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惠城区

2017-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55
转发:0
评论:0
行政区划10个街道:龙丰、桥东、桥西、江南、江北、惠环、河南岸、陈江、水口、小金口8个镇:汝湖镇、三栋、潼湖、潼侨、沥林、马安、横沥、芦洲。历史宋朝天禧四年(1020年)由祯州改为惠州,始有惠州。1963年始设立惠阳专区、惠阳地区。1988年撤销惠阳地区,分拆为四个地级市,原惠州市改称惠城区,为新惠州市的政府所在地。民族惠城本地居民都是汉人。虽然处在客家地区的包围之中,原城区居民并不认为自己是客家人,周围的客家人也不认为他们是客家。但郊区居民和后来的新移民,有普遍的客家认同。语言在改革开放前,惠城区的老城区的原居民的通用语言是惠州话,郊区的语言有鹤佬话、客家话、畲话等。1980年代后,由于大量的外地人迁入,而且以周边的客家人为主,客家话也得以通行。虽然受广州、香港的一些影响,但是粤语一直没有占主导地位。由于惠州话、客家话、粤语互不相同,推普工作比较容易,普通话成为了惠城区的通用语言,这点和...

行政区划

10个街道:龙丰、桥东、桥西、江南、江北、惠环、河南岸、陈江、水口、小金口

8个镇:汝湖镇、三栋、潼湖、潼侨、沥林、马安、横沥、芦洲。

历史

宋朝天禧四年(1020年)由祯州改为惠州,始有惠州。

1963年始设立惠阳专区、惠阳地区。1988年撤销惠阳地区,分拆为四个地级市,原惠州市改称惠城区,为新惠州市的政府所在地。

民族

惠城本地居民都是汉人。虽然处在客家地区的包围之中,原城区居民并不认为自己是客家人,周围的客家人也不认为他们是客家。但郊区居民和后来的新移民,有普遍的客家认同。

语言

在改革开放前,惠城区的老城区的原居民的通用语言是惠州话,郊区的语言有鹤佬话、客家话、畲话等。1980年代后,由于大量的外地人迁入,而且以周边的客家人为主,客家话也得以通行。虽然受广州、香港的一些影响,但是粤语一直没有占主导地位。由于惠州话、客家话、粤语互不相同,推普工作比较容易,普通话成为了惠城区的通用语言,这点和其他广东老城有所不同。

经济

惠城区各项基础设施包括电力供应、淡水资源、通讯交通等都非常完善和丰富。惠城区的工业以外向型经济为主,涉外企业的比重超过70%,服装纺织、鞋帽、箱包玩具等制造业极具规模。惠城区的市区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市郊重点发展工业和农业,形成一个成熟的“双环”经济格局。

惠城区

惠州西湖一景

旅游

惠城区酒店林立,区内有惠州西湖,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一个地处闹市的天然湖。历史上,惠州西湖曾和杭州西湖、颍州西湖合称为中国的三大西湖。

归善学宫,建于元朝泰定元年(1324年),明清两代曾先后修建26次,是省级文明保护单位。

明城墙,明太祖洪武十八年(1385年),因沿海盗贼猖獗,遂下令在惠州境内的平海建造城池。此城墙一直保留到现在,目前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

中山纪念堂,是广东省三座中山纪念雀之一,始建于1937年,2007年进行过大规模复修。

汝湖镇政府附近上庙,是1907年,同盟会成员邓子瑜发动“七女湖起义”旧址,惠州市政府于树立了纪念碑,碑石背面刻有七女湖起义经过 。

东征遗址,黄埔军官学校东征阵亡烈士纪念碑,1930年建于主要战场拱北桥西侧,后被拆,1992年惠州市人民政府按原样重建。碑座上刻有第二次东征241名阵亡烈士芳名。

邓演达纪念园,在邓演达故居基础上兴建,2010年9月正式开放。

交通

惠城区交通便利,惠深高速公路、广惠高速公路、惠河高速公路、潮莞高速公路、广梅汕铁路和京九铁路均贯穿全区。区内还建有惠州机场和惠州港,陆、水、空交通都非常方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广东-惠州-惠城区骆鸣雷
骆鸣雷,生卒年不详,字乃震。明末清初归善县人。崇祯十二年(1639)举人。讲学于惠州西湖,四方随学者甚众,翰林龚章、进士陈芳胄皆其高足。好善乐施,赈贫恤难。享年78岁。著有《尚书解义》、《醒泉诗集·序》。光绪《惠州府志》有传。
·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怀迪
怀迪,生卒年不详,唐代循州(今惠州)人。初受法于罗浮南楼寺,广习经说,深通教义。因往来梵僧常游罗浮,渐通梵文。长安年间,被召至京中参与翻译《大宝积经》。是经49卷,欠译26卷。怀迪与僧深亮等人负责证义,并订正旧译之误。事毕仍返罗浮,乞准于卓锡泉畔建中阁院。神龙元年(705),印度僧极量驻广州光孝寺,与怀迪等合译《楞严经》10卷。由极量提供梵语原本并口译经义,然后由弥迦释伽口译,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房融记录,最后由怀迪作文字修饰,“辑缀文理”。近代学者评其所译“辞藻丰美,笔调优美,引人入胜。文字组织严整,说理精妙,令人爱不忍释。可以当一部哲学心理指导书。”《楞严经》译出后,成为佛教尤其是禅宗、净土宗的一部重要经典。
·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黄烯
黄烯,生卒年不详,字初陵。清代归善县(今惠城区)人。工诗文,尤精音韵学。曾游京师太学,得试名列高等,名声大噪。归乡后杜门著述;捐丰湖书院租甚多。晚年结社狮子林,赋牡丹诗,和者甚众。冯敏昌称其为天下奇士,张维屏《诗人征略》认为:嘉庆初惠州的诗人,仅黄烯与赵希璜、刘统基而已。80余岁卒。著有《丛珠堂集》和《维扬怀古诗》一册。
·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汤相
汤相,字少莘,号石埭,广东归善人(生卒年不详),明嘉靖三十二年至四十一年(1553~1562),在龙岩任知县九年。嘉靖三十三年,主持兴修水利,自马坑沿山作圳,逶迤三十里,引小溪之水抵蔡坑,圳宽、深均0.5米,可灌溉荒熟田三十顷。岩人谓圳名“汤侯圳(渠)。”城南临溪,每逢雨季,城墙常被水冲塌,屡筑屡毁。汤相任职期间,倡导捐资,自东门至南门,砌石筑堤护城,长一百余十余丈,既以障水,又便行人,人称“汤堤”。汤相主修龙岩第二部县志,历时四年,于嘉靖三十七年刊行。汤相任期届满离岩后,人们立汤公祠纪念他。
·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庾楼
庾楼,生卒年不详,字木叔。明代归善县(今惠城区)人。举人。博览经史,熟读诸子百家、稗官野史,下笔千言。全城学子近半数出于其门下,四乡慕名随学者甚多。著有《敦行堂集》14卷,《西湖志》5卷。屈大均的《广东文选》录其论文一篇。光绪《惠州府志》有传,并录其《西湖》诗:“泛泛轻鸥外,风荷欲秀时。桥横漪水曲,寺隔远山湄。绿影侵云湿,红尘带雨欹。朝来烟景好,再许问花期。”其子庾熙亦有文名,参修康熙《归善县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