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姓起源与迁徙:何氏家族历史、郡望堂号


本文将系统梳理何姓起源、迁徙路线、郡望堂号、著名人物及文化传承,全面呈现何氏家族的发展脉络。
一、何姓的起源与来源
何姓是典型的多源流、多民族交融姓氏,主要来源可分为以下几类:
1. 源自姬姓
姬姓何氏起源于周朝。周武王之子封于韩,其后裔韩武子仕晋,封于韩原,以地为氏。后来,随着韩、赵、魏三家分晋,韩氏成为诸侯,后因秦始皇灭六国,其族裔遁逃江淮之间,由“韩”与“何”谐音而改姓何。
唐代著名姓氏志书《元和姓纂》中记载:“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江淮间,音以韩为何,遂为何氏。”庐江何氏的“姬—韩—何”世系已被唐朝何德、何弘敬、何俛等墓志铭证实,显示其起源可靠。
2. 源自归姓
何姓另有源自黄帝时代的东夷族归夷分支。据传何人为荷图腾,早在黄河下游的山东菏泽建立了何国。何侯的一支随虞舜南巡九嶷山而留居湖南宁远、道县一带。商代青铜器铭文亦证实何姓存在,是商王朝的异姓亲族。
3. 源自他姓改姓
何姓还源自其他姓氏的改姓,具体包括:
东汉灵帝大将军何进异父弟朱苗改姓何。
南方郝姓因古代语音变化,与何同音,部分郝姓改为何姓。
汉代匈奴单于后裔归汉后称“何奈”氏,又写作“何柰”。
晋代幽州将军姓“何奈”,名“虎”,以及“何拔”“何居”“何郎”“何鲁”“何丘”等复姓,后简化为何姓。
清末荷兰裔犹太人Bosman汉化为“何仕文”,粤语发音与“荷”同音,标示其荷兰血统。
4. 源自赐姓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推行汉化政策,鲜卑贺拔氏改姓何氏。此外,元末吐蕃宣抚使锁南之子铭归顺明朝,也被赐姓何氏。
5. 源自以国为姓
隋唐时期,中亚有九个突厥小国,被称为“昭武九姓”,其中包括“何国”。后迁入中原者,以国名为姓何。
6. 源自少数民族改姓
两晋以后,外族血液大量融入何姓:
河南何氏源自高车部,北魏时期迁入中原。
姑臧何氏源自唐朝西域何国。
太原何氏源自宋代回鹘族。
五代时期吐谷浑人改姓何。
金国女真人阿里侃氏改姓何。
明清时期,云贵川土著改姓何。
清代八旗满洲姓氏如赫舍里氏、董鄂氏、辉和氏等亦改姓何。
回族、锡伯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民族中也有何姓存在。
二、何姓迁徙路线
何姓的迁徙历史悠久,遍布全国乃至海外:
先秦时期:何姓已见于山东、河南、湖南、陕西、甘肃,庐江姬姓何氏世居庐江郡(今安徽),成为望族。
西汉时期:有蜀郡何氏。
东汉时期:扶风何氏、南阳何氏。
魏晋时期:陈郡何氏出现。
西晋末年:部分中原何氏移居福建,列为永嘉入闽八族之一。
唐代:两次入闽,光州固始人何嗣韩随陈元光入闽;固始人随王潮、王审之再次入闽。
南宋时期:何逖基由螺阳迁居温陵、浔江,隐居清源洞。
宋末元初:庐江何氏向福建、江西迁移,并入广东翁源、东蕉岭、大埔、梅县。
明末:何斌赴台,成为最早入台何氏。
清代:福建何氏移居台湾,部分后裔再远赴东南亚及欧美。
三、何姓郡望
庐江郡:西晋时期郡治舒县(今安徽庐江),何桢为始迁祖,发源地在安徽安庆天柱山下。
陈郡:今豫东、豫南及安徽部分地区,太康为发祥地。
东海郡:今山东郯城,南朝刘宋形成郡望,影响力大者有何承天、何思澄、何慧炬。
郫县:今四川成都西北,始祖西汉大臣何武。
扶风郡:今陕西省,始祖何比干及何并。
丹阳郡:今江苏丹阳,北宋时期升为镇江府。
齐郡:今山东临淄,西汉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
四、何姓堂号
水部堂:纪念南朝梁代何逊,官至尚书水部郎。
四友堂:纪念明代学者何良俊,与三位友人为“四友”。
忠孝堂:纪念明代何清,母丧守孝三年。
庐江堂:庐江何氏后裔纪念始祖韩瑊,发源庐江一带。
五、何姓著名人物
西汉至三国:
何武:蜀郡郫县人,历任御史大夫、大司空。
何敞:东汉扶风平陵人,水利学家。
何进:东汉大将军,何皇后异母兄。
何晏:魏国玄学家。
何休:东汉经学家。
晋至南北朝:
何攀:西晋蜀郡人,封西城侯。
何琦:东晋庐江人,泾县令。
何充:晋朝重臣。
何尚之:南朝宋庐江人,父何叔度官至尚书。
何无忌:晋代东海郯人,广武将军。
何承天:南朝宋天文学家。
何敬叔:南齐东海郯人,官员廉洁。
何思澄:南朝齐梁学者、诗人。
明清及近现代:
何景明:明代文学家,河南信阳人。
何绍基:晚清宋诗派作家。
何子渊:广东梅州人,辛亥革命元老。
何叔衡:湖南宁乡人,出席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
何应钦:贵州兴义人,国民政府军政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