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葫芦笙是啥?为何会是拉祜族的吉祥物

2016-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64
转发:0
评论:0
葫芦笙是啥?为何会是拉祜族的吉祥物,葫芦笙在拉祜族的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函并深

  葫芦笙在拉祜族的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函并深为人们所喜爱;其制作工艺及其在民间的传承独具特点,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这一工艺逐渐形成相对集中的产地和成套的工艺。

  拉祜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葫芦文化不仅极有民族特点且渊源流长。在拉祜族古诗歌中,葫芦被美称为“阿朋阿龙”。“朋”和“龙”都具有吉祥、幸福、丰收的含义。在拉祜族创世史诗《索代》和《牡帕密帕》中,流传葫芦孕育了人类的始祖。因此,拉祜人把葫芦作图腾而加以崇拜,甚至把它作为一个民族发展强盛的吉祥神圣之物。而由此而产生的在拉祜族中流传盛广的葫芦笙因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也流芳千古。

  葫芦笙的传说

  在澜沧拉祜山寨,相传古时候有一对老夫妇,他们的五个儿女都在外边谋生,有的打猎,有的捕鱼,分散在五个方向,就是逢年过节也难得团圆。老夫妇心灵手巧,从山上砍来“波搭”竹,做成五支精致的竹管,在竹管的底端还削出,用嘴一吹就发出响亮、优美的音响,他们又从竹楼的棚架上选了一个光滑的葫芦,掏出里面籽粒,将五根长短不同的竹管捆在一起,插在葫芦膛里,又在葫芦柄处安了一个木制吹嘴。

  每当他们吹起葫芦笙,五个儿女听到由家乡传来的新奇、悦耳的音调,便从不同方向奔回家中。从此,老俩口再也不愁见不到儿女了,葫芦笙就这样在拉祜族流传起来。

  葫芦笙的制作

  拉祜族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等都离不开葫芦笙。南嘎河拉祜族的葫芦笙制作较精细,主要工具为6~7种大小不同的刻刀,原料包括坚竹、泡竹、空心竹、葫芦、酸蜂蜡和铅等。制作工艺十分精细考究,音管和葫芦的选择都非常认真。

  制作过程主要有摘葫芦、修葫芦(修整外形和掏孔)、截竹管、安装、粘管、调音等6道工序,其中以调音最为关键,一定要反复多次调试才能保证音准,这道工序非师傅不能为之。葫芦笙有大有小,有长有短,不同的葫芦笙发出的声音高低不同。葫芦笙小的如鸡蛋大小,大的可达到1米以上。

  葫芦笙制作工艺在拉祜族聚居区十分普遍,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木嘎乡南六村南嘎河寨是葫芦笙制作技艺水平较高的一个拉祜族村寨。

  制作葫芦笙在当地属于劳动量较轻的手工艺,一般成年男子大多都会制作,师承关系以家庭为单位,传男不传女,代代相传。由于南戛河葫芦笙制作精细、声音响亮、音调准确、价格便宜而倍受欢迎。目前,制作和销售葫芦笙已经成为南戛河重要的家庭手工业和经济增收的主要来源。

  总之,葫芦笙是拉祜族的吉祥物,也是他们悠久历史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见证,对维系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起到积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拉祜族历史简介拉祜族的历史起源是啥
拉祜族源于原分于甘、青地区的古羌人,后不断向南迁徒。至迟到战国时代已活动在云南境内。根据考古发现分析,战国时期的拉祜族先民已脱离原始时代,他们男女均头梳双辫、身着及膝长袍,从事迁徙农业和畜牧业。但狩猎和采集仍占有较大比重。自三国、两晋至唐,拉祜、彝等族先民共同组“乌蛮”集团。“乌蛮”集团是靠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形成的,拉祜族部落即以贡纳形式隶属于彝族主盟部落。社会性质处于奴隶制。政治制度是一种政教合一的“鬼主”制。即部落首领称“鬼王”,主盟部落首领为“大鬼主”,隶属的部落首领则为“小鬼主”。“鬼王”之间根据其势力大小强弱相互制约、统治。从两晋到明、清,拉祜族部落先后以贡纳形式隶属于彝族主盟部落、南中大姓、南诏、大理国及傣族土司,在贡赋增重时往往进行军事反抗,并不惜举族迁徙。而拉祜族部落首领为满足扩张需要,也不断向外展开军事掠夺活动,当军事活动失败后,则举族迁离故地。自唐代起,拉祜族的迁徙活动...
· 拉祜族乐器简介拉祜族的小三弦是啥样的
拉祜族小三弦,是拉祜族、佤族和哈尼族爱尼人的弹拨弦鸣乐器。因拉祜人最为喜爱而得名。流行于云南省思茅地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临沧地区沧源佤族自治县等地。形制比较独特,它不仅与汉族的小三弦有较大区别,也与云南其他民族的小三弦有显著不同,但却与广西壮族的三弦相仿(只琴箱不是筒形),琴体小巧玲珑。多使用一整块梨木、果木或其它硬杂木斫制而成,当地则用糯梨木或茶木制作,而以茶木制作的音质最佳。也可琴箱单独制作,然后装入琴头、琴杆。它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和琴弦等部分组成,规格大小不一,全长40厘米~60厘米。共鸣箱(琴鼓)呈扁圆形,琴框上、下开有装入琴杆的方孔,正面以蛤蚧皮、羊皮、蛇皮或蟒皮蒙面,并用竹钉固定,后面设有木制并镂空各种民族图案的音窗。琴箱直径8厘米~12厘米、厚4厘米~8厘米,较一般三弦为小,故可使发音坚实、脆亮。琴头为扁铲形,上部较宽,顶端朝后呈弧形弯曲,中间设有弦槽或弦库,明...
· 拉祜族饮食拉祜族特殊的饮食习惯是啥
一是“剁生”。从前捕获猎物后,在开膛剖肚时,中年人喜欢用手捧喝热气腾腾的“护心血”,他们认为有补血护心、强身健体、消除劳损的作用。“剁生”就是从这一习俗延伸来的拉祜族年节的头道佳肴。其做法是将公猪或公兽的新鲜里脊肉和护心血,掺上韭菜根、香茅草、辣椒、花椒、胡椒、生姜、草果、薄荷、橄榄皮、香料及食盐等配料,混在一起剁碎上桌,味道极为鲜美爽口。剁生虽然好吃,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吃的。小孩、未生育妇女和有病者禁止食用,只有那些健壮的成年男人才能食用。二是烤肉。很多地方的人们都喜食烤肉,巴西烤牛肉、韩国烤五花肉、族人烤全羊等都很有名。若论烤肉食材与火源的原生古朴及其美味,拉祜烤肉当位列前茅。因为现代烤肉的食材,大都是饲料喂养,火源用的是煤炭、煤气、石化气体等,这样的火源烤出来的饲料肉,能好吃、能无害养生吗?而拉祜族吃的烤肉,用的是放养在大山里每天跑着“马拉松”的猪羊牛等,火源用的是森林里出来的杂木或栗...
· 拉祜族“芦笙舞”是怎样跳的?有着怎样的风格
芦笙舞是拉祜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在节日集会或有的祭祀活动时,均跳此舞。拉祜族与同属氐羌族群的彝族一样,崇拜葫芦,把葫芦视作祖先诞生的母体的象征。芦笙舞的动作,除有少数为祭祀活动时的特有动作外,绝大部分是表现生产生活和模拟动物生活的,其过程非常详尽。男的吹笙,女的手拉手围成圆圈其舞为芦笙舞的基本舞蹈形式。芦笙舞是特点突出的拉祜族代表性舞蹈。跳起芦笙舞,能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充满民族团聚的欢乐,增强民族的信心和力量。拉祜族百分之八十以上集中分布的澜沧江以西地区,都跳芦笙舞。而与其它民族杂居地区则较流行跳歌。葫芦笙悠扬婉转、口弦声余音绕梁,表现拉祜族劳动场面的“丰收摆舞”充满欢腾和激情,使人难以忘怀。芦笙舞又称为跳歌,是西双版纳拉祜族的一种民间舞蹈。拉祜族的乐器主要有三弦、芦笙和口弦。民间歌舞都以芦笙和三弦作伴奏。因此,人们把这种集体性自娱舞蹈称为芦笙舞。芦笙与拉祜族自古有缘。民间传说,早在大...
· 拉祜族传统房屋是啥样的?有何民族特点
拉祜族传统房屋建筑形式是竹木结构的木桩斜顶楼房,有方形及椭圆形两种。房屋大小不一,陈设简单,起居饮食都在一处。困火搪而眠,许多贫苦农民无被盖,垫竹篱,盖蓑衣,烧火取暖。与汉族、彝族杂居或毗邻而居的拉祜族,通常采用土掌房或竹木结构的低矮草房,建于向阳的平坡上,贫户一般不开窗,不分间,一家数代分床同宿,床临火塘四周,以便夜寒取暖,居室十分简易。此外,在澜沧县原糯福区一带,民主改革前尚保留着大家庭公社集体居住的大房子。大房子为竹木结构木桩的双斜面长形草房,一般的长十八至二十米,宽八至十四米,内分成若于间,供各个个体家庭居住,多达一百三十余人,居室外设有各户火塘。此种大房子,大多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随着家庭公社曲解体而消失。拉祜语中的“底页”,意为一个大家,实际上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共同生产劳动、共同消费的大家庭公社。大房子,便是大家庭公社成员共同居住的住房。在新中国建立之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