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国哲学与道家文化研究(图)

2014-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85
转发:0
评论:0
中国哲学与道家文化研究(图),     《庄子》是一本奇书,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高层知识分子

 

    《庄子》是一本奇书,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高层知识分子中间,更有无可比拟的影响。宋人叶适云:“自周之书出,世之悦而好之者有四焉:好文者资其辞,求道者意其妙,泊俗者遣其累,好邪者济其欲。”鲁迅说:《庄子》一书,“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晚周诸子,就是现在常说的“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作品没有超过《庄子》的。闻一多认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顾颉刚则说:“在战国时代里,《庄子》是最高的哲学表现,《楚辞》是最高的文学表现。”秦汉以降,特别是魏晋之后,有关《庄子》的研究越来越多,或重文字考证,或重义理解释,或以玄学解《庄》或援《庄》解佛,更多的是借注《庄》、释《庄》获得一种人生解脱。庄学就是历代学者对《庄子》进行诠释和发挥而形成的一门学问。它与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近代西学的发展交融共进,和儒、道、释三教的关系盘根错节,十分复杂。可以说,庄学涉及史学、哲学、宗教学、文学等各大学科门类,是道家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不仅自身形成了一个十分浩繁博大的学术系统,而且与中国文化史、中国思想史密切相关。

    尽管庄学蕴含重大的学术价值,然而有关庄学的研究却长期被忽视了。蒙文通先生曾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提示从老庄学的角度研究道教哲学的发展演变,并提出了从唐代老庄学出发研究道教重玄学的观点,但前辈学者的远见卓识没有得到应有重视。20世纪90年代,虽有学人对庄学进行了零星、个案的研究,但把诠释庄子的历史加以系统整理、研究却尚属空白。从2000年起,熊铁基先生在继续老学研究的同时,又开始了庄学研究。2003年他与刘固盛、刘韶军合著的《中国庄学史》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是书出版后立即得到了学术界的好评,被认为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专门思想史”,“对我们把握中国经典的诠释特性,极有价值”;“它为中国哲学与道家文化的研究不仅仅开拓出了新天地,而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8年熊铁基先生等对此书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订,补充了个案,修改了内容,篇幅扩大了一倍。修订本于2009年12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新修订的《中国庄学史》运用历史文献与哲学思辨相互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充分利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对中国庄学从先秦至清代二千余年来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熊铁基先生等以历史学者的学术眼光研究庄学,其研究的角度、方法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庄学发展的时代背景。中国庄学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时代条件。因此,《中国庄学史》在叙述历代庄学时,并没有囿于庄学本身,而是通过对各个时期社会历史状况的具体考察,力图探究庄学衍变、转化的社会基础,以及不同文化政策对庄学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由此展开老庄学发展历史进程的分析。

    2.将庄学研究与中国古代思想学术发展联系起来。庄学是一个十分浩繁博大的学术体系,它与中国文化史、中国思想学术史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有鉴于此,没有把庄学孤立起来,而是将其放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背景上,放在汉唐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的背景上以及儒、释、道三教的关系之中加以梳理和阐发。

    3.注重综合性的研究。由于庄学著作众多,内容极其丰富广博,所以《中国庄学史》注意史学、哲学、宗教学等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对其主体内容进行综合性的阐析。文献、义理、宗教诸方面内容,无不涉及。

    4.揭示中国庄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撰写《中国老学史》时作者已指出,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老子”;庄学亦具有同样的特点,即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庄子”,每一个注解者有每一个注解者所理解的“庄子”,这是中国庄学发展的一条共同规律。据此,《中国庄学史》注意从思想史的高度重新认识和评价各历史时期的庄学作品。即是说,从历代庄学作品中,不仅可以看出作注者对《庄子》原义的领会和掌握,而且可以看出作注者本人的思想,并由此而反映出一定历史时期某些思想文化潮流的发展特征。

    5.确立庄学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历史地位。《庄子》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众所共知,但庄学的地位却尚未得到学术界的足够重视。通过《中国庄学史》的研究,我们可以获得对庄学的重新认识,如庄学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作用,庄学对道教重玄学的意义,庄学与宋明理学的关系等等,这些过去模糊不清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探讨,从而较为清楚地显示出了庄学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

    学术界以往对老、庄本身的研究比较重视,而对老、庄学的研究关注不够,因此,《中国庄学史》与《中国老学史》一样,也是一部开拓性的著作,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该著不仅为庄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对中国哲学史尤其是道家道教哲学的研究,亦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道家自然哲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道家文化崛起于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之世,伴随与中国封建社会。作为两千年来中国思想文化道路上的佼佼者,道家文化不但影响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演进,尤其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推进作用毋庸置疑。道家自然哲学道法自然。道家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道”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本根,而且也是宇宙的最高法则。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并不是指在道之上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主宰,而是强调道的本性即自然而然,正如河上公注所说:“道性自然无所法也。”“道法自然”的思想展示了老子学说的终极目的,这就是通过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展示天地万物的总法则。天人合一。在道家产生之前,命定论是古代中国最流行的天命。老子将道区分为天道和人道。他认为天道的规定性一曰自然,二曰无为,三曰为而不争。而人道本于天道,它从天道即自然之道演化而来,又追随自然之道,以自然之道为依归。因此,天道的规定性也应...
· 哲学流派-道家哲学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 古代哲学流派-道家哲学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 古代哲学流派-道家哲学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 茶文化―品茶论道―中国茶道与道家
第一节天人和一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有好处。而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一、人化自然人化自然,在茶道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回归渴望,以及人对“道”的体认。具体地说,人化自然表现为在品茶时乐于于自然亲近,在思想情感上能与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与自然相比拟并通过茶事实践去体悟自然的规律。这种人化自然,是道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思想的典型表现。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不同,中国茶道“人化自然”的渴求特别强烈,表现味茶人们在品茶时追求寄情于山水,忘情与山水,心融于山水的境界。元好问的《茗饮》一诗,就是天人和一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