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吴地风物—巧夺天工说苏绣

2015-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55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吴地风物—巧夺天工说苏绣,苏州刺绣究竟始于何时?囿于文献和实物的限制,目前尚难以确切说明。不过,据《说

  苏州刺绣究竟始于何时?囿于文献和实物的限制,目前尚难以确切说明。不过,据《说苑》、《三国志?吴志》、《拾遗记》等记载,在春秋时期,苏州已出现苏绣图案。到宋代,苏绣技艺开始成熟,从1950年虎丘塔出土的苏绣经帙中,已见有铺针、接针、平抢等针法。

  明代是苏绣发展史中极为重要的阶段,一方面是商品绣增多,另一方面是独特的地方风格开始形成。苏绣以图案秀丽、色彩文雅、针法多变、绣工精细见长,有“姑苏绣”之誉。及至清代,苏绣已成为苏州地区分布很广的家庭手工业,从事被面、枕套、鞋面、帐帏、椅帔、戏剧行头等日用品及花鸟、山水、佛像等艺术绣品的绣作,甚至皇室的凤冠、霞帔、补子、官服多出自苏绣艺人之手。为营销绣品,各种绣庄也应运而生,苏州因此被称为“绣市”。

  解放后,苏绣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提高的新时期,除苏州市区工艺系统有十数家与刺绣相关的企业外,苏州民间的绣娘常保持有十万余众,吴县农村一带几乎形成“家家有绣绷、户户有绣娘”的规模。姑苏城里,绣品店比比皆是,仅十全街就有数十家。苏绣日用品发展至10多个大类、2000多个品种,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各国各地区人民的喜爱。

  综观苏绣的特色,可用“平、齐、细、密、和、顺、光、匀”八个字来体现,有别于国内其它地区的绣品。比如双面绣“小猫”的绣制,为了绣活“猫眼”,就要根据其瞳孔受光部位的不同,用二十多种色彩近似的丝线来表达;绣“金鱼”的尾巴,往往将头发丝粗细的丝线“劈”成四十八分之一来绣制,使之有翩翩游动之感。这两种苏绣作品,曾经在保加利亚第六届普罗夫迪夫国际春季博览会和第五十六届波兰波兹南国际博览会上均获得了金奖。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对外文化交流的扩大,苏州刺绣常常超出自身的经济和艺术价值而成为连结各国人民友谊的纽带。自1956年始,苏绣艺人不断受邀出国表演,使巧夺天工的苏绣技艺留香芳邻天涯,五洲宾客也纷纷慕名来苏州参观绣艺操作和观赏作品,苏绣被美誉为“有生命的静物”、“东方的艺术明珠”。苏州刺绣,是苏州人民为全人类创造出的一份宝贵的艺术财富,是苏州人民的骄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吴地风物—话说重阳
重阳是我国民间一个传统节日,人们爱在这一天呼朋偕伴,登高眺远,咏诗作赋,以畅秋兴。无锡地区重阳节除吃重阳糕外,还吃螃蟹、喝菊花酒。重阳节登高都喜欢去锡惠公园。每年逢此节日,全市离退休老人皆聚会于锡山和惠山脚下,然后登高眺望,既可心旷神怡,又可锻炼身体。无锡民间对重阳这一天的阴、晴、风、雨很为注意。据说这一天的气候与今冬明春的气候以及来年的收成好坏有关。民间流传着不少谚语:“重阳无雨一冬晴”、“初九晴,一冬冰;初九阴,一冬温”,以及“不怕重阳雨,只怕重阳风”、“重阳湿漉漉、柴草千钱束”等。更认为重九天晴则冬至、年初一、正月半、清明的天气也都晴,反之,重阳雨,则上述4天也要雨。重阳佳节使古来诗人墨客都为之吟咏不绝,留传至今的文章、诗词不下300多篇。唐代王勃重阳节路过江西南昌藤王阁,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传世名文《藤王阁序》。元代大画家、无锡乡贤倪云林对重阳节也写下了一些佳词名诗。他在诗中说:“自小...
· 吴文化—吴地风物—吴地清明习俗
清明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逢此时,我们吴地也有踏青、扫墓、插柳、拔河、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此情此景,在文人墨客的诗中多有展现,别具情趣。踏青即郊游。《武林旧事》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宋人欧阳修的“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柳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的词句,宛如一幅清新又迷人的踏青风俗画。阳春是放风筝的大好时光。放风筝,作为一种古老而有生命力的文娱形式,在古代文人笔下留下了不少诗词。《红楼梦》中的“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就很有名。清人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柳绿莺啼的阳春儿童喜放风筝的情景。读罢这首诗,使人想起丘迟《与陈伯之书》中的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感到江南风光美不胜收。吴地古时清明节当日,许多人家的门楣上、灶头...
· 吴文化—吴地风物—“一来兴”的传说
动作一次,江南浙北一带方言叫做“一来兴”。有则与吴越春秋有关的传说,专道这一说法的由来。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释放后回到越国,卧薪尝胆,休养生贤放后回到越国,卧薪尝胆,休养生夏由来。
· 吴文化—吴地风物—菱角
又是菱角飘香时。菜市场、街头巷尾又听卖菱声,又闻菱角香。那脆甜鲜嫩的沙角菱、壳薄如玉的小白菱、红皮白肉的小红菱,甜嫩嫩、水灵灵、香喷喷,可谓物之娇娇;卖菱人婉转的卖菱声,可谓言之娓娓。文人墨客不仅爱尝菱且喜咏菱。白居易咏姑苏水红菱道:“菱池如镜净如波,白点花稀青角多”;杨万里描绘菱曰:“蟾蜍翘立蝶飞起,便是菱花著子时”;清人沈谨学曰:“菱儿个个相依生,秋水有情总觉冷。”菱角是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主产于我国南方,品种繁多,有青、红、紫等色,有大头、牛角、元宝等形,有四角、三角、双角、无角菱。不掌握吃菱之法,往往一不小心就会被菱角刺痛。肉如玉的菱角似乎有点吝己身惜己玉,引得人们怜香惜玉不止。乾隆下江南小住姑苏时,泛舟太湖,只见碧波浩淼,眼前菱花飘香,一时馋涎,命人献菱。曾被白居易赞美的小红菱一点不给皇帝老子面子,尖尖的菱角刺破了龙唇,顿时龙颜不悦。但是,怒归怒,不便发作,乾隆只得对着菱角...
· 吴文化—吴地风物—吴地“盖碗茶”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盖碗茶是大西北地区回族人民的一种传统饮茶方式。在江浙地区也有此习俗,叫做“泡茶”。早在宋元时期,江南的“泡茶”已颇负盛名了。《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中有一段饮用“泡茶”的描述:“翠莲听得公公讨茶,慌忙走到厨下……煎滚了茶,复到房中,打点各样果子,泡了一盘茶。”茶中有“两个初煨黄栗子,半抄新炒白芝麻,江南橄榄连皮核,塞北胡桃去壳子。”可见,饮用沏入干果、蜜饯的茶,在宋元时期已成为江南人民的一种家常饮茶方式。在文人雅士聚会时,泡茶又成为一种巧艺。不仅沏成了甜茶式样,连注水时也高下疾徐,令汤水沤成字画等物象,更平添了泡茶的乐趣。茶室中的堂倌倾壶注水也有各式各样的方式和技巧,做到了快而不澈,满而不溢,其技其巧,与大西北的“盖碗茶”巧艺有异曲同工之妙。据说,江南各地这种饮茶方式民间还时有所见。苏州、无锡人家的女儿出嫁,男方要送给女家荔枝、桂园、胡桃、蜜枣和上好的茶叶作泡茶款客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