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国第一所大学“洛阳太学”简介

2016-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84
转发:0
评论:0
中国第一所大学“洛阳太学”简介,当今说到大学,想必已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更会有人说大学乃是国外之物近来被我国

  当今说到大学,想必已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更会有人说大学乃是国外之物近来被我国所引进而已,但熟不知早在1000多年的西汉,我国就已经有了自己的第一所国立大学,这就是:洛阳太学。

  作为5000年中华文明的发祥之地,洛阳亦是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不敢落后,洛阳太学自西汉至北朝,历经数百年,它是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第一所国立中央大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教育史上堪称奇葩。东汉洛阳太学规模浩大,人数最多时达到三万人。东汉政府提倡儒学,致使太学人才济济,名流辈出。东汉太学的管理方式,无论是在对太学的管辖方面,还是在对学生、教学、卒业等管理方面,都有一套独特的管理方式。东汉太学为东汉政权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太学对洛阳影响亦大,自东汉以降,儒学在洛阳得以发扬光大。因此,洛阳太学的历史贡献不可磨灭,而且对今天的教育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洛阳太学是封建统治者顺应历史潮流对以往教育制度加以改造的产物。当产生后又对当时的教育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自东汉明帝刘庄亲临太学讲学后,很快在全国形成重视儒家经典的学风,致使京师和王宫卫士、禁军悉通《孝经》,不论博士或是议郎,只要开一家之说,即有徒众数百。在东汉,从事教授经学是一种崇高的职业。不少太学生卒业返乡后不愿被征辟为官,而专心教授培养学生。东汉的大部分文官都是饱学之士,很多官僚家庭又是以经学传家,四世三公的经学大家亦不在少数。上至三公、司隶校尉等高级官员,下至二千石俸秩的郡守、王国相,很多都兼教授经学,有的门徒高达万人。有的学生在这些人的府第附近市买住宅长期从学;有的学生亦随他们的官职调动而追随出入京城。这种私人讲学的学生数量当又远大于太学生的人数。在教育上,官办太学、郡国学与私人讲学相辅相成,互为推动。适如班固在《两都赋》中所说:“是亦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而太学为其首。这就是东汉教育的特色。当时也有不少人在抢救儒家经典上做出了贡献。如《周礼》一书,当永平初年,唯有河南缑氏杜子春能通其句读,颇识其说。杜子春年且九十,家于南山。“郑众、贾逵往受业焉”。逵洪雅博闻,又以经书转相证明为解,逵解遂行与世。而永平年间的符节县令甚至上言要发掘秦昭王和吕不韦之冢,以“视未烧诗书”,倾心经典的急切可见一般。

  汉太学为东汉政权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出身于太学的官员中,有不少号称“循吏”、“廉吏”,而太学生的“嘘枯吹生”的贡献,主要还体现在反对宦官专权的斗争中。当时的太学成了反对宦官专权的强大阵地。以贾彪、郭泰为首的三万多太学生,他们品核供卿,裁量执政,形成强大,被称为“清议”,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贬议。致使“三公九卿皆折节下之,三府辟召常出其口”,充分显示出了太学生的威力。并由此使社会形成婞直之风,有力推动了公卿反对宦官专权的斗争,这在一定时期内对于整顿吏治都起了一定作用。

  太学对洛阳影响亦大,自东汉以降,儒学在洛阳得以发扬光大。东汉经学大师辈出,如郑玄、马融、贾逵、郑众、郑兴、服虔等都是饮誉当代和后世的著名大师。洛阳“自宋以前随时建学”,致使洛阳可与孔子设教的洙泗并称,并有西邹鲁之誉。尤其至宋代,著名理学家创始人二程夫子即出洛阳,这与太学数百年雄踞洛阳的实效绝分不开。洛阳太学的历史地位不可低估,它的借鉴价值也不容忽视。

  但随着朝代的不断更替以及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洛阳也逐渐失去了先前之重要地位,随之而来的就是太学也逐渐走向衰落,直至彻底沉于黄土之下,现今洛阳市亦是不断对收集关于太学的重要文献,对太学文化进行考究以及对其遗址进行发掘,并取得一些重要成就。太学作为我国古代的最为重要的学府,为我国教育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太学
沿革周朝已有太学之名,当时的太学指中央设立的辟雍等大学。《大戴礼记·保傅》:“帝入太学,承师问道”。发展中国汉代始“太学”成为中央在京师所设大学的正式名称。汉代,太学作为汉后国学,与之前的国学不同的是确立儒学为正统学问。西汉在长安(今西安)设太学,东汉、西晋在洛阳设太学,东晋在建康(今南京)设太学。在晋代,另设专供公卿大夫子弟学习的国子学,与太学分立,国子祭酒统一掌领国子学、太学。经历南北朝以后,隋代改为国子监,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国子监撤销。至今依然有方言(如客家话)中称大学为太学。朝鲜半岛高句丽时代始设太学。新罗时设国学(学府),高丽设国子监,朝鲜王朝设成均馆。越南陈朝太宗建中八年(1232年)时,实行科举,其施行方式是设立太学,由太学生参与考试,来取得进士资格。黎太祖黎利登基后在首都昇龙设立国子监。国子监制度一直实施至阮朝,1919年阮朝举办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此后科举废除,国子监撤销。
· 太学三舍法
参考书目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1页)
· 秦观简介北宋官员太学博士淮海先生秦观生平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高邮)人,官至太学博士(八品),国史馆编修。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苏轼过扬州,亲自看望秦观,正巧孙觉、王巩亦在高邮,乃相约游东岳庙,载酒论文,吟诗作赋,一时传为佳话。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秦观,北宋中后期著名词人,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熙宁十一年(1078年)作《黄楼赋》,苏轼赞他“有屈宋之才”。元丰七年(1084年)秦观自编诗文集十卷后,苏轼为之作书向王安石推荐,王安石称他“有鲍、谢...
· 秦观简介北宋官员太学博士淮海先生秦观生平
秦观简介北宋官员太学博士淮海先生秦观生平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高邮)人,官至太学博士(八品),国史馆编修。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苏轼过扬州,亲自看望秦观,正巧孙觉、王巩亦在高邮,乃相约游东岳庙,载酒论文,吟诗作赋,一时传为佳话。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秦观,北宋中后期著名词人,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熙宁十一年(1078年)作《黄楼赋》,苏轼赞他“有屈宋之才”。元丰七年(1084年)秦观自编诗文集十卷后,苏轼为...
· 201 太学生请愿
金将宗望提出的议和条件是十分苛刻的,他要北宋赔给金朝大量金银、牛马、绸缎;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土地;宋钦宗尊称金皇帝为伯父;还要派亲王、宰相到金营作人质。宋钦宗、李邦彦一心求和,准备全部接受。李纲听到朝廷准备接受这些丧权辱国的条件,肺都气炸了。他竭力反对赔款割地,主张跟金人拖延谈判时间,只等四方援兵一到,就可以反攻。宋钦宗不耐烦地说:“你只管带兵守城,和谈的事,慢慢再说吧。”过了十天,各地救援东京的宋军陆续到了城外,共有二十万人。东京守军士气振奋。围城的金兵只有六万。宗望一看形势不妙,赶快把人马后撤,龟缩在堡垒里。援军大将种师道、姚平仲都支持李纲的抗战主张。种师道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将,主张长期相持,等敌人粮草接济不上被迫退兵的时候,再找机会反击;但是姚平仲心急,主张派一支人马乘黑夜偷袭金营,活捉宗望。这个偷袭计谋偏偏又被泄露了出去,金军得到情报,事先作了准备。姚平仲偷袭没成功,反而中了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