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家训全文:王姓家风家训、祖训精神


从 “敬祖宗” 的追本溯源,到 “教子孙” 的长远谋划;从 “睦宗族” 的血脉情深,到 “重交游” 的处世之道,王氏家训如同一部包罗万象的人生教科书,历经千年传承而依然闪耀着现实意义。
一、根脉所系:
王氏家训的开篇,便将 “敬祖宗” 与 “敦孝悌” 置于核心地位,这并非简单的封建礼教,而是对生命本源的敬畏与感恩。
“敬祖宗,尊恩德” 的理念,将祖宗比作 “树木之根、水源之流”,深刻揭示了 “无根则枯,无源则竭” 的生命规律。王氏族人认为,子孙能 “永享国乐利泽”,是祖宗 “积庆之果”,因此无论是祭祀大典还是日常言行,都需 “必敬必恭,无阙无慢”。这种敬畏并非流于形式 —— 家训强调 “立身修德,无愧所生” 才是敬祖的根本,将对先人的怀念转化为自我修养的动力。山西太原王氏宗祠中,“溯本追源” 的匾额与 “祖德流芳” 的楹联,正是这种理念的物质载体。
“敦孝悌” 则将感恩之心延伸至父母与兄弟。家训用 “怀胎十月、乳哺三年,推乾就湿、抚摩调护” 的细节,描绘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告诫子孙 “幸遇父母高寿,应速尽孝养之责”。更发人深省的是 “一旦失之交臂,即便事后披麻戴孝、供奉三牲五鼎,亦难弥补” 的警示,强调孝道的核心在于 “及时行孝” 而非形式祭奠。对于兄弟姊妹,家训以 “同气连枝” 为喻,反对 “手足干戈”,主张 “以谦让为原则”,因为 “任何对兄弟的伤害都会深深刺痛父母的心”。这种将家庭伦理置于首位的观念,构成了王氏家族凝聚力的精神基础。
二、家族和睦:
王氏家训对 “家族和睦” 的论述,层层递进,从宗族到家庭,从兄弟到夫妇,形成了完整的伦理体系。
“睦宗族” 的理念突破了狭隘的亲疏观念。家训指出,宗族成员 “追根溯源,皆出于一人之身”,因此应摒弃 “因富贵而轻视贫贱,因强势而欺凌弱小” 的世俗偏见,认识到 “利害共存、休戚相关” 的共同体关系。针对 “以众欺寡、以智欺愚” 的现象,家训明确反对,主张 “和睦通脉”。这种观念在王氏家族的实践中,表现为建立族田、族学,帮助贫困族人,形成 “一人有难,全族相助” 的传统。历史上江西临川王氏 “义庄” 的设立,便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 —— 通过集体资产保障族人基本生活,减少内部矛盾。
“端伦常” 与 “友昆仲” 则细化了家族内部的相处准则。“尊卑有序、长幼有别” 并非单纯的等级压制,而是 “在日常生活中尊重长辈、谦让幼小” 的行为规范,正如家训引用先贤所言:“幼而不事长,贱而不事贵,不肖而不事贤,谓之三不祥。” 对于兄弟关系,家训强调 “同气连枝,亲爱无间”,认为这份亲情 “除了兄弟姊妹外,更无他人能替代”。明代王士祯家族 “兄弟同科” 的美谈,正是这种兄弟和睦、相互扶持的典范。
“和夫妇” 作为 “人伦之始”,被赋予特殊意义。家训主张夫妇 “共同耕耘、理家创业,协同修身、齐家”,追求 “休戚与共、百年好合” 的境界。这并非要求妻子依附丈夫,而是强调 “丈夫修身齐家,妻子尊崇人伦” 的互补关系。在王氏家族中,“贤妻助夫” 的案例不胜枚举,清代王念孙之妻段氏协助整理《广雅疏证》,便是夫妇同心的学术佳话。
三、兴家之本:
王氏家训深刻认识到 “家族兴衰,系于子孙”,因此将 “教子孙” 与 “尚勤俭” 作为兴家旺族的两大支柱。
“教子孙” 的核心在于 “品质培养” 而非 “功利追求”。家训引用 “未看山前土,先观屋下人” 的古语,强调子孙品质比财富更重要。在教育方法上,主张 “幼时禁其骄奢,戒其淫逸”,通过 “亲近正人君子,听取正言” 来熏陶品格。这种教育不追求 “人人成圣贤”,而是根据资质引导 ——“聪明者鼓励向学,愚钝者培养德行”,最终达到 “担当重任,振兴家声” 的目标。南宋王氏族人王应麟编撰《三字经》,正是这种教育理念的实践延伸,用通俗语言传播儒家伦理,影响后世无数子弟。
“尚勤俭” 被视为 “起家之本、传家之宝”,但家训对勤俭的理解并非 “吝啬”,而是 “节俭而不失礼仪,勤劳而不违道义”。它指出 “若只有勤俭而缺乏美德,亦难以成就大业”,因此强调勤俭需与品德结合。在王氏家族中,“克勤克俭” 的案例代代相传:明代王锡爵虽官至内阁首辅,仍要求家人 “布衣素食”,其故居 “俭德堂” 的匾额,便是对这一传统的坚守。家训还特别提醒 “勿因富贵而奢侈”,用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的古训警示后人,避免 “因奢华而败家产”。
“安生理” 则是勤俭理念的延伸,主张 “士农工商,各有所宜”。家训鼓励族人根据自身天赋选择职业:“读书人专心学业,农夫耕耘田地,工匠精进技艺,商人灵活经营”,即便是 “为人雇工,付出体力劳动”,只要 “勤勉尽心,安分守己”,也是正当出路。这种 “职业无高低,敬业即高尚” 的观念,打破了 “唯有读书高” 的偏见,让王氏族人在各行各业都能立足发展。近代王氏族人在商业、实业领域的成就,如王炽 “钱王” 传奇的缔造,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
四、处世之道:
王氏家训不仅关注家族内部,更将视野扩展到社会关系,提出 “恤孤寡”“戒唆讼”“重交游” 等处世准则,体现 “达则兼济” 的胸怀。
“恤孤寡” 源于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家训将 “鳏寡孤独” 视为 “世间最苦,无助之人群”,主张 “亲房伯叔族众应秉公代为处理家务,全族尊长亦应深表同情,竭力扶持”。这种帮扶并非施舍,而是 “同族守望相助” 的责任。历史上王氏家族常设立 “义仓”“义学”,帮助孤苦族人,如清代浙江王氏 “存仁堂” 定期向孤寡发放粮食衣物,践行 “使无助者不致流落” 的承诺。
“戒唆讼” 与 “勿非为” 则是对行为边界的规范。家训痛斥 “教唆诉讼” 的无赖之徒,指出他们 “以诉讼牟利,制造矛盾”,最终可能导致 “原本无仇者成深恨,甚至家破人亡”。因此主张 “息讼宁人”,避免 “因小事而酿大祸”。对于 “非为” 行为,如 “贪图不义之财、赌博酗酒、盗窃欺诈” 等,家训明确警示 “终将殃及自身与子孙”,用 “天谴”“国法” 双重约束族人行为,维护家族声誉。
“重交游” 强调 “志同道合” 的重要性,主张 “与正直善良者亲近”,因为 “与善者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同时警惕 “品行不端、言行不一者”,避免 “近墨者黑”。这种交友观注重 “诚信” 与 “互助”,而非 “势力之交”,让王氏族人在社会交往中始终保持清醒。北宋王安石与苏轼虽政见不同,但私交甚笃,正是 “和而不同” 交友观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