氏大辞典》:由袁义达主编,收录了中国历史上和现存的 11969 个姓氏,是目前最全面的姓氏工具书。 《姓氏考略》:清代学者张澍所著,考证了数千个姓氏的起源和演变。 公安部户籍数据:每年发布的 “全国姓名报告”,可了解当代常见姓氏的分布和使用情况。
95次浏览
年羹尧后代子孙家谱
一、家族核心成员的命运转折直系子嗣的存续年羹尧至少育有 11 子 9 女,其中次子年富因积极为父奔走被雍正处决,长子年熙早逝,其余诸子(如年斌、年兴、年寿等)多被发配极边充军。 雍正五年(1727 年),朝廷赦免其子孙,交由祖父年遐龄管束。这一政策使部分后代得以回归家族,但政治阴影仍存,家族谱系可能刻意淡化相关记载。女性后裔的联姻网络年羹尧之女多与权贵联姻,如嫁与大学士王熙之孙、孔子后裔孔毓圻之子等。这些联姻虽在政治上显赫,却因年羹尧获罪而中断,部分婚约未能履行。例如,许配给孔家的女儿因年案爆发未能完婚,其后代线索随之隐匿。 二、家族分支的迁徙与隐匿甘肃金塔连姓家族:实物佐证的传说甘肃金塔县红光村连姓家族自称是年羹尧幼子年忠的后裔。他们保存着年羹尧的盔甲、玉带扣等遗物,并将盔甲捐赠给酒泉县文化馆。尽管正史未记载年忠,但该家族的口述历史与实物证据形成互证。 盔甲经专家初步鉴定为清代武官礼服,符合年羹尧身份,其可信度较高。目前该支已繁衍至第 9 代,约 30 余户,成为年氏后裔的重要分支之一。青海西宁年氏:地方志与家族记忆的交织西宁年氏相传为年羹尧幼子年寿的后代,称嘉庆年间恢复原姓并定居西宁。 当地年氏家族曾保存家谱,但毁于火灾,仅存口头传说与《西宁府续志》中的零星记载。例如,先祖年兆亨曾任清代守备,其诗作《诗品二十四则》被视为家族文化传承的象征。尽管缺乏直接文献,但青海年氏的迁徙路径与年羹尧在西北的军事活动存在地理关联,为其说法增添了合理性。 安徽怀远年氏:族谱中的隐性记录安徽怀远是年氏家族的核心聚居地,其家谱记载始祖年遇春元末避难改姓年,年羹尧属于该家族分支。但家谱中未明确记载年羹尧后代的具体去向,可能因政治敏感而刻意淡化。怀远年氏现有人口十余万,分支遍布全国,但需结合其他地区的迁徙记录才能厘清与年羹尧直系的关系。 三、家谱传承的困境与重构政治压力下的谱系断裂年羹尧获罪后,家族遭遇 “削籍” 和 “更名”,正史记载多回避其后代详情。例如,《清史稿》仅提及年富被斩,其余子嗣仅以 “发遣” 概括。 这种政治压制导致官方文献缺失,民间家谱成为主要信息来源。民间记忆的碎片化整合现存家谱多为清末民初重修,如西宁年氏以嘉庆朝为起点,甘肃连姓以年忠为始祖,均存在代际断层。部分家族通过 “双榆草堂”“岳家坟” 等文化符号(如西宁年氏的红绸中堂、连姓的岳钟举墓)维系家族认同。 现代 DNA 技术尚未大规模应用于族源验证,目前仍依赖历史传说与文物佐证。学术争议与跨学科验证学者对部分分支的身份存疑。例如,年忠是否存在尚无定论,有观点认为其可能是私生子或传说人物。此外,江苏扬州 “生” 姓、辽宁法库满族年氏等其他自称后裔的群体,缺乏实物证据支持。未来需结合地方志、满文档案(如年兴被发遣宁古塔的记录)及基因检测技术,才能更准确地重构年氏家族谱系。
169次浏览
郗山殷氏
郗山殷氏是鲁南地区颇具影响力的殷姓族群,其历史悠久,渊源深厚。以下是详细介绍: 姓氏起源:郗山殷氏始祖为殷戬尔,他生于元朝时期的郗山村,曾任徐州录事参军,死后葬于郗山弥勒寺(古木兰寺)西侧。殷戬尔的父亲殷守谦为元朝济宁城尉,他有兄弟四人,分别迁居各地,其叔父的三个儿子则迁居江南常熟、昆山一带。 家族分支:殷戬尔有二子,长子殷恒,次子殷久,殷久有一子远出未归。殷恒有五子,分别为殷元、殷春、殷刚、殷毅、殷木,这五人即为后来殷姓氏族五个支份之首。现鲁南一带的殷姓基本都是郗山殷氏的后裔,如沙沟殷庄、夏镇殷庄等都是从郗山迁出的殷姓建村。 族谱修订:郗山殷氏族谱创修于明末清初,创修人是微山岛杨家村人殷应寅,他曾任如皋县、崇安县两县知县等职,回乡后召集族内有识之士,历经八年查清八辈,追称殷戬尔为始祖,并确立殷氏族为 “三仁堂”。此后,殷氏族谱按照三十年一小修,五十年一大修的规定,分别于雍正六年、乾隆五十六年、道光六年、同治十二年等进行了重修,不断完善谱系。 殷氏祖林:位于郗山三村,东侧毗邻古木兰寺,西侧靠近古运河,南面隔着运河与微山湖遥相对望,北侧倚靠着郗山主峰。这里埋葬着殷戬尔和他的长子殷恒,以及殷恒的五个儿子,他们是殷氏家族五大分支的祖先。殷氏祖林由南北两个花林墙组成,殷戬尔的墓旁有一棵三人合抱的大槐树,是殷氏祖林内的标志性景观。 分布现状:郗山殷氏主要分布在山东微山等地,如郗山一村现有 3200 多人口,98% 是殷姓。此外,经过数百年的繁衍迁徙,其后裔也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
134次浏览
吴姓辈分查询一览表
新编吴氏统一辈谱 从太伯第 101 世开始:泰让文传宗,雍敦维景崇,开基百世继,务本千家从,章嗣国斯永,寿承名始雄,季贤其见博,友善观光中,至德启公同,海东表大风,高祖树典范,远孙锦程通,棠棣真毓秀,兰桂胜劲松,俊杰英豪汉,安邦智谋勇,好学期上进,览月步九重,历代人才济,富贵久兴隆。 安徽 巢湖市中垾镇涧吴村:振家愈孝友,定帮尚忠良,安守崇先哲,宽宏启繁昌,肇德献祥瑞,世泽庆盛隆。 贵州 天柱县远口镇(泰伯 - 季子 - 吴汉 - 吴篪 - 吴皙 - 吴盛 - 世禄):宁毓俊美,传礼家声,经华远用,泽赞中和。 平塘县克度镇:起、国、茂、怀、永,开、学、定、洪、邦,宗、培、铭、毓、秀,正、治、裕、祯、祥。 湖南 会同县地灵乡(泰伯 - 季子 - 吴汉 - 吴篪 - 吴皙 - 吴盛 - 世德):集修顺受,明宗德宜,麟兆玉书,百瑞连坤。 邵阳市长阳铺镇(泰伯 - 季子 - 吴汉 - 吴篪 - 吴皙 - 吴盛 - 世德):光廷应一承,亨士文宗登,主静立人极,心正福自永。 湖北 当阳县:字家遵道毅,传世尚文章。 新县、红安、大悟、黄陂吴万七世系(吴荣一):玉培锡泽木,熙德绍基隆,茂绩光高代,宏名万世同。 重庆 巫山县庙宇镇(泰伯 - 季子 - 大庄):春元大学士,人文国家兴,扬名光祖德,世泽万年青。 山东 淄川市枣强镇(泰伯 - 季子 - 吴禹):永世宗兴凤,廷化魁立志,守本克承乃长,天宝晟辉,千秋万昌。 寿光市营里镇吴家营(庄):远、思、(部首:日、王、金、木、水、火、土、心、山、辶、亻、力、纟、言、忄、)尚、龙、之、生、振、天、象、咸、宏、才、梦、廷、桂、冠、存、圃、长、和、文、汉、道(导)、传、堂、万、田、云、芳、莲、益、亭、良、联、国、铭、训、儒、世、徒、智、信、仁、德、坤、震、艮、离、坎、兑、巽、鼎、殿、先、心、蛟、师、孔、念、复、建、步、金、胤、于、化、然、邦、忠、玉、元、克、伯、延、一、景、祥、作、章、清、明、安、三、光、振、修、典、举、宪、之、兰、守、庭、希、乐、俊、其、中、烈、凤、泮、士、之、子、际、淑、学、林、阁、丕、全、九、鸣、春、占、华、绍、京、相、树、全、维、可、行、东、奎、魁、栋、百、业、孟、为、存、宗、继、先、可、曰、基、海、生、善、怀、本、殿、永、泰、即、成、法、江、河、积、卿、敦、义、承、群、崇、显、印、传、鼎、新、献、慕、尊、如、领、朝、福、珍、同、峯、锡、琴、棋、书、廉、让、武。 四川 简阳市河东镇(泰伯 - 季子 - 吴宣 - 吴纶 - 吴宥 - 吴坤二 - 吴泰甫 - 吴四六郎 - 吴源 - 吴友全 - 吴伯善 - 吴永富 - 吴长发 - 吴文宝 - 吴万兴 - 吴永暄 - 吴颜 - 吴玉铿 - 吴普宙 - 吴海 - 吴文炜 - 吴世珍 - 吴愈 - 吴斯先 - 吴德舟):文武全敬孝,功成名显驰,修性能平治,世代辉门楣,亲恩群重报,后裔步金梯。 福建 安溪县剑斗镇:时学延茂佐,志思世伊衡,伯仲及叔季,贻谋子孙承,文武允吉甫,万邦为宪郷,光大列祖德,永昌厥后徵。 晋江县磁灶(泰伯 - 季子 -?- 吴先举 13 世吴福):公侯伯子卿,平治庆家声,孝友孙谋远,诗书世泽宏。22 世吴鹰霄:敦宗怀礼让,绍德尚廉贞,大道涵仁厚,心清鉴理明。 广东 韶关市:崇德伯子彦有风,日万以沁侍元隆,孟祖荣华文英显,仲孙慎秀发兴重。 普宁市船埔镇吴氏 “种德堂”:书名:盛承继延长,发英贤揆文奋武,显祖荣先。表字:敦宗正穆,俊肖用彰,纪常铭鼎,奕季联芳。公元 2001 年续接一十六字辈:毓仁贻衍,德让智傅;冠翰崇沛,宏振光华。 浙江 平阳市鹤溪镇(泰伯 -?- 吴伦清):伦、元、文、广、玉、天、茂、钦、存、宣、怀、振、秉、朝、永、有、起、大、正、可、成、家、昌、立、秀、华、美、体、尚、尊、仁、孝、昭、治、则、崇、守、安、敦。
216次浏览
安庆杨氏家谱
安庆杨氏家谱是记录安庆地区杨氏家族世系传承、家族文化等内容的重要文献,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安庆杨氏家谱信息: 《杨氏续修宗谱》:编修于民国 15 年(1926 年),共 63 册,收藏于中国湖北省图书馆。该谱始祖为元明之际的杨源一,由豫章之鄱湖迁怀宁,居广村阳山。其名辈(11 至 20 世)似为 “君一长生全,名谊继起自”,宗派(21 世起)为 “积善基培远,崇儒业绍先,升廷隆品望,宜尔颂绵延”。 《杨氏支谱》:由杨安怀纂修,堂号为四知堂,始修于清乾隆四十九年,清咸丰十一年(1861 年)为三修本,共六册。始祖为宋代的杨太大,始迁祖为明代的杨景春,字茂林,行三,移居潜山青口。 《白麟杨氏宗谱》:民国 22 年(1933 年)由四知堂编修,存 61 册。鼻祖为杨贵三,自鄱阳徙安徽,居潜山之西堡。白麟始祖为杨文斌、杨文炽,迁怀宁之白麟。原增行派为 “正国世家传,良彝启后贤,孝友承先志,诗书绍德言,业大光斯远,风高致自恬,惟其积深厚,福禄永绵延”,新更行派和重更宗派均有不同表述。 此外,安庆不同地区的杨氏字辈也各有特色,如安庆回族杨氏字辈为 “静立鸿自洋”,怀宁县望江杨氏字辈为 “敬胜淑身美,慈祥树吉康”,宿松县(四知堂)杨氏字辈为 “祖总宗添,志思月春,玉崇以可,必士维之,世德琢球,桂兰衍庆,贤良方盛,正直克兴” 等。
115次浏览
安徽王氏家谱字辈查询
安徽王氏家族分支众多,不同地区的字辈体系差异显著,且常与家族迁徙史、郡望渊源紧密关联。以下结合公开资料及宗亲会信息,为您提供针对性查询建议: 一、典型分支字辈示例 琅琊王氏望江世芬堂 字辈:永信志得守,彦本从之道,应时自大兴,万年常克绍,学业徵官符,文章启榜兆,敦修源裕世,云仍由兹肇。 该分支强调 “信”“守” 等品德,后融入 “学业”“文章” 等文化追求,体现明清时期科举文化对宗族的影响。 绩溪王氏 字辈:玉大元祥兆,安邦维义诚,宏开能绍业,积德庆长春,俊杰辉光显,家声永茂庭,骅骝驹骥骕,龙凤鹿麒麟,卜吉谦恒益,希贤智勇仁,俭勤忠信让,均正适时平。 此字辈融合儒家伦理(如 “仁”“义”“诚”)与祥瑞意象(如 “龙凤”“麒麟”),反映徽商文化中 “贾而好儒” 的特质。 天长市王氏 字辈:玉祥兆庆保,万永进长春,俊杰名增显,家声自茂庭,安邦定国荣,文光昭盛世,大吉谦恒益,德仁希贤智,俭勤忠信义,秉本从业道,应善运远兴,均正适时平。 其字辈与绩溪王氏有相似性,但更强调 “安邦定国” 的家国情怀,可能与明清时期皖东地区的军事背景有关。 其他地区 亳州王氏:已知 “继尚敬,体,新,明……”,推测与北方移民带来的宗族传统有关。 临泉县王氏:允,鸿,国,伟,启。 宣城郎溪王氏:朝,文,世,贵(前四代)。 二、查询路径与资源 宗亲组织联络 新安琅琊王氏宗亲联谊会: 地址:安徽省祁门县云顶山庄 3 排 2 号 电话:0559-4511993 该联谊会覆盖皖南地区琅琊王氏后裔,可提供祁门、歙县、绩溪等地的分支信息。 三槐堂王氏: 太和县龙口支系宗谱现存于太和县档案馆,记录明洪武年间自山东迁徙的历史,可联系当地档案馆查询。 档案馆与图书馆资源 安徽省档案馆:收藏《新庙王氏宗谱》等地方谱牒,反映铜陵、安庆等地的宗族发展。 地方图书馆:如安庆市图书馆藏有《潜山琅琊王氏宗谱》,记载璧公后裔迁徙至皖西南的历程。 线上平台与学术研究 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提供全国王氏源流数据库,可按地域筛选安徽分支。 家谱馆(河南省家谱文化研究院):论坛有安徽王氏专题讨论,用户可上传已知字辈寻求宗亲匹配。 学术论文:如《明清家谱行辈字例述》分析安徽王氏字辈中的伦理符号,可通过万方学术云检索。 三、查询技巧与注意事项 精准定位 需明确祖籍地(如 “安庆怀宁”“合肥肥东”)、已知字辈(至少 3-5 代)及迁徙时间(如 “清初”“太平天国后”)。例如,安庆琅琊王氏多为唐王璧后裔,而皖北王氏可能与山西、山东移民相关。 实地调研建议 宗祠考察:皖南地区(如绩溪龙川、祁门苦竹港)保留较多明清宗祠,碑刻中常记载字辈信息。 方言比对:部分偏远地区的字辈发音可能与书面记载不同,需结合当地方言(如徽语、江淮官话)分析。
260次浏览
包姓算不算稀有姓氏
包姓不算稀有姓氏。 包姓是中国百家姓之一,其起源多元,主要源于风姓包氏,出自远古三皇之首包羲太昊伏羲氏,此外,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申包胥的后裔也以包为姓,还有部分包姓源于少数民族汉化改姓,如蒙古族孛儿只斤氏、满族乌雅氏等。 从人口数量来看,在 2015 年中国姓氏排行榜中,包姓位列第 184 位。有资料显示,当代包姓人口约为 65 万,为全国第 181 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 0.052%,其中汉族包姓人口约八十多万。而蒙古族包姓人口约 380 万人,是蒙古族第一大姓。若将汉族和蒙古族等各民族的包姓人口合计,包姓人口数量较为可观。 从分布范围来看,包姓分布广泛。汉族包姓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福建、广西、安徽、四川、江西、海南、山东等地。蒙古族包姓主要分布在内蒙、外蒙、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青海、甘肃、云南等地。 此外,包姓在历史上名人辈出,如北宋的包拯,以刚正不阿、清正廉洁著称,被后世称为 “包青天”,其事迹广为流传,极大地提升了包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有唐代的包融、包何、包佶等,在文学领域颇有成就。这些名人的存在也使得包姓在历史文化中占据一定的地位,进一步说明包姓并非稀有姓氏。
166次浏览
朝鲜半岛安东权氏
安东权氏作为朝鲜半岛权氏最核心、最具影响力的本贯之一,其历史脉络贯穿新罗、高丽、朝鲜王朝乃至现代,不仅在政治、军事、文化领域留下深刻印记,更形成了独特的家族文化与社会地位。以下从家族发展阶段、核心政治影响力、文化贡献、家族制度与文化、现代社会踪迹五个维度展开详细介绍,进一步丰富其历史图景。 一、家族发展的四大关键阶段 安东权氏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朝鲜半岛政权更迭逐步积累势力,可分为四个核心阶段,每个阶段都奠定了其 “望族” 地位的基础: 1. 起源与奠基期(新罗末年 - 高丽初期) 身份转换的起点:如前所述,始祖权幸(本名金幸)是新罗王室庆州金氏后裔,曾任古昌郡郡守。新罗末年(9 世纪末 - 10 世纪初),政权动荡,甄萱建立的后百济攻陷庆州,新罗景哀王自杀,王室血脉四散。权幸审时度势,率部投奔正在崛起的高丽太祖王建,成为其核心追随者。 “权” 姓的由来与开国之功:在高丽统一 “后三国”(新罗、后百济、后高句丽)的战争中,权幸多次献策破敌,尤其在平定后百济的战役中展现出卓越的战略眼光。高丽太祖王建为表彰其 “能炳几达权”(意为 “洞察时机、通达权变”)的才能,正式赐姓 “权”,并将其封地置于安东(今韩国庆尚北道安东市) ——“安东权氏” 的本贯由此确立。 初期地位:权幸被列为高丽 “开国功臣”,其子孙被纳入 “勋贵阶层”,获得世袭官职的特权,为家族后续发展埋下伏笔。 2. 势力扩张期(高丽中期 - 朝鲜王朝初期) 政治渗透与联姻:高丽王朝时期,安东权氏通过科举(高丽模仿中国科举制)进入官僚体系,同时与王室、其他望族联姻(如与庆州金氏、海州崔氏等),逐步成为 “两班”(朝鲜半岛贵族阶层)核心家族之一。 朝鲜王朝的 “过渡优势”:14 世纪末,高丽王朝衰落,李成桂(朝鲜太祖)建立朝鲜王朝。安东权氏因未深度卷入高丽末期的 “亲元”“反元” 党争,且部分族人(如权踶的父辈)支持李成桂的改革,得以在王朝更迭中保留势力,甚至进一步提升地位。 3. 鼎盛期(朝鲜王朝中期 - 后期) “权氏政治” 的巅峰:朝鲜王朝中期(15-17 世纪),安东权氏达到权力顶峰,尤其在明宗、宣祖时期(16 世纪),家族成员几乎垄断朝廷核心职位 —— 据《朝鲜王朝实录》记载,这一时期安东权氏出过多位领议政(朝鲜王朝最高官职,相当于宰相)、左议政、右议政,以及吏曹、兵曹判书(相当于吏部、兵部尚书)。 军事功绩的加持:16 世纪末,万历朝鲜战争(朝鲜称 “壬辰倭乱”)爆发,安东权氏的权栗成为朝鲜军队总司令(都体察使)。他在 “幸州大捷” 中以数千兵力击退日军数万主力,保住朝鲜王室退路,被誉为 “朝鲜的岳飞”。此战后,安东权氏的声望从 “文臣望族” 扩展为 “文武双全” 的顶级家族,甚至获得明朝廷的认可(明神宗曾赐其 “忠勇” 匾额)。 文化领域的垄断:除了政治、军事,安东权氏在文化领域也占据主导地位。家族推崇程朱理学,多位成员成为朝鲜 “性理学”(朝鲜儒学核心流派)的代表人物,如权尚夏(1641-1721),他是朝鲜王朝后期 “南人党” 的精神领袖,曾担任成均馆大司成(朝鲜最高学府校长),其著作《石洲集》是朝鲜性理学的重要典籍。 4. 近代转型期(19 世纪末 - 20 世纪初) 王朝衰落中的 “存续智慧”:19 世纪末,朝鲜王朝沦为日本殖民地(1910 年《日韩合并条约》签订),传统 “两班” 贵族势力瓦解。安东权氏并未因王朝覆灭而消亡,部分族人转向实业、教育领域 —— 例如,有的成员在安东地区创办新式学校(如安东权氏私立学堂),有的投身近代工商业(如纺织、航运),成为韩国近代化的早期推动者之一。 家族身份的 “去贵族化”:1948 年韩国建国后,废除 “两班” 制度,安东权氏从 “政治望族” 转变为 “文化符号性家族”,但其家族祠堂、族谱、祖训仍被保留,成为韩国 “本贯文化” 的重要代表。 二、核心政治与社会影响力:不止于 “当官” 安东权氏的影响力并非仅体现在 “出高官”,更在于其对朝鲜半岛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的塑造: 1. 对 “两班政治” 的塑造 朝鲜王朝的 “两班政治” 本质是贵族共治,而安东权氏是这一制度的 “核心玩家” 之一。家族通过 “门荫制度”(贵族子弟直接入仕)与科举结合,形成 “父子相继、兄弟同朝” 的政治网络 —— 例如,权栗的父亲权辙曾任兵曹判书,儿子权䞍曾任吏曹判书,祖孙三代皆为朝廷重臣,这种 “家族政治链条” 在朝鲜王朝中期极为常见,也奠定了安东权氏 “百年望族” 的基础。 2. 与王室的深度绑定:“外戚世家” 的角色 安东权氏多次与朝鲜王室联姻,成为重要的 “外戚家族”,进一步巩固权力: 显德王后(1418-1441):朝鲜文宗李珦的王妃,安东权氏出身(权擥之女),其子为朝鲜端宗李弘暐。她在世时,安东权氏成为 “国舅家”,家族成员得以进入内廷任职,直接影响王室决策。 其他联姻:除了王后,安东权氏还多次将女儿嫁给王世子、宗室,如宣祖时期,权氏女子嫁予定远君(朝鲜仁祖的祖父),使家族与后期王室血脉深度融合。 3. 地方势力的掌控:“安东为根基” 安东权氏的本贯在安东地区(今庆尚北道安东市),家族在此经营数百年,形成了 “地方豪强 + 中央贵族” 的双重身份: 土地与经济:家族在安东拥有大量良田、山林,通过 “佃农制” 控制地方经济,同时垄断安东地区的手工业(如纸张、丝绸),成为地方经济的主导者。 地方治理:安东地区的地方官(如安东府使)多由安东权氏族人或亲信担任,家族甚至拥有私人武装(“家兵”),在高丽至朝鲜王朝初期,可自行平定地方叛乱,相当于 “地方诸侯”。
251次浏览
百家姓档案馆
族谱网百家姓档案馆 基本情况:族谱网(zupu.cn)打造的百家姓档案馆,是领先的姓氏族谱大数据平台,覆盖超过亿人的家族档案。通过十年沉淀,已成为族谱电子化领域领导品牌。 技术创新:首创 “阴阳(八卦)修谱法、世系图” 等核心专利技术,为族谱的编修和呈现提供了新的方式。 中华百家姓历史文化博物馆 基本情况:《中华百家姓历史文化博物馆》是《中华族谱大典编辑委员会》报经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两院相关部门核准审批为直属事业法人主体单位。 馆藏资源:从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众多机构,经专家学者几十年收集整理了不同年代各姓氏的新、老族谱,十多万部,计三百多万册;已收集、整理出七百多个姓氏的溯源,收集、整理了一百零八个姓氏纪录片,是全球炎黄子孙追根溯源的 “根文化” 大数据库。 老家河南家谱馆 基本情况:由河南省档案馆和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河南省家谱文化研究院和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承建,重点展示 “老a家河南、根在中原” 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姓氏家谱根亲文化。 展厅设置:分为 8 个展厅,包括姓氏和家谱文化综合展厅、家谱陈列厅、姓氏独立展厅、家风家训厅等。其中家谱陈列厅收藏有 600 多a个姓氏、2 万多部、20 多万册全国各地家谱,在全国名列前茅。 河南省家谱研究会家谱档案馆 基本情况:是由河南省家谱研究会建设的以搜集各姓氏家谱资料为目的的一个专业性家谱研究机构。 馆藏资源:收藏了大中华区 800 多个姓氏的 30 多万册家谱,包括纸质家谱和缩微胶片家谱。还组织编修了《家谱编修实用资料大全》,研制了可填写式家谱(空白家谱)。 华夏百家姓文化产业研究院属下中华百家姓历史文化博物馆 基本情况:位于重庆市长寿区,是经中科院、社科院双认证的国家级文化工程,堪称华夏文明的 “基因库”。 馆藏资源:30 余年收集整理了 20 多万部、800 余万册各姓氏新老族谱、700 多个姓氏溯源,及新华总社音像中心联合拍摄的 108 部姓氏记录片等巨量珍贵文物典籍。
193次浏览
安禄山家谱
安禄山出身于中亚康国的粟特族家庭,后随母改嫁入安氏家族,其家谱相关信息较为复杂,以下是详细介绍: 直系亲属 生父:据史料推测,安禄山生父为康姓粟特人,在安禄山幼年时去世,具体身份不详。 母亲:阿史德氏,突厥巫师,以占卜为生。她向突厥战神 “阿荦山” 祈祷后怀孕,生下安禄山。 继父:安延偃,西胡昭武九姓之一的粟特人,突厥部落破败后,携带安禄山等人投奔岚州别驾安贞节。 妻子:康氏,安禄山发妻,具体信息记载较少。 儿子:安禄山有多个儿子,其中较为知名的是长子安庆宗,任太仆卿;少子安庆绪,任鸿胪卿,后杀安禄山自立为帝。 家族其他成员 安思顺:安禄山的堂兄,在大唐西线担任洮州刺史十年有余,手底下管着五千人马。开元初,与安禄山一起随安延偃逃离突厥部落,后两人约为兄弟,冒姓为安。 安道买:将军,其子安孝节、安贞节与安禄山关系密切。安贞节任岚州别驾时,收留了安延偃一家,安禄山在岚州静乐度过了少年时光。 姓氏来源:安禄山本姓康,属于 “昭武九姓” 之一,是中西亚康国人的后裔。其母改嫁安延偃后,他随继父姓冒姓为安。
238次浏览
八旗对应的姓氏
八旗制度是清朝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分为上三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和下五旗(镶红旗、正红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以下是各旗对应的部分姓氏: 上三旗 正黄旗:爱新觉罗氏、阿穆鲁氏、阿礼哈氏、阿克占氏、安达拉氏、爱浑氏、阿图拉墨氏、敖拉氏、阿尔拉氏、敖拉托欣氏、阿鲁氏、敖佳氏等。此外,还有一些比较著名的姓氏如董鄂氏,代表人物有董鄂妃。 历史人物 正黄旗董鄂妃 镶黄旗:富察氏、费莫氏、富尔库鲁氏、傅佳氏、伏尔哈氏、富森氏、傅锡理氏、富色勒氏、福塔氏、费佳氏等。其中,钮祜禄氏也是镶黄旗中的大姓,如和珅就出自钮祜禄氏家族。 历史人物 镶黄旗和珅 正白旗:亨奇勒氏、韩楚哈氏、瑚琥氏、哈尔吉氏、洪达理氏、胡锡氏、何齐拉氏、桓泰氏、瑚尔哈苏氏、恒吉理氏等。正白旗中有佟佳氏,佟国维、隆科多等都是佟佳氏的代表人物。 历史人物 正白旗佟国维 下五旗 镶红旗:叩德氏、库雅拉氏、科奇理氏、喀尔达苏氏、喀尔拉氏、库穆图氏、康仪理氏、克音氏、夸尔达氏、恺颜氏等。其中,叶赫那拉氏是镶红旗中的著名姓氏,慈禧太后就出自叶赫那拉氏。 历史人物 镶红旗慈禧太后 镶白旗:那木都鲁氏、纳喇氏、尼马察氏、宁古塔氏、钮赫勒氏、尼沙氏、钮颜氏、尼奇理氏、聂格理氏等。舒穆禄氏也是镶白旗的大姓之一,扬古利是舒穆禄氏的杰出代表。 正红旗:色尔杰氏、石富察氏、荪绰尔氏、塞赫理氏、索多理氏、萨穆希尔氏、松吉氏、石佳氏、萨尔图氏等。例如,他塔拉氏是正红旗的姓氏,珍妃就姓他塔拉氏。 历史人物 正红旗珍妃 正蓝旗:吴雅氏、兀札喇氏、吴札库氏、乌苏氏、温彻亨氏、温察氏、吴鲁氏、乌色氏、温特赫氏等。比如,鳌拜所属的瓜尔佳氏部分族人就在正蓝旗。 历史人物 正蓝旗鳌拜 由于历史原因,各旗姓氏可能存在变动和交叉,以上只是一个大致的对应关系。
370次浏览
安氏族谱字辈大全
安氏族谱字辈大观 安氏作为一个古老且分布广泛的姓氏,其家族繁衍昌盛,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众多分支。各分支为彰显家族传承、规范家族秩序,制定了独特的字辈体系。这些字辈不仅是家族成员取名的依据,更是承载着先辈们对后世的期望与教诲,记录着家族的发展脉络与文化传承。下面将为您呈现各地安氏的字辈情况。 山东地区 山东日照、青岛安氏字辈颇为独特。其十五世以上无统一行辈,且多以单字命名。自清道光十一年五修族谱起,议定统一行辈用字,自十六世始为 “曰” 字辈,顺序为 “曰为茂郁丰,伯仲久长增,金祺华丽象,荣耀景加兴”。到光绪十五年六修族谱时,考虑到每世限用一字导致同名者众多,遂从十八世起每世增加一字,变为 “曰为贤可宝,传述利以贞,慎修昭正式,衍泽庆有功”。至民国十九年七修族谱,因家族人口剧增,又将每世字辈扩充为四字,具体为 “贤才培茂,郁乃可宏,丰宝熙良,传在百从,述作中继,肇利久清,建以常基,增尔元贞,效金慎言,修其箴名,光华克昭,美丽正廷,象举式全,延善敦荣,德泽普耀,景庆升平,有志加益,兴起功成” 。山东青岛即墨区安氏字辈为 “振修承先,肇守荣居,正宗纯希,登崇殿经,元允从鸿” 。山东阳谷县及莘县安氏,其字辈是 “景秀恩宪广,兴佳兆子长,忠传浩英才,宏志振国强” 。山东茌平安氏则为 “士记富贵荣华兴,盛旺茂顺昌” 。山东新泰安氏秉持 “忠厚传家远,耕读续世常,仁义礼志信,温良公俭让,臣智勇强,文武其全贺,福禄祯祥禧,伯仲叔季宗” 的字辈顺序 。山东枣庄安氏字辈为 “培学(长)德修(朝)传(晋)家兆增志保平康” 。山东临沂安氏是 “学丙(家)全(洪)玉广” 。山东莒县安氏的字辈是 “月为茂玉丰(贵),伯仲久常增,金启” 。 陕西地区 陕西西安府武盛郡安氏,其家族字辈为 “忠天鼎修国,荣显尚汝德,维仁绍必昌,良士如闻道,万代永有光” 。这一字辈体系反映出该支安氏对忠诚、仁德等品质的重视,期望后世子孙能秉持高尚品德,将家族荣耀代代相传。 贵州地区 贵州六枝安氏字辈为 “定启金德明,常勇” 。贵州桐梓安氏字辈是 “崇单如太世,怀德金正国,水志大仁豫,仕肇…… 世绍宗定永,家庭干克邦” 。贵州思南安氏字辈则是 “守学如国其仕,登天正显文明,元世绍玉大德,万应廷启朝宗,永乐时维自秀,宏怀再复昌延” 。这些字辈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贵州地区安氏家族对道德、学问以及家族传承的追求。 四川地区 四川西昌安氏字辈为 “崇单如太世,怀德金正国,水志大仁豫,仕肇” 。四川阆中安氏字辈是 “师正天德永,忠开万世贤,祥龙必起应,名廷中三元” 。四川地区的这些安氏字辈,蕴含着对家族成员品德修养、建功立业的殷切期望。 河北地区 河北清河安氏一支字辈为 “东长风秀,西成有旺,百年树人” 。河北河间安氏字辈是 “国洪丰显宝贵” 。河北涿州保定安氏字辈为 “文成有永立德行百世昌体存常怀孝书在继代忠” 。这些字辈体现了河北安氏家族对家族昌盛、品德传承以及文化延续的重视。 湖南地区 湖南邵东、怀化安氏字辈内容丰富,老字派为 “天佐文明永,志思大朝廷,继应长春士,学能治邦国,宗光耀荣承,良傅元祖德,万代纲纪定,忠孝惟作则”,新字派为 “节义效先贤,福寿康宁悦,彝训昌盛典,乾坤辉伟业,玉金钦翊瑞,高仪通锦泽,广浩丽秀绵,正衍显英杰” 。湖南湘西永顺安氏字辈是 “文才大明兴,玉承世宗本,忠厚培先德,诗书启后人,勤俭必富贵,谦让定和平,永远居祖国,万代振家声” 。这些字辈充分展现了湖南安氏家族对文化传承、品德修养以及家国情怀的重视与传承。 江苏地区 江苏丰县安氏字辈为 “其赵槐映继,利方在允时,文意孝忠良,井德显代自” 。江苏铜山、山东郯城安氏字辈是 “囗法丙思庆,玉永广太昌,习学宝兴隆,同志明记怀,忠厚德祥呈” 。江苏扬州安氏字辈为 “治国永远良,旭正明文长,宝守兴功德,传家纪事昌” 。这些字辈从不同方面反映了江苏安氏家族对家族治理、文化传承以及品德修养的重视。 河南地区 河南新乡安氏字辈为 “瑞永希文继佩” 。河南商水固墙镇安氏字辈是 “万字学(shou)缘(jin)太,福德全修善,明大道功成,孝先贤” 。河南地区的这些安氏字辈,承载着家族对子孙在品德修养、学问追求等方面的期望。 湖北地区 湖北利川忠路镇八圣村安氏字辈为 “崇君显智锡,居远儒宗祖,传之德敬朝,勤正大光明” 。湖北武昌府忠孝门外安家桥安氏字辈是 “承先继志,为邦佳光,崇学敦本,永世克昌” 。这些字辈体现了湖北安氏家族对先辈传承的重视,以及对家族成员在品德、学问和对国家贡献方面的期望。 重庆地区 重庆开县安氏字辈为 “三元定邦德,名彰玉树瑶,枝发正长作,士诚如继光,泽荣华世代,绍书香” 。重庆涪陵安氏一支字辈是 “国正天星顺,官清民自安,子孙宏禄大,知绍福信宽”,另一支为 “行居宏德大,邦国永世祥,荣貴登台上,子孙文庆长” 。重庆南川安氏则更为复杂,民主支派为 “朝启升文尔,其自显宗杨,应佐忠良国,永振万民邦”;大铺支派为 “天顶修仁爵,礼义传万世”;大观支派为 “友应天榜,明光万国,大启仁文,昌荣世德”;大有支派为 “友应天榜,明光万国,文华盛治,世代忠良”,民国三十年统一续派为 “孝友承祖宪,诗礼化子方,仁信昭敬慕,义和兆荣昌,怀才尚济庶,学道雅超常,世代守训典,立名远流芳” 。重庆地区安氏字辈的丰富性,展现了其家族文化的多元与传承的复杂性。 其他地区 山西安邑安氏字辈为 “行居洪大,应天维知,新崇礼厚,德信文学,忠孝顺能” 。甘肃靖远安氏字辈是 “文维如单成,国清宗” 。辽宁大连安氏字辈为 “吉善之家庆有余” 。安徽合肥安氏字辈是 “兴学会增连庆修元” 。广西大化县安氏字辈为 “宏、居、大、应、高、明、正、宗、广、智、心、从、得、义、折、胜、文、其、昌” 。这些地区的安氏字辈,同样从各自的角度体现了家族的文化传承与价值追求。 安氏家族字辈繁多,分布广泛,每一支字辈都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共同构成了安氏家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体系。通过这些字辈,我们可以感受到安氏家族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对家族传承的坚定信念。无论是在山东的沿海地区,还是在贵州的山区;无论是在陕西的古都旁,还是在湖南的水乡边,安氏家族的后裔们都凭借着这些字辈,铭记家族根源,传承家族精神,在各自的生活中延续着安氏家族的辉煌。
299次浏览
安定堂梁氏族谱
基本信息 起源:梁氏起源于周朝,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安定堂” 是梁氏的一个重要堂号,表明家族郡望为安定郡。 内容构成:一般分为世系、传记、家规家训三个部分。世系是核心,详细记载家族世系关系;传记记录历代祖先的生平、功绩、品德等;家规家训规定家族成员行为准则。 字辈排序 庞各庄镇梁家务村梁氏:明代定字为 “广→孝→维→秀→惠”,5 代循环;清代扩展为 “德→仁→礼→智→信”,自第 6 代起循环使用。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梁氏:字辈为 “念四得百千文龄法仲祥石允凤英大盛荣永祖长耀源由东鲁肇基自陶唐三声传世代敦睦永芬芳接缉恢先绪修成厥后昌兰桂皆馥郁奕叶绍书香”。 迁徙分布 北京大兴区庞各庄镇梁家务村:始祖梁守仁于明永乐五年从山西洪洞随移民政策迁至该地,清乾隆三十五年次房迁至固安县梁家庄,清道光十二年三房迁至廊坊万庄镇。 台湾省台中县石冈乡:由广东潮州大埔县的梁阿极迁至,其后人在台湾繁衍。 重要人物 梁广才:北京大兴区庞各庄镇梁家务村梁氏 3 世,明正统年间捐粮千石赈灾,获赐 “义民” 匾额。 梁孝儒:北京大兴区庞各庄镇梁家务村梁氏 7 世,明末抗清义士,著《守节录》。 梁维新:北京大兴区庞各庄镇梁家务村梁氏 13 世,清末留学日本,民国初年任河北省议员,推动乡村教育。 族规家训 耕读传家:如庞各庄镇梁家务村梁氏规定 “子弟年满十岁,农闲必入塾习《千字文》《孝经》,违者罚米三斗”。 分支联络:“凡迁居外邑者,逢甲子年须返村校谱,缺三次者除名”。 婚姻禁忌:“同姓不婚,违者不得入祖茔;与李姓通婚需隔三代”。 查阅途径 庞各庄镇梁家务村《安定堂梁氏支谱》:学术研究可向大兴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交申请,需身份证、单位介绍信、研究计划书;梁氏直系后裔凭户口簿、村委会证明联系保管人梁孝军。 图书馆与档案馆:如首都图书馆藏有 1930 年抄本片段,档案号:BJ-TS-1930-LS。
266次浏览
亢姓氏怎么读
亢姓,出自姬姓,卫国大夫三伉之后。还有一说以封地为姓。山东省济宁市南,有个古代的军事要地叫亢父,《国策齐策》说,春秋时有个贵族受封于此,他的后代子孙便以封地名为氏,形成了亢姓。考亢氏史,封地为姓在先(春秋时期),该亢姓应为始祖。改伉为其次(战国时卫国),改子姓为再其次(五代十国时期),更佐姓无可考(详见《中国姓氏大全》)。康姓演变更在后(清朝时期)。 亢氏属于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也列在第五百七十四位,望族出武威郡、太原郡。在山东省济宁县南部一带有个地方,古时候叫亢父,是很著名的军事要冲,其地住民与驻军人中有以地名为姓氏者,形成了最初的亢氏。另外按典籍《风俗通》的记载,亢氏是由伉姓省去个“亻”偏旁而形成的,因为春秋时期卫国有名为伉的大夫,他的后代形成了亢氏。在史籍《姓苑》也记载:唐登科有亢潮,京兆人。又有五官正亢真轸。
9036次浏览
戈姓氏怎么读
戈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41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戈姓是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较广,今北京,天津武清,山东平度,内蒙古乌海,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河北无极、河北景县,河北沧州,献县,河间,河北张家口尚义县,一带山西太原,湖北利川,湖北襄阳,湖南芷江,江西崇仁、金溪,广西灌阳,云南陇川,浙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彝族、土家族有此姓。 戈氏是一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四十一位门阀。戈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戈氏是距今4000多年前一个以戈为名的古国的后裔,《姓氏考略》载:“戈氏,禹之后,分封于戈,以国为姓,望出临海。”上古夏朝时候,有个东夷族建立的戈国,是夏王朝的附庸国。后来戈国公族的后代,就以国名为姓,世代相传。而戈国这个国名,原来也是取自地名。在夏朝的少康帝使夏朝盛以后,少康的儿子“杼”,就并合了戈国,那里不再称戈国,还是称为戈地。而杼又将王族中的人分封到戈地去。随后,受封戈地的王族又形成一支以地名为姓戈姓。常州戈姓先世源于临海戈氏。江西新干县赣江东岸有戈姓人口约2000余人。常州地区约有戈姓人口1300余人,占全市人口的0.064%。历史上常州戈姓也出现了许多杰出人才。山东济宁中区唐口戈户村约有戈姓人口3000人左右!在江西上高徐家渡白土村有戈姓3000左右!在石家庄市无极县小吕村有1500人左右。
8254次浏览
官姓氏怎么读
官(Guān)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四川等省为多。官姓人口列全国第二百七十四位。官姓之具体得姓地不详,但其得姓于北方应无疑问。这支得姓于北方的姓氏后世却昌盛于南方,由于官姓在产生以后一直表现的很沉寂,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宋元,故官姓早期之繁衍情况令人难知其详。 官姓为当代排行第二百七十四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二。另外,有资料讲“官熙,宋时平度州上蔡人,州巨族”,表明宋时在平度州上蔡(今山东平度)一带也聚集着官姓大族。宋元之际,在今河南、山西、山东、陕西等北方省份均有官姓人家,而在南方的四川、浙江、江苏、安徽、福建、湖北、湖南、广东等省份,官姓已经广布,且人口众多。唐末官膺 世居东阳,因后唐懿宗年间,唐道渐衰,黄巢播乱。始祖母朱氏迁入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居住,得免于祸。明初,山西官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北京等地。明中叶以后,山陕豫等地之官姓渐有西入甘肃、宁夏、内蒙古自治区者。而广东、四川、湖南等地之官姓渐有徙居广西、云南之地者。明末清初之湖广填四川,则有两湖之官姓入居今四川、重庆。清康乾年间以后,山东平度一带之官姓则有伴随闯关东之风潮入迁于东北三省者。历民国而今,官姓在全国散布之地愈广。如今,官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福建、广东、湖南、四川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之官姓约占全国汉族官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四。
7653次浏览
赵姓名字大全男孩属虎
赵姓,中华姓氏之一,发祥地在今山西省,曾是晋国六卿之一。在北方地区是常见的姓氏之一。 赵姓男孩名字推荐: 【赵恩滔】 名字出处:取自李新的诗句《要见使君恩惠久,滔滔长伴汉江流》 恩:五行属土,用作人名意指仁爱、博爱、包容、博大之义; 滔:五行属水,用作人名意指广大、盛大、浩瀚、谈吐之义。 【赵启成】 名字出处:取自权德舆的诗句《启土封成纪,宜家县安喜》 启:五行属木,用作人名意指乐观、有智慧、锦绣前程之义; 成:五行属金,用作人名意指成功、成就、完成、优秀之义。 【赵九乔】 名字出处:取自晏殊的诗句《九阳资造化,天意属乔繇》 九:五行属金,用作人名意指才貌出众、学识渊博、处变不惊之义; 乔:五行属木,用作人名意指高大、改变、威严之义。 【赵南景】 南:五行属火,用作人名意指朝气、聪明、顺利、温暖、光彩之义; 景:五行属木,用作人名意指如意吉祥、推崇备至、前程似锦之义。 【赵书槿】 书:五行属金,用作人名意指知识丰富、学识文博、素养高之义; 槿:五行属木,用作人名意指朴实、敦厚、美好之义。
4765次浏览
12345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