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
测量
体温一般用体温计测量。高于下列温度之一可认为是发热:
腋下温度等于或高于37.2℃(99℉)。
口腔内温度等于或高于37.7 ℃(99.9℉);
肛门内温度等于或高于38℃(100.4℉);
近年来也有通过红外线感测方式测量耳鼓膜温度的耳温枪测温。因测量快速,于2003年SARS流行期间,这类测量在机场等公共场所被用来大规模检测可能携带疾病的旅客。
在温度与临界值相差不远的情况下,还要考虑下列生理因素:
人体温度一天内的变化:早上4点左右最低,下午6点最高。故早上测得口腔温度37.5℃可认为是发热,晚上则不一定。
不同人的“正常体温”可以相差约0.4℃。
更年期前的女性在排卵周期中体温会有规律地变化。
机理
导致发热的物质称为“热原”(pyrogen)。主要分两类。外源性是侵入人体的细菌、病毒等产生的毒素直接刺激身体的温度调节中枢(位于大脑内的下视丘),引起体温升高。可见于败血症。
内源性是人体为了抵抗感染,巨噬细胞、白细胞等与入侵生物作用,产生的复合体或代谢产物—目前认为是白介素-1(interleukin-1)—成为热原,刺激发热。
分类
低热:37-38℃
中度发热: 38-39℃
高热: 39-41℃
超高热(英语:hyperpyrexia): >41℃
一般建议由医生诊断和治疗的情况有:
有其他主要并发症状(如腹痛、尿血、神智不清、昏迷)的。
婴儿和幼儿的中度或高度发热,儿童的高热。
成年人持续2天的高热。
长期发热。
中高度以上的发热可能暂时影响大脑功能,造成谵妄(俗称的“胡言乱语”)。持续高热或发生超高热的情况则需要进行急救。在这些温度下人体内的酶会失去活性,从而导致重要代谢过程受阻而死亡。
发热的规律可能预示着特别的疾病,例如伤寒病人常见体温逐渐升高,然后持续呈台阶状;疟疾患者发热一般呈48或72小时的周期状,而肺结核的特征是每天午后发热。
病因
很多传染病,例如感冒、AIDS、SARS、脑膜炎、疟疾、胃肠炎都有发热现象。
免疫性疾病,例如红斑性狼疮。
癌症,例如白血病。
药物作用,包括:
内分泌疾病,例如甲状腺机能亢进。
血管栓塞疾病,如肺血栓。
其他原因,通常称为不明热。目前很多持续性发烧出于医学上未知的原因(Fever of unknown origin)。
治疗
不严重的暂时发热不一定需要治疗。原因如下:
发热在一定范围内可能有利于增强免疫系统功能。
观察发热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和病人监测病情变化,根据热型协助诊断和知道治疗方案的调整。
治疗发热虽然能减少病人的不适,但一般不会加速痊愈过程。
发热会增加心跳和新陈代谢,所以心脏病患者和年老体弱的人应特别考虑及时解除发热症状。
常用的口服解热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
高热原则上应先物理降温,常用方法包括酒精擦浴,冰袋敷头和颈部或者腹股沟大动脉处等。物理降温不理想的发热可考虑使用药物辅助。发热时体液丢失增多,应及时补充,包括多饮水,或者输液。民间“捂汗”(加盖衣被)的退热方法一般不被医学界推荐,因为操作不当可能反而阻止热量散发,对儿童和高热患者尤其危险。 大家要根据个人不同情况进行治疗。
参考来源
延伸阅读
Rhoades, R. and Pflanzer, R. Human physiology, third edition, chapter 27 Regulation of body temperature, p. 820 Clinical focus: pathogenesis of fever. ISBN 0-03-005159-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APP下载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