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姓氏到图腾,我国的姓氏文化的演变过程是什么样的?
关于姓氏和图腾的关系,我国不少学者进行过探讨。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中指出凤姓起源于凤鸟图腾:“卜辞风字均作凤,盖古代神话以太凤为大风神。……古有凤姓之国,春秋时有任宿须句颛臾皆凤姓,古云,伏羲氏之胤,案其实乃以凤为图腾之古代族也。”黄文山明确:“中国古姓,多为图腾之中遗留,如秦姓嬴,是瑞兽之名,季扎之姓狸,夏姓姒,为妊娠的药草,禹阝之姓嬗,乃云云古文”。周作云也说:“中国古姓的确保存了许多图腾的痕迹。如古‘风’姓凤凰为图腾,甲骨文‘风’字即‘凤’字。又如殷人姓‘子’,……即因其始简狄吞玄鸟子(卵)而生契。中国人以龙为最大的神物,龙即图腾化、神秘化的蛇,因此中国的龙姓,无疑地出自蛇图腾。西北的羌族,在原始社会里以羊为图腾,其族名之羌,与族姓之姜,皆源于羊图腾。”李玄伯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也指出,古姓源于图腾:“姓即图腾的结果,在文字内现在尚能看见他种种遗迹。凤——风姓之图腾,羊——姜姓之...
姓氏文化 | 2018-03-31 -
什么是“认同宗”?古代为什么要“认同宗”?
“认同宗”,是旧时汉族社会的一种风俗。即认同姓人为同宗族。此俗自古已然,大致有三种情况。出于对有德者的仰慕,并借以光大自己如李唐统治者自称出老子后,尊老子为“玄元皇帝”,并以《史记.老子传》升于列传之首;五代后唐郭崇韬以汾阳王郭子仪为远祖,西征过河中,祭汾阳王墓。掩盖自己非士族的或较低的出身如晋石勒引石朴为同宗,以其为司徒;梁侯景以侯填为同姓,待之甚厚;五代梁罗绍威以名士罗隐为叔,赠遗甚丰;宋蔡京欲附蔡襄,自谓是襄族弟。攀附权势显赫者,以取富贵如晋孙弼及堂弟髦、辅、琰四人与孙秀合族;唐李揆见大宦官李辅国,执子孙礼,称为王父;宋史正志与史浩异族,拜浩而父事之。又有本非同姓而强为联宗者,如北周文帝赠唐瑾姓于文氏,于谨称其学行兼修,愿与之同姓,结为兄弟,等等。后世此种“认同宗”、“连宗”(也写作“联宗”)的现象,多出于势力弱者向势力强者的靠拢,势力强者为进一步扩大自己的权势,也往往与主动趋奉的寒...
姓氏文化 | 2018-03-30 -
古代为什么会把复姓改成单姓?“澹台”最后改成哪个姓氏了?
比如小编曾经看见网上贴的可能是班级名单还是什么名单中,就有“王者荣耀”、“张宇浩天”、“陈许晨曦”等等名字。咱们今天单姓变为复姓,但古时候复姓变为单姓的情况却非常常见。比如说“台”姓和“澹”姓就曾经源于同一姓“澹台”,两姓有共同的先祖“澹台灭明”。传说古代春秋时期,鲁国有一座山叫“澹台山”,有一位文士以山为姓,取名“澹台灭明”。当时南边还有一座湖叫“澹台湖”,所以也有说是文士南下游历的时候,曾住在湖边,以湖为姓的。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复姓澹台渐渐地改成单姓,大多数姓“台”,还有就是“澹”姓。澹台灭明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位列七十二贤,唐玄宗时封“江伯”,宋真宗时期升为“金乡侯”从祀孔子。澹台明灭虽然文采出众,但是本人却长得十分丑陋。他想要拜孔子为师,孔子见他丑陋,认为没有什么大的才华,于是拒绝了。后来孔子的弟子子游做武城宰时,孔子让他推荐贤德的人才。子游与澹台灭明相交,知道此人有大才,于是向孔...
姓氏文化 | 2018-03-24 -
古代是如何判断人的高低贵贱的,从姓氏上就能知道!
“百姓”一词最初指的不是草根屌丝,《尚书盘庚》说得明明白白,只有殷商的大贵族的才能有姓,百姓就是指有姓氏的贵族,而草根是没有姓氏的。姓氏一开始的时候,功能只是“明贵贱”。所以,上古时候草根没有姓,当然中国姓氏只能全是上古帝王的姓了。但是要把姓氏的起源和发展说明白了,这个话可就太长了。姓是怎么来的?都说我们是炎黄子孙,炎黄子孙体现哪里?体现血缘上!血缘就表现在姓氏中了。如果我们姓氏不是上古帝王的姓,华夏血统岂不要真的消亡了?就从炎黄说起吧。1、姓是什么?姓是图腾!图腾来自于印第安语,原意为“超自然保护神及其亲族”。炎黄时代正好是母系社会的时代。当时社会结构还是部落的形式,一个部落为了区分与别的部落不同,就要有自己标志,这个标志就是图腾,也就是”姓“!这点,李玄伯先生《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还有郭沫若的《甲骨文文字研究》都有说明,现在甲骨文现存的部落图腾有二百多个字,也就是说,在商之前,至少有二...
姓氏文化 | 2018-03-24 -
百家姓中有很多姓氏是与少数名族融合的,你的姓也在其中吗?
中华姓氏源远流长,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姓氏。有的姓氏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有的姓氏则经历了融合和变化。既有本姓氏与其他姓氏的融合,也有本民族姓氏与其他民族姓氏的融合。少数民族姓氏中:有直接采用汉姓的,如朝鲜、壮、土家、白等少数民族;有既使用本民族原有姓氏,也使用汉姓的,如满、蒙古、彝、藏等少数民族;还有没有姓氏的,如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即便是汉姓,诸如李、王、刘、赵等大姓,在历经数千年的姓氏变迁和民族融合后,很多都融入了少数民族血统。一些少数民族在汉化的同时改用汉姓,譬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强令北魏皇室从拓跋改姓元。另一些少数民族因为立功被赐予汉姓,譬如唐代的契丹、党项和沙陀人,都因为战功被赐姓李。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本来的姓氏很长,为了便于交流就对姓氏进行了缩减,把原来三个字、四个字的姓氏缩减成一个字,比如破多罗氏改为罗氏、吐伏卢氏改为卢氏、可朱浑氏改为朱氏等。他们在改姓后又与汉人联姻通婚,他们的后
姓氏文化 | 2018-03-24 -
骂人的“龟孙”也是个人名,你还知道哪些奇葩的名字?
在我们中国,起名是一件非常讲究的事情。有的子女从父姓,有的子女从母姓,还有的有乳名、学名、别名……更别说还有字、号、雅称、昵称等等之分。一些少数民族甚至还有父子连名、母子连名等习俗。在孩子降生之前,父母几乎都会忙着查字典、翻古书、或者算八字,卯足了劲儿,预备给孩子起个好名字。比如,现代人认为,名字若与龟一沾上边就会带来晦气。可是,你可知道,在古代乌龟与龙、凤、麒麟被誉为“四灵”,属吉祥动物,常被用作人名。唐代贞观年间嗣楚王叫李灵龟,唐玄宗时期有位歌唱家叫李龟年,诗圣杜甫还为他写过一首《江南逢李龟年》诗。白居易有个侄儿小名“阿龟”,很得白居易疼爱,他在《弄龟罗》中写道:“有侄始六岁,字之为阿龟。”这种心理转变,反映出乌龟在民间风俗传承流变中,不同时代的地位与价值观,由此可看出取名用字与民间风俗的关系。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取名的传统习俗就是多种多样的,以下是最经典的几种方法:节令法根据孩子出生时...
姓氏文化 | 2018-03-23 -
古代“姓”和“氏”有啥区别?为什么姜子牙又叫吕尚?
我们总说姓氏姓氏,姓氏到底是什么?在先秦时期,姓和氏不是一个概念,是分开的。简单来讲,姓和氏的区别是:姓用来别婚姻,氏用来别贵贱。姓是通过血缘来传递的比如往上追溯十几代,你的祖先姓什么,那你自然和祖先同一个姓。大家熟知的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姜子牙的祖先是炎帝,炎帝姓啥呢?炎帝姓姜,所以他的后人都以姜为姓。我们中国有上古八大姓,分别是姬、姜、姒、嬴、妘、妫、姚、姞。为什么都是女字旁呢?因为这些姓是从母系社会传下来的,那时候的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自然要以“女”为主。氏是通过分封来承袭的先秦时期,普通老百姓有姓无氏,有姓有氏都是贵族。因为只有贵族才会有封地。即便是孔子,因为没有封地,他也只有姓,没有氏。贵族男子为了显示自己身份尊贵,就喜欢在自己的名前面加氏,而不喜欢用姓。炎帝之后的姜姓后人中有个叫伯夷(与商朝末年的伯夷不是同一个人)的人,是大禹的臣子,被分封到吕地,他的后裔除...
姓氏文化 | 2018-03-22 -
起名需要讲究什么?是按字辈取名还是字形音韵?
起名要讲究字形。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名字写出来要好认,尽量不用那些生僻字;其二,名字要讲究结构,写出来好看。生僻字与名汉字数量浩繁,常人认识的汉字一般只在3千左右。有的人总是喜欢用一些不常见的字起名,有的字甚至字典上也查不到。名字是与他人交往的符号。如果别人不认识,这种交往就会成为一个单向流动,会带来不便。有位心理学专家统计,用比较冷僻的字起名的人,一般社交能力较差,性情孤僻。看来,这足以引起取名者的注意了。字形与姓名姓名中的每个字的笔划应该相对均等,这样才能给人以稳定感和平衡感。否则,就会看起来不美,写起来不舒服,姓名整体上是应该讲求一些“建筑美”的。如,“来”字是一个穿插结构的字。如果取名为“来申吾”。单就字形讲,其整体结构和形体看起来还是蛮舒服的。不足的是姓与名的三个字,从整体来看显得过于一致,显得单调了一些。应该说,这一姓名是有“章法”的,且讲究了对称,具有一定的“建筑美”。...
姓氏文化 | 2018-03-22 -
13个特别容易读错的姓氏,有你的姓吗?
在我国众多的姓氏中,有些姓氏所姓的人数不少,但因为汉字多音读法,却非常容易交错。以下就是阿族收集的人口数量较多,又非常容易读错的姓氏。仇,读“求qiu”,不读“仇恨”的“仇”。区,读“欧ou”,不读“地区”的“区”。召,读“哨shao”,不读“号召”的“召”。任,读“人ren”,不读“任务”的“任”。华,读“化hua”,不读“中华”的“华”。朴,读“瓢piao”,不读“朴素”的“朴”。折,读“舌she”,不读“折旧”的“折”。单,读“善shan”,不读“单据”的“单”。黑,读“贺he”,不读“黑白”的“黑”。解,读“谢xie”,不读“解放”的“解”。繁,读“婆po”,不读“繁荣”的“繁”。纪,读“己ji”,不读“纪念”的“纪”。查,读“扎zha”,不读“检查”的“查”。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
姓氏文化 | 2018-03-19 -
为什么现在大多数人都不按字辈取名了?字辈怎么取名?
字辈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古代一种特别的“礼”制,它一直延续到现代。由于各种原因,自五、六十年代以后,世人对字辈谱变得陌生,这种现象在年轻一代更是明显。字辈谱,又称昭穆、字派、行派、派序,即用以表明同宗亲家族世系血缘秩序的命名字辈序列。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聚族而居、安土重迁在农业大环境下,成了传统家庭的重心,由此而衍生出来的道德价值观,首先是儒家倡导的“亲亲”,形成长幼有序、孝悌仁爱的道德观念,并用家庭成员约定俗成和继承下来的风俗习惯,有效地维护血缘秩序,履行个人在血缘等级关系中被确认的权利和义务。华人的姓名系统,是早年维系血缘秩序的重要环节;而“字辈谱”正是这一血缘秩序文化的象征。典型的华人“姓+名”形式,是由一字姓与二字名所构成。姓为祖先遗传;名字中的第一字(如张正权中的“正”字)是作为家族辈份的象征,须按字辈谱所定;通常名字中的第二字(如张正权中的“权”字),则按父母意愿...
姓氏文化 | 2018-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