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传统文化

2021-07-14
4
723
春节的传统?
提交答案
4个回答
撖丽懿
2021-07-14
首先三十晚上包饺子 再就是新年0:00放鞭炮 穿新衣 拜年传亲戚 演社火 有舞龙 耍狮子 大头娃娃 踩高跷 摇旱船 十五吃元宵 看烟火 猜灯谜 每年我们都要过好多个传统节日,从年初的春节、元宵,到清明、端午、中秋,直至冬至,这些节庆活动是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是民族意识传承的重要方式,是民族精神的形象体现。中华民族正是在对这些节庆活动的代代相传中,让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然而,近几十年来,民族文化却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被逐渐消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知何为民族文化传统。 为了继承节庆活动的优秀传统,逐步培育富有时代特色的中华节庆文化体系,让更多的民众了解、接纳和坚持民族文化传统,“花山”版从这一期起,开辟“中华节庆文化大家谈”专栏,拟选择关系大众生活的春节、“三月三”、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大讨论,内容包括:春节如何提倡文明过节,坚持贴对联、挂红灯笼、舞龙舞狮等习俗;“三月三”如何恢复传统歌圩,在县里和农村开展群众性对歌活动;清明节如何纪念先烈、祭祀祖先,不搞封建迷信活动;中秋节提倡家庭团聚,不铺张浪费等等。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进行热烈讨论,让民族文化传统深入人心。 节庆是一种文化,这已是大家的共识,那么传统节庆当然就是一种传统文化了。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早已有了基本的定论,那就是:一要继承,二要发展。道理很简单,因为传统文化是先人们在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创造的产物,并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筛选、扬弃、丰富而保留下来的精华,但他们又不能不受到那个时代物质和精神条件的约束与局限,所以文化的传承天然地伴随着发展和创新的课题。这是民族文化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如果用这条规律来观照中华民族最重大的节庆——春节的话,结论就是:在继承春节的传统文化中必须注入现代文化的元素。其实“春节”这个名词是新中国建立时才使用的,过去正月初一叫“过年”或“元旦”,因为这是我国的农历开年的第一天。但为与国际接轨,国家使用了公历,这样一年就有了两个开年,过两次年了。于是改农历过年为春节。正月恰是二十四节气中“立春”的月份,春又是一年中春夏秋冬的开季,所以春节改得顺理成章,人们都乐于接受了。这就是节庆传统文化注入现代元素的典型范例。 然而近些年来,每逢春节都听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现在春节过得真没意思了。”“冷冷清清,不热闹。”有人编了个顺口溜来概括:“电视《春晚》,家人团圆,一桌年饭,电话拜年。上街转转,挤挤公园,睡上几觉,就算过年。” 现在的中老年人,总是眷恋着童年时过的那个五彩缤纷的大年,像一个美丽的梦留在记忆里。亲人团聚,人情交往,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各种雅俗情趣的民风习俗令人应接不暇。新春伊始,一切焕然一新,亲朋好友见面,好像重新认识一样,拱手致意,笑脸相迎,互相拜年,祝福吉祥。房屋打扫一新,大门贴上新春联,墙上贴上新年画,孩子穿上新衣服,门前挂上新灯笼,真是万象更新。白日锣鼓声中瑞狮走家串户,夜来条条火龙在鞭炮中飞舞。村里搭起小戏台,农民用锅灰和红纸化妆演起调子戏《王三打鸟》。孩子们欢天喜地满村乱跑,三五成群到各家拜年,唱吉祥“令令乐”,喊祝贺的顺口溜,户主高兴得又送糖果又给封包,然后去村店买鞭炮焰火,“轰轰烈烈”放个痛快!他们不把全村搞得热辣火爆就不算过年!老人都说:春节是孩子的世界。 令人惋惜的是,这种喜气欢腾的节庆氛围,如今少见了,城市里更加重了这种感觉。传统没到位,现代没进入,真有点不土不洋不伦不类,所以才成了大家要谈论的话题。 我以为还是要从文化切入,春节首先要重燃传统文化的亮点;又要引入现代文化的灿丽,使它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春节”。比如:亲情团聚是春节中最具东方文化色彩的一个重头戏。父母盼游子归来,望眼欲穿;儿女回家探亲,归心似箭。有的不远千里万里,跨国越洋,目的就是为了亲情团聚,父子、爷孙、夫妻、兄弟姐妹、叔嫂伯婶姑姨侄甥舅……中国的亲情何其多!称谓之复杂,辈分之严谨,让西方人瞠目结舌。英语中只一个“uncle”就把亲戚全包罗了。传统的亲情大团圆虽好,但几亿人集中在这几天回乡团聚,就是启动全部陆海空交通工具也难完满地做好。更何况社会机器不能停转,服务行业还要加班。怎么办呢?那就要借助“现代元素”了。电话、录像、手机短信、电脑传递、邮寄礼物等便成了远距离团聚的载体,也可稍解思亲之苦。我的二哥就把自己声情并茂的独唱以及祝福的话语录制成光碟,寄去美国给大姐,春节时让他们在万里之遥播放,不就是一次“现代元素”的团聚吗?现代式的团聚还有新招,跳出老巢,“旅游团聚”“异地团聚”成为了时尚。城市人到农村过年;农村人到城里过年,在节庆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沟通了人际关系,一举数得。 现代元素也表现在“美食”上。从前过春节,农村里杀猪宰羊,城市里鸡鸭鱼肉,塞满了整个节日,似填鸭催肥一般。几天下来,孩子吃胖了,中年人吃腻了,老年人吃病了。有的逢吃必酒,逢酒必醉,猜码划拳,不放倒几个不算热闹。如此“传统文化”还真要加点“现代元素”了。现代春节美食应该把营养保健放在首位,然后是特色、美味、卫生、节俭,这样才能吃出文化来。过去过个春节光做吃的就把人累得半瘫,现在不同了,全家人到酒店餐馆吃顿团圆饭,花钱买个清闲。我还见过如此“年饭”,就是:全素!并非忆苦餐,素得很有品位,很讲质量。据说马寅初一周免食一天,活到百岁。看来在美食丰盛的春节里全素一天,又独特又合理。 还有,常在春节期间组织各种聚会,如老战友聚会、同学聚会、同乡聚会、行业聚会等,有喝早茶的,有赴大宴的,还有郊游野炊的。点睛的是,这种聚会一般采用AA制,大家出钱,这是典型的“现代元素”。 不论传统的或现代的春节,有两个陋习是要改革的。一是赌博,二是送礼。赌博违法,其弊端不说自明。送礼看是小事,其实很妨碍人们的交往,比如春节有空,常想去看看朋友,胡侃神聊,情趣无穷。但节日去别人家不带礼物似乎不合常规,可带什么却又煞费苦心。一袋水果太寒酸,贵重礼物太破费,况且你送给朋友礼物,朋友又要回赠,如此“礼尚往来”,何时才了?听说日本人最怕朋友带礼物到他家,他收下了礼物天天都在想怎么去还这人情债,甚至会食不甘味,夜不安寝。因为送礼影响了友人间的正常交往,造成了隔阂,实在是因小失大。我看最好是“两免”,怀一腔真诚的友情就足够了。 此外提倡春节期间家家户户悬挂国旗,使城乡呈现一片红色的旗海,既赏心悦目又体现爱国情结。春联,年画,花灯等应注入时代精神,彰显艺术品格,这些都可以使中华民族的春节过得更有文化,更具色彩,更加喜庆。 期望过好一个“文化春节”,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
詹乾航
2021-07-14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相关问题
给祖先上坟有什么禁忌吗
有的。首先,上坟时忌穿颜色鲜艳的衣服,清明节在扫墓的时候,不宜穿得过于显现,因为扫墓本来就是一件比较严肃的事情,所以着装尽量淡雅一-些, 大红大紫的颜色,在中国具有喜庆的意味,所以不适合在这样的场合出现,当然,清明节除了扫墓以外的时间,比如和亲人一起踏青什么的,衣着倒是没有太多的讲究,主要是看具体的场合吧。 另外,忌嬉笑打闹除了衣着上的讲究,言行举止也要有所讲究,不要在扫墓的时候嬉笑打闹,或者做一些不严谨的举止,因为按照老人的说法,这会惊扰了先人,也是对先人的不尊重的行为。所以扫墓的时候,尽量要恭敬和严谨些,以表达对先人的尊敬。 最后一点就是要注意上坟时的贡品。一般上坟都会带贡品吧,这些贡品是用来祭献祖先的,在没有给先人祭献之前的,人是不能先食用的。而是等_上供之后,大家回到家,再一起分享。如若不然,也是对先人的一种不尊重。没有先人,就没有后人,没有先人辛苦的付出,也就没有后人幸福的现在。所以我们对于先人的尊重,也是需要在清明节的时候体现出来的。
沈姓的祖先是谁?
沈姓在百家姓中排列在十四位,目前来说,其人口是有600万人左右,排列第37位。 其源流很多,但是说的最多的一个源流,大概是出自于嬴姓。沈姓的先祖叫实沈,是黄帝的后裔帝喾之子。实沈氏族后来因与少昊氏部落杂居而东夷化,故为嬴姓。后来,他们建立了沈国。周昭王南征时,嬴姓沈国被灭,其子孙就以国为姓。 夏朝时,夏人建立了姒姓沈国。至周初,蒋国灭了姒姓沈国,沈人南迁到楚地的沈鹿,其子孙也改姓沈。 西周初年,文王的第十个儿子季载被封于沈(今河南平舆北)。公元前506年,姬姓沈国被蔡国吞并,沈国的后人就称为沈氏。 目前沈姓是江浙地区最常见的姓氏之一。
周氏有哪些字辈?
周姓,是中国第九大姓氏,也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之一了。周姓最初是发源于今陕西渭河平原地区。而到今天,周姓主要是分布在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形成了沿长江省份、豫鲁两块高比率的分布状况。 周氏的字辈: 1、山东周氏族谱山东省周氏字牌辈序:~隆、茂、庆、传、长、广、生(升)忠、厚、嗣(世)、志、永远、祯(元)、正、方。后又续序:志德开宏运达孝毓富祥教礼培家训信义作保章。 2、四川成都(现湖北恩施自治州)周氏字辈:太祖应朝忠,永远世代兴,丕振仙仁月,长源玉厚坤。 3、益阳大泉周氏字辈:贵文祖志一,永兴万代天,仁学宏宗益,世守绍前贤,继述声名显,由来达孝全,振起三以让,令德庆悠绵。 4、重庆市永川区邓家坳周氏(尚书公后裔)字辈:尚梦应康世,孙宗道仕友,子均仲忠万,以自时大章,华先维继述,裕后乐英贤。秩序本天定,彝伦在人全,谟烈由今绍,奕叶谱相传,家乘恪遵守,祥发永绵延 你还知道周氏有哪些字辈吗?
每年12月10日出生是什么星座?有哪些名人
想问一下每年12月10日出生的人是属于什么星座?在历史上有哪些人是这个星座的啊大概?
出生于12月10日的古今名人有哪些?
在198年前的今天,1815年12月10日 (农历冬月初十),计算机科学先驱爱达·勒芙蕾丝出生。奥古斯塔·爱达·金,勒芙蕾丝伯爵夫人(Augusta Ada King, Countess of Lovelace,1815年12月10日-1852年11月27日),原名奥古斯塔·爱达·拜伦(Augusta Ada Byron),通称爱达·勒芙蕾丝(Ada Lovelace),是著名英国诗人拜伦之女,最著名的事迹为翻译意大利人查尔斯·巴贝奇早期的程式设计书《分析机概论》(analytical engine),爱达对翻译查尔斯·巴贝奇的《分析机概论》所留下的笔记,被认为对现代电脑与软件工程造成了重大影响。 你还知道哪些12月10日出生的名人?
微信
QQ空间
QQ
微博