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代牛为什么会变成国宝 它在古代的地位如何

2016-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019
转发:0
评论:0
古代牛为什么会变成国宝它在古代的地位如何,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古代牛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谁能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古代牛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谁能想到,牛在古代也曾被当做国宝。可能现代人对于牛的认识,多停留在美食阶段。牛肉能制成各种美食,无论是日常料理还是高级料理,牛肉都是常客。不过牛对于古人来说,不仅仅是食物这么简单,而是赋予了更多价值和意义。当然,牛作为劳动力也是一把好手,但牛为什么会变成国宝呢?下面就为大家讲讲牛在古代的地位变化,要是感兴趣的话,就一起来看看吧。

  走进任何一条美食小街。

  放眼望去,与牛肉有关的美食可谓比比皆是:兰州牛肉拉面、加州牛肉面、烤牛肉、炸牛排……

  这种高蛋白、低脂肪、味道鲜美的肉食深受老饕食客的追捧。

  然而在古代社会,古人虽然也知道牛肉至上美味,却不能轻易获得食材,以饱口腹之欲。

  因为在工业不发达的古代,宰杀耕牛吃肉属于违法行为。

  01

  国宝级动物

  元朝农业专家王祯在《农书》中说:“农为牛本,有功于世”。

  数以千年农耕文明的延续,成为中华民族的立国之本。

  历代统治者充分认识到保护耕牛,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因而促使耕牛大量繁衍生息,成为国宝级的保护动物。

  《礼记》记载: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代,规定“诸侯无故不杀牛”,也就是说省部级封疆大吏都无权轻易杀牛,就更谈不上吃牛肉了。

  只有国家最高领导人才可以在春秋两个季节,宰杀牛、羊、豕(猪)等三牲祭祀天地、祖宗,称作“太牢”或“大牢”,诸侯祭祀称作“少牢”。

  只有羊、豕两种动物,大夫只可用一种动物祭祀,但绝不是牛。至于平民百姓就只能以面食等祭祀了,想吃到牛肉谈何容易。

  汉朝时,《汉律》严格规定:

  “不得少齿”就是说不可以宰杀青壮的耕牛,老病的牛可以宰杀,可是牛老肉也老,蒸不熟煮不烂,对老饕们不大。随便了青壮的耕牛,搞不好要掉脑袋,“王法禁杀牛,犯禁杀之者诛”。

  隋唐、两宋、五代十国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提升,对耕牛的保护加大了力度,老弱病残的耕牛也不允许屠宰,只有自然死亡后的耕牛允许百姓食用。

  02

  战争物资

  《太平广记》记载:“阮倪者,性特忍害。因醉出郭,见有放牛,直探牛舌本,割之以归,为炙食之。其后倪生一子,无舌,人以为牛之报也。”

  讲述的是一个叫阮倪的人割掉牛舌烤着吃了,后来生了个孩子天生没有舌头,遭了报应。

  这个段子虽然很假,但从侧面足可看出古代社会人们对耕牛的重视程度。

  古代保护耕牛除了发展农业之外,还有另一种原因。

  就是牛与马同属于战争奇缺物资。

  马在冷兵器时代,是战争不可或缺的国家级战略物资,而牛同样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唐律疏议》记载:“马牛军国所用,故与余畜不同。若有盗杀牛者,徒两年半。”

  牛不仅可以拉车运输物资,死去仍然可以服务于战争,牛皮、牛筋可制作战靴、铠甲、束带、缰绳、马鞭、弓箭等。

  民间耕牛死亡,牛皮牛筋必须无条件上交官方,倘若藏匿被发现,轻者挨顿板子,严重的要判刑并处罚金。

  五代十国时期,后周郭威曾经下令:百姓有田五十亩者需上交牛皮一张,就是防止军用物资流入国外。

  03

  上行下不效

  北宋初年的《宋刑统》有严格规定——“诸故杀官私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杀牛马者徒一年”。

  南宋时更为严厉:“诸故杀官私马牛徒三年”,这里说的是宰杀自家的耕牛,如果是偷盗宰杀别人家的耕牛,判处“决脊杖二十,随处配役一年放。”

  咸平六年(1003年),宋真宗下了一道圣旨:严禁耕牛和食用牛肉,禁食珍禽野味,杜绝饮食奢侈之风,保护耕牛,发展农业。

  真宗皇帝还带头不吃牛肉,当时的开封皇宫御膳房记录:每年要消耗四十三万斤羊肉、四千斤猪肉,却无一钱牛肉。

  官场上层流行吃羊肉,老百姓却坚持“以牛肉为上味”。

  政府不让杀牛和买卖牛肉,民间的需求反而增大,黑市就猖獗起来。

  很多敢于冒险的投机商人开始以杀牛为业,老百姓也有很多人公然违反禁令。

  大吃特嚼牛肉,开封、洛阳一带牛肉摊子铺面随处可见,以至于出现“一乡皆食牛”的壮观场景。

  04

  矛盾的禁令

  老百姓难道不怕法律严惩吗?

  当然害怕,不过买卖双方交了一定数额的“牛肉税”之后,地方政府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朝廷禁令形同虚设。

  地方官员的腰包鼓了起来,朝廷禁止杀牛吃肉的一纸禁令就变成了擦屁股纸,一文不值。

  但也有正直的官员看不下去了。

  天圣九年(1031年),山东莱州知府张周物向仁宗皇帝汇报工作时提到:“朝廷禁止耕牛,可是下边官员“牛肉税”照收不误,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皇帝的脸红一阵白一阵,心里叨叨:拿朕的话当狗放屁了!

  牛肉税自此取消,杀牛吃肉等违法现象才有所收敛。

  在宋朝时杀自己家的耕牛有多严重?《宋史》中也有相关一段记载:

  包拯任天长县知县时,发生一起盗割邻居牛舌案。

  有一天,某农夫前来报案,声称自家的耕牛被人给割掉了舌头。

  包拯告诉他:“第归,杀而鬻之。”——你回家吧,把老牛杀了。

  农夫说:“那我不犯法吗?”

  包拯说:“官府同意就不属于违法了,你回去啥也别说,专等着割牛舌的人自己出来。”

  农夫果真回去杀牛,有个地痞屁颠儿屁颠儿,跑到县衙状告农夫杀牛。

  包拯嘿嘿一笑:“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

  这人是又惊有服。

  05

  没有法外之地

  从元朝开始,到明清时期,老了病了、不能继续劳作的的耕牛是允许屠宰食用的。

  但需要经过官方确认,并由官方统一宰杀,牛的主人也不可以自作主张。

  《元史》记载了元顺帝妥欢帖睦尔的一道诏书:

  “盗牛马者劓[yì](割鼻)。盗驴骡者黥额(刺面额涂墨),再犯劓。盗羊豕者墨项,再犯黥,三犯劓,劓后再犯者死。”

  比起宋朝以前,处罚相对减轻了许多。

  清朝嘉庆年间,嘉庆帝的岳父——陕西道监察御史花良阿奉旨巡视西域,经过调查上了一道折子:建议把回民宰杀的牛、由蒙古贩运的食用牛与中原农耕的牛加以区别对待,不应搞一刀切,否则的话,影响国家税收增加。

  嘉庆帝以“国家税出入岂系此区区”为由,驳回奏折意见,还贬官以为惩戒,一点面子也没给老丈人。

  由此可见,耕牛在清朝皇帝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看看古代男子是如何称呼小老婆的?古代妾的地位
古人是如何称呼小老婆的?中国最早的小老婆,可能来自两个地位悬殊的族群。一个是无法把自己当人看的犯了罪的女奴。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女子有罪者为人妾。”即完全的泄欲工具。另一个则比较尊贵,朱熹在集注里提到的“归妹”,指的是殷商或更早时期贵族之间出现的媵婚制,姐姐出嫁,妹妹或其他近亲女眷媵陪。除姐姐是正妻外,其他女性都属于小老婆范畴。大家所熟知的娥皇女英嫁舜的传说,如今难以考证是否分了大小,但肯定是媵婚的源头。媵婚制,在春秋时期仍盛行,如《左传》、《公羊传》等书均有记载。奇怪的是,到了战国以后,媵婚在文字记载中却销声匿迹了。咱们且不去探究其中的原因,单说小老婆的称谓变迁,或能找到一些有趣的文化观念及习俗。最通俗的称呼正妻以外的小老婆,古人一般将她们统称为妾。妾这种称呼,多见于书面文字,历史最久远,也最为人知,其普及程度堪比今天的“二奶”.需要说明的是,在古人的日常口语中,对于小老婆,往往并...
· 清代为何祭祀黄帝?它在皇家祭祀中地位如何
黄帝祭祀古已有之,不止汉族政权,少数民族政权同样祭祀黄帝,清代尤甚。清代为何祭祀黄帝,黄帝在清代皇家祭祀中地位如何?作为民族始祖的黄帝起于何时?拜祭黄帝究竟应该在陕西还是在河南?这一争议最近爆红网络,使得人们重新关注“拜祭黄帝”这个话题。其实,拜祭黄帝,自古有之。历史上的大一统政权中,不独汉族政权公祭黄帝,少数民族政权也从不缺席这一活动,其中清代尤甚。清代一方面承前朝之制,设黄帝神像于帝王庙中,皇帝多次亲临致祭;另一方面常派专员致祭黄帝陵寝,规格隆重,一般是三年一次,若遇特殊事由,随时致祭。那么问题来了,清朝为什么要隆而重之得祭祀黄帝呢?网络配图其实,在传统历史叙事中黄帝有多重面相:他既是神灵,乃五方上帝之一,又是肇启文明的人文初祖;既是开启帝系之始的人间帝王,又是擅长医学、纺织等各类发明创造的上古版爱迪生。然而,黄帝作为“华夏族始祖”却并非古已有之,而是晚近不断形成构建出来的。不少历史学...
· 古代生活史——地位
?妇女的社会地位在中国古代总的趋势是逐渐下降,宋代处于逐渐下降的过程之中,并非直转急下。一理学家的妇女观宋代确实出了一批理学家,他们歧视妇女。程颐强调:“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司马光也说什么“夫天也,妻地也”。但有两点不可忽视。首先,理学家并非歧视妇女的始作俑者。“夫者,妻之天也”,妇人“从一而终”一类的说教早已出自前代儒家者流之口。何况“失节事极大”一语不足以概括理学家的妇女观。程颐主张:“出妻令其可嫁”;司马光指出:“夫妇以义合,义绝则离。”并不绝对反对离婚。他们提倡“终身夫妇”,希望夫妇白头偕老。程颐认为:“凡为夫妇时,岂有一人先死,一人再娶,一人再嫁之约?只约终身夫妇也。”至于宋代民谚“嫁得鸡,逐鸡飞;嫁得狗,逐狗走”,唐代已有之。杜甫《新婚别》:“嫁女有所归,鸡狗亦相得”,即脱胎于此。其次,当时的社会舆论并非理学的一统天下。持反对态度者大有人在:“众则非之,以为无行。”谢伋提...
· 古代中国男性何时占据社会主导地位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是《论语》中的孔子语录。当然,性别歧视之风并非由孔子开启,将性别歧视体现得淋漓尽致的男权制也并非由孔子制定。不过,男性在社会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的具体时间和原因,或许能在他们祖先的遗骨中找到。近期,科学家在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175具遗骸时发现,这些遗骨中的结缔组织及胶原,能为上述问题提供一定线索。这些蛋白质中的一种碳元素标记,有助于推断死者生前食用的谷物类型,而其中的一种碳元素标记则与饮食中肉类所占的比例相关。相关研究发表在今年1月的《美国科学院院刊》上。遗骨中的化学物质显示,在始于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男性与女性的饮食结构类似。当时农业兴起,两性皆食用肉类和谷类。“农耕早期,女性在粮食生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男女的饮食类似,社会地位也大体相当。”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的考古学家、这项研究的负责人凯特·佩琴金娜指出。男性与...
· 古代中国男性何时占据社会主导地位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是《论语》中的孔子语录。当然,性别歧视之风并非由孔子开启,将性别歧视体现得淋漓尽致的男权制也并非由孔子制定。不过,男性在社会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的具体时间和原因,或许能在他们祖先的遗骨中找到。近期,科学家在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175具遗骸时发现,这些遗骨中的结缔组织及胶原,能为上述问题提供一定线索。这些蛋白质中的一种碳元素标记,有助于推断死者生前食用的谷物类型,而其中的一种碳元素标记则与饮食中肉类所占的比例相关。相关研究发表在今年1月的《美国科学院院刊》上。遗骨中的化学物质显示,在始于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男性与女性的饮食结构类似。当时农业兴起,两性皆食用肉类和谷类。“农耕早期,女性在粮食生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男女的饮食类似,社会地位也大体相当。”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的考古学家、这项研究的负责人凯特·佩琴金娜指出。男性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