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你知道清兵制服上“兵”和“勇”的区别吗

2016-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16
转发:0
评论:0
你知道清兵制服上“兵”和“勇”的区别吗,经常在有关清朝的书籍、文章或影视剧上看到“兵”和“勇”二字,但很多人对这两种标志

经常在有关清朝的书籍、文章或影视剧上看到“兵”和“勇”二字,但很多人对这两种标志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史载,“兵”是清代国家的常备武装力量,包括八旗军和绿营军。八旗军分为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这些都是大清的正规军,直接隶属皇帝,八旗兵为世兵制,在16岁以上的八旗男性子弟中挑选。“余丁”和不满16岁的“幼丁”,可以挑补为养育兵,即预备兵。

绿营军则是为弥补满军的不足而建立的汉人组成的汉兵,是清入关后改编和新招的汉人部队。这种军队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故称绿营兵,也叫绿旗兵,简称营兵。

八旗军同绿营兵虽然使命相同,都是保家卫国,但主次不同,朝廷倚重不同。按朝廷的定制,八旗兵大部分卫戍京师,为国家精锐部队,掌管京师安全;绿营兵则遍布全国各地,数量要比八旗兵多几倍乃至几十倍。通常影视剧上浩浩荡荡的清代大军都是绿营兵。

满清入关以后,绿营兵日渐取代八旗兵的主要地位。清朝建立不久的康熙年间,力图以和为贵,于是军备废弛,萎靡不振。八旗兵丁一劳永逸,长期处于养尊处优的地位,以至于三藩起事临阵磨枪亦难振军威,故三藩之功实属绿营兵。雍正登基后,立志彰显满军尚武精神,乃三令五申“八旗为满洲根本”,大动干戈,整军治军,终于使得士气大振,维护了当时的国家统治。

“勇”与“兵”相比,就是后娘养的了。雍正、乾隆朝后遇有战事,若八旗兵和绿营兵不足用,则就地取材,临时招募乡勇组成军队,战事完了后立即解散,不是国家正式的军队。直到清末太平天国时,曾国藩才改非正式的乡勇为练勇(即湘军),定兵制,发饷粮,称为勇营。从此,“勇”基本代替了“兵”,成为国家的主要军事力量。勇营的特点是拿国家饷的私募武装,所谓“兵为将有”,士兵和军官只的长官,不直接效忠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清朝士兵的服饰上兵和勇有什么区别谁的地位更高一些呢
还不知道:兵和勇的区别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看过清朝辫子戏的朋友们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这样一个细节,清朝士兵的服饰上有两种不同的标志,一种服饰上印着“兵”字,一种服饰上印着“勇字”。那么疑问就来了,兵和勇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为啥士兵的服饰上印着这两种不同的标志呢?下面我就为大家详细解释下什么是“兵”,什么是“勇”。虽然一字之差,但是二者的身份地位却大不相同。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对于清王朝来说,入关纯属偶然,如果当年李自成没有纵容刘宗敏抢了陈圆圆,或许清军几辈子都别想入关,不管怎么说,总算是进去了,但是刚刚入关的大清王朝马上就意识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统治这么大的地盘,八旗军这十几万人不够用,原来在关外统治那块巴掌大的地方,十几万军队再加上一些汉人军队完全够用,闲着没事再打打大明抢个劫啥的,队伍相当威猛,可是入关之后,才发现自己摊上大事了。各地农民起...
· 清兵背上的“兵”和“勇”是怎么回事
大家经常在有关清朝的书籍、文章或影视剧上看到“兵”和“勇”二字,特别是电影、电视剧里整装待发的清军队伍里,通常背上贴着这两个字。史载,“兵”是清代国家的常备武装力量,包括八旗军和绿营军。八旗军为满兵,绿营兵则是为弥补满军的不足又建立的汉人组成的汉兵。这种军队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故称绿营兵,也叫绿旗兵,简称营兵。八旗军同绿营兵虽然使命相同,都是保家卫国,但主次不同,朝廷倚重不同。按定制:八旗兵大部分卫戊京师,为国家精锐部队,掌管京师安全;绿营兵则遍布全国各地,数量要比八旗兵多几倍乃至几十倍。通常影视剧上浩浩荡荡的大军都是绿营兵。顺治以后绿营兵日渐取代八旗兵的主要地位。康熙年间大清朝建立不久,力图以和为贵,于是军备废弛,萎靡不振。八旗兵丁一劳永逸,长期处于养尊处优的地位,以至于三藩起事临阵磨枪亦难振军威,故三藩之功实属绿营兵。雍正登基后,立志彰显满军尚武精神,乃三令五申“八旗为满洲根...
· 你姓杜吗?知道“杜姓”怎么来的吗?
我国历史久远,关于姓氏文化就有千年500多个。那么各位看官知道你的姓氏是怎么来的吗?比如说“杜姓”,姓杜的朋友知道姓氏的来源吗?今天小编来给姓杜的朋友讲述“杜姓”的来源。一、杜姓的来源有多种说法在《世本》中有“杜康作酒”的记载,并注为“黄帝时人”。《酒诰》也记载到:“酒之所兴,肇自上皇。”这说明黄帝时期已有杜姓。传说杜康是黄帝的宰人(掌管膳食的官),而黄帝所居之地“轩辕丘”,在今河南新郑。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少康是夏朝第6代国王,居住在今河南西部。所以,如果说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这个姓至少也有四五千年了。但因年代久远,杜康以后的世系缺乏文字记载,一些姓氏书对杜姓起源另有说法。《通志·氏族》载:“杜氏,亦曰唐杜氏,祁姓,帝尧之后,建国于刘,为陶唐氏,裔孙刘累以能扰龙事孔甲,故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成王灭唐,而封...
· 姓、氏、名、字、号的由来与区别,你清楚吗?
我想大部分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了解一个古人的时候,会发现他们称谓有很多,比如说李白,字太白;苏轼,号东坡居士,等等这些,每个人物都会表示一些人物姓名是什么及字什么,那么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如今的我们没有“字”了呢?所以今天就由族谱网小编来说一说姓、氏、名、字、号的由来与区别。古人与现在的我们是很不一样的,我们可能只有一个姓名,没有很多讲究,但是在古代,姓、氏、名、字、号都是有着非常严格的区分的,所以当你跟古人打招呼的时候,是不能随意称呼,一定要了解清楚,否则就会犯了忌讳的。所以下面一一来介绍。图源自网络一、姓姓是我们最熟悉的,现在我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并且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
· 汉族这些宴请客人习俗和交际礼仪你知道多少?
汉族的交际文化中,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塑造社交形象、促进社交成功的重要工具。正确的言谈举止不仅体现了个人修养,也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以下将详细探讨汉族在谈话沟通与宴请客人方面的礼仪习俗。宴请客人的习俗讲究用餐方式:分餐式:国宴、正式宴会多用分餐式,即一人一份,讲究用餐公平。公筷式:公务宴请、商务宴请多用公筷式,体现用餐卫生。自助式:便宴可选择自助式,氛围轻松愉快,适合熟人、朋友之间感情交流。宴请时间与地点:时间:正式宴请一般习惯在晚上邀请客人一同进餐,进餐时间应控制在一个半至两个小时。地点:应选择环境优雅、卫生良好、设施完备、交通便利的地点,避免给客人随意、忽视、邋遢的感觉。点菜要求:费用与食量都要量入为出,既要吃饱、吃好,又不要图虚荣、讲排场。大型宴会可提倡AA制付款形式。相互体谅是社交聚会的首要原则,不要对别人所点的菜品挑三拣四。点菜时,一看人员组成,人均一菜比较合适,如果男士较多,菜...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