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学人散议—蚕丝业和中国文化

2015-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78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学人散议—蚕丝业和中国文化,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创造。蚕丝业为中国人提供了衣料的来源,

  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创造。蚕丝业为中国人 提供了衣料的来源,提供了对外交流的纽带,同时,它也表现为一种文 化形态,从古到今,华夏文明深深地打上了蚕 丝业的烙印。

  首先是在语言文字方面。以“纟”为偏旁的字在汉字中占有很大的 比重。起源于蚕丝业的词汇大大丰富了我们民族的语言:“农桑”是农 业生产的代名词,“桑梓”指故乡或 出生地,“桑榆”指晚年,“锦绣 ”用来描绘美好的事物……这样的例子在成语中也很多:沧海桑田、作 茧自缚、蚕食鲸吞、指桑骂槐……

  其次是在文学作品中。从古代第一部诗歌集《诗 经》中的诗篇,到 汉代乐府中的《陌上桑》,直至现代文学巨匠矛盾的名著《春蚕》,几 千年来,以养丝为题材的文学连绵不断。如果没有蚕丝业,中国文坛将 寂寞得多。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 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形象生动,千百年来受人传诵;宋代诗人张俞的名气并不大,可是, 他的《蚕妇》诗却感人至深:“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 人。”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给我们留下了“金戈铁马,气 吞万里如虎”等激昂雄壮的诗句,他也以悠闲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宋代农 村的蚕桑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真 是不胜枚 举。这些作品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古代社会,它们已经凝固成历史,成为 我国文学遗产中的瑰宝,并以其不朽的魅力流传千古。

  人类的艺术和物质生产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一部蚕 丝业的历史同 时也是一部艺术发展史。那些制作精美、图案鲜艳的丝绸既是生活用品 ,又是上乘的艺术品。由蚕丝业衍生出来的艺术形式种类繁多:绢扇、 宫灯、刺绣……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 刺绣了,我国刺绣艺术分为苏绣、 湘绣等许多流派,誉满全球,当我们欣赏巧夺天工的刺绣作品时,千万 不要忘记这种传统艺术建筑在蚕丝业的基础上。

  蚕丝业对于中华民族还有一个意义 重大但却往往被人忽略的伟大贡 献,那就是,它直接导致了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缫丝要经历漂 絮过程,漂絮时,一些残丝积留在箔上,干了以后,结成白色的薄片, 西汉末年起,这种 薄片被用于书写,称为“赫蹄”,这就是纸的雏形。 人们由此受到启发,开始了用植物纤维制作书写工具的探索,东汉的蔡 伦在前人的基础上,完成了用破布、旧鱼网等原料造纸的伟大发明。 古 代世界各地的书写工具五花八门,在外国有羊皮、树皮和草叶,在中国 有竹简、木简和帛,这些东西或是太昂贵,或是过于笨重,或是不易保 存,各个民族都在寻找理想的代用品。在这场无 形的竞赛中,获胜者是 中华民族。造纸术的发明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个殊 荣属于中国。不是幸运女神偏袒我们,而是蚕丝处理工艺为它创造了前 提。我们中国人踩着蚕丝业 的阶梯跨入了造纸术这个辉煌的科学殿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学人散议—钱诗和宋诗
钱钟书先生喜爱宋诗,有时也情不自禁对宋诗进行取神的模仿,试看下例:《当子夜歌》之三:“妾为刀背,欢(编者注:古时女子对所恋男子的爱称)作刀口;欢情自薄,妾情常厚。”“子夜歌”是南朝乐府民歌,多写爱情,“当”是模拟,代替的意思。这首缠绵悱恻,取譬新颖的情诗,其实与宋代许《乐府》之一:“妾心如镜面,一规秋水清;郎心如镜背,磨杀不分明”很有渊源关系,均用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来进行对比,而且取喻新颖,感情深厚。顺便提一下,《当子夜歌》之一:“妾心如关,守卫严甚;欢竟入来,如无人境”;之二:“妾心如室,欢来居中;键户藏钥,欢出无从。”虽取喻方法不同,也同为比喻新颖的极好的爱情诗,应当同读。
· 吴文化—学人散议—吴地的墩
江阴考古新发现中有一个高城墩良渚文化遗址,由此想起历来在太湖地区发现的古文化遗址多半出自“墩”。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有锡山施墩、葛埭桥的庵基墩,吴县的窑墩和澄墩。马家浜文化遗址有常州的圩墩,张家港的老烟墩、蔡墩和韩墩。崧泽-良渚型文化遗址有梁溪北岸的仙蠡墩、苏州张陵山的东山墩和西山墩。良渚文化遗址有上海的戚家墩,武进的寺墩、金鸡墩,横林的青墩,昆山的绰墩。马桥文化遗址有江阴云亭的望海墩……这些墩与早被破坏了的或尚未发现的高台土墩,在四五千年前的高古时代像星星一样点缀在太湖平原的周围。“平地有堆曰墩”,这些在平地上用各色土壤堆筑成的墩,最早时只是陵墓和祭坛。夏商以远,我们的祖先挖地成穴埋葬死去的酋长和民族英雄,动用数以万计的劳力堆土成陵成坛。“坛,祭场也,祭神之所”,这种高台土墩考古界称之谓“土筑金字塔”。据说武进的寺墩最高,发掘时尚高20多米,经历了无数风雨的剥蚀和人为的侵削,依然巍峨挺立。...
· 吴文化—学人散议—闲话“绝对”
所谓“绝对”,是指绝妙而又唯一的对联。乾隆才子纪晓岚曾夸海口:天下无不可对之对。不料夫人将他一军,出联:“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此联不仅难倒纪大学士,也难倒此后两百多年天下文人。更有好事者前面加一“明”字:“明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难度又添一层。几年前,澳门楹联学会悬赏十万重金,向海内外征集“明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下联。结果是应征稿件逾万,赏金无人配领。广东某燃气灶具厂作产品广告征联,减少内容,出联为“个个孔明诸葛亮”,放宽应对要求,同音字亦可。得奖下联是:“家家居易百(白)乐添(天)”,仔细品味,不失为佳作。
· 吴文化—学人散议—“名教”深渊
宋明理学特别强调名分纲常、忠孝节义,所以才有“名教”的雅称。明末天启六年,暮春三月,高攀龙自溺于家园池塘。池塘现在江南中学园内,郭沫若“高子止水”的题词十分醒目。高攀龙死于魏党阉逆的是不争的事实,但高攀龙又是程朱理学的忠实信徒,不能轻看了纲常名教的祸毒。从这一层意义看,那小小池塘,又仿佛是个“名教”深渊。高攀龙执东林讲席近30年,名满四海;他仕途坎坷,但为官一任都以正直刚介著称,无怪后世敬仰缅怀。然而作为一介儒生,作为理学门徒,长期习染的理学教条深入骨髓,身为大儒,心为庸奴,投死效忠,终为冤鬼。有文字记载,高攀龙投水后的第二天早晨,家人找遍屋里不见人,卧房只荧荧灯火如豆。他们来到后园,只见他“站立水中,左手护心,右手傍岸,衣履整齐,污泥不染……面色如生”,从容、安详。都说是苦练静功的结果,然而,这却是始料未及的。理学家静坐旨在内省,用高攀龙的话说是“胸中理,欲交战,殊不宁贴”,至闭关入定,...
· 吴文化—学人散议—寒山和他的诗
杜牧《江南春》绝句中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苏州名胜寒山寺兴建于南北朝的梁代,大概是这“四百八十寺”中的一寺,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它只是江南一个普通的寺院罢了。到了唐代,据《高僧传》记载:“丰干师居天台国清寺,出云游,适闾丘胤出守台州,问彼有贤达否?曰‘寒山文殊,拾得普贤,状如贫子,又似疯狂’。闾丘胤至任,入寺见二人拜之。二人曰:‘丰干饶舌’,便连壁出走。”逃到苏州,落脚妙利普明塔院,此后才有寒山寺之名。晚唐诗人张继写了一首七绝《枫桥夜泊》之后,寒山寺声名大噪。游寒山寺的人大都知道寒山、拾得是两位高僧,但知道寒山是一位著名的诗僧的人,恐怕不多。寒山也叫寒山子,他是我国唐代的一位传奇式的诗僧。唐代僧人写诗的很多,著名的有皎然、齐已、贯休等,他们都有诗集流传于世。唐代僧诗总共超过二千首,约占现存唐诗总数的二十分之一。寒山的诗,在唐代僧诗中享有盛名,对唐诗的发展和繁荣起过一定的作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